-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1)+(解析版)
www.ks5u.com 2016-2017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近人在研究中国官僚政治时指出,宋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甚至不问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而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作为官吏考核、升迁、评论的标准。也正因为这个原故,就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高的行政效能,而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一。 这一切的发生又并不是偶然的,理学之所以抬高“内圣”也不是偶然的。从原始社会后期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一直延续着民族政治的传统,即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领们的才德。在那里,道德常常就是政治,这正是原始儒学和孔孟之道的真正历史秘密。但自汉唐直到北宋初年,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尽管有密切联系,却始终并没完全合为一体,也不需要合为一体。到了宋代,情况的确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朱熹说:“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于唐人,但说未透在。直到二程出,此理始说得透”。 但当“自胜唐人”“此理说透”后,也就不但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明代有个张居正,却被儒学骂作法家。清代盖无闻焉。 但理学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再制约它。唐代地方势力牵制中央的形势已经消除;在思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又早崩溃。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的可维系性成了一大问题。于是在王安石为对付内忧外患主张改革而失败之后,在朝廷随皇位的传递而不断改变政策之后,终于出现了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并逐渐在南宋末年和元明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这似乎并无足怪:既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来制约皇权,统一信仰,又没有别的什么办法,于是将原始儒学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以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理学把盛行于唐代的佛教吸收进来,把宗教还原为世俗伦常,又把世俗伦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再次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力求使政不脱离“教”。理学成了一种具有宗教功能的准宗教,也可说是某种道德的神学。如果说,在原典儒学,道德实质乃是政治:那么在宋明理学,政治实质从属道德。由于这道德具有超道德的宗教本体性质,所以,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在理论上就都应服从或从属于它。从而,心性论谈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影响所及,就是上面讲的那些,连官吏的选拔考核也不以政绩功业而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假道德、假道学不胫而走,社会机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专求“内圣”的宋明理学在现实中就走到了这一步。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以后,官吏考核、升迁、评论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为标准,而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则少问或根本不问。 B.道德要求压倒一切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高的行政效能,后果是理学成为了统治的意识形态。 C.从原始社会后期一直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道德常常就是政治,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领们才德的氏族政治传统代代延续。 D.宋代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一直有着密切联系却既不完全也不需要合为一体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高度赞扬二程,他们的出现使得“此理说透”,但此后至清,不仅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 B.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没有力量能制约的绝对君权,如何维系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成了一大问题。 C.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出现在北宋王安石改革失败、朝廷不断改变政策之后,并逐渐在南宋末年至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D.官吏的选拔考核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而不问政绩功业,以致心性论淡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假道德、假道学盛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抬高“内圣”,专求“内圣”,道德要求重要性超过一切,而在现实中理学却走到了社会机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这一步。 B.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和有效办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被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来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 C.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把宗教和世俗伦常结合起来。经理学的推动,政治与道德逐渐合为一体,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 D.理学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极力追求政不脱离“教”。理学具有了宗教功能,带有了某种道德神学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侃,字希正,东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景帝监国,陈简将才、募民壮、用战车三事。也先逼京师,议者欲焚城外马草。侃言敌轻剽,无持久心,乞勿焚,免复敛为民累。皆报许。时父母在容城,侃晓夜悲泣,乞假,冒险迎之。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忤旨,被诘,尚书胡濙为解,乃已。 再迁都给事中。军兴,减天下学校师儒俸廪。侃奏复之。户部尚书金濂违诏征租,侃论濂,下之吏。石亨从子彪侵民业,侃请置重典,并严禁勋戚、中官不得豪夺细民,有司隐者同罪。帝宥亨、彪,余如其请。时给事中敢言者,林聪称首,侃亦矫抗有直声。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擢詹事府丞。 天顺元年改太常丞,进太仆卿。明年复设山西巡抚,迁侃右佥都御史任之。奏言:“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非生长其间者,未有能宁居而狎敌者也。今南人戍西北边,怯风寒,闻寇股栗。而北人戍南,亦不耐暑,多潜逃。宜令南北清勾之军,各就本土补伍,人情交便,戎备得修。”时不能用。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六年考察属吏,奏罢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百六十人。因言:“诸臣年与臣若、不堪任事者,臣悉退之,臣亦当罢。”诏不许。侃性刚方,力振风纪,贪墨者屏迹。其年冬以母丧归,军民拥泣,至不得行。服除,遂不出,家居十余年卒。 侃事亲孝,好学安贫,殁几不能殓。弘治初,国子生江纪等言,前祭酒 胡俨,都御史高明、李侃学行事功,彰著耳目,并乞赐谥。寝不行。侃二子:德恢,严州知府;德仁,河东盐运使。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B.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C.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D.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C.天顺是庙号名,庙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用以表示年份。 D.祭酒是古代学官名,为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是古代主管教育的最高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帝代理朝政,李侃曾上书建议选拔将才、招募士兵、使用战车等三事件。当蒙古部落首领也先逼近京师,朝中议事者想焚毁城外粮草,李侃独持己见,最终得到批准。 B.户部尚书金濂、石亨的侄子石彪违反诏令,征收租税,侵占百姓产业,李侃上书请用重法处治。皇上宽宥了石亨和石彪,严惩了金濂。 C.天顺六年,李侃上奏罢免了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等一百六十人,并请求皇帝将自己罢免。当他因母亲去世归家服丧,军民围着他哭泣,以至于难以走动。 D.李侃安贫乐道,死后几乎无法装殓。到弘治初年,国子监生江纪等人上书,认为应该赐给像他这样的人谥号。但这种建议被压下,最终也没有执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 ②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个题。(满分12分) 3.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 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叙写自己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被绮绣”的同舍生之间,但一点也不欣羡他们的句子是“ , ”。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总体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的句子是“ , ”。 (3)《离骚》里屈原面对背直追曲的时代虽然感到忧郁苦闷、走投无路,却也表示自己“ , ”,这表明了他不愿苟合取容的高尚情操。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满分18分) 5.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B.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请概括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怎样的生活道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满分12分) 6.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 杉 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从大足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 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在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像吃油一样谨慎地用着,为了改善一下伙食,梁思成不得不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他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 衣服当完了,便只好把宝贝一样留下来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那山一样巍峨的柜台上。帐房先生对梁思成视为生命的东西,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随他的金笔,一只从万里之遥的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 拿回家去,他神色凄然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除了苦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了。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们的药品和粮食。林徽因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夹子》,便把人带人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 从这只黑色底片上旋转出来的音乐,把浸渍在盐水里的心,悄悄地冰释了。那音符是一群精灵,因为它们的降临,这两间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光辉。阴冷的冬天,在大面积地退去。音乐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间弥漫着一个季节的活力。 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那些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她的心里生长着: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你是一个标记,一个征象,/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当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如同一个在沙漠里跋涉太久的旅人,惊喜地发现了甘泉和绿洲。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 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出版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李庄乡下。没有印刷设备,他们就用药水、药纸书写石印。莫宗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把绘制那些平面、立体、刨面的墨线图一揽子包了下来。他描出的建筑图式甚至可与照片乱真。从抄写、绘图、石印、折页、装订,学社的同仁一起动手,最紧张的时候,连家属和孩子们也都参与了劳动。一期刊物漂漂亮亮地出版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 继抗战前的六期汇刊之后,第七期刊物便诞生在这两间简陋的农舍里。 向命运喘息的人,却终究不会把自己抵押给命运。有时候,命运当胸一拳,会击倒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林徽因却顽强地抗争着。 窗子外面的景色变幻着,田野重新勃发生机,雨后的甘蔗林,可以听到清脆的拔节的声音,那声音如火苗般燃烧着。棒棒鸟照旧是窗台上的客人,它们洞悉所有季节的秘密。林徽因把她的诗句写在纸上的时候,阳光仍旧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 (选自《一代才女林徽因》,有改动)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两项是 A.“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反映了在战乱时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而冷漠的帐房先生又乘人之危,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陷入了极度的生活困窘之中。 B.从大足考察回来后,林徽因因劳累、风寒,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说明野外考察工作是艰苦而危险的。 C.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林徽因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因为音乐是他们夫妇俩的药品和粮食。 D.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书籍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从这些书籍中她重新汲取到了力量。 E.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为她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 (2)在林徽因最艰难的日子里,是什么支撑她走过这一段人生之路的?请简要分析。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用 (4)综观全文,林徽因在当时有着怎样的遭遇?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 七、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下正处在信息化时代,一个人既不懂得网络技术又不愿意去学,如此身无长物便很难跟得上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②《新华日报》曾说过“一些高校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排行榜让人大跌眼镜”:当经典书籍被束之高阁落满灰尘的时候,图书馆里的流行小说短短几个月就会被翻烂。 ③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从选址、创新设计到研发制造、组织施工,经历了22年的风雨同舟,于9月25日正式启用。 ④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⑤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⑥摆好后,他照例是横瞅瞅,竖看看,里磕磕,外扳扳,直到那砖横平竖直了,他自己也觉得称心如意了,这才摸起另一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至此,全国已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达到30个. B.在里约残奥会上,中国残奥代表团共获107枚金牌、81枚银牌和51枚铜牌,239块奖牌的骄人成绩连续第四次占据金牌榜与奖牌榜双第一. C.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创下今年以来新低. D.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切忌不可因长官意志或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性”修改.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是修缮___ 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____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该是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____,收拾来的又____前夜残梦,____今日的游戏。 A.或者 或者 因为 虽然 不是 就是 B.也许 也许 如果 但是 仅是 不是 C.不论 还是 即使 所以 仅是 不是 D.不管 还是 如果 但是 不是 只是 1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健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① ,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② 。③ ,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11.某班学生在讨论“说不尽的贾宝玉”时,从不同角度简要地阐述了他们对贾宝玉的认识。请你将下列认识整合为一个长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①贾宝玉是个贵族公子。 ②贾宝玉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封建大家庭里。 ③叛逆精神是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④曹雪芹《红楼梦》是为了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 ⑤贾宝玉是封建伦理的孤独的反抗者。 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近人在研究中国官僚政治时指出,宋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甚至不问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而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作为官吏考核、升迁、评论的标准。也正因为这个原故,就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高的行政效能,而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一。 这一切的发生又并不是偶然的,理学之所以抬高“内圣”也不是偶然的。从原始社会后期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一直延续着民族政治的传统,即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领们的才德。在那里,道德常常就是政治,这正是原始儒学和孔孟之道的真正历史秘密。但自汉唐直到北宋初年,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尽管有密切联系,却始终并没完全合为一体,也不需要合为一体。到了宋代,情况的确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朱熹说:“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于唐人,但说未透在。直到二程出,此理始说得透”。 但当“自胜唐人”“此理说透”后,也就不但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明代有个张居正,却被儒学骂作法家。清代盖无闻焉。 但理学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再制约它。唐代地方势力牵制中央的形势已经消除;在思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又早崩溃。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的可维系性成了一大问题。于是在王安石为对付内忧外患主张改革而失败之后,在朝廷随皇位的传递而不断改变政策之后,终于出现了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并逐渐在南宋末年和元明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这似乎并无足怪:既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来制约皇权,统一信仰,又没有别的什么办法,于是将原始儒学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以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理学把盛行于唐代的佛教吸收进来,把宗教还原为世俗伦常,又把世俗伦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再次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力求使政不脱离“教”。理学成了一种具有宗教功能的准宗教,也可说是某种道德的神学。如果说,在原典儒学,道德实质乃是政治:那么在宋明理学,政治实质从属道德。由于这道德具有超道德的宗教本体性质,所以,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在理论上就都应服从或从属于它。从而,心性论谈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影响所及,就是上面讲的那些,连官吏的选拔考核也不以政绩功业而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假道德、假道学不胫而走,社会机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专求“内圣”的宋明理学在现实中就走到了这一步。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宋以后,官吏考核、升迁、评论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为标准,而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则少问或根本不问。 B.道德要求压倒一切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高的行政效能,后果是理学成为了统治的意识形态。 C.从原始社会后期一直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道德常常就是政治,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领们才德的氏族政治传统代代延续。 D.宋代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一直有着密切联系却既不完全也不需要合为一体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朱熹高度赞扬二程,他们的出现使得“此理说透”,但此后至清,不仅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 B.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没有力量能制约的绝对君权,如何维系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成了一大问题。 C.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出现在北宋王安石改革失败、朝廷不断改变政策之后,并逐渐在南宋末年至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D.官吏的选拔考核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而不问政绩功业,以致心性论淡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假道德、假道学盛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理学抬高“内圣”,专求“内圣”,道德要求重要性超过一切,而在现实中理学却走到了社会机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这一步。 B.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和有效办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被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来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 C.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把宗教和世俗伦常结合起来。经理学的推动,政治与道德逐渐合为一体,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 D.理学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极力追求政不脱离“教”。理学具有了宗教功能,带有了某种道德神学的特征。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逻辑倒置,根据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一”可知,“这”所指代的“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是后果,而不是选项所说的“理学成了统治的意识形态”.故选B.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心性论谈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的“影响所及”是“官吏的选拔考核不以政绩功业而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可见,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而选项恰恰反了.故选D.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理解错误,原文第五段是说“在宋明理学,政治实质从属道德”.故选C. 答案: (1)B (2)D (3)C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侃,字希正,东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景帝监国,陈简将才、募民壮、用战车三事。也先逼京师,议者欲焚城外马草。侃言敌轻剽,无持久心,乞勿焚,免复敛为民累。皆报许。时父母在容城,侃晓夜悲泣,乞假,冒险迎之。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忤旨,被诘,尚书胡濙为解,乃已。 再迁都给事中。军兴,减天下学校师儒俸廪。侃奏复之。户部尚书金濂违诏征租,侃论濂,下之吏。石亨从子彪侵民业,侃请置重典,并严禁勋戚、中官不得豪夺细民,有司隐者同罪。帝宥亨、彪,余如其请。时给事中敢言者,林聪称首,侃亦矫抗有直声。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擢詹事府丞。 天顺元年改太常丞,进太仆卿。明年复设山西巡抚,迁侃右佥都御史任之。奏言:“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非生长其间者,未有能宁居而狎敌者也。今南人戍西北边,怯风寒,闻寇股栗。而北人戍南,亦不耐暑,多潜逃。宜令南北清勾之军,各就本土补伍,人情交便,戎备得修。”时不能用。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六年考察属吏,奏罢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百六十人。因言:“诸臣年与臣若、不堪任事者,臣悉退之,臣亦当罢。”诏不许。侃性刚方,力振风纪,贪墨者屏迹。其年冬以母丧归,军民拥泣,至不得行。服除,遂不出,家居十余年卒。 侃事亲孝,好学安贫,殁几不能殓。弘治初,国子生江纪等言,前祭酒胡俨,都御史高明、李侃学行事功,彰著耳目,并乞赐谥。寝不行。侃二子:德恢,严州知府;德仁,河东盐运使。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B.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C.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D.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C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C.天顺是庙号名,庙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用以表示年份。 D.祭酒是古代学官名,为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是古代主管教育的最高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景帝代理朝政,李侃曾上书建议选拔将才、招募士兵、使用战车等三事件。当蒙古部落首领也先逼近京师,朝中议事者想焚毁城外粮草,李侃独持己见,最终得到批准。 B.户部尚书金濂、石亨的侄子石彪违反诏令,征收租税,侵占百姓产业,李侃上书请用重法处治。皇上宽宥了石亨和石彪,严惩了金濂。 C.天顺六年,李侃上奏罢免了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等一百六十人,并请求皇帝将自己罢免。当他因母亲去世归家服丧,军民围着他哭泣,以至于难以走动。 D.李侃安贫乐道,死后几乎无法装殓。到弘治初年,国子监生江纪等人上书,认为应该赐给像他这样的人谥号。但这种建议被压下,最终也没有执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 ②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D.“景泰初”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除A、C;“后”是“后代”的意思,作“议录”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译文为:景泰初年,计划登记扈从英宗出征的死难大臣的后代.李侃因而说避难偷生的人,应该严加谴责以励臣节.上皇将回来时,他与同官刘福等人说礼仪应该从厚. (2)C 天顺是年号名. (3)B B项中不能将“户部尚书金濂”与“石亨的侄子石彪”所做的事糅合在一起.“户部尚书金濂违诏征租”是金濂的事,“石亨从子彪侵民业”是石彪的事. (4)①易:改变;储:太子;壮:赞赏.句子翻译为:朝廷讨论更换太子,大臣们唯唯诺诺.李侃哭着说东宫太子没有失德,林聪和御史硃英也说不可,当时人们谈论此事时都非常赞赏他们. ②发:揭发;讦侃:揭发;宥:宽宥.句子翻译为:(李侃)上奏揭发巡按李杰的罪行,李杰也揭发他.查李杰的罪行得到验证,他被除名.李侃没有赃罪,得到宽宥. 答案: (1)D (2)C (3)B (4)①朝廷讨论更换太子,大臣们唯唯诺诺.李侃哭着说东宫太子没有失德,林聪和御史硃英也说不可,当时人们谈论此事时都非常赞赏他们. ② (李侃)上奏揭发巡按李杰的罪行,李杰也揭发他.查李杰的罪行得到验证,他被除名.李侃没有赃罪,得到宽宥. 参考译文: 李侃,字希正,东安人.正统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户科给事中.景帝代理朝政时,他上书建议挑选将才、招募民壮、使用战车三件事.也先逼近京师,朝中议论者想焚掉城外的马草.李侃说敌人轻装剽劫,没有持久之心,请不要焚掉,以免再次征敛,苦及百姓.都得到批准.当时他父母在容城,李侃日夜悲泣,请假去冒险迎接回来.景泰初年,计划登记扈从英宗出征的死难大臣的后代.李侃因而说避难偷生的人,应该严加谴责以励臣节.上皇将回来时,他与同官刘福等人说礼仪应该从厚.这建议忤逆了皇上,遭到斥问,尚书胡濙为他们解释,才罢了. 李侃再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用兵,减少天下学校师儒的俸禄.李侃上奏恢复原额.户部尚书金濂违犯诏令征取租税,李侃弹劾他,使他受到司法官员审问.石亨的侄子石彪侵占百姓产业,李侃请用重法处治他,并严禁勋戚、宦官不得强夺小民,有关官员隐瞒不报的与之同罪.皇上宽宥了石亨和石彪,其他的都批准了他的请求.当时给事中敢于说话的,林聪可说是第一个,李侃倔强而有正直的名声.朝廷讨论更换太子,大臣们唯唯诺诺.李侃哭着说东宫太子没有失德,林聪和御史硃英也说不可,当时人们谈论此事都赞赏他们.升为詹事府丞. 天顺元年改任太常寺丞,进升为太仆寺卿.第二年重设山西巡抚,升李侃为右佥都御史担任该职.他上奏说:“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不是生长其间的人,没有能够安居而对敌的.现在南方人戍守北部边疆,他们害怕风寒,一听说敌人来便发抖.而北方人戍守南疆,也不耐暑热,多潜逃回来.应令南北清勾军各就本土补入军队,这样人情两便,而军备也得到修整.”他的建议当时没被采用.他上奏揭发巡按李杰的罪行,李杰也揭发他.查李杰的罪行得到验证,他被除名.李侃没有赃罪,得到宽宥.六年,他考察属吏,上奏罢免了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等一百六十人.他顺便说道:“那些年龄与臣相当,不胜任本职工作的人,臣都把他们罢免了,臣也请求罢免.”诏令不许.李侃性格刚直,力整风纪,贪赃者因此敛迹.这年冬,他因母亲去世回家,军民围着他哭泣,以至于难以走动.守孝期满后,他不再出来为官,家居十余年后去世. 李侃事奉亲人至孝,喜欢学习,安于贫穷,他死后家里几乎不能装殓.弘治初年,国子监生江纪等人说,从前的祭酒胡俨、都御史高明、李侃,无论是学者的品行还是事功,都昭然著于耳目,并请求赐给他们谥号.这建议被压下,没有执行.李侃有两个儿子,李德恢担任严州知府,李德仁担任河东盐运使.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个题。(满分12分) 3.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 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考点】思乡怀人诗.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一答题思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颔联,即诗的第二联.“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离家万里,只好梦里家园;身为异客,思家五更难眠.一虚一实,可见颔联主要主要运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点的重点在于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抒发的情感,以及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态度.诗歌是一个整体,对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要以语言审读为基础,以形象鉴赏为突破,以表达技巧特别是艺术构思的把握为动力,全面分析.做这类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先抓住诗歌的标题,从而了解诗歌的题材,即诗歌的主题类别.题干问是表达了哪些复杂情感,可见情感应是两种以上.“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既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又有与朋友相聚的渴望,还有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 答案: (1)主要运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手法.(如答“直抒胸臆”也可)“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 (2)自己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一同畅游?诗人以问句作结,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与朋友在京城相聚,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复杂的情感. 译文: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一片清秋,辽阔的潇湘水滔滔北流. 关山万里做着回家之梦,他乡为客难奈五更离愁. 无须打开书卷细细品味,只应开怀畅饮醉卧酒楼. 长安洛阳亲朋故旧无数,什么时候再与他们同游? 赏析: 张谓的诗,不事刻意经营,常常浅白得有如说话,然而感情真挚,自然蕴藉,如这首诗,就具有一种淡妆的美. 开篇一联即扣紧题意,写洞庭秋色.“八月洞庭秋”,对景兴起,着重在点明时间.“潇湘水北流”,抒写眼前所见的空间景物,表面上没有惊人之语,却包孕了丰富的感情内涵:秋天本是令人善感多怀的季候,何况是家乡在北方的诗人面对洞庭之秋.湘江北去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但多感的诗人联想到自己还不如江水,久久地滞留南方.因此,这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引发了下面的怀人念远之意.颔联直抒胸臆,不事雕琢,然而却时间与空间交感,对仗工整而自然.“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竟夕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此为实写.颈联宕开一笔,以正反夹写的句式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愁情:在乡愁的困扰下,翻开爱读的书籍已然无法自慰,登酒楼而醉饮或者可以忘忧.这些含意诗人并没有明白道出,但却使人于言外感知.同时,诗人连用了“不用”、“偏宜”这种具有否定与肯定意义的虚字斡旋其间,不仅使人情意态表达得更为深婉有致,而且使篇章开合动宕,令句法灵妙流动.登楼把酒,应该有友朋相对才是,然而现在却是诗人把酒独酌,即使是“上酒楼”,也无法解脱天涯寂寞之感,也无法了结一个“愁”字.于是,尾联就逼出“有怀”的正意,把自己的愁情写足写透.“故人京洛满”的热闹与诗人独处异乡的冷清形成鲜明对照.在章法上,“京洛满”和“水北流”相照,“同游”与“为客”相应,首尾环合,结体绵密.从全诗来看,没有秾丽的词藻和过多的渲染,信笔写来,皆成妙谛,流水行云,悠然隽永. 淡妆之美是诗美的一种.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它虽然不一定是诗美中的极致,但却是并不容易达到的美的境界,所以北宋诗人梅圣俞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清雅中有风骨,素淡中出情韵,张谓这首诗,就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叙写自己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被绮绣”的同舍生之间,但一点也不欣羡他们的句子是“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略无慕艳意 ”。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总体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的句子是“ 覆压三百余里 , 隔离天日 ”。 (3)《离骚》里屈原面对背直追曲的时代虽然感到忧郁苦闷、走投无路,却也表示自己“ 宁溘死以流亡兮 , 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表明了他不愿苟合取容的高尚情操。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重点字:缊、袍、敝)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重点字:覆)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重点字:溘)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满分18分) 5.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BA A. 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B.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请概括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怎样的生活道理?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理解、概括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作品作品内容、作品结构、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本题中,C项说“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理解有误,原文并无此种说法. D项,由“父亲”所说的“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可知“父亲”没有“悔恨”之意. E项,“父亲”的希望是“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本题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概括该段内容,一是回答该段在文中的作用.该段文字主要写“父亲”的才能和年轻时的窘况以及一次求助,概括时最好分点陈述.因为此段处于文章开头,所以分析作用时,应着重从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考虑. (3)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回答本题,要根据“父亲”在文本所叙述事件中的表现,根据文本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从天资、性格、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要回答悟出的生活道理,必须以题干所说的“‘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为根据,立足文本探究推理,然后分点陈述. 答案: (1)AB (2)①写了“父亲”的才能和年轻时求学的窘况,父亲年轻时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靠为别人投考谋生,因经济拮据,自己上大学的愿望无法实现.②被协和医学院录取,准备向“祖父的老友”求助.作用:为下文享用“免费午餐”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共6分) (3)①天资聪颖,替别人考试,每次都能考中;②性格坚强,祖父远行,后祖母对“父亲”很吝啬,但他毅然离开家庭,独自到社会上去闯荡;③自尊心强,祖父的朋友对“父亲”说了一些理解的话,却通过接电话,带父亲和名流吃饭等做法委婉地拒绝了父亲,父亲也便没有提出自己的要求,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不是依靠别人;④善于自我剖析,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每个人在要付出代价时,往往下不了决心,这里又表现了“父亲”勇于自我剖析的可贵品格.(答出三点给6分) (4)①我们对他人的真诚不可妄加揣度,对人家的帮助要知足,心存感激;②不可过于祈求并依赖他人物资上的施予;③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要靠自己挣;④要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但不到万不得已,不付出相当代价,要让人家自己想办法安身立命.(每点2分,共8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满分12分) 6.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 杉 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从大足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 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在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像吃油一样谨慎地用着,为了改善一下伙食,梁思成不得不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他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 衣服当完了,便只好把宝贝一样留下来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那山一样巍峨的柜台上。帐房先生对梁思成视为生命的东西,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随他的金笔,一只从万里之遥的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 拿回家去,他神色凄然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除了苦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了。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们的药品和粮食。林徽因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夹子》,便把人带人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 从这只黑色底片上旋转出来的音乐,把浸渍在盐水里的心,悄悄地冰释了。那音符是一群精灵,因为它们的降临,这两间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光辉。阴冷的冬天,在大面积地退去。音乐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间弥漫着一个季节的活力。 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那些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她的心里生长着: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你是一个标记,一个征象,/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当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如同一个在沙漠里跋涉太久的旅人,惊喜地发现了甘泉和绿洲。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 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出版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李庄乡下。没有印刷设备,他们就用药水、药纸书写石印。莫宗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把绘制那些平面、立体、刨面的墨线图一揽子包了下来。他描出的建筑图式甚至可与照片乱真。从抄写、绘图、石印、折页、装订,学社的同仁一起动手,最紧张的时候,连家属和孩子们也都参与了劳动。一期刊物漂漂亮亮地出版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 继抗战前的六期汇刊之后,第七期刊物便诞生在这两间简陋的农舍里。 向命运喘息的人,却终究不会把自己抵押给命运。有时候,命运当胸一拳,会击倒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林徽因却顽强地抗争着。 窗子外面的景色变幻着,田野重新勃发生机,雨后的甘蔗林,可以听到清脆的拔节的声音,那声音如火苗般燃烧着。棒棒鸟照旧是窗台上的客人,它们洞悉所有季节的秘密。林徽因把她的诗句写在纸上的时候,阳光仍旧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 (选自《一代才女林徽因》,有改动)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两项是 BE A.“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反映了在战乱时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而冷漠的帐房先生又乘人之危,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陷入了极度的生活困窘之中。 B.从大足考察回来后,林徽因因劳累、风寒,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说明野外考察工作是艰苦而危险的。 C.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林徽因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因为音乐是他们夫妇俩的药品和粮食。 D.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书籍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从这些书籍中她重新汲取到了力量。 E.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为她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 (2)在林徽因最艰难的日子里,是什么支撑她走过这一段人生之路的?请简要分析。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用 (4)综观全文,林徽因在当时有着怎样的遭遇?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 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危险”没有依据,原文只是写的野外生活艰苦;E.应是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而不是林徽因.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可以从原文本中提取信息,如:“就把人带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等语句.将这些语段总结提炼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相关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文章中,侧重于对于人物,内容结构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段落.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这是典型的景物描写,阳光和小鸟是鲜活生命力的自然写照,林徽因躺在病床上看到这些具有自然生命力的物体,显示出林徽因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开头和结尾写道自然表明这是首尾照应的一种方法,使文章内容结构更为紧凑,形象烘托人物的精神境界. 答案: (1)BE (2)①音乐,让她暂时忘掉苦难.②诗歌,让她重新汲取力量.③爱情,让她支撑生命.④事业,让她抗争命运. (3)①内容: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阳光和小鸟,明艳的阳光与欢快的小鸟,构成生命的色彩与活力.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看到窗外充满生机的景物,反衬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则是林徽因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礼赞.②结构:这些景物描写不仅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而且烘托了文章主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4)①劳累过度,疾病缠身,无钱医治.②事业受阻,经费枯竭,出版刊物非常困难.③物价飞涨,生活陷入极度贫困境地. 林徽因虽然生活在离乱和贫病交加的困苦中,但却与命运顽强抗争,表现出热爱生活、钟情事业、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 七、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下正处在信息化时代,一个人既不懂得网络技术又不愿意去学,如此身无长物便很难跟得上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②《新华日报》曾说过“一些高校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排行榜让人大跌眼镜”:当经典书籍被束之高阁落满灰尘的时候,图书馆里的流行小说短短几个月就会被翻烂。 ③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从选址、创新设计到研发制造、组织施工,经历了22年的风雨同舟,于9月25日正式启用。 ④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⑤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⑥摆好后,他照例是横瞅瞅,竖看看,里磕磕,外扳扳,直到那砖横平竖直了,他自己也觉得称心如意了,这才摸起另一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和语境进行分析判断.成语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到其整体性和联系性.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解答】①望文生义,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这里误以为“没有什么技能”; ②正确,束之高阁: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符合语境; ③望文生义,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这里误以为“风雨”; ④感情色彩不当,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贬义词,这里误以为褒义词; ⑤正确,空中楼阁: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符合语境; ⑥正确,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符合语境; 故选:C.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至此,全国已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达到30个. B.在里约残奥会上,中国残奥代表团共获107枚金牌、81枚银牌和51枚铜牌,239块奖牌的骄人成绩连续第四次占据金牌榜与奖牌榜双第一. C.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创下今年以来新低. D.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切忌不可因长官意志或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性”修改.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解答】A.正确; B.不合逻辑,“连续”和“第四次”讲不通,去掉“第”; C.结构混乱,“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杂糅,去掉“根据”或“显示”; D.不合逻辑,“切忌不可”否定失当,去掉“不可”; 故选:A.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是修缮___ 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____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该是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____,收拾来的又____前夜残梦,____今日的游戏。 A.或者 或者 因为 虽然 不是 就是 B.也许 也许 如果 但是 仅是 不是 C.不论 还是 即使 所以 仅是 不是 D.不管 还是 如果 但是 不是 只是 【考点】关联词语. 【分析】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宜用排除法. 【解答】根据“( )是修缮( )重建”可以看出第①②个空不应为表示选择关系,而应选“不管…还”,排除AB,第③空前后是假设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应排除有“因为”的项,排除A;“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与后文形成转折,填写“但是”,最后两空则是表示具体的阐释,填写“不是…只是”.故选D. 答案:D. 1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健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① 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 ,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② 开放是其主要特征 。③ 从城到市的变化 ,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以下技巧,以提高答题的效率.① 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②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③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解答】文段阐明: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健的一步. 第一处空格据前文的“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可知,此处陈述的对象还是“城”;空格后内容“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及后文“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表明,空格处就是说明“城的功能”. 第二处空格抓住前文与之照应的“封闭式其主要特征”与空格前的”流通、交易场所”分析,可判断空格处应是“开放是其主要特征”. 第三处空格所在语句是结论,根据前文的内容及后文的“发展走向”可知,空格处也是说“发展”﹣﹣“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那就是“从城到市”. 故参考答案为: ①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 ②开放是其主要特征 ③从城到市的变化(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防御趋向流通”) 11.某班学生在讨论“说不尽的贾宝玉”时,从不同角度简要地阐述了他们对贾宝玉的认识。请你将下列认识整合为一个长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①贾宝玉是个贵族公子。 ②贾宝玉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封建大家庭里。 ③叛逆精神是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④曹雪芹《红楼梦》是为了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 ⑤贾宝玉是封建伦理的孤独的反抗者。 【考点】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句子,找出相同成分,作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然后把不同的内容变成句子的修饰成分,但是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所变换后的句子要通顺连贯,符合语法规范. 【解答】 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这五个分句,这几个句子相同成分是“贾宝玉”,所以刻意把贾宝玉作为被陈述的对象,通过分析可知这几个句子告诉我们的基本信息是“贾宝玉是个贵族公子”,然后把句②③④⑤按和的顺序连缀成句,让他们变成句的修饰成分,整合后的句子为: 参考答案:贾宝玉是曹雪芹为揭示贾府的衰亡和罪恶史所写的《红楼梦》中生在矛盾的封建大家庭里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孤独反抗着封建伦理的贵族公子. 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材料表述了三个学生的三种观点:小张认为家里的青花罐是传家宝,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认为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是传家宝,有贡献有赞扬;小程认为传递忠厚的品质、诗书礼仪的祖训是传家宝,有思想有传承.这里,青花罐意味着物质财富,勋章意味着荣誉,祖训意味着精神,由此可见,传家宝就是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珍贵物品、宝贵的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等.作文时,可以写成议论文,就一点或几点进行表述,同时还要注重把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间的关系,立意可以有: ①珍惜传家宝; ②留给子孙的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 ③正确面对祖辈的荣誉. 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围绕“传家宝”进行写作,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即可. 【解答】 祖训传家 难能可贵 对于传家宝的理解,每个人的看法各有不同.小张认为,有年头有故事的青花罐是传家宝;小杜说,爷爷留下的勋章是传家宝;而小程家,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一祖训奉为传家宝.家族祖训流传千年,是一家精神、品格之体现,我更为赞同小程这一难能可贵的“传家宝”. 祖训,是一家所奉行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中华文明沿袭千年的过程中,这无疑是这条闪烁的长河里最璀璨的星星之一.小程家的祖训所体现的不仅有“忠厚”这一美好的品质,还注重于“诗书”教化的作用.不但要固守自身品行,还在于学习知识,向外界拓宽、充实自己的思想.其中所体现的有“仁义”的思想,并应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传承的祖训,影响每一代子弟的成长,培育他们成为一个“仁义与智慧”兼有的人才.相信小程在此熏陶之下,也能成为一个身具忠厚、腹有诗书的人. 小程家的祖训是千年前先祖为后代子弟所定下的行为规范守则.不仅是一种规范,也饱含了先人的期望与寄托.一家有祖训则满家馨香,若家家有祖训则足以构建一个“去泽流芳”“未污昭质”的和谐社会. 小张家的“宝”,不仅有年头,更有故事,古董一般的存在,于常人而言,确实十分有价,但这价是物质的价,却达不到小程家的祖训这般无价,此时的无价更胜有价之宝.而小杜家中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勋章.勋章是小杜爷爷精神的象征,让人不禁为之肃然起敬,但这枚勋章是小杜爷爷所践行得之的精神凝聚,有鼓励,有致敬,却达不到“祖训”流传千年,使每一位“程家”子弟践行,获取美好品质的效果.祖训涵盖的是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的是渊远流长,是先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后世子弟的号召.流传时间之长,影响之广,这种精神财富是前两者所不能及的. 各家有各家的祖训,你我皆不例外.若是人人能够践行自家的“祖训”,则足以让这个社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这种精神上的号召响应会由家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传递至一国.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 物质上的财富并不能永存,唯有精神上的财富经历千万代的传承得以留存.因此,祖训传家,难能可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