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1课皮影 湘美版(2012)(共14张PPT)
美 在民间 皮 影 大家知道皮影起源于何时吗?猜一猜 两千多年前, 汉武帝 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 《 汉书 》 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历 史 发 展 中国皮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 到了唐代(公元 618 年),在寺院俗讲和民间说唱艺术变文的基础上发展成 皮影戏。两宋时期,皮影戏已经盛行。清末皮影戏发展到鼎盛,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元代皮影戏随军传到了南亚,如波斯历史学者瑞士德 · 安定 (Rashid Oddin , 约 1248—1318) 曾说:“当中国成吉思汗的儿子在位的时候,曾有演员来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别的戏曲,内容多为国家的故事 ……” 。此当是影戏无疑。 十八世纪中叶影戏传到欧洲各国。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对中国的皮影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1767 年,法国传教士,居阿罗德把中国的皮影视为“宝贝”而带回法国。 1774 年,德国大文豪歌德曾在威兰博览会上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并在 1781 年 8 月 28 日他生日那天主持演出了皮影戏。 1927 年在德国举行的万国展览会上,中国留学生演出了皮影戏 《 喜相逢 》 ,轰动一时。 。 从大范围上讲,分为 西北 与 东北 两大区域,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以 陕西为代表 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 精细秀丽 。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 河北为代表 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 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 。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 6 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造型设计 皮影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例如 ∶ 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例如,设计独眼瞎丑角时,若用五分脸造型,根本就无法表现有一只眼瞎。 制作工艺 皮影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 选皮、制皮、过稿 (描图样) 、剪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完成 等有大小 18 道工序。 画稿 先是画稿,即按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但这种设计是有一定程式的,如丞相穿相貂,文官着板吉;男子按年龄分无须、短须和三髯等。 皮影人物的设计往往脸部体现个性、服饰强调共性,皮影班有句行话叫“一个身体七个头”。但女性头像一般是不换的,大约是为了线条的秀美和流畅。 材料 皮影的材料采用羊皮或牛皮。去毛、刮挺、去脂,然后钉在木板上拉紧晒干。设计好的画稿便拷贝在这些皮上。一般细皮用于女性或儿童,粗皮用于武将或莽汉。 着色 着色是皮影制作十分体现功力的一步,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服装施行不同的色彩,一个人物就是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 罩漆 为了颜色不至脱落和增加透明度,画完后的皮影须罩上一层清漆。 缝接 由于皮影人物的制作是肢解完成的,因此最后须将身体各部位用线缝接,并在背后装上翎管,套进竹签棒。依照通常方式,一个人物只须两根签棒,动作复杂的形体则多达四、五根。据说老辈子的高手,连眼皮也能活动起来。完工后的皮影就可用于演出了。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过去在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 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从 1958 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 《 猪八戒吃西瓜 》 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 皮影戏自古也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工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内皮影艺人也曾奔赴前线阵地进行慰问演出。在抗日战争和土改时期,不少皮影艺人配合时局编演新戏,成为宣传革命的骑。中国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问题。 艺术贡献 皮影是一门民间艺术,也不否认它是一门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西方电影史学家就认为皮影是电影的阻型。在街头巷尾出现了一些以皮影为基础的建筑设计,许多衣服也融入了皮影元素。关注时尚的同学应该知道,今年法国巴黎时尚周上首次出现中国名牌黎姿 · 陈,香港服装设计师正是利用皮影中光与影的结合,设计出了一套套如梦如幻,夺人眼球的服装。使中国在法国这块时尚之都都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赢得了外国权威的一致认可。 现代意义 中国:“世界,你好!” 皮影的浓郁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深刻,并不是一个短短的幻灯片所能介绍的完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书 P70 基础上查找相关资料,继续深入了解皮影,相信你一定能收获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