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据此判断,中国的文化源头应始于 A. 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B. 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 进入青铜时代的商朝 D. 封邦建国体制建立后的西周 【答案】A 【解析】题目要求的是中国的文化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于新石器时代,BCD都比A项的时间靠后,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故排除BCD项,选A。 2.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 A. 诸侯尊崇大宗 B. 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 C. 霸权交替频繁 D. 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 【答案】D 【解析】由“庶长子”杀害“正妃长子”自立,受到晋国反对,晋国要继续拥立“周景王正妃”的儿子可知,宗法制依然受到晋国国君等人的重视,正确答案是D项;由晋国攻打事实上的周王姬朝,可知诸侯尊崇的不是大宗而是制度,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再认可兄终弟及,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并非诸侯国之间“频繁”交替的霸权争夺,C项与题意不符。 3.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 国家产生 B. 文明起源 C. 政权分立 D. 诸国变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广,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夏朝时期国家产生,A错误;文明起源是远古时期,B错误;政权分立是指国家分裂,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C错误。 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A “仁者爱人”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尚贤”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才的重视,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相符合。故D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排除;B是老子的思想主张,主张治理国家时,统治者不能过多的干预,排除;C虽然是墨子的思想主张,但与人才观无关,排除。 5.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 纲常礼教 B. 儒家思想 C. 礼乐制度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是指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是指汉武帝时期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故D项正确;ABC项包含在D项之中。 6.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 繁荣思想文化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强化大一统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推恩”计策,削弱诸侯国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故D正确;强化君权神授思想,与题意无关,故A不正确;繁荣思想文化,与“推恩令”不符,故B不正确;“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均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不正确。 7.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 A.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存在一种政治现象,即幼帝即位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赖宦官收回权力,导致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由此可以得出,材料所述为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侯问题,故A不正确;外戚宦官专权往往会导致社会动荡,故B不正确;C只是反映了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 8.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A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B. 春秋时期、秦朝 C. 战国时期、西汉 D. 战国时期、东汉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并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所修;而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题意。 9.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 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B. 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C. 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 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片中信息可得,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均为汉代著名的文学家,这一时期“赋”为主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气势恢弘”,B选项符合题意。为现实主义奠定基础的是《诗经》,A选项排除。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征,C选项排除。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D选项排除。 10.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和图表可知,图中a政权是北魏政权,其建立者是鲜卑族,故B正确;此阶段匈奴族建立的政权是汉、前赵、北凉等,故A错误;氐族建立的政权有前秦、后凉等,故C错误;羌族建立的政权有后秦,故D错误。 11.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南北经济的差距在缩小,但此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依然高于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A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济重心南移 【备考指南】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经验和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2.《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依次分别是 A. 尊号、溢号、庙号 B. 溢号、年号、庙号 C. 庙号、尊号、年号 D. 庙号、谥号、年号 【答案】D 【解析】 年号是中华帝国时代帝王们用于纪年的专有特权名号,汉朝的汉武帝刘彻即位,中国开始启用年号制度。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熙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谥号为中国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所以“高宗”、“文景”、“永乐”依次分是庙号、谥号、年号,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13.如下图所示两幅犁的构造图片中,后一幅图片体现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改进是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后一幅图是曲辕犁,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后一幅图片是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出现,而不是秦朝、汉朝、宋朝,故排除A、B、D选项。 14.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按政治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C.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兵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兵部 【答案】B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由兵部具体执行对高丽用兵,故B正确;按照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应该先由中书省进行决策,ACD都不符合运作程序,排除。 【点睛】联系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分析解答。 15.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的风情。下列作品能体现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 A.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盛唐时期王昌龄的诗,与题干经历时代变迁的要求不符;B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李白处于盛唐时期,与题干时代变迁的要求不符,不正确;C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经历了由盛转衰,其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色彩,符合题意;D是王维的作品,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没有体现出忧患意识,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唐诗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个基本原理,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以此作答即可。 16.“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①②③都符合唐朝“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故选A;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是在元朝,无法反映唐朝的“有容乃大”,排除④,故排除BCD三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有容乃大’”,联系所学唐朝文化繁荣的史实分析解答。 17.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枢密副使 D. 知府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枢密副使掌握军权,位同宰相,选项C正确;转运使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地位低于宰相,选项B排除;知府是地方官员,排除D。 18.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 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B. 巩固了中央集权 C. 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D. 维护了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 北魏、辽、西夏统治者分别采取了一些“汉化”的政策,这些措施在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农业化,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同时有利于民族融合,故A正确;BCD均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 19. 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我国现在的各省,在元朝时的称呼与现在相同的是( ) A. 辽宁省 B. 山东省 C. 河北省 D. 甘肃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联系所学元朝的行省图,A辽宁省属于辽阳行省,B山东省和 C河北省属于中央直接管理,D甘肃省属于甘肃行省,根据题目要求“元朝时的称呼与现在相同”,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20.近年来,江苏某地文物部门挖掘了一座古代墓葬,专家们初步判定墓葬的生活年代不早于元朝。下列文物中对于专家断代最有帮助的是( ) A. 唐三彩 B. 半两钱 C. 青花瓷 D. 哥窑瓷器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不早于元朝”,由此判断应该是青花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青花瓷在宋代已经出现,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瓷为瓷器的主流,故C正确;唐三彩出现在唐代,故A不正确;半两钱出现在秦朝,故B不正确;哥窑瓷器出现在宋代,故D不正确。 21.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商人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越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二,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优秀的官吏 B.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C.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B错误;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D错误。 【点睛】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得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平民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当官,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22.如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A. 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 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 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答案】A 【解析】 认真观察图片信息,第一个人物,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第二个人物,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第三个人物,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第四个人物,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第五个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由此可知,图中的图案体现了杂居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京剧是由徽剧和汉调演变而来,故B错误;杂剧是以文学、戏剧、诗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错误;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故D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杂剧 点睛:本题以古代杂剧砖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 23.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 ) ①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②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④指南针用于航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故①正确;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故③④均正确,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是在唐代,故②与题意不符,故C正确;AB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24.如图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据如图可得明朝 A. 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 B. 宦官专权问题突出 C. 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 D. 内阁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 【答案】A 【解析】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大太监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力制衡,说明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故A项正确;该示意图反映的是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的政治关系,不是宦官专权问题,排除B项;该示意图反映的这一体制维护明朝统治,不是体现其弊端,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限制皇权,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内阁首辅限制皇权膨胀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5.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该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 【答案】C 【解析】 “吾心自有光明月”体现作者主张世间万物都是“我”的主观产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结合所学可知这最有可能是心学家王阳明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A项;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排除B项;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排除D项。 点睛: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认为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陆王心学属于理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新发展,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6.辽、西夏、金、元、清五个政权,分别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 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族 B. 党项、契丹、蒙古、女真、满族 C. 女真、契丹、党项、满族、蒙古 D. 党项、契丹、满族、女真、蒙古 【答案】A 【解析】 据所学可知,辽、西夏、金、元、清五个政权,分别是由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族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正确;B、C、D错误。 27.“闭关政策”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前实行的—系列对外政策的概括。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 ) A. 根本旨在对付沿海抗清斗争 B.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 是朝贡贸易制度的特殊体现 D. 有效避免西方殖民国家侵扰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使中国独立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逐渐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导致近代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故B正确;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统治,故A不正确;闭关锁国政策与朝贡贸易有着本质的区别,故C不正确;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接踵而至,故D不正确。 28.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徽商、晋商势力强大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徽商、晋商势力强大”、“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可以得出,所述为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故D正确;A、B、C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9.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A. 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D. 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魏晋时期《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战乱情况下,民众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而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黑暗,因此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形象,两者都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B正确;依据所学,《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饱受战争苦难,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未涉及到官场的腐朽与黑暗,故A错误;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理想的追求,而未涉及到公平正义的追求,故C错误;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理想的追求,而未涉及到等级观念,故D错误。 30.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侵华战争。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且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 A. 开放通商口岸 B. 赔款2100万银元 C. 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D. 派兵保护各国使馆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发动了鸦片战争,而开放通商口岸能够满足英国市场扩张的要求。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无法体现英国开辟商品销售市场的要求;C选项错误,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D选项错误,派兵保护各国使馆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31.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发生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反封建同时也反侵略、还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②④正确,选C;运动的规模、平均主义理想都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的有相似之处,排除①③,排除ABD,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32.《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 A. 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 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 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权 D. 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列强侵华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说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故D项正确;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大多都有赔款,不能说明新阶段,故A项错误;B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C项与《马关条约》签订无关,应排除。 33.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 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 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 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 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主张仿效日本,进行变法,以实现国家的富强,故B正确;维新派主张改革,故A不正确;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护清王朝统治,故C不正确;D指向性不明确,排除。 34. 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 A. 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B. 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 C. 列强最大化的维护在华利益 D. 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列强依旧在执行“以华制华”的方针,所以B选项错误。A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并没有起到如此的效果。列强之所以没有涉及到割地赔款是因为已经没有必要进行政治上的割裂,而是实行利益上的最大化分配,操控清政府来满足需要,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说法违背历史现象。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 3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屈辱史。下列选项对应合理的一组是 A.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领事裁判权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正确;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故A不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故C不正确;领事裁判权是在《南京条约》附件中,故D不正确。 36.观察如下“辛亥革命大事时间轴”。如要将史事“宣统帝下诏退位”列入其中,则应将其放在 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④之后 【答案】B 【解析】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通过,“宣统帝下诏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因此应放在②、③之间,故答案为B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是在1912年4月,排除C、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时间顺序,联系所学史实可知,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元旦,《临时约法》的颁布是在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是在1912年4月,而宣统帝下诏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只能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颁布之间,据此确定答案。 37.“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你认为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B.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D. 孙中山继续革命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导致民不聊生,社会黑暗,选项A正确;B、C两项是黑暗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38.下图反映的是1912年—1921年在华企业比重变化,其主要因素是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张謇等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1912年—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大幅下降,1914年一战爆发,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大幅下降,故B正确;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1935年,故C错误;张謇等实业救国思想是原因之一,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 39.“人类精神和文化至少经历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第二次以启蒙运动为标志,首先发生在 18 世纪的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在这“两次伟大的觉醒”中,中国的代表人物有( ) ①孔子 ②徐光启 ③黄宗羲 ④陈独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第一次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第二次以启蒙运动为标志,首先发生在 18 世纪的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百家争鸣,受启蒙运动影响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由此可以得出符合两个时间段的人物为孔子和陈独秀;故B正确;徐光启和黄宗羲,均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CD。 40.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与探索。以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康有等领导“公车上书” ②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③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④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③② D. ④②①③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等领导“公车上书”是在1895年5月;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是在1872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是在1915年;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在鸦片战争后,由此可知正确顺序为④②①③,故D正确,排除ABC。 第Ⅱ卷(多项选择题 共20分) 本卷共 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1分,有选错的则得0分。 41.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A. 北京人的发现 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 甲骨文的发现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D. 西域都护府设置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答案】AC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中历史现象和历史解释对应均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CD;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亚非欧,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由此可知B对应不正确,排除。 42.宋与辽、西夏、金并列的四幅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B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与北宋对应的政权为辽、金和西夏,故AD正确;南宋政府对应的政权为金和西夏,故B正确;金灭掉了辽,所以辽金并立不正确,故C不正确。 43.从文明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B.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C.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D. 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备受冲击 【答案】B 【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即西方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B项强调的是政治上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这是中国的沉沦,属于革命史观,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均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都符合文明史的角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从文明史的角度看”,结合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解答即可。 44.下列有关洋务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C.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D. 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答案】ABC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D均是对洋务运动的性质、目的、评价的正确表述,故ABCD均正确。 45.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始而言技(技术)”“继而言政(制度)”“进而言教(思想)”的过程。下列对近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 B. 康梁维新派主张“三民主义” C. 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答案】A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表述均与史实相符,故AD正确;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故B不正确;辛亥革命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C不正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