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十六)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西学东渐【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十六)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西学东渐【作业】

课时检测(十六)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西学东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永州一模)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 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魏源只是看到了英美等国决策的形式,但对于英美等国的体制并不理解,因此他对于西方民主存在感性的认识,故A项正确。‎ ‎2.(2019·湛江调研)1862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  )‎ A.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 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解析:选C 据材料“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洋务派从商战到重视商业发展思想的演变,故C项正确。‎ ‎3.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 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 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 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解析:选A “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可得出有利于社会思想的启蒙,故A项正确。‎ ‎4.(2019·邯郸期中)“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解析:选B 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冲突,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洋务运动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5.(2019·广东六校联考)‎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解析:选A “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有启迪民智,激发民族意识的功效,故A项正确;维新思想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故B项错误;在1898年时,维新变法就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确有启迪国民观念的作用,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变革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6.(2019·唐山摸底)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把生物的进化引申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  )‎ A.大力提倡君主立宪 B.积极倡导科学救国 C.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选C 材料强调严复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而非其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弱肉强食的竞争而非科学救国,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可知主张自我变革以救亡图存,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严复的思想主张而非影响,故D项错误。‎ ‎7.1895年,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一文,仿照西洋的“公元纪年”,正式提出孔子纪年。1903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维新变法促进了新学旧学之争 B.民主革命受制于传统意识形态 C.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逐渐发展 D.西学传播遭到知识分子的抵制 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刘师培和康有为皆主张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而非革命派,故B项错误;从“保教”到“保种”,这从侧面折射出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主义在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中西文化冲突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8.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 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解析:选A 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一改之前鄙称,可见对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排斥到认同的过程,故A项正确。‎ ‎9.从1895~1898年,据初步统计,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一般而言,学会这种组织并不需要相当的人力与物力才能实现,它只要一群知识分子有此意愿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的意愿是很普遍的。这表明当时的学会(  )‎ A.建立成本低因而组织成分复杂 B.具备早期政党组织的某些特征 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出现 D.有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扩散 解析:选D 据材料“1895~1898年”和“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知识分子推动学习西方的政治,故D项正确。‎ ‎10.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显赫可观……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学者们对法国大革命的不同评价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评价 B.评价历史事件应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C.历史事件的评价应置于特定的时空 D.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取决于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选A 康有为反对革命,主张维新变法,材料为其革命思想的反映,而寄生则主张民主共和,故A项正确。‎ ‎11.(2019·百校联盟联考)《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  )‎ 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 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 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 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 解析:选C 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故A项错误;B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项错误;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故C项正确;维新派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 ‎12.(2019·衡水金卷)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 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日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  )‎ A.强烈的救亡意识 B.自觉的创新意识 C.勇敢的担当意识 D.明确的民主意识 解析:选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与足下分任之”可得出勇敢的担当意识,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王韬的主要活动 ‎1849年 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 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1867年 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 ‎1874年 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1879年 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 ‎1886年 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 ‎1894年 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摘编自王韬《纪英国政治》‎ ‎(1)根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8分)‎ ‎(2)概括材料二观点并作简要评价。(8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材料一,指出其原因。(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可以结合1849~1894年的史实回答,即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这一时期;第二小问,其贡献应依据王韬的主要活动总结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体现了王韬的洋务思想“由本以治末”,即“中体西用”‎ ‎;第二小问,对该观点的评价可以转化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第(3)问,从材料信息看,王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与王韬的英国之行有关,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一点。‎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开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 贡献:传播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变革。‎ ‎(2)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评价: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3)变化:由主张“中体西用”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原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使王韬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问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日本办学情况统计 近代中国(晚清)办学历程 ‎1873年:小学12 597所;实业学校0所;中学20所;专门学校26所。‎ ‎1875年:小学24 303所;实业学校1所;中学116所;专门学校110所。‎ ‎1880年:小学20 410所;实业学校15所;中学187所;专门学校74所。‎ ‎1885年:小学28 283所;实业学校26所;中学106所;专门学校75所。‎ ‎1890年:小学36 017所;实业学校23所;中学55所;专门学校36所。‎ ‎1895年:小学26 631所;实业学校110所;中学96所;专门学校52所。‎ ‎1900年:小学26 857所;实业学校290所;中学218所;专门学校52所。‎ 从1901~1912年11年间,实业学校数量增长49倍,学生数量增长近38倍 ‎1862年,京师同文馆(外语)开办。‎ ‎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设立。‎ ‎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军事)设立。‎ ‎1867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科技)。‎ ‎1872~1875年,派遣留美学生120人,学习自然科学。‎ ‎1887年天津电报学堂(科技)创办。‎ ‎1898年总理衙门颁布《京师大学堂章程》,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1898年,光绪帝下诏,改书院为学堂,开设几何学、微分学等数学课程 ‎1901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同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 ‎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根据材料,提出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日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时空明确,中日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结合材料得出论题即教育改革推动了中日两国的近代化,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从教育改革推动中国近代化和教育改革推动日本近代化两个角度论证。教育改革推动中国近代化结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中教育改革的史实进行论证,教育改革推动日本近代化结合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内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两国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教育改革,适应了两国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答案:示例一 论题:教育改革推动了中日两国的近代化。‎ 阐述: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中西文化的冲突日益加剧,有识之士积极倡导教育改革。从洋务派首创京师同文馆到维新派建立京师大学堂再到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正式确定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效虽然不是很突出,但基本适应了清末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近代化的要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在“和魂洋才”的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发展近代教育,建立了日本新的教育体制。日本近代的教育改革,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日本近代化的实现。‎ 总之,近代中日两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从而适应了两国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示例二 论题: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实效。‎ 阐述: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中国主要以高等教育为核心,从洋务派首创京师同文馆到维新派建立京师大学堂,这些新型学校基本上都属于高等专科学校的性质,对近代化过程中的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不够。日本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基础教育改革,把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和发展初等教育放在第一位;同时还高度重视实业技术教育,创办了众多的实业学校和专门学校。因此,日本的教育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然而从适应近代化具体国情的需求上看,日本的教育改革更具实效性,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