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零班、奥赛班)(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零班、奥赛班)(解析版)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地理(零班、奥赛班)‎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目前可能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但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如果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那么目前其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是( )‎ A. A位置 B. B位置 C. C位置 D. D位置 ‎2. 下列关于“太阳系中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运动特征 B.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 C.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D.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所以有安全的环境和稳定光照 ‎【答案】1. A 2. C ‎【解析】‎ ‎1.考查天体及天体系统 ‎2.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1题详解】‎ A根据天体系统可以判断,A为第二级别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B为太阳系,C为地月系,D为地球,如果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那么目前其应该在银河系,故选A。‎ ‎【2题详解】‎ C各大行星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运动特征,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提供稳定光照,AB错误。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D错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C正确。故选C。‎ ‎3.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辐射关系较密切的是( )‎ ‎①生物的生长②大气的运动③火山的爆发④煤、石油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阳光线到达地球的时间大约需要8分钟,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太阳能是一种新能源。火山的爆发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的原因,与太阳辐射无关。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下图为某一河段的剖面。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 此河流位于( )‎ A. 南半球 B. 北半球 ‎ C. 赤道上 D. 回归线上 ‎5. 若此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它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 A. 东岸 B. 南岸 ‎ C. 西岸 D. 北岸 ‎【答案】4. B 5. D ‎【解析】‎ ‎【4题详解】‎ 读该河段的剖面图,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右岸受流水侵蚀作用,左岸受流水堆积作用,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该河流位于北半球;无法判断东、西半球,C、D错,故该题选B。‎ ‎【5题详解】‎ 由上题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右岸侵蚀,若此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右岸为北岸,北岸受到侵蚀,所以北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故该题选D。‎ 我国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时,莫斯科(东三区)的时间是( )‎ A. 10月16日2时30分 B. 10月16日18时30分 C. 10月17日2时30分 D. 10月17日12时30分 ‎7. 此日过后两个月内,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是( )‎ A. 昼变长,夜变短,夜短于昼 B. 昼变长,夜变短,夜长于昼 C. 昼变短,夜变长,昼长于夜 D. 昼变短,夜变长,昼短于夜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所以此时西三区区时应为10月17日2时30分。故选C。‎ ‎【7题详解】‎ ‎10月17日后的两个月,位于秋分日(9月23日)和冬至日(12月22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南移。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昼短于夜。故选D。‎ ‎8.下列如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其中代表昏线的线段数字是( )‎ A. ①③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是昏线。①、②图是地球侧视图,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所以①为晨线,②为昏线;③④是极地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所以③为晨线,④为昏线;⑤⑥为方格经纬网图,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所以⑥为晨线,⑤为昏线。故选C。‎ 读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 ‎ B. 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C. 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 D. 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 ‎10.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那么( )‎ A. 温带范围变大 B. 热带范围变大 C. 寒带范围变小 D. 五带范围不变 ‎11. 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现象是 A. 昼夜更替 B. 长江口河道右偏 C. 地方时差 D.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答案】9. B 10. B 11. D ‎【解析】‎ ‎【9题详解】‎ 目前黄赤交角为23.5°,A错;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也就是说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B对;黄赤交角是赤道与黄道面的交角,并非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C错;图示α是黄道与地轴的交角,为66.5°,D错。据此分析选B项。‎ ‎【10题详解】‎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而与极圈度数互余,故黄赤交角的变化与热带与寒带的变化一致。假如黄赤交角变大,那么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据此分析选B。‎ ‎【11题详解】‎ 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会导致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D对;昼夜更替与自转有关;长江口河道右偏与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有关;地方时差也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据此分析选D。‎ 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混浊现象。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结合所学知识,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C.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减弱 D. 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13.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4. 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与“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2. A 13. D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雾霾笼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升温较慢,大气垂直对流运动将减弱,A错、B对。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雾霾笼罩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会降低,大气能量来源于地面辐射,因此大气辐射也会减少,只是大气逆辐射比例增多,C对。夜晚,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保温作用效果较好,D对。故不正确的选项是A.‎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保温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强烈吸收保存,二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能量。因此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环节是大气所吸收的地面辐射(④)和大气逆辐射(③),D符合题意。图示①、②分别指大气削弱作用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保温作用无直接关联,排除A、B、C。‎ ‎【14题详解】‎ ‎“秋阴不散”表示天空多云,这时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地面温度下降慢,导致“霜飞晚”,而图中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而图中①、②、④与“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现象无直接关系,排除A、B、D。‎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 不同下垫面的热容量差异 C. 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 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16. “冷岛效应”能( )‎ A. 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 B. 促进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 C. 加快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 D. 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冷岛效应”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戈壁沙漠的暖空气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故B正确。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与冷岛效应无关,故A、C、D错误。‎ ‎【16题详解】‎ ‎“冷岛的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减少对流作用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故A正确,C错误。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绿洲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但不会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故B、D错误。‎ 下图为北半球某假想陆地的一部分,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 ‎17. 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 热带季风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 ‎18. 关于丙地气候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年高温多雨,降水充沛 ‎ B. 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均匀 C.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 ‎ D.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且气温日、年较差大 ‎19. 在乙气候的分布区,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厂不宜建在城市居民区的( )‎ A. 西南面 B. 西北面 C. 东北面 D. 东南面 ‎20. 下列与上图中丁地气候特点相匹配的数据资料是( )‎ A. B. ‎ C. D. ‎ ‎【答案】17. C 18. D 19. A 20. D ‎【解析】‎ ‎【17题详解】甲分布在大陆西岸纬度30º-40 º之间,是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纬度10 º -20 º间;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选C正确。‎ ‎【18题详解】‎ 丙分布在大陆中部35º-55 º之间,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干旱少雨,且气温日、年较差大,选D正确。‎ ‎【19题详解】‎ 从上题的判断可知,乙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北半球的西风为西南风,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厂不宜建在城市居民区的上风风,即西南面,选项A符合题意。‎ ‎【20题详解】‎ 图中显示,丁地位于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方法可知,A图气候为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排除A。B图气候为干湿季明显的热带草原气候,排除B。C图气候为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排除C。D图气候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选项D符合题意。‎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22日22时21分,在南海海域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5公里。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21. 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 )‎ A. 软流层 B. 地壳 C. 地核 D. 地幔 ‎22. 地震发生时,正在震中海域行驶的轮船上的游客会感到( )‎ A. 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上下颠簸 ‎【答案】21. B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据材料可知,震源深度约5公里,再根据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分析,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地壳,故B项正确。‎ ‎【22题详解】‎ 查地震波的特点。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所以,正在震中海域行驶的轮船上的游客会感到上下颠簸,故D项正确。‎ 因为P波跟S波传播的速度不同,首先会感觉到(P波)的小小的晃动、然后是大的晃动(S波)开始。离震源越远这个间隔就越长。‎ 我国正在海南省文昌(108°21′E,19°20′N)市建设新航天发射场,这也将是我国继酒泉(98°26′E,39°46′N)、西昌(101°46′E,27°32′N)、太原(112°38′E,37°32′N)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根据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23. 神舟七号的发射场酒泉位于图中的哪一处(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24. 比较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处的地球自转速度( )‎ A. 四处自转速度相同 B. 角速度④>③>②>①‎ C. 线速度④>③>②>① D. 线速度②>④>③>①‎ ‎25. 考试当日图中四地,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答案】23. A 24. C 25.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四处航天发射场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23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判断,①为酒泉、②为太原、③为西昌、④为文昌。所以,神舟七号的发射场酒泉位于图中的①地。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24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四处的纬度大小关系为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即①>②>③>④。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四处的自转线速度大小关系为④>③>②>①,故C项正确,AD项错误。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余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大小均相等,故B项错误。故选C。‎ ‎【25题详解】‎ 考试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位置越南昼越长。四处中④地的纬度位置较其他三处偏南,所以考试期间④地的白昼最长。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图(图甲)和地球光照图(图乙,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表示的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该节气时地球在图甲中数码________所代表的位置。‎ ‎(2)地球由①到④的运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______半球,并向________运动。‎ ‎(3)图乙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 ‎(4)在地球公转由③到①的过程中,A地昼长________(变长、变短),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变大、变小)。‎ ‎(5)图乙所示日期,B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该地的日出时刻为地方时________时。‎ ‎(6)图乙中此时北京时间为6月22日________时。‎ ‎【答案】 (1)夏至 ① (2) 北 南 (3) 23°26′N 90°W (4) 变长 变小 (5)8 8 (6) 2‎ ‎【解析】‎ ‎【详解】(1)读图乙,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读图甲,根据太阳和地球①和③位置连线、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地球位于①时为夏至,位于③时为冬至,故地球位于②时为春分,位于④时为秋分。因此,图乙对应图甲中的①。‎ ‎(2)结合小题1判断,地球由①向④运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故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 ‎(3)读图,此时太阳直射A点,A点纬度为23°26'N;A点所在经线位于180°经线的东侧,图中每两条相邻的经线相差30°,故A点经度为90°W。因此,此刻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3°26'N,90°W)。‎ ‎(4)结合小题1判断,地球由③运动到①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运动,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A位于北半球,因此A点昼长变长;B点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直射点离B点越来越远,因此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 ‎(5)读图乙,晨线、赤道和180°经线相交,故180°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图中每两条经线相差30°,地方时相差2小时,B点位于180°经线东侧,根据“东早西晚,早加晚减”计算,B点地方时为8时。因为,B点位于晨线上,故B点日出时间为8时,昼长为2×(12-8)=8小时。‎ ‎(6)根据上题判断,180°经线地方时为6时,即东十二区的区时为6时。北京时间(东八区,与东十二区相差四个时区,且位于其西侧,根据“东早西晚,早加晚减”判断计算,北京时间要晚4小时,故此时北京时间为6月22日2时。‎ ‎27.读(左)“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和 (右)“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为 ,并在图中画出一条高空的等压面表示其气压分布状况。‎ ‎(2)假如左图为近地面和高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请用箭头把环流画出来。‎ ‎(3)若左图所示环流发生在海陆之间,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此时为白天还是夜晚 。‎ ‎(4)右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其中高压中心是 。‎ ‎(5)右图示地区位于 半球,说明判断依据 。 ‎ ‎(6)右图中②③④三处中,风力最大的是 ,理由是 。‎ ‎【答案】(1)甲>乙>丙>丁 ‎(2) ‎ ‎(3)夜晚 ‎ ‎(4)P ‎ ‎(5)北 水平气流向右偏转 ‎ ‎(6)③ ③处等压线最密集,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 ‎【解析】‎ ‎【详解】(1)等压面向高空凸,为高压,等压面向低处凹为低压,甲>乙;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丙>丁;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甲>乙>丙>丁。‎ ‎(2)等压面向高空凸,为高压,等压面向低处凹为低压,甲>乙,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甲流向乙;乙为低压,气流上升,甲为高压,气流下沉;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丙>丁,气流由丙流向丁。‎ ‎(3)甲处等压面向高空凸,为高压,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 ‎(4)从图中看M、O两地风由四周吹向中心,为低压中心;P为高压中心。‎ ‎(5)从图中看,风向向右偏,为北半球。‎ ‎(6)图中③处等压线最密集,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 ‎28.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月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月(1或7)海平面及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造成AB两处气压差异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月受气压中心A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____________风,此时气候特征_________。‎ ‎(3)当D地盛行西南季风时,北半球是________(夏季或冬季),请说明其西南季风形成的主要成因。‎ ‎【答案】(1)亚洲高压;1;海陆热力差异。‎ ‎(2)西北(偏北);寒冷干燥。‎ ‎(3)夏季;主要成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南信风带向北跨越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形成西南风。‎ ‎【解析】‎ ‎【详解】(1)读图,A处为高压中心,根据所在位置可以判断为亚洲高压;表示的是北半球1月份海平面及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造成AB两处气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2)1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低,在亚欧大陆西伯利亚地区形成冷高压,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风(偏北风),气候特征是寒冷干燥。‎ ‎(3) D地位于南亚,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主要成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南信风带向北跨越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