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考历史七上第3单元(秦汉)一轮复习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中考历史七上第3单元(秦汉)一轮复习学案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学案(秦汉)‎ ² 考纲要求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3)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² 知识清单 一、秦灭六国 ‎(一)秦的统一 ‎1、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2、结果: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有利于当时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4、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中央集权制;‎ 地方郡县制;‎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开发南疆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文化 统一文字 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 稳定边境,巩固统一 ‎★ 秦始皇评价:千古一帝——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二、“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③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 ‎(三)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四)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 ‎1、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 VS 汉王刘邦)‎ ‎2、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三、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背景: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 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③提倡“以德化民”。‎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措施 效果 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诸侯国无力与中央对抗 经济 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文化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军事 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西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目的:准备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出使: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 影响: 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 ‎ 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作用: 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² 强化训练 ‎ 第I卷(选择题)‎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使用统一的文字,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的是 A.行书 B.楷书 C.小篆 D.草书[来@源~:^中国 ‎2.秦始皇虽然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但也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不包括(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对促进我国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巨大贡献的措施是( )‎ A.建立专制集权统治 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李白诗句描写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之争 C.长平之战 D.秦完成统一 ‎5.一部电视剧开篇序幕中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请问,这里的“他”指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提及了古代多位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巩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7.向汉武帝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A.李斯 B.董仲舒 ‎ C.主父偃 D.韩非 ‎8.“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 C.行省制 D.推恩令 ‎9.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汉武帝没有联系的是( )‎ A.颁布“推恩令” B.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商讨派人出使西域 D.商议开凿灵渠 ‎10.我国的新疆地区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开始于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前138年 ‎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60年 ‎ ‎11.我国的丝绸在西汉时期,通过横穿欧亚大陆的商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亚和欧洲各地。你知道当时商路的起点是下列哪一个城市吗?‎ A.北京 B.敦煌 C.长安 D.洛阳 ‎12.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央政府设置机构管辖新疆最早是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13.郑和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下列各组关联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疆域的扩大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唐盛世的出现 ‎③清朝的海禁政策——近代中国落伍 ‎④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等国的崛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后,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河西走廊  ②安息  ③今新疆境内 ④大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15.“无有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A.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C.密切了与欧洲国家的友好往来 D.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 第II卷(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丞相王绾说: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李斯说:不行,当初周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利太大,造成长期的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材料三:一天张三拿了原齐国的刀币钱来到市场想买牛,结果发现市场上的人争论不休,原来他们拿者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他只好叹口气回了家。一次,原魏国人李四到街上去买了三尺布,可回到家一看不足三尺于是回去找老板理论,可老板认为自己是按标准裁的布坚决不退。两人把官司打到秦始皇那里。‎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写出姓名)?请写出他完成扫六合行动的时间起止。(3分)‎ ‎(2)针对材料二中反映的不同建议,秦始皇选择了谁的建议采取了那种制度?(2分)‎ ‎(3)针对材料三中反映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2分)‎ ‎(4)你认为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功绩是什么?(1分)‎ ‎17.西汉和唐朝国家统一,文化昌明,几位帝王文治武功,在古代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时,只有16岁,年轻有为,他下诏,令各郡县推举人才,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武帝发现了像董仲舒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对出身低微的人,他也能破格录用。如出身贫寒的主父偃,长期怀才不遇,后来他到长安直接向武帝上书,武帝很赏识他,相见恨晚,立即任他为官,后来一年内竟将他升官四次。‎ ‎-----选自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中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董仲舒、主父偃分别给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6分)这些建议帮助汉武帝将西汉王朝推向了顶峰,这个顶峰是什么局面?(2分) ‎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割大腿上的肉)以啖腹(填饱肚子),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大臣向太宗进谏 ‎【小题2】“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全盛打下了基础,结合材料,你认为太宗的哪些治国举措有益于“贞观之治”的出现?(两条即可,6分)‎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两位帝王在其统治期间都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分)‎ ‎18.看图说话 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 图二:‎ 请回答:‎ ‎(1) 图一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 出使西域。(2分)‎ ‎(2) 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 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4分)‎ ‎(3) 图二所示的东西方商路是指?请写出这一商路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统一后的相关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使用统一的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来#源:%中国@教育~‎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不包括的当然是Q项。因为分封制是西周建立初的制度,故答案A正确。B项、C项、D项都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依据题意排除。‎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3.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秦的统一可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统一货币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统一文字。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秦始皇大一统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还可以改为: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 ‎⑤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⑥修建灵渠 A.①②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⑥‎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秦朝统一的认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根据所学知识,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公元前221年秦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A是秦末农民起义,B是秦末,刘邦和项羽为争夺权力进行的长达四年的战争,C项是先秦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战役,本题选D。‎ 考点:秦的统一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秦朝建立后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影响深远,郡县制制保证了中央的权利,防止了地方分裂,县制至今我们仍在使用,秦朝统一的原因,先后灭掉诸侯国的顺序,统一的意义也是学生识记和掌握的重点。‎ ‎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可以推断出题干中的“他”‎ 指的是汉武帝,由已学史实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国号是“汉”,而题干中的民族指的是汉族,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 ‎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都出现了兴盛的局面,儒家学说创立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命运,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不符合统治者统一的需要,不被重用,秦朝建立后遭到了焚书坑儒的命运,到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政治经济都实现了大一统,思想方面也要大一统,儒生董仲舒发挥了儒家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欣然接受,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并一直延续下来。A项是秦朝建立后创立的,B项是秦嬴政的历史功绩,D是文景帝时期的局面,故选C。 ‎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大一统汉朝·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7.B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文看,要求选出向汉武帝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物。从选项看,李斯是秦国丞相,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可以排除,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的是削藩,董仲舒是汉朝的儒学大家,所以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董仲舒,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推恩令。上述材料的意思是要治国安邦就要少建诸侯国,削弱诸侯的力量,这一思想与汉武帝的推恩令最相似,故选D。‎ ‎9.D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建立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他还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还派人张謇出使西域,加强汉朝和西域的关系。开凿灵渠是秦始皇为了开放南疆,统一岭南等地而修建,与汉武帝无关。故选D项。‎ 考点:本题考查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本题可以从秦始皇和汉武帝实施大一统的措施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排除;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排除。‎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1.C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一条贯穿欧亚的陆上贸易通道即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丝绸之路的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术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正式成为中央统辖的开始,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政府对新疆的管辖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关于有关新疆地区的史实,学生还要掌握的内容有: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防御,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新藏公路、克拉玛依油田。‎ ‎1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海洋的史实。①②属于陆上的对外交往,故选D。‎ ‎1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其路径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故选C。‎ ‎1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材料大意是如果没有张骞出使西域,怎么会有西域的物产传到内地,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16.(1)嬴政 (2)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3)李斯 郡县制 (4)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5)完成国家统一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的秦朝的统一相关内容,由材料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主要阐述的秦始皇嬴政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相关史实。‎ 第(2)问,考查秦朝实施郡县制的相关内容,材料中丞相王绾建议继续实施分封制,而李斯则认为分封制会导致诸侯的势力太大,威胁中央的权利,建议实施郡县制,最后秦始皇采纳的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第(3)问,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材料主要阐述了秦朝统一后,货币与度量衡的混乱,于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铜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等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第(4)问,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秦朝的统一 ‎17.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父: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局面:大一统。‎ ‎【小题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两条)‎ ‎【小题3】任用人才,虚心接受意见;个人的才能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7.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而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恩令”,使诸侯王分封子弟为侯,王国封地被分割,诸侯越分越小,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专制。‎ ‎【小题2】根据材料二,结合“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他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等等,为唐朝的全盛打下了基础。‎ ‎【小题3】汉武帝任用董仲舒、主父;唐太宗任用魏征等,说明他们都任用人才,虚心接受意见。‎ 考点: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实施大一统时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特别是在对待儒家文化的上,两人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武帝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1)张骞(2分)‎ ‎(2)①问:西域都护府(2分);②问:巩固和加强了内地与西北地区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疆域(2分);‎ ‎(3)①问:丝绸之路(2分);②问: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图一中汉武帝派去西域的使者是张骞,他先后三次出使西域。‎ ‎(2)第二题是第一题的延伸,判断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自然能联想到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及其作用。‎ ‎(3)第三题是第二题的进一步延伸,西域归属汉朝政府后,逐渐出现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这是欧亚大陆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文化的交流自然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