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沙井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年级 语文 试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 众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 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 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 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 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 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 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 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 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 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 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 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宗学、诸王公学、内小学和国立、地方 小学在内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 义学、家塾、村塾、冬学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 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 “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 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 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 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 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 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 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 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 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 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 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B.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 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C.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 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D.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 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 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B.“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 僚地主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C.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 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 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也提供了 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B.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 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C.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 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朱子奢,苏州吴人,从乡人顾彪授《左氏春秋》,善文辞。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 天下乱,辞疾还乡里。后从杜伏威入朝,授国子助教。太宗贞观初,高丽、百济同伐新罗, 连年兵不解。新罗告急,帝假子奢员外散骑侍郎,持节谕旨,平三国之憾。子奢有仪观,夷 人尊畏之。二国上书谢罪,赠遗甚厚。始,武德时,太庙享止四室,高祖崩,将祔主于庙, 帝诏有司详议。子奢建言:“汉丞相韦玄成奏立五庙,刘歆议当七,郑玄本玄成,王肃宗歆, 于是历代庙议不能一。且天子七庙,诸侯五,降杀以两,礼之正也。臣请依古为七庙。”于 是尚书共奏:“自《春秋》以来,言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推亲亲,显尊尊, 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诏可。然言七庙者,本之子奢。帝尝诏:“起居纪录臧否, 朕欲见之以知得失,若何?”子奢曰:“陛下所举无过事,虽见无嫌,然以此开后世史官之 祸,可惧也。史官全身畏死,则悠悠千载,尚有闻乎?”池阳令崔文康坐事,栎阳尉魏礼臣 劾治,狱成,御史言其枉。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鞫报礼臣不实, 诏如请。子奢曰:“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 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诏可。子奢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谊 缘饰。每侍宴,帝令论难群臣,恩礼甚笃。卒于官。 (节选自《新唐书·儒学·朱子奢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 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B.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 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C.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 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D.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 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5.对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贞观”是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甲辰、康熙等。 B.《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诗》《书》《礼》《易》《孟子》也都是儒家经典。 C.“崩”是对帝王之死的婉称,古代对帝王的去世还有崩殂、薨、卒、殒、殇、不禄等 多种称法。 D.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文告称“诏”,“草诏”是皇帝写诏书向臣民表达 其旨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朱子奢先在隋朝为官,唐时曾前往朝鲜半岛平息战乱。他在隋朝为官时,逢天下动乱, 为官不稳定;他前往高丽、百济平息战乱时受到二国的厚待。 B.朱子奢通晓祭祀礼仪,发表意见有根有据。在唐高祖死后祭于先祖神庙一事上,朱子 奢引经据典,建议依照古制设立七庙,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C.朱子奢坚持依法办事,博学健谈。在如何处理魏礼臣一事上,他认为应按照法律来办; 他健谈,好引经据典,有时在宴饮时皇上还让他与群臣辩论。 D.朱子奢敢于拒绝皇帝看似合理的要求,并晓之以理。皇帝想看起居注,以便知道自己 的得失;朱子奢认为这样做就会影响当朝史官,使记录失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推亲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5 分) (2)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秋夜泛舟 刘方平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8.开头两联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秋夜”的?其用意是什么?(5 分) 9.最后一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中连续设喻——登高博见、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最后水到渠 成地得出结论:“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写出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暮年多 病生活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用“美人”作喻来表达自己遭朝廷小人妒忌陷害的苦闷的两句 诗是:“______,______”。 三、传记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李泽厚自传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困顿。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为供我兄弟二人上学,惨淡 经营,备尝艰苦。当时有人说,等儿子长大,你就可以享福了。母亲回答:“只问耕耘,不 求收获。”此话今犹在耳,却不幸竟成谶语。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不免泫然涕下。每当年春节,亲戚家大鱼大肉,热闹非常;而我们母子三人,冷冷清清,相 依为命。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 人的真面目”。我初中时所以酷爱鲁迅和冰心,大概也与自己的家境和母爱有关。鲁迅教我 冷静地、批判地对待世界;冰心以纯真的爱和童心的美给我以慰藉和温暖;而母亲“只问耕 耘”的话语,则教我以不求功名富贵,不怕环境困苦。我最近讲,搞美学应具备两方面条件: 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我放弃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搞上了 美学,不知是否也应追溯到自己那个孤独的、清醒的、感伤的少年时代? 1945 年秋,我初中毕业,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那个时代进步学生运动风起云涌, 时局日趋动荡,学校却充满复古气氛,死气沉沉,保守到连《大公报》都少见。我只好每星 期天,到城里的书店站上一整天,饿着肚皮贪婪地翻阅着各种杂志、书报,其中主要读物就 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新书。我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就是在书店里站着读、在课堂上偷着 读、甚至冒险读着“禁书”得来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比被动灌输的东西印象要深得多。在 这样的阅读中,我逐渐培养和增强了判断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不喜欢人云亦云,比较 注重科学上的争议、论辩,这恐怕要追溯到自己的这个时期。 1950 年,我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时期,我生活仍然非常穷困;加上得了肺结核, 我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了。我独住在宿舍顶楼的一间“阁楼”里,利用藏书 极为丰富的北大图书馆,翻阅、抄录和整理了许多原始资料。我 1979 年出版的《中国近代 思想史论》,还利用了当年所作的资料卡片。 我虽已发表不少文章,但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非议颇多。下乡劳动和工作,我是单位 里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也是最多的一个。这使我抑郁和孤独的性格 一直延续下来,但也让我学会了思想不受外界影响。我沉默而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走自 己认为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文革”时我在干校,读书非常困难, 只能偷偷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972 年回家后,我便利用在干校时偷做的笔记 暗暗写起来。因为我坚信政治灾难终会过去,只要一念及“只问耕耘”的话,我就会坚持干 下去。1976 年发生地震,我就在条件简陋的“地震棚”里写完了《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 有人说,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里,我的好些思想远没有充分 展开,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语焉不详”的还包括我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美学三题 议》等。因为我喜欢先画一个“粗”线的轮廓和框架,等有时间和机会再去“工笔细描”。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也”。我也曾搞过“小”的试验,结果愈积愈细,不能自 拔,与我的兴趣、个性颇不合。治学之法有多途,各人宜择性之所近。“见木不见林”和“见 林不见木”虽都有偏颇,但毕竟要有所偏重。科学事业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不能一人独揽, 不妨各就性之所近,发挥所长。 也有人说我“杂”,说我又搞中国思想史,又搞外国哲学,又搞美学等等。今天固然不 可能再出现像如亚里士多德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科学分工愈来愈细。但也要看到,如 今边缘科学方兴未艾、各科知识日益融合。社会科学亦然。中国文史哲素来不分,就是好传 统。当今学界主要问题,恐怕也不在于杂。古今中外,第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家都是知识 极为广博,能多方面著书立说的。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节选自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友黄振中,治中国哲学有年。其于并世之学人,独服膺于李泽厚,且誉为半世纪以 来,气象最博大之学人。每问余之意见,吾则以为不然:夫李氏者,乃思想界之陈涉也,非 学术界之项王也。——选自困学纪闻、荆楚风云《与友人论李泽厚》,来自李泽厚的博客 ②李泽厚是中国大陆当代人文科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是从艰难和充满荆棘的环境中硬是 站立起来的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像大石重压下顽强生长的生命奇迹,他 竟然在难以生长的缝隙中长成思想的大树。——选自《二十四名学者眼中的李泽厚》之刘再 复评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李泽厚放弃了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选择从事美学研究,他少年时代的 家庭环境和母亲的言传身教起了决定性因素。 B.李泽厚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时代已在变化,而学校的教学仍笼罩着死气 沉沉的复古气氛,教学方式仍是灌输式的。 C.李泽厚是单位里下乡劳动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也最多,这 反而使他成为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 D.有人说李泽厚著作里的思想没有充分展开,而是点到为止,李泽厚承认这固然有 “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见木”的偏颇,但却认为是科学分工的不同。 E.有人认为李泽厚的治学特点是“杂”,可李泽厚认为自己追求的是“博”,他把知识 广博的第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名家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2)李泽厚的治学观念主要有哪些?请简要分析概括。(6 分) (3)本文作为学术性质的自传,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 分) (4)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学者,根据全文,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李泽厚的治学道路。(8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 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②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 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③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 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④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的 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⑤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 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⑥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 的热销。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现在,我国生产和科研等领域,英制计量制度基本上淘汰了,可是提到外国事物时, 英制计量单位名称在语言、文字中还不能不使用。 B.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 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C.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 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D.17 世纪至 18 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 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1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_________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________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________包装出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 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处于中古早期的魏晋南北朝,_①_。从政变频繁、外族入侵和国家分裂的角度来看,_ ②_,但是,如果以个体觉醒和文学、哲学、艺术的灿烂成就为出发点,看上去却是一个开 明的时期。同时,魏晋的士大夫大多儒、玄兼修:他们一方面追求道家理想,另一方面又执 着于儒家观念。按照常理,_③_,然而在魏晋时期,这两种哲学观念却共存于许多士大夫 的思想体系之中。 16.下面是国家农业部发布的“12316 三农信息服务”主题标识,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 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五、写作(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2016 年 4 月 3 日,杭州女子弯弯(网名)在北京一酒店遭陌生人强行拖拽,4 月 5 日凌晨, “弯弯”发帖公布这一事件并向警方报案求助。4 月 6 日,涉事酒店首次公开向“弯弯”和 公众道歉,并承认管理服务不到位。不过,发布会持续时间不到 5 分钟便匆匆收场。北京当 地警方已经对弯弯做了笔录,并展开调查。弯弯说她已经委托律师,准备用法律手段维权。 网上,对此事的争论也很多,甚至有人质疑“是否为炒作”。但是,更多是理性分析和对弯 弯站出来维权的点赞。 对这一事件,你怎么看?请就事件中任意一方的做法,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沙井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3 分)B。(“宋代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并非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 势的主要原因,而是“大众化趋势”的表现。) 2.(3 分)A。(“更加重视自然等”不当,原文中没有“更加重视”,只是也把这些方面作 为童蒙教育的目的之一。“重视自然”等的教育高于“道德教化”,与原文意思不符。) 3.(3 分)C。(因果关系推断不当。“促进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并非“上层精英 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的原因,原文的意思是递进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4.(3 分)C。(原文标点: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 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5.(3 分)B。(A“甲辰”是干支纪年,不是年号纪年。C“薨、卒、殒、殇、不禄”都不是 对帝王之死的婉称。D 草诏,即拟写诏书,此事一般由相关大臣来做。) 6.(3 分)D。(“朱子奢认为这样做就会影响当朝史官,使记录失真”,对原文理解不当。 从原文中看,朱子奢是怕唐太宗要看起居注的做法形成先例,后世的皇帝也要看,使史官不 敢如实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注意原文中“然以此开后世史官之祸,可惧也”的说法。) 7.(10 分) (1)推广把亲人当亲人看待(或:亲近亲人),显扬把尊者当尊者看待(或:亲近亲 人),作为不可更改的礼法,请建祖庙六室。(5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推”“显”“易” 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魏礼臣上诉说御史结党营私,请交由有关部门一同审讯,如果不像他所说的那 样就请求处死。(5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阿”“乞”“杂讯”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朱子奢,是苏州吴县人,跟从同乡人顾彪学习《左氏春秋》,擅长写文章。隋朝大业年 间,任直秘书学士。天下乱动,推托有病回到乡里。后来跟随杜伏威入期,被授予国子助教。 唐太宗贞观初年,高丽、百济一同征讨新罗(高丽、百济、新罗都是当时朝鲜半岛上的 小国),连年战事不止。新罗国告急,皇上暂任朱子奢为员外散骑侍郎,拿着符节去宣谕旨 意,以平息三国之间的仇恨。朱子奢仪表堂堂,夷人很敬畏他。高丽、百济二国上书表示认 错道歉,并给朱子奢很丰厚的礼物。 当初,唐高祖武德年间,太庙祭祀用的房间只有四室,唐高祖驾崩,要把死者的神位附 祭于先祖的神庙,太宗下诏令让有关官员详细讨论。朱子奢建议说:“汉朝的丞相韦玄成上 奏建议设立五庙,刘歆建议应当设立七庙,郑玄依照韦玄的说法,王肃取法刘歆的说法,于 是历代有关太庙的意见不能统一。况且天子设立七庙,诸侯设立五庙,依次递减两庙,这是 礼制的正道。我请求依照古制设立七庙。”于是尚书一起上奏说:“自从《春秋》以来,都 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意在推广把亲人当亲人看待(亲近亲人),显 扬把尊者当尊者看待(或:尊重尊者),作为不可更改的礼法,请建祖庙六室。”皇上下诏同 意这一建议。但是倡议设立七庙的,都依据朱子奢的说法。 皇帝曾下诏说:“起居注中记录着善恶得失,我想看看这些记录以便知道自己的得失, 怎么样?”朱子奢说:“如果陛下所做的没有错事,即使看了也没有什么妨碍,但若是因此 开启了后世史官的灾难,那就可怕了。史官们为保全自身而害怕死,那么悠悠千年,还有可 听到的有关褒贬皇上的话吗?” 池阳县令崔文康因事获罪,栎阳县尉魏礼臣审理定罪,案件已定,御史说他冤枉。魏礼 臣上诉说御史结党私营,请求交由有关部门一同审讯,如果不像他所说的那样就请求处死。 审理上报是魏礼臣说的不是事实,皇上下诏按照魏礼臣自己的请求处理。朱子奢说:“在法 律上,上书不实有确定的处罚,现在以死来抵罪,死的人不能复生,即使想悔过自新也不可 能了。况且天下人只知道是因上书而获罪,就是有想讲话的,也都害怕而不敢说了。”皇帝 下诏采纳了他的建议。 朱子奢为人平易,非常健谈,能用经义来充实谈吐。每当陪同皇上宴饮时,皇上便让他 与群臣辩论,对他的恩礼也很深厚。死在官任上。 8.(5 分)是从视觉(月下万物的影子)与听觉(秋虫声及风中的各种声响)的角度描写秋 夜。(3 分)用意是:渲染出秋夜凄清、萧瑟的气氛,为后面写乡思做好铺垫。(2 分) 9.(6 分)用了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手法(2 分)。水天相接,江水渐渐隐没于西北的浮 云之外,不知又流向何处,这象征着无尽的乡愁,也寄予了诗人前路茫茫、难觅归宿的怅惘 之情。(4 分) 10.(6 分)(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每句 1 分。多字、少字、错字者,该句均不得分。) 11.(25 分) (1)(5 分)E、B。(答对一个得 3 分,两个 5 分,多填不得分。A 项,原文内容可以说是 “重要原因”,但说“决定性因素”有些武断,因为原文用“不知是否……”这样不确定性 表述。C 项把原文相关内容和相关链接②凑在一起,强拉因果,原文意思说下乡劳动反而让 传主信念更顽强,但因此让传主成为“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则牵强。D 项,原文内容李泽厚的治学特点是“粗”线条式的,不“细”,对应的应该是“见林不见 木”,而不是两者都有。) (2)(6 分)①搞美学要具备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敏锐的感受能力。②治学要有独立思考的能 力,要坚持走自己的治学道路。③治学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特点,发挥自己所长。④治 学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加强各科知识的融合。(每点 2 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6 分)①语言平实,叙述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特点力求真实。②语言文雅,符合作者作 为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学者身份。③语言通俗,在介绍自己学术观点时做到深入浅出。(每 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4)(8 分)①家庭因素。家庭的遭遇和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传主个性的形成和治学方 向的选择。②时代因素。求学时代时局动荡,促使传主接收进步思想和社会科学新知,培养 了独立思考能力,为日后治学打下了基础。③个人因素。生活贫困和身体疾病,让传主性格 孤独,于是有更多独立自主的时间去读书做学问。④政治因素。政治灾难使传主性格更加孤 独,也反而使传主更加顽强地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每点 2 分,其中归纳 因素 1 分,举例分析 1 分。) 12.(3 分)C。(成语“姑妄言之”意为“姑且说说”,说得不一定有道理,不一定可信。一 般用于自谦。因此,说对方的发言是“姑妄言之”,显得没有礼貌,很不妥当。“南腔北调” 主要是形容一个人说话口音不纯正,夹杂着不同地区的方音。这就是说,该成语描写的是一 种语音状况。D 项用它表述“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显然是文不对题。“始作俑者”虽有 “创始者”之义,但具有贬义色彩,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 13.(3 分)A。(B“主要靠的是……取得的”句式杂糅。C“对……事件进行了批评教育” 搭配不当。D 缺主语。前句主语是“荷兰”,后句主语应是“银币”。) 14.(3 分)D。(①句中用“何况”最为恰当,因为它表示大轮船都得上下颠簸,就甭说一 条小船了。②句“况且”、“而且”两个连词都可用,但相比较而言,“况且”更为恰当。再 从③句来看,“况且”似乎也可用。但用“而且”更为恰当。) 15.(6 分)答案示例:①似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②这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或: 动乱、混乱)③这两个思想体系本不会走到一起。(或:相互排斥、彼此对立、彼此)写出 一处给 2 分。 16.(5 分)该图由麦穗和腾飞的凤凰结合组成,代表种植业和养殖业;而整体图形又与字 母 e 相似。凤凰象征农业服务吉祥美好;字母 e 象征信息化、科技化提升农业水平。答出构 图要素,给 2 分;解释 1 分,答出两种寓意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 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5 分)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