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淮南一中2019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试卷历史 命题:胡洁周敏 审题:孙昭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Ι卷选择题 ‎1.下面是两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们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答案】A ‎【解析】‎ ‎“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团圆”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才能体会的情感,这一现象源自于宗法制,故A正确;分封制是划分政治权力,跟家庭团圆没有关系,B错误;世袭制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制度, 跟家庭团聚没有关系,排除C;“团圆”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才能体会的情感,禅让制是原始民主的一种形式,跟家庭团聚没有关系,故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2.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这说明商朝社会 A. 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 B. 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 C. 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色 D. 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来看,商朝社会体现出较为浓厚的神权特点,祖先也被神化,并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故答案为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祖先已被神化,不是强调血缘,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3.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西周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 维护等级制度 B. 丰富文娱生活 C. 弘扬民族文化 D. 发展音乐艺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而不是为了丰富文娱生活,故B选项错误;西周制定的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从而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故C选项错误;发展音乐艺术与制定礼乐制度无关,故D选项错误。‎ ‎4.有学者指出,“西周分封制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故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该学者强调的是,分封制 A. 拓展了西周的疆域 B. 加强了对东方的控制 C. 强化了周王的集权 D. 推动了各族群的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可得出分封制有利于推动各族群的交融,故D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指分封制拓展了西周的疆域,故A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诸侯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不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C不符合题意。‎ ‎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维护皇帝专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 D.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封建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世袭继承制,属于贵族政治;郡县政治实行中央任命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符合题意;皇帝制始于秦朝,故秦朝之前不存在皇权,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按地域划分,故C不符合题意;先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不符合题意。‎ ‎6.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A.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C. 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 D.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千古一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确立了以“皇帝制和郡县制”为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所沿用,故选D;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A错误;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不是秦始皇创立,B错误;据所学可知,秦始皇设置丞相掌握行政权而没有分割相权,C错误。‎ ‎7.柳宗元称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认为郡县制 A. 有利于加强皇位世袭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 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皇帝制无关,也没有涉及社会经济发展,故AC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有利于抑制封建割据,但不能达到“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的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8.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封建时代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 中央集权的保证 B. 人民群众的奉献 C. 科学技术的先进 D. 手工业的发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府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秦始皇陵和长城兴建,大运河的兴修,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A符合题意;“中国封建社会”君主暴政,人民被强制征发,与奉献精神无关,‎ ‎ B错误;据材料“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封建时代能够集中力量完成”与科学技术的先进、手工业的发达无直接关系,C、D错误。‎ ‎9.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皇帝制与郡县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承秦制”是指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中央和地方的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如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制度等。故B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候创立的,故排除AD,封国制秦没有,故排除C。‎ ‎10.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A. 前者 B. 两者兼有 C. 后者 D. 两者皆无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对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的权力进行削弱,所以,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前者,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国势力日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状况与推恩令相符,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郡县制的内容,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不是在讲选官制度,故排除D项。‎ ‎12.《汉书》中记载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的官职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中书令 ‎【答案】B ‎【解析】‎ 比丞相地位低,负责监察,应该是御史大夫,故B项正确;A不符合“位次丞相”的信息;C负责军事;D负责政令发布。‎ ‎13.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见刺史是 A. 行政官员 B. 监察宫员 C. 军事官员 D. 财政官员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限制、监督了皇权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并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故B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 ‎15.钱穆提到: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这一做法 A. 完善了察举制度 B. 反映了社会舆论决定考官选择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通榜是考后出榜前”,并不凭借考试,而是“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进行选拔“知名之士”,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做法难以防范有些人借此制度进行作弊,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故答案为D项。A项,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社会舆论对考官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现象不利于人才的客观选拔,限制了部分下层人民向上层流动,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 ‎1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再具体事务交由六部执行。故材料中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17.南宋时期实行宰辅互兼体制,宰相常兼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这一做法 A. 削弱了君主集权 B. 提高了决策与行政效能 C. 加剧了冗官现象 D. 体现了崇文治国理念 ‎【答案】B ‎【解析】‎ 材料讨论核心问题是宰相权力的扩展扩大。材料中的一官多职做法有利于权力的集中,既可以减少冗官现象,从而提高了决策与行政效能,故排除C,选B;宋代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增强,排除A;材料没有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牵制武官的做法,不能反映崇文的治国理念,排除D。‎ ‎18.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北宋时期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另有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因此上图为北宋时期中枢机构示意图,故答案为D。秦朝中枢机构为三公九卿,西汉形成内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均不符合图示,排除ABC。‎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中枢机构 ‎19.有学者在研究古代中国某制度时提出:它兼具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两重性质,创了高层政区分寄式中央集权。该学者研究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刺史制 D. 行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依据材料“它兼具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两重性质,开创了高层政区分寄式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行中书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的机构,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施并未实现中央集权;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郡县不是中央的派出机构;C选项错误,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不具有地方官府的性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行省制度 C. 废除宰相制度 D. 派文官任知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以及君权与相权 ,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的是君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所以C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选项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元朝的行省制属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宋代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如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21.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大明通行宝钞(纸币)的发行机构曾发生重要变化。观察下图,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是,当时 A.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 行政中枢发生变化 D. 赋税制度开始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图一的宝钞发行机构是中书省;图二的发行机构是户部,这主要和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仅从纸币的发行机构来看是不能得出明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中叶以后,B选项排除。明朝赋税制度的调整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等有关,D选项排除。‎ ‎22.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 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内阁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D选项符合题意。内阁成员基本上都是各部尚书或其它朝廷大员,加大学士头衔进入内阁,A选项排除。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B选项排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选项排除。‎ ‎【点睛】内阁的出现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 ‎23.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对这段材料理解中“军机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B. 参与国事决策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体现出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置,故A项排除;材料“有事请而用之”体现出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排除;材料“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以看出军机处的人员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故D项排除。‎ ‎24.清代雍正帝时期,军机大臣“承旨”时多是以单独朝见皇帝的“独见”方式,而乾隆时期的承旨则由一人“独见”变为数人“同见”的方式,并成为定例。由此推知,乾隆时期 A. 国家决策注重集思广益 B. 军机大臣职权得到扩大 C. 皇权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 中央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独见”承旨容易出现军机大臣专权改变旨意,而数人“同见”实际上起到了对旨意如实落实的监督作用,反映出了乾隆时期皇权专制的加强。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的“承旨”,说明是要替皇帝撰写圣旨或承办事务,而不是议政,不会起集思广益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军机处职权的变化,也就不能反映职权的扩大,排除;D项,行政效率应体现为决策的落实情况,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 第Ⅱ卷材料题 ‎2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 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回答:‎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答案】①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朝八股取士。变化: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八股取士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 ‎②原因: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魏晋以来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统治者严厉控制士人思想。‎ ‎③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出,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朝八股取士。结合所学可得出其变化是: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八股取士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 (2)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方面,特别是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分析其原因,可得出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魏晋以来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统治者严厉控制士人思想。 (3)启示:结合所学可从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等角度概括。‎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字斯计十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样、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姓氏文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姓与名顺序差异)。中国先姓后名,“重姓轻名”。‎ 说明: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 示例二:信息:(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 说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影响,名字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观念。‎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见中国是先姓后名,从宗法制的影响来分析,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所以家族信息在前。材料我们发现中国的姓氏注重排字论辈,可以从中国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来进行说明,名字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27.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管理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与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已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末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末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改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 ‎——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 ‎【答案】(1)主张:皇帝独裁会导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2)弊端: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权奸专政。‎ 根源:君主专制。‎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可见杜范、富弼两位宰相都认为皇帝独裁会导致天下大乱。故皇帝应该与士人共治天下。结合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相关知识,可以从二府三司制展开说明宋代为制约相权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可得出因循守旧;由材料“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取得高官……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可见吏治腐败,权奸专政;结合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的所学知识,得出君主专制为其根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