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年鞍山市普通高中统一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杜甫24岁时写下《望岳》一诗,其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齐鲁”之称源于 A. 西周分封制 B. 西周宗法制 C. 嫡长子继承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齐鲁”是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材料中“齐鲁”之称源于西周分封制,故A正确;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划分等级的制度,故B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宗法制的核心,C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中“齐鲁”,结合分封制的诸侯国可知答案。‎ ‎2.“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这是对清朝雍正年间某一官员职责的描述,该官员是 A. 宰相 B. 内阁大臣 C. 军机处大臣 D. 议政王大臣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故C项正确;宰相具有一定的行政大权,不是“跪受笔录”,A错误;内阁大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不是“跪受笔录”,B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也不是“跪受笔录”,D错误。‎ ‎【点睛】依据材料中“跪受笔录”“清朝雍正年”可知是军机大臣。‎ ‎3.伯利克里在一次公众演说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做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是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这说明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 执政官 B. 公民大会 C. 民众法庭 D. 五百人议事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各抒己见的场合,决定的都是关系重大的事务,B正确;执政官是罗马共和国通过选举产生的最高的职务,不是最高权力机关,A错误;民众法庭是雅典最高的司法机关,C错误;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执行机构,属于公民大会的常务机构,D错误。‎ ‎4.“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罗马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民主制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罗马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马法律的基本精神以及罗马法的绝大部分内容,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D正确;民主制度是雅典创立,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制度,A错误;公民法和万民法是罗马法中按照适用范围分类的法律,故B和C属于D项。‎ ‎5.今年是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的330周年,通常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 A. 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B.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D. 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对于国王的权力进行了种种限制,从此议会的权力开始上升,国王的权力开始下降,该文献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A正确;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国王真正统而不治”的开始,B错误;英国属于君主立宪政体,C错误;两党制的形成于19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6.美国制宪之父麦迪逊曾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就美国1787年宪法看,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 邦联制与民主共和 B. 联邦制与民主共和 C. 邦联制与分权制衡 D. 中央集权与分权制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政府有能力控制”可知,麦迪逊强调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材料“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则体现的是分权制衡,通过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相互牵制,保障民主,杜绝专制的出现。故选D。邦联制和联邦制都是国家组织形式,体现不出民主共和的特点,A、B和C项错误。‎ ‎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 A. 洪秀全 B. 袁世凯 C. 毛泽东 D. 孙中山 ‎【答案】D ‎【解析】‎ ‎【详解】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故D项正确;洪秀全缔造的是太平天国,A错误;袁世凯开创的是北洋军阀政府,B错误;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C错误。‎ ‎8.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思想内容包括 ‎①武装斗争 ‎②土地革命 ‎③根据地建设 ‎④创立政党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结合,是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①②③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包含创立政党,排除④,选择A项正确;B、C和D项错误。‎ ‎【点睛】“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涵:‎ ‎(1)土地革命是这一思想的中心内容。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红军和革命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 ‎(2)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建立革命武装,才能保卫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成果。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根据地就不能得到发展壮大,土地革命也没有保障。? ‎ ‎ (3)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就会成为流寇主义,土地革命也无法深入开展。‎ ‎9.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了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B.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C. 全民族的抗战 D. 反法西斯国家的帮助 ‎【答案】C ‎【解析】‎ ‎【详解】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实行的全民族抗战,C正确;A、B和D都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消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一整套正确的作战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和牵制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④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苏联红军、美英盟军在欧洲、太平洋地区各个战场痛击德、意、日法西斯,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10.“1947年年中似平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A. 挺进大別山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知识点。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是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故选A选项。B、C、D选项都处于战略反攻后期,故排除。‎ ‎11.某学者说:“这本书是我共产主义的启蒙老师……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本书”是 A. 《共同纲领》‎ B. 《资本论》‎ C. 《新民主主义论》‎ D. 《共产党宣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正确;《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新中国施政纲领,A错误;《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以及分期问题进行阐述的文章,C错误。‎ ‎12.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张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 C. 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 D. 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可以看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要以选举的和平方式进入立法机关掌握政权,而非暴力革命,排除D,B项正确;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材料主旨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不符,排除A;材料主张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体现布尔什维克党没有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排除C。所以选B ‎13.某校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你认为他们的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A.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B. 中国现代化进程 C. 改革开放传来的巨变 D. 两岸关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片第一幅图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幅图体现的是政治协商制度,第三幅图代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见,他们的研究主题最可能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A正确;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传来的巨变都是从1978年开始,B和C项错误;材料中图片没有反映出台湾的信息,不可能是两岸关系的发展,D错误。‎ ‎14.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今年是澳门回归的 A. 19周年 B. 20周年 C. 21周年 D. 22周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澳门回归的时间是1999年12月20日,今年是澳门回归的20周年,B正确;A、C和D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5.下图展示的是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后,一些非洲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手,振臂高呼的情形,他们兴奋的原因是 A. 中国同亚非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 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投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B正确;中国同亚非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在万隆会议上已经开始,A错误;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是1972年,C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不符合材料时间,D错误。‎ ‎16.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世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 全球化 B. 一体化 C. 多极化 D. 集团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新力量”“地缘战略手”“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故选C;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排除A;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在同一体系下彼此包容,相互合作,排除B;集团化指集团成员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运作,排除D。‎ ‎17.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耕地工具,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该工具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朝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C正确;A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B是灌溉工具;D是三国时期出现的灌溉工具,排除。‎ ‎18.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在英国,德国,美国和法国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促成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产业站构”的变化是指 A. 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B. 棉纺织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C. 城市化进程加快 D. 垄断组织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可知这次“产业站构”的变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中重工业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的主导,A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B错误;城市化进程加快不符合材料中“产业结构的新变化”的信息,C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不符合题干“生产力的大发展”的信息,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中“促成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的信息,比如材料中的城市化进程和垄断组织均不符合题干中“产业机构”的信息,从而排除C和D项。‎ ‎19.从下图反映的现象中,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 B. 茶叶和生丝是出口的主要原材料 C.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逐渐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片显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的出口量猛增,体现出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说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60-70年代,A错误;图片没有比较茶叶和生丝与其他土特产的信息,故B项错误;图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是被掌握,而是逐渐丧失,D错误。‎ ‎【点睛】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口量增加,另一个方面中国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洋务工业和民族工业。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也需要掌握。‎ ‎20.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此说法主要是 A. 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B. 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 C. 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 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无关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实质,排除AB;“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可见作者虽然提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但主要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排除C,选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1分,有错选的则得0分。‎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下列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A. 唐朝的三省六部 B. 元朝的中书省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CD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是通过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加强皇权,明朝内阁的设立是皇权专制的集中体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CD项正确;元朝的中书省是负责行政的机构,中书省拥有一定的大权,不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B错误,排除。‎ ‎22.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由议会代表国国家行使国家权力。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建立了议会制 B. 美国的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C. 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 D. 美国的总统对议会负责 ‎【答案】BC ‎【解析】‎ ‎【详解】英国的议会制早在光荣革命之前就已经出现形成,故A错误;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的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掌握立法权,B正确;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内阁由首相组阁,对议会负责,C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总统不对议会负责,D错误。本题选择BC符合题意。‎ ‎23.近代中国,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对应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C.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答案】ABCD ‎【解析】‎ ‎【详解】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同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了《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同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八个国家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故ABCD符合题意。‎ ‎24.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证实,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下列关于“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B.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 C. “十四年抗战”是包含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D.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肯定了前六年局部抗战并否定了“八年抗战”‎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十四年抗战”是包含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局部抗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十四年抗战”的说法并未否定“八年抗战”,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5.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求同存异 ‎【答案】ABC ‎【解析】‎ ‎【详解】新中国建立初期,针对国际复杂的局势,毛泽东提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被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一边倒”,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方针,D错误,故本题选ABC符合题意。‎ ‎26.下图反映的是世界格局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一显示了“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B. 图示二中“一超多强”的“一超”指美国 C. 图示二显示了多极化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D. 世界政治格局由图示一向图示二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答案】A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中的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的成立可知两极格局的形成,A正确;图二中的美国显然是“一超多强”中“一超”,B正确;多极化世界格局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C错误;世界政治格局由图示一向图示二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的解体,D错误。故本题选择AB正确。‎ ‎27.明清时期的商业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D.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答案】BCD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的税收仍然是以农业税收为主,商税收入并不是政府的主要财源,A错误;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BCD符合题意。‎ ‎28.“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论据有 A. 日益明显的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增长 B. 飞机、轮船的发明,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C.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D. 通讯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答案】ACD ‎【解析】‎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国际分工的日趋明显,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增长,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新型通讯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这些都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轮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B错误,故ACD项符合题意。‎ ‎2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 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从“经济上”来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故答案为A项。B项是政治方面的影响,C项是思想上的影响,D项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不属于影响,排除BCD项。‎ ‎30.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是 A. 立体化 B. 全方位 C. 多层次 D. 宽领域 ‎【答案】BCD ‎【解析】‎ ‎【详解】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立体化不符合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A错误。故BCD项正确。‎ 三、材料解析题:本题共1道小题,共2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4.5%‎ ‎4.3%‎ ‎11.1%‎ ‎3.9%‎ ‎4.0%‎ ‎5.1%‎ ‎8.1%‎ 年均增长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年份 国有及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6.5%‎ ‎39.1%‎ ‎17.9%‎ ‎18.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1962年,1966~1970年两次农业总产值下降的共同原因。总结这两个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列举此时期我国主要经济建设成就。‎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97年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4)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历程,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转型?你认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主要经验值得借鉴?‎ ‎【答案】(1)共同原因:“左倾错误”;教训:经济建设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相适应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 ‎(2)主要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或三大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3)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符合国情;坚持改革开放。‎ ‎【解析】‎ ‎【详解】(1)共同原因: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1958—1962年可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1966-1970 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二者的共同原因是“左倾错误”;教训:依据所学从经济建设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相适应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以及坚持民主集中制等回答。‎ ‎(2)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二表格中“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比例变为0,结合所学可知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意义:依据所学三大改造的意义可知是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成就:依据所学从一五计划的成就回答。‎ ‎(3)变化:依据材料三表格的信息中“集体工业”比重上升,出现“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可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原因:依据表格的时间集合所学可知是改革开放的实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制度:依据十五大我国提出的经济体制可知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转型: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验: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及本着实事求是和符合国情等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