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B.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机理是抑制着丝点的分裂 C. 二倍体植株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都是可育的纯合子 D. 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说明无新基因产生 ‎【答案】A ‎【解析】杂交育种能将不同植株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上,因此该方法也能用来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诱变育种可以通过基因突变使水稻产生抗病基因,因此该方法也能用来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A正确;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二倍体植株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都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C错误;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可能形成新基因,如AA突变成Aa,,D错误。‎ ‎2.杂交育种是通过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类型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将两个各具有期望的优点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F1自交能产生多种非亲本类型,再经过选育就可能获得符合需要的新品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自由组合 B.F1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进行重组 C.F1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杂交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育种进程较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自由组合,A正确。F1形成配子时,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进行重组,B正确。F1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基因工程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育种进程较快,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 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 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 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的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故A正确。单倍体植株正常体细胞有20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有40条染色体,故B错误。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是逐代升高的,故C错误。放射性60Co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进化方向,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和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4.科学家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基因“嫁接”到烟草的DNA分子上,从而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能力。下列与此实验相关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嫁接”的成功,说明人和烟草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 “嫁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两者DNA分子的构成物质相同 C. “嫁接”到烟草中的人抗病毒干扰素基因,将不能再自我复制 D. “嫁接”后的烟草,体内将会产生抗病毒干扰素 ‎【答案】C ‎【解析】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共有一套遗传密码,A正确;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植入烟草细胞中的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干扰素。人和植物的DNA都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是转基因技术的物质基础,B正确;“嫁接”到烟草中的人抗病毒干扰素基因,将能自我复制,遗传给子代,C错误;“嫁接”后的烟草,体内含有抗病毒干扰基因,所以会产生抗病毒干扰素,D正确。‎ ‎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有性生殖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C.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会导致生物的进化,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D. 狼和兔奔跑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逐渐形成生物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A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B错误;生物的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C正确;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狼和兔的互相选择,使得狼和兔奔跑力的提高,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逐渐形成生物多样性,D正确。‎ ‎【点睛】解答C选项,关键能理清隔离、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1)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②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 ‎(2)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6.某昆虫的翅色有绿色(AA)、浅褐色(Aa)和褐色(aa)三种表现型。抽样调查得知当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分别占60%、30%和10%,现因天敌影响使该种群中绿色个体每年增加10%,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褐色个体每年减少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环境因素通过改变此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产生新物种 B. 因浅褐色个体数目保持不变则Aa的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C. 此昆虫的天敌与此昆虫种群相互作用共同进化 D. 此昆虫种群在第二年中决定翅色的A基因的频率是78.6%‎ ‎【答案】C ‎【解析】环境因素通过改变此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A错误;据题意可知,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但Aa的基因型频率减小了,B错误;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C正确;假设第一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数分别是60、30和10,现因天敌影响使该种群中绿色个体每年增加10%,此昆虫种群在第二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数分别是66、30和9,在第二年中决定翅色的A基因的频率是(66×2+30)/210=77.1%,D错误。‎ ‎7.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B.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C. 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D. 新物种形成可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新物种的形成种群就没有进化 ‎【答案】D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因此种群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A正确;因为环境条件不同等原因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B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而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正确;新物种形成可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没有新物种的形成,种群可以发生进化,D错误。‎ ‎【点睛】解答C选项,关键要注意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8.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 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C. 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个体都可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在不断进化 ‎【答案】A ‎【解析】由于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所以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A正确;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B错误;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可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9.红细胞、淋巴细胞共同的内环境是 A. 血浆和组织液 B. 血液和淋巴 C. 组织液和淋巴 D. 只有血浆 ‎【答案】D ‎【解析】红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即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位于淋巴和血浆中,即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所以红细胞、淋巴细胞共同的内环境是血浆,故选D。‎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要求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不同内环境中生活的细胞的种类,再准确判断题中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0.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B、C依次为消化道、血浆、尿液 B. 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 C. 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 A、B、C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中的物质可以进入B,B中的物质可以进入A,B还可以进入D,D通过循环途径再进入A,由此可以判断:A是血浆,B是组织液,D是淋巴;B是组织液且与C相互渗透,因此C是细胞内液,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血浆与组织液能相互转化,而血浆中的物质只能单向进入淋巴,淋巴中的物质能回流到血浆,组织液与细胞内液能相互转化。‎ ‎11.下列有关内环境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织液中Cl﹣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 B. 血浆中含有蛋白酶,可催化血红蛋白水解 C.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 D. 血浆、组织液可以相互转化,理化性质相近 ‎【答案】B ‎【解析】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有关,因此组织液中Cl-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A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可催化血红蛋白水解的蛋白酶存在于细胞内,血浆中不含蛋白酶,B错误;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C正确;血浆、组织液可以相互转化,理化性质相近,D正确。‎ ‎12.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理过程中“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H为酸性一定会导致人体内的酶失活 B. 细胞中的CO2一定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的 C. 造血干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加倍,此时DNA一定加倍 D. 氨基酸的运输一定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答案】B ‎【解析】人体内胃蛋白酶的最适pH呈较强的酸性,因此pH为酸性不一定会导致人体内的酶失活,A错误;人体的无氧呼吸不能产生CO2,只能产生乳酸,因此细胞中的CO2一定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的,B正确;造血干细胞分裂属于有丝分裂,染色体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而DNA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C错误;细胞吸收氨基酸主要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但是当氨基酸作为神经递质时则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D错误。‎ ‎1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中 ②→③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处 B.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C.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D. 如果食物过咸,系统B会增加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示可得,在细胞外液中,①血浆,②是组织液,③‎ 是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A错误;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那么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导致血浆中的渗透压下降,从而使得组织液增多,B正确;从外界环境摄入的钾离子进入细胞首先要经过消化系统,消化后通过吸收进入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需要的地方,钾离子穿出毛细血管壁经过组织液到达组织细胞,故C正确;如果食物过咸,那么泌尿系统(排泄系统)中的肾小管会加强对水的重吸收,以减少水分的排出,以维持内环境稳态,B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A。‎ ‎14.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 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③中可发生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CO2和[H]‎ C. 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 D. 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②中的O2浓度比③中高 ‎【答案】D ‎【解析】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②血浆和③组织液组成的,A错误;②表示血浆,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中,在血浆中没有,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CO2和[H]发生在细胞内,不在③组织液中,B错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的不同,C错误;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③组织液中的O2不断被组织细胞吸收,所以②中的O2浓度比③中高,D正确。‎ ‎15.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A、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A错误;‎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错误;‎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C错误;‎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D正确.‎ 故选:D.‎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 ‎16.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结构①是线粒体,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错误;③是突触前膜,当其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结构④是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是由Na+大量内流引起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考点定位】突触结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神经元兴奋的传递。‎ ‎17.神经元能够感受刺激、产生和传递兴奋。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内外不存在离子的跨膜运输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均需要消耗能量 C. 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将突触小泡释放至突触间隙 D. 在一个功能正常的完整反射弧中,刺激其中的任何环节均会引起反射活动 ‎【答案】B ‎【解析】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内外存在离子的跨膜运输,如钾离子的外流,A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将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反射活动必需要由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所以刺激其中的除感受器以外的任何环节引起活动均不是反射活动,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关键能理清反射的概念,能掌握判断某—活动是否属于反射的方法,总结如下:凡不经历完整反射弧所引起的反应(如肌肉收缩)不可称为“反射”。刺激反射弧中间某个部位,虽然也能引起效应器作出一定的反应,但不能称作反射。‎ ‎18.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末梢与肌肉间形成特殊的突触结构,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止此突触的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缩手反射过程中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反 B. 手指被针刺到发生缩手反射时突触前膜上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化 C. 某人伸手拿别人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此过程中发生的缩手反射需大脑皮层参与 D. 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经肉毒杆菌毒素处理后会引起肌肉持续性收缩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A错误;手指被针刺到发生缩手反射时突触前膜上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化,B错误;某人伸手拿别人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此过程中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需大脑皮层参与,C正确;肉毒杆菌毒素主要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从而会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抑制兴奋的传递,所以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经肉毒杆菌毒素处理后不会引起肌肉持续性收缩,D错误。‎ ‎1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 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B ‎【解析】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并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且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兴奋,故A选项错误;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故B选项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故C选项错误;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而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名师点睛】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0.人脑内有一种“沉默突触”,它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你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 B.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C.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 ‎ D.突触小体能够释放相应的递质 ‎【答案】B ‎【解析】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但这与“沉默突触”无关,A错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若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则会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将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B正确;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期,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不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错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若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则会导致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1.下列各级中枢功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D ‎【解析】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脑干中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A错;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B错;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但是听不懂别人的话,C错;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名师点睛】中枢神经系统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脑干中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等;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相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味觉形成过程到神经中枢时就已经在大脑皮层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也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而产生的,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其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不同,D错误。‎ 考点:反射的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3.对“吃梅止渴”和“望梅止渴”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前者属于条件反射,后者属于非条件反射 B. 两种现象只有前者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 C. 两种现象都是因为神经中枢受到直接刺激引起唾液分泌 D. 两种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D ‎【解析】吃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此时的效应器是唾液腺,而望梅止渴是在后天的生活经验中学习得到的,效应器是唾液腺,但是条件反射,A、B错误。两种现象虽然都引起了唾液分泌,但不是神经中枢直接感受刺激,是不同的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C错误。两个过程中都至少需要三个神经元的参与,在突触间都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点睛: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24.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 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 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 D. 新生婴儿的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①不一定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形可知在④上有神经结,所以是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以在感受器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A正确。如果要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此时能量提供减少,而兴奋的传递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正确。在传出神经上给予电刺激,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大脑皮层不会接受兴奋,C错误。新生婴儿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只要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而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时,如果没有合适的排尿地点,此时低级的神经中枢会受到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①不一定兴奋,D正确。‎ 点睛:传入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25.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控制缩手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小脑 D.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 ‎【答案】C ‎【解析】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大脑皮层言语区的W区为书写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写字,B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呼吸中枢位于脑干,D正确。‎ ‎26.下列图示中甲为突触结构,乙为反射弧模式图,关于二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甲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甲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C.甲图所示的结构在乙图示中有二处 D.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d点不会兴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甲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通过突触,在突触处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项正确;甲中3为突触小泡,3内容物为神经递质,5为突触间隙,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B项错误;甲为突触结构,在乙图的反射弧模式图中,有2个突触,C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但因c点被切断,所以d点不会兴奋,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7.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A. A的树突→B的轴突 B. B的轴突→A的轴突 C. B的轴突→A的胞体 D. A的轴突→B的树突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在简单反射弧中,感觉神经元A就是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B就是传出神经元,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突触,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元的轴突传向传出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D正确。A、B、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及突触的结构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8.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 A.这个顽固的神经反射仍然存在,是因为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B.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C.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D.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C ‎【解析】出现题中实验现象的原因是: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考点定位】激素调节 ‎29.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激素和酶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发挥作用,神经递质在细胞外发挥作用,A项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激素中的少数是蛋白质,而神经递质有多种有机物,B项错误;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C项正确;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D项错误。‎ ‎【考点定位】激素、酶、神经递质 ‎【名师点睛】酶和激素的几个易混点 ‎(1)化学本质:大部分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激素有多肽、蛋白质(如胰岛素)、固醇类(如性激素)或氨基酸的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等。‎ ‎(2)产生细胞:活细胞(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除外)都能产生酶,但激素只能由内分泌腺细胞或下丘脑细胞产生。‎ ‎(3)作用:酶的作用是催化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促进或抑制)生命活动。‎ ‎(4)作用部位:酶在细胞内外均能发挥作用,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激素要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 ‎30.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给两人分别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然后测定两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结果见下表(正常值为10~40μg/L)。据表推测,甲、乙两人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分别是 (  )‎ 项目 类别 ‎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μg/L)‎ 注射前30 min 注射后30 min 甲 ‎6.2‎ ‎28.2‎ 乙 ‎6.5‎ ‎6.5‎ A. 下丘脑 垂体 B. 甲状腺 垂体 C. 下丘脑 甲状腺 D. 垂体 下丘脑 ‎【答案】A ‎【解析】由图表的信息可得,甲在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该激素能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最终使得其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达到正常值,故甲的病变部位应该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对于乙个体而言,即使注射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也没有变化,仍然不在正常值范围,故该个体的病变部位应该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垂体。则答案选择A,B、C、D均错。‎ ‎31.下列有关人体内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②和⑥是发生在肝脏细胞中的可逆反应 B.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C.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同时能抑制②③过程 D. 在肌肉细胞中,⑤的过程不一定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答案】A ‎【解析】糖原的分解反应和合成反应所需要的催化酶是不同的,二者并不是可逆反应,A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一方面促进糖原的分解,另一方面加快非糖类物质转化成糖来提升血糖含量,B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有效的降低血糖产生量的同时,加快血糖的代谢,C正确;在肌肉细胞中,葡萄糖可以通过有氧呼吸在线粒体里彻底氧化分解,也可以通过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里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D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A。‎ ‎3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因此其含量能较长时间在血液中保持相对稳定 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C.下丘脑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机理相同 D.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升高血糖,因此其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既受血糖浓度的影响,也接受下丘脑的神经调节,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下丘脑、垂体通过产生相关激素促进其分泌的;结合图示可知,下丘脑中有接受神经递质和糖皮质激素的受体.故选C.‎ ‎【考点定位】通过激素的调节 ‎【名师点睛】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中激素含量变化的分析方法 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 的分级调节中,如果顺序靠前的腺体被切除,则之后的腺体分泌的激素要减少,之前的腺体分泌的激素要增加;三个结构所分泌的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激素)中,如果顺序靠前的激素分泌增加(减少),则该激素之后的激素分泌要增加(减少),该激素之前的激素分泌要减少(增加)。‎ ‎33.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c处虚线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B. 缺碘时激素a和b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 寒冷环境中激素c在血液中的含量上升 D. 从甲状腺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测,血浆中只有激素c ‎【答案】D ‎【解析】图中共有2处负反馈调节,为c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和c甲状腺激素→垂体,A正确;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含量少,反馈作用弱,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b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B正确;寒冷时,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量抵御寒冷,C正确;从甲状腺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测,血浆中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都有,D错误。‎ ‎34.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 g/L,含量过高将导致糖尿病(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类)。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Ⅰ型糖尿病,对Ⅱ型则无效。为了进行一次医学测试,甲、乙和丙三名成年人禁食12 h,然后喝下含100 g葡萄糖的溶液。在摄入葡萄糖后的4 h内,定时测定每个人血浆中的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 Ⅰ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是胰岛B细胞发生功能障碍 B. 甲饭后能够通过分泌胰岛素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C. 乙患Ⅰ型糖尿病 D. 丙的血糖浓度随着胰岛素水平的升高而降低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I型糖尿病,说明I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的不足,可能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发生障碍;根据图1可知,成年人甲的血糖维持在0.8~1.2g/L,说明是正常人;根据图2可知,乙成年人体内的胰岛素含量很低,推测可能是I型糖尿病患者;成年人丙,根据图2可知,胰岛素很高,但血糖没有降到正常范围内,说明丙是Ⅱ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题干可知,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I型糖尿病,说明I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的不足,可能是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发生障碍,A正确;根据图1可知,成年人甲的血糖维持在0.8~1.2g/L,说明甲是正常人,甲饭后能够通过分泌胰岛素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B正确;根据图2可知,乙成年人体内的胰岛素含量很低,推测可能是I型糖尿病患者,C正确;从图1和图2可知,成年人丙的胰岛素含量很高,但是其血糖含量也很高,因此其血糖浓度并没有随着胰岛素水平的升高而降低,D错误。‎ ‎35.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下表表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大白鼠出现的生理反应,据此判断Ⅰ、Ⅱ、Ⅲ三种激素的化学名称分别是 注射的激素 生理反应 Ⅰ 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 Ⅱ 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 Ⅲ 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 A.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D.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分析表格:注射激素Ⅰ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是胰岛素;注射激素Ⅱ出现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则注射的是生长素;注射激素Ⅲ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则注射的是甲状腺激素。根据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表格可知:注射激素Ⅰ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是胰岛素;注射激素Ⅱ出现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则注射的是生长素;注射激素Ⅲ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则注射的是甲状腺激素,BCD错误,A正确。‎ ‎36.人工催化鲤鱼产卵采用注射垂体提取物,而不是直接注射性激素的方法,理由 A. 垂体提取物中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 B.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只能口服不能注射 C. 过多的性激素会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 D. 垂体提取物中含有生长激素,可以使鲤鱼生长加快,提前进入繁殖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与分泌的,垂体合成与释放的是促性腺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A错误;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属于小分子激素,可以口服或注射,B错误;直接注射性激素会使体内性激素过多,因为负反馈调节会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C正确;垂体提取物中含有生长激素,但生长激素是促进生长加快的,如果没有性激素不会提前进入繁殖期的,D错误。‎ 考点:动物的激素调节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即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而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 ‎37.如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B. 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 C. 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 D. 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一表示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表示神经调节,图三表示体液调节。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A错误;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B正确;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正确;三种方式中,图一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是神经调节,图三是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D正确。‎ ‎38.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 B. 某人发高烧时,体温维持在39.5 ℃,说明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蒸发失去散热的作用 D. 在温热的刺激下,人体皮肤温度感受器会产生反射性的血管收缩反应 ‎【答案】A ‎【解析】人体热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A正确;某人发高烧时,体温维持在39.5 ℃,说明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有辐射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和接触散热,在高温条件下,当气温和周围物体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蒸发散热是重要的方式,C错误;在温热的刺激下,人体皮肤温度感受器会产生反射性的血管舒张反应,D错误。‎ ‎39.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注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的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是常见的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脱水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 B. 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脱水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尿量增加 C. 注射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后,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的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 D. 注射的葡萄糖被组织细胞吸收后,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的尿量减少 ‎【答案】A ‎【解析】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脱水时,会提高血浆渗透压,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使下丘脑大量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到血浆,作用于肾小管与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正确;B错误;注射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与人体的渗透压基本相同,所以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的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C错误;注射的葡萄糖被组织细胞吸收后,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所以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的尿量会增加,D错误。‎ ‎40.有关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 国足运动员在足球场上完成点球过程中,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会增加,以帮助他完成射球动作 B. 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C. 人体内因为缺乏某些激素会引起疾病,例如:呆小症、侏儒症、甲亢、糖尿病等 D.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答案】A ‎【解析】国足运动员在足球场上完成点球过程中,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会增加,以帮助他完成射球动作,A正确;产生渴觉的是大脑皮层,B错误;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C错误;起跑动作的产生是条件反射的结果,D错误。‎ ‎41.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下丘脑通过支配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相关的内分泌腺 B. 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可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 下丘脑能传导兴奋,并能产生相应的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饮水过多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 ‎【答案】D ‎【解析】下丘脑通过支配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相关的内分泌腺,A正确;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可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正确;下丘脑能传导兴奋,并能产生相应的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D错误。‎ ‎42.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完成非常重要。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都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 B. 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血浆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C. 体温恒定是维持细胞内酶活性的前提,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D.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会引起细胞吸水,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C ‎【解析】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并不都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如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靠体液调节来维持,A错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B错误;酶作用条件较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体温恒定是维持细胞内酶活性的前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会引起细胞吸水,但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错误。‎ ‎43.雪后初霁,有些同学在草地上打雪仗。他们把雪团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发现手比未放雪之前要热乎一点,对此现象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握雪后,手部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体温调节中枢 B. 此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耗氧量增加,代谢增强 C. 此过程中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D. 整个过程中下丘脑的兴奋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握雪后,手部的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战栗,使体内产热增多,A正确;此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进而增加产热量,B正确;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同时立毛肌收缩,C错误;整个过程是下丘脑的兴奋性增强,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以增加产热,D正确。‎ ‎44.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即激素调节 B. 跳水运动员在一刹那做出精美复杂的动作主要是受神经调节的结果 C. 体液调节较缓慢,作用的范围广,但作用时间短 D.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 ‎【答案】B ‎【解析】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乳酸和K+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A错误;跳水运动员一刹那做出精美复杂的动作是由于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以神经调节为主,B正确;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较缓慢,作用的范围广,作用时间长,C错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错误。‎ ‎【点睛】解答C选项关键要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比较如下:‎ ‎45.下列关于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的调节 ‎③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④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 ‎⑥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短时间内家兔的尿量会减少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但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①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的支配,②正确;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③错误;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④正确;维持内环境中K+、Na+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⑤正确;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量分泌增加,尿量减少,⑥正确;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46.下面①~⑤列举了五种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种子返地种植多种变异植株新品种 ‎②甲品种×乙品种F1F2性状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③甲品种×乙品种→F1幼苗若干植株新品种 ‎④正常幼苗植株新品种 ‎⑤甲种生物某基因乙种生物新品种 ‎(1)属于杂交育种的是____(填序号),依据的原理是______。‎ ‎(2)①过程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 ‎(3)若用方法③培育高产抗病的豌豆新品种,与方法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_____。方法②中,要确定F2中某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在培育植物新品种时,最简便的做法是________;在培育动物新品种时,通常采用的做法是_______。‎ ‎(4)③、④过程中使用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 ‎(5)以上育种方法中,能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的是______。‎ ‎【答案】 ② 基因重组 诱变育种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自交 测交 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⑤‎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可知①是诱变育种,②是杂交育种,③是单倍体育种,④是多倍体育种,⑤是基因工程育种,据此答题。‎ ‎(1)属于杂交育种的是②,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①过程在太空中进行,其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 ‎(3)方法③是单倍体育种,方法③高产抗病的豌豆新品种都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与杂交育种相比突出的优点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豌豆是自花传粉,不花授粉的植物,所以要确定F2中某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在培育植物新品种时,最简便的做法是自交;而在培育动物新品种时,通常采用的做法是测交。‎ ‎(4)③④中使用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体的形成。‎ ‎(5)基因工程技术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性状,因此该技术能有效地打破物种的界限,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培育农作物的新的优良品种,所以以上育种方法中,能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的是⑤。‎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各种育种方法的过程和原理,熟练掌握各种育种方法的过程,对题干的育种方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47.下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箭头方向表示物质交换的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 ‎(2)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一般情况下,②与①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机体能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其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内环境中____________(填序号)的液体增多。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_______。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_______________。‎ ‎(5)对人体来说,保持体温恒定对于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必不可少,这是因为_________。‎ ‎【答案】 ①② ①④ ③ ①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②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无机盐、蛋白质 升高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② 缓冲物质(缓冲对) 降低 各种酶的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毛细血管,B是血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①②④组成内环境。‎ ‎(1)A的管壁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①血浆、②组织液。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①血浆和④淋巴。‎ ‎(2)二氧化碳由细胞代谢产生,在细胞内液中含量最高,故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③。②组织液与①血浆相比,①血浆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②组织液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若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维持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4)长期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②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血浆中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缓冲物质。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氧气不足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血液中的pH将略有降低。‎ ‎(5)体温恒定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必不可少,因为各种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48.如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2)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的神经中枢中,这样的结构有____个。‎ ‎(3)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或_________的膜。‎ ‎(4)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下才能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融合经_________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5)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___________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器)。‎ ‎(6)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效应器 c 2 细胞体 树突 高尔基体 胞吐 ATP 线粒体 糖蛋白(或蛋白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甲,该图是反射弧的结构,其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d是神经中枢,e是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a→b→d→e→f。分析图乙,该图是突触结构,其中①是突触小体,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间隙,⑤是突触前膜,⑥是突触后膜。‎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b上有神经节,所以a表示感受器、f表示效应器。 (2)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c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图甲的神经中枢中,突触结构有2个。 (3)图乙中的⑥是突触后膜,为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的膜。 (4)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突触前膜融合经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5)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线粒体。 (6)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有识别功能。 (7)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结构图和突触结构图,解题关键能熟记反射弧的结构,能根据甲图中的d(突触)判断其它结构的名称,熟记突触的类型,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49.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图中a、b、c、d、e分别代表不同激素,依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____,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中____(填字母)的分泌均会增加。‎ ‎(3)由图可知下丘脑是____和____的调节中枢,当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____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后叶释放[e]____增多。‎ ‎(4)图中表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____、____均为效应器。‎ ‎【答案】 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汗液的蒸发 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a、b、c、d 体温 水平衡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肾上腺 皮肤 ‎【解析】试题分析:题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a是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产生的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 ‎(1)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氧化释放能量,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有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要增加产热量,题图中的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d肾上腺素均要增加,以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 (3)由图可知: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和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在调节水平衡过程中,下丘脑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当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后叶释放e抗利尿激素增多。 (4)效应器是指神经末梢和支配的肌肉和腺体。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接受传出神经的支配,分泌激素和调节散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