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八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学案)
专题八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线索一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华的过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线索二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如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如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最后是抗日战争,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抗战。 线索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考点一 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题点:列强侵华的影响)某条约签订后,“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表明( ) A.法英俄是侵华的主要敌人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列强侵华过程中相互勾结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 根据材料中“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可知强调的是甲午战后列强侵华的情况,说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选B项。 答案 B 2.(题点: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下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这幅版画( ) A.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 B.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 C.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 D.全景再现了平壤战役的情景 解析 版画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清军的强大,主要是安抚民心,维护统治,A项正确;“坚决抗日”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战术思想先进”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全景再现”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答案 A 3.(题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解析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故B项正确;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近代列强侵略事实不符,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列强侵华的进一步深入,故D项错误。 答案 B 4.(题点: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学家陈旭麓说,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触目地表现为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驿站夫、水手、店员的饭碗。据估计,1900年前后,仅北京周边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人以上。据此分析,义和团运动( ) A.是近代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 B.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 C.严重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 D.唤醒了广大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解析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义和团与洋教的冲突,故A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先进生产方式的冲击下,大量小生产者破产失业,加剧了中国底层民众的贫困,因此义和团运动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统治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爱国热情”,排除D项。 答案 B 视角1 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角度综合分析列强侵华的基本史实和多重影响。 视角2 从民族意识和国家主权等角度,分析不同时期侵略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视角3 列强侵略下,清政府的统治和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列强侵华史实与特征 (1)鸦片战争 ①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商品市场和生产原料。 ②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过程: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③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①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②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1)清政府中爱国将领的抵抗 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侵略者。 (2)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 ①鸦片战争中定海、三元里等地人民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②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 ①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③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考点二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1.(题点: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解析 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 答案 D 2.(题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太平天国时期的这些举措( ) A.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诉求 B.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C.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 D.践行了“师夷长技”主张 解析 材料“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体现的是平等观念,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故C项正确。 答案 C 3.(题点:《临时约法》的目的) 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宋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责任内阁制,但南京临时政府未予理会,采取了总统制。此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 ) A.利于制约总统专权 B.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有助于袁世凯称帝 D.使宪法背离了分权原则 解析 《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制约总统权力,故A项正确;把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故B项错误;把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防止袁世凯称帝,故C项错误;把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体现了分权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 A 4.(题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材料反映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B.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C.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据材料“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可知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A项正确。 答案 A 视角1 从近代化角度,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一方面打击了阻碍近代化的两股势力;另一方面破坏了南方富饶地区的生产力,不利于近代化进程的推进。 视角2 从革命主动精神和爱国精神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巨大胜利的原因。 视角3 从国家观念、国民权利和解决民生等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1.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连年的自然灾害。 (2)过程:金田起义,运动爆发;定都天京,建立政权;天京变乱,由盛到衰;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3)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②《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4)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2.辛亥革命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革命思想的传播。 (2)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结果: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4)意义 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③推动近代国家政治结构的现代化 考点三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 1.(题点:五四运动的影响)“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解析 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 答案 B 2.(题点: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决策)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这是共产国际第一次就中国问题专门作出决议。这说明共产国际( ) A.视国共关系为中国头等要事 B.意图干预中国革命道路 C.直接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 D.旨在实现国共和平共处 解析 共产国际第一次就中国问题专门作出决议,说明共产国际重视国共关系,故A项正确;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并非干预中国革命,故B项错误;共产国际通过指示间接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此时国共两党非敌对关系,不存在两党和平共处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3.(题点: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的政策)1927年5月,国民党中执委训令“河南各省党部、各农民协会、各妇女协会等,均停止活动,应即听候中央调查”。同时,湘、鄂农民运动也逐渐被镇压下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正式破裂 B.国民党惧怕农民运动高涨威胁其统治 C.中共忽视领导农民运动的教训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国情 解析 根据材料,1927年国民党要求河南停止各类活动,同时镇压湘、鄂农民运动,这说明国民党的做法是惧怕农民运动高涨威胁其统治,故B项正确;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破裂,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完全破裂,排除A项;材料与中共领导农民运动无关,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井冈山时期创立,排除D项。 答案 B 视角1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五四运动蕴含的时代精神:爱国、民主、科学、奋斗。 视角2 从中国共产党自身成长的角度,归纳国民革命的经验与教训及其对以后革命探索的影响。 1.五四运动 (1)性质: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2)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开创了中国革命新时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3.国民大革命 (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两次会议(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蕴含“三大政策”)。 (3)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继续发展的基础。 考点四 从国共十年对峙到解放战争的胜利 1.(题点: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解析 根据材料“1931年”“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应受到严厉的打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又犯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 C 2.(题点: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B.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 C.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D.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解析 1933年日本侵华范围并未显著扩大,故A项错误;根据“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可知为了应对日益壮大的工农革命根据地,四省农民银行的业务发生变化,更多地承担起军事方面的工作,故B项正确;这一变化主要是应对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并非为了经济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大危机,故D项错误。 答案 B 3.(题点:国民政府抗战政策的调整)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 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 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 解析 材料表明,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也没有推卸责任,故C项错误;与游击战术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 4.(题点:抗战中的重大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战地记者写道,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城镇,一个京杭大运河经过的城镇,一次胜利已使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村庄”。这一“胜利”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解析 淞沪会战与材料中“胜利”“京杭大运河经过的城镇”“村庄”不符,故A项错误;平型关在山西省,与材料中“京杭大运河经过的城镇”不符,故B项错误;台儿庄在山东省枣庄市,与材料中“京杭大运河经过的城镇”相符,故C项正确;枣宜会战发生在湖北省,与材料中“京杭大运河经过的城镇”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5.(题点: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经济政策)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 )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有利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解析 “1941年”正值抗战时期,中共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故C项正确。 答案 C 6.(题点: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解析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中“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 视角1 从革命道路、军队建设、党的自身建设、斗争策略等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历史意义。 视角2 从民族意识和主权观念等角度,认识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外交等方面进行的持久备战。 视角3 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考查国共关系的不断变化及调整,并从中得出启示。 1.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给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红军长征 ①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长征胜利: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4)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 ①一个意图:征服(吞并)中国。 ②滔天罪行: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奴化教育,殖民掠夺与统治。 (2)全民族抗战 ①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②三个战略阶段: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 ③四点意义: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3.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①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②1947年,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③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④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⑤1949年4月,共产党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题线1 从近代化角度看待中西方碰撞与交流 【追溯高考1】 (2018·全国Ⅱ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析 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A错误;从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中国部分地方官员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B错误;地方官员只是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提出建议,并非干涉外交决策,C错误。 答案 D 『知识拓展』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 (1)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管理五处通商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具有外交性质的职务,反映出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 (2)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的压力,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后来随着通商口岸的扩展,又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通商口岸的涉外通商事务。总理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 (3)1901年外务部的设立,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它取消了若干传统礼仪手续,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定了外交规章,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养等。这些改革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点训练1】 (2018·陕西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 ) 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 C.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 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 解析 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B项正确。 答案 B 题线2 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追溯高考2】 (2018·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 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答案 C 『知识拓展』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西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对点训练2】 (2018·河北衡水金卷模拟)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解析 如果晚清政府继续顽固地坚持“天朝上国”思想,就没有理由造成“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A项错误;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致使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广大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国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是中英鸦片战争而非中日甲午战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很容易推断,“主权”早已在材料中的第一阶段(1875年至1894年)就已被引入中国,而且这也不是材料所要表述的主要意思,故D项错误。 答案 B 题线3 近代中国人民救亡道路的探索 【追溯高考3】 (2018·全国Ⅰ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解析 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B项;D项中“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答案 C 『知识拓展』 近代中国人民救国道路的探索 (1)走日本人的路: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因顽固派反对而失败。 (2)走美国人的路: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革命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3)走俄国人的路:效仿俄国“城市中心论”,革命屡遭挫折。 (4)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对点训练3】 (2018·海南海口一模)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解析 材料“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B项正确。 答案 B 题线4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近代后期民族觉醒的旗帜 【追溯高考4】 (2018·全国Ⅱ卷,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 由材料信息“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抗日根据地中中共的政策符合农民愿望,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抗日热情,故选A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故B项排除。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与农民个体的解放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民党的影响等内容,可排除D项。 答案 A 『知识拓展』 近代后期民族觉醒的五面精神旗帜 (1)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2)长征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坚决服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高度团结统一的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 (3)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5)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对点训练4】 (2018·北京石景山一模)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 ) A.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B.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 C.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A项误读材料;材料体现了国民党制定的作战方略、作战方针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等内容,不单指“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B项以偏概全,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持久消耗战和游击战,团结全民族力量等是对抗战形势作出准确判断,故D项正确。 答案 D 新视角(一)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史论储备] 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部分进步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首先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最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五四运动是一次全民族各阶级共同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 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考题感悟] 【考题1】 (2018·湖南长沙模拟)(25分)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 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10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得出爱国阶层主动抗争,据材料一“国民整体主动地”“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得出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据材料一“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得出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结合所学得出十月革命的推动,据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结合所学得出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得出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据材料二“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得出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得出,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答案 (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 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新视角(二) 运用唯物史观,探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转型 [史论储备]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民众生活困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但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其统治在某些方面对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1)政治领域:北洋政府打着“民国”招牌,披着法统外衣,具有某些资本主义的性质。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尽管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所希望的“真正民国”,但较之清朝统治已是历史的进步。可以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共和政体逐步稳定,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有一定的发展。 (2)经济领域:北洋政府颁布和推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较大发展。 (3)外交领域:北洋政府曾经争得了部分主权,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如: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使英国分割中国领土西藏的阴谋活动失去了法律依据;一战期间,废除了德国的治外法权等特权;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维护国家主权,最后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在华盛顿会议上迫使日本撤出山东、英国归还威海卫等。 (4)思想领域:北洋军阀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各种结社与言论自由的限制,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利于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考题感悟] 【考题2】 (2018·广东韶关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逼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北洋军阀统治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北洋军阀曾是历史书中的白脸奸臣,但随着如今民智渐开,重新引发民间的热议。在军阀二字的掩盖下,隐藏着一颗颗“爱国”“自强”“尊师”“西化”的心。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有: (1)中国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2)思想文化比较繁荣; (3)爱国运动如火如荼等。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两个突出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答案 (1)中国民族经济发展较快。由于中华民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思想文化比较繁荣。为反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陈独秀等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爱国运动如火如荼。为抗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北京学生率先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并迅速波及全国,发展成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任选两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