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散文分析鉴赏类题目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八)散文分析鉴赏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 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 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 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 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 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 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 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 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 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 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 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 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 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 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 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 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 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 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 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 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 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 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 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 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 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 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 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 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 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 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 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 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解析:选 C C 项,“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纯属臆测,无中生有。 ★2.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 解析:此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地梳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层次。可 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④段,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⑤~⑦段,追忆怀念 母亲;⑧~⑨段,找到疗救方法。 答案:①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 伤口;②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③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 ★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题目问的是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那么就要考虑“能删去的原因”“不能删去 的原因”。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作用,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问 题:删去结构上是否完整;删去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即是否妨碍表达主旨。最后一段讲述 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的意思;倒数第二段表明理性是医治 丧亲之痛的方法。由此即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展开讨论。 答案:(示例一)不能删去。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 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因此要正视痛苦,用理性化解。主旨与上段作者“让 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吻合。并且这个故事富含哲理,寄寓 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 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文章结尾会显得简洁,也可以 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高雄素描 许知远 ①从下午到傍晚,高雄一直在下雨,码头边的大风不断把手中的雨伞吹翻了面。在旗津 岛上,我在天后庙中躲雨,在一家叫鸭脚的海鲜店里吃螃蟹,老板祖籍江苏,他的父亲是 1949 年跟随国民党来台的老兵。“能统一,”他听说我来自北京后说,“柏林墙两边能统 一,海峡两岸为什么不行?” ②也是在风雨中,我来到鼓山上游览“打狗”英国领事馆。“打狗”是原住民的发音, 英国人将之拼写成“Takow”,汉字则成了“打狗”。那是个满是农业气息的台湾,北部的 基隆被称作“鸡笼”。当日本人入侵之后,“Takow”变成了高雄——“Takow”的发音与日 文中“高大”“雄伟”的发音近似。 ③“打狗”英国领事馆,是台湾卷入英国人争夺海上霸权的遗产。我坐在露天平台的阳 伞下,看着雨打院子里的海棠树叶,红楼旁的一面米字旗,被雨淋湿垂落在那里——帝国的 年代早已退却。 ④才过下午 5 点,天已近乎全黑。狭长的高雄港,静谧祥和,对岸有集装箱的吊臂、亮 着灯光的高楼以及观光的摩天轮。往来于旗津岛和高雄码头间的渡轮内灯光通明,在墨蓝色 的海面,它像是个巨型的灯笼,悠然地漂过洋面。我忘记了,是谁唱过一首《港都夜雨》。 ⑤在高雄的捷运站(地铁站)里,我碰到了一个热心的年轻人。我们正在找高雄县体育馆 那一站。“是在凤山站下,你们是去看林怀民的演出吧,我也去。”他头发短短的,脸圆圆 的,上面青春痘的痕迹尚未褪尽,鼻梁上架一副黑色窄边眼镜,一脸学生的稚气。 ⑥在车厢里,他坐在我们对面。得知我们来自北京后,他的谈兴变得浓烈。他今年 25 岁,刚刚从东沙岛服兵役归来,之前他在台北阳明山上的文化大学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而现 在,他正准备公务员的考试,他想当一名消防队员。 ⑦“我喜欢苏东坡,”他说,“他写诗、旅行、喝酒,还修缮了西湖,活得真是潇洒。”5 年前,他去过江南的苏州与杭州,喜欢那里的小桥、流水和房屋上翘的飞檐,他也发现,上 海很现代,比台北的楼更高,灯光更明亮,更富现代气息。 ⑧他说,很遗憾对这些了解得太少了。10 年前他上中学时,台湾的教科书开始不断压 缩中国历史的内容,台湾的内容则不断增加,中国变得日益抽象。 ⑨“北京好像大得不得了。”8 月份时他还通过谷歌地图来寻找鸟巢,结果发现这个著 名的建筑在北京地图上是那么不起眼的一点。 ⑩我们还谈起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最近的访问。他不喜欢发生在圆山饭店前的大规模示 威,因为那不符合“待客之道”,他也说两岸之间沿袭了共同的语言与文化,有很多东西可 以分享与协商。我喜欢他谈话的方式。或许他缺乏足够的知识背景,却很愿意坦诚自己的想 法,也尊重你的意见。台湾南部的高雄,30 年前(1979 年),正是一群青年,在此进行了第 一场大规模的挑战国民党当局的行动,开始了台湾的民主之旅。在一张当时的黑白老照片上, 我看到了大批手持火把的游行群众,他们脸上是特定时代、特定年纪的意气风发。 ⑪我和年轻人在凤山站分手了,他打开随身带的折叠自行车,约好我们待会儿在会场见 面,然后消失在雨夜中。走前我问他的名字,他说:“叫我鲔仔好了,不是梁朝伟的伟,是 鱼字旁的那个,你们好像是叫金枪鱼。” ⑫演出因为雨而推迟了,我没见到鲔仔,却一直在想他的父亲必定是位渔民。高雄体育 馆前站着另一些青年,穿着黄色的雨衣,正对每一个试图进场的人说抱歉:“演出改成明天 了,请到时候来。”我跟着其中的一位进入他们的休息厅,更多的年轻人拥挤在那里,潮湿、 嘈杂,还有青春的活力塞满了每个角落。灯光昏暗,我分不清谁是舞者,谁是工作人员。林 怀民,这位善于用现代舞蹈来演绎中国古典故事的舞蹈家,原定今夜的这场演出,吸引了附 近的两万名观众。我不禁会想,那些儿童的、少年的眼睛,看到舞台中央的表演,会产生什 么样奇妙的反应,或许他们此刻懵懂无知,但终有一日,埋藏在心底的美,会在这些心灵中 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来吧。 (摘编自《台湾素描》,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所写的海鲜店老板和后文出现的年轻人鲔仔是高雄人的两类代表,他们对 两岸关系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第②段介绍了高雄名字的变迁,这一段名字的变迁史其实也是高雄历史的缩影。 C.第⑧段“他说,很遗憾对这些了解得太少了”,这句话一方面批评台湾当局在教育 上的“去中国化”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暗示两岸应加强联系和沟通,以增加彼此的了解。 D.第⑪段“叫我鲔仔好了,不是梁朝伟的伟,是鱼字旁的那个,你们好像是叫金枪鱼”, 这句话看似闲笔其实意味深长,这里暗示着两岸因某些原因存在着许多语言、习惯以及思想 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解析:选 A A 项,“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理解有误,二者对两 岸关系的看法并不对立。 ★5.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高雄?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答: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可知本题为物象概括题。作答时可先按照文章的结构思路,筛选 出与之相关的语句,体会高雄的外部特点;然后再进一步挖掘高雄的文化内涵;最后加以归 纳整合,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如从文章第②段中高雄名字的由来可看出高雄融合了传统 文化与外来文化,从第④段中“集装箱的吊臂、亮着灯光的高楼”可看出高雄商业的发达。 答案:①高雄市既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又深受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响。②对外商业 交流发达,文化活动活跃热烈。③民风淳朴热情,开放兼容。 6.请结合文本,探究结尾画线句“但终有一日,埋藏在心底的美,会在这些心灵中以 各自的方式展现出来吧”的意蕴。 答: 解析:这句话在文章的最后,句子的关键是“美”。“美”是对林怀民舞蹈艺术的赞美, 他的舞蹈艺术因蕴含中国的古典文化而美,观众欣赏后会内化于心,之后又会外化于他们的 言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它是两岸中国人的精神养料。 答案:①对林怀民舞蹈的肯定,认为他的舞蹈是在传播美,这是一种更有价值的东西。 ②这些舞蹈中所蕴含的美与文化传统,会外化成观众的言行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 美和传统文化的展现和传播。③中国传统文化,对两岸的中国人来说都是精神的养料,它是 两岸人民彼此认同的重要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