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西青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天津市西青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B.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 SARS病毒无细胞结构,其生命活动与生命系统没有关系 D. 各层次的生命系统层层相依,紧密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病毒虽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它的代谢和繁殖离不开细胞。 【详解】A、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B、最小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生物大分子没有生命现象,因此不属于生命系统,B正确; C、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代谢与繁殖,C错误; D、各层次的生命系统层层相依,但是它们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各有不同,D正确。 故选C。 2.下列结构或物质中,蓝细菌不具有的是( ) A. 核膜 B. 核糖体 C. 核酸 D. 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核膜,A正确; BC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而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核酸和细胞膜,BCD错误。 故选A。 3. 下列关于光学显微镜使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换高倍镜前,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B. 若转换高倍镜观察,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损坏镜头 C. 将位于视野左下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D. 标本染色较深,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 A、换高倍镜前,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A正确; B、若转换高倍镜观察,不需要先升高镜筒,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B错误; C、将位于视野左下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C正确; D、标本染色较深,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D正确。 故选B。 4.“黄金搭档”中含Ca、Fe、Zn、Se等元素,其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的是( ) A. Ca B. Fe C. Zn D. Se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其中有些含量较多,如C、H、O、N、P、S、K、Ca、Mg等,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很少,如Fe、Mn、B、Zn、Cu、Mo等,称为微量元素。 【详解】据分析可知Ca是组成生物体和细胞的大量元素,A正确。 故选A。 5.下列选项中属于结合水的是( ) A. 西瓜汁中的水 B. 血液中大部分的水 C. 运动时流的汗液中的水 D. 晒干种子中的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细胞内许多物质的良好溶剂,是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还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产物或反应物,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 【详解】ABC、西瓜汁中的水、血液中大部分的水、运动时流的汗液中的水属于自由水,ABC错误; D、晒干种子中的水主要是结合水,D正确。 故选D。 6.图所示为一种多糖的结构,关于该多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B. 是麦芽糖 C. 由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 D. 经斐林试剂鉴定呈砖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图为多糖结构图,由图可以看出,该多糖由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从结构来看是纤维素,据此答题。 【详解】A、纤维素存在于植物体中,是植物细胞壁的组分之一,不存在于动物细胞中,A错误; B、麦芽糖是2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的,与图示不符,B错误; C、通过图示可以看出:图中物质由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C正确; D、多糖是非还原糖,与斐林试剂鉴定不呈现砖红色,D错误。 故选C。 7.食品检测需要对营养物质进行鉴定,下列成分、试剂和颜色对应关系错误是( ) A. 葡萄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B. 淀粉:碘液,蓝色 C.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D.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红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IV)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详解】A、葡萄糖属于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 B、淀粉遇碘液变蓝,B正确; C、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C正确; D、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D。 8.如图表示二肽分子的结构,①②③④中含有肽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氨基酸的结构和二肽的结构,属于识记范围。 【详解】 ①是侧链基团(R基),②是氨基,④是羧基,③是肽键—CO—NH—,故选C。 9.下列关于细胞中脂肪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激素的主要成分 B. 良好的储能物质 C. 主要的能源物质 D.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有隔热、保温、缓冲、减压的功能,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参与血脂的运输;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可以促进胃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A错误; B、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B正确; C、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C错误; D、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10.图为生物体内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DNA和RNA在核苷酸上的区别在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②和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若图示为脱氧核苷酸,则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含氮碱基,T为脱氧核苷酸中的特有碱基;若图示为核糖核苷酸,则①为磷酸,②为核糖,③为含氮碱基,U为核糖核苷酸中的特有碱基。 【详解】由分析可知,DNA和RNA在核苷酸上的区别是:五碳糖不同,即②不同;含氮碱基不完全相同,即③不同,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根据题意作答。 11.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B. 核酸是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大分子 C. 多糖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大分子 D.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单体是能与同种或其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它们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详解】A、蛋白质以是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A正确; B、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其能储存遗传信息和控制蛋白质合成,B正确; C、并不是所有多糖的单体都是葡萄糖,C错误; D、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 A. 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 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C.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有三大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ACD、将细胞与外界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都属于细胞膜的功能,ACD错误; B、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是酶的功能,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B正确。 故选B。 13.图为细胞膜结构模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B. ②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C. ③是糖蛋白 D. 细胞膜结构中只有①具有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是磷脂双分子层,②是蛋白质,③是糖蛋白,据此答题。 【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①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A正确; B、②是载体蛋白,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③是糖蛋白,有利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细胞膜结构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14.图为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 B. ②③④均为具膜细胞器 C. 细胞中DNA只存在于结构③中 D. ⑦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细胞壁,②为液泡,③为细胞核,④为高尔基体,⑤为线粒体,⑥为叶绿体,⑦为内质网,⑧为核糖体。 【详解】A、植物细胞中,结构①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A正确; B、③为细胞核,不是细胞器,B错误; C、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结构④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C错误; D、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的细胞器,而⑦为内质网,D错误。 故选A。 15.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核膜是单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C.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有关 D. 核孔实现了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物质交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A、核膜是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错误; B、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正确; C、核仁与某种RNA和核糖体的合成有关,C正确; D、核孔实现了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A。 16.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 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 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 叶绿体存在于所有绿色植物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脊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基粒和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 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和RNA,A正确; B、叶绿体在光下才能进行光反应阶段,合成ATP,B错误;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可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绿色植物根细胞中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17.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内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囊泡1和囊泡2包裹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 B. 若无其他细胞器的参与,则图示过程一般不能正常进行 C. 分泌蛋白的合成是在细胞器2上开始的 D. 完成图示过程,细胞器3的膜面积基本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囊泡1来自内质网,完成蛋白质的粗加工,囊泡2来自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包裹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 B、图示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才能正常进行,B正确; C、分泌蛋白的合成是在核糖体开始的,细胞器2是内质网,C错误; D、完成图示过程,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不变,D正确。 故选C。 18.下列结构中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 ) A. 细胞膜 B. 核膜 C. 高尔基体膜 D. 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 2、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不同生物膜的结构不同,在成分上有差异,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3、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BC、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高尔基体膜属于细胞器膜,ABC错误; D、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D正确。 故选D。 19.下列关于原生质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构成的 B. 原生质层可以看成是选择透过性膜 C. 动、植物细胞均有原生质层 D. 原生质层是细胞中的生命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可以看成是选择透过性膜。 【详解】A、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A错误; B、细胞膜和液泡膜属于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故原生质层可以看成是选择透过性膜,B正确; C、动物细胞没有大液泡,故没有原生质层,C错误; D、原生质体是细胞中的生命物质,D错误。 故选B。 20.下图表示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形态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到②中该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 B. 当②的体积稳定时内外溶液浓度相同 C. ③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后的复原过程 D. 施肥过多出现烧苗与①到③变化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②液泡的体积变大,说明细胞处于低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吸水;①→③液泡的体积变小,说明细胞处于高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详解】A、①到②液泡的体积变大,细胞液浓度降低,吸水能力逐渐减小,A错误; B、由于细胞壁的存在,细胞在低浓度的溶液中不能无限吸水,则当②的体积稳定时,外界溶液浓度仍然小于细胞液浓度,B错误; C、①→③液泡的体积变小,说明细胞处于高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 D、施肥过多,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与①到③变化有关,进而出现烧苗,D正确。 故选D。 21.下图为物质跨膜运输几种方式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物质的运输方式需要消耗能量 B. 甘油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与乙物质相同 C. 小肠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同丙物质 D. 甲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受载体数目制约,但不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 【详解】A、乙物质的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甘油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与甲物质相同,B错误; C、小肠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与丙物质相同,C正确; D、甲物质跨膜运输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D错误。 故选C。 2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具有高效性 B. 酶可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C. 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D. 高温和低温对酶空间结构的影响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A正确; B、酶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B错误; C、酶既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能在细胞外甚至体外发挥作用,C错误; D、高温和低温对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不同,D错误。 故选A。 23. 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这说明 A. 酶具有高效性 B. 酶具有专一性 C. 酶具有稳定性 D.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酶具有专一性,即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不能催化其他类型的反应,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理解专一性的体现。 2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人体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度和温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本题中,胰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时37℃左右,所以从0℃到37℃的过程中酶的活性在不断提高,反应速率也会不断提高。 【详解】A、在0~20℃的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酶的活性上升,20℃之后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加快,这与人体酶最适温度37℃不符合,A错误; B、所示最适温度为25℃左右,这与人体酶最适温度37℃不符合,B错误; C、所示在0℃~30℃,酶促反应加快,符合人体酶活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C正确; D、胰蛋白酶最适温度是37℃,因此,在0℃~30℃,随温度的上升,酶的活性不断升高,分解速率加快,D错误。 故选C。 25.一分子 ATP中,含有磷酸基团和特殊的化学键的数目分别是( ) A. 3和 2 B. 2和 3 C. 2和 2 D. 2和 1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故一分子 ATP中,含有3个磷酸基团和2个高能磷酸键,A正确。 故选A。 26.下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内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中ADP结合3个Pi,接受能量而形成ATP B 过程②中ATP可以连续脱下3个Pi,释放大量能量 C. 过程①和②都需要酶的参与 D.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中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过程①中ADP结合1个Pi,接受能量而形成ATP,A错误; B、过程②中ATP可以连续脱下1个Pi,释放大量能量,B错误; C、过程①需要ATP合成酶,过程②需要ATP水解酶的参与,C正确; 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中能量是不可逆的,D错误。 故选C。 27.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如果两种呼吸过程中消耗等量的葡萄糖,那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所产生的CO2之比为 ( ) A. 1:2 B. 2:1 C. 1:3 D. 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6O2+C6H12O6+6H2O 酶 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 酶 2CO2+2C2H5OH+能量; 【详解】据上分析中反应方程式可知,有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6mol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二氧化碳,故两种呼吸过程中消耗等量的葡萄糖,那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所产生的CO2之比为3:1,D正确。 故选D。 28.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的特点是在反应过程中( ) A. 需要多种酶参与 B. 释放二氧化碳 C. 彻底分解有机物 D. 能产生丙酮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总反应方程式:6O2+C6H12O6+6H2O 酶 6CO2+12H2O+能量。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酶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 酶 12H2O+大量能量(34ATP);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 酶 2CO2+2C2H5OH+能量;C6H12O6 酶 2C3H6O3+能量。 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C6H12O6 酶 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丙酮酸+4[H] 酶 2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 或2丙酮酸+4[H] 酶 2乳酸(细胞质基质)。 【详解】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多种酶参与,A错误; B、有氧呼吸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都能释放二氧化碳,B错误; C、无氧呼吸是不彻底分解有机物,有氧呼吸是彻底分解有机物 ,C正确;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丙酮酸,D错误。 故选C。 29.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动物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 ) A. 葡萄糖→丙酮酸→CO2 B. 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C. 葡萄糖→丙酮酸→酒精 D. 葡萄糖→丙酮酸→H2O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酶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 酶 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据上分析可知,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CO2,A正确。 故选A。 30.在有氧呼吸的全过程中,CO2的形成发生在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各个阶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有氧呼吸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的考查,梳理有氧呼吸过程中各阶段的产物,然后根据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 有氧呼吸过程人为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大量[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H]和O2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故选B。 31. 下列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的叙述中,正确的的是( ) A. 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可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B. 用无水乙醇将叶绿体中的色素进行分离 C. 溶解度越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越快 D. 滤纸条上的最上面色素带呈黄绿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A.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可使研磨更充分,加入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故A错误; B.用无水乙醇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故B错误; C.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故C正确; D.滤纸条上的最上面色素带是胡萝卜素,呈橙黄色,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32.如图所示a、b分别为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a表示线粒体, 其基质中既产生ATP也消耗氧气 B. 图中b 表示叶绿体, 其基质中既产生氧气也消耗ATP C. 图中a 表示线粒体, 其内膜既产生ATP也消耗 [H] D. 图中b 表示叶绿体, 其内膜既消耗[H]也产生 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脊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基粒和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 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图中a表示线粒体,其基质中既产生ATP不消耗氧气,A错误; B、图中b表示叶绿体,其基质中完成光合作用暗反应,消耗ATP但不产生氧气,B错误; C、图中a表示线粒体,其内膜完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既产生ATP也消耗 [H],C正确; D、图中b表示叶绿体,其类囊体薄膜上完成光反应,既产生[H]也产生 ATP,D错误。 故选C。 33.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 对花圃松土通气是为了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 B. 慢跑等有氧运动可增加乳酸在肌细胞中的积累 C. 阴天时可增加人工光照来保证大棚作物产量 D. 造成新疆哈密瓜含糖量高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昼夜温差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繁殖,种子储藏时要降低自由水含量,进而使细胞呼吸减弱,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而蔬菜、水果的储存要保持适当水分。松土可以提高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有利于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为根吸收矿质离子提供更多的能量。 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可见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适当提高昼夜温差,因为适当提高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 【详解】A、对花圃松土通气是为了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A正确; B、慢跑等有氧运动可减少乳酸在肌细胞中的积累,B错误; C、阴天时光照不足,可增加人工光照来保证大棚作物产量,C正确; D、造成新疆哈密瓜含糖量高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的积累,D正确。 故选B。 34.下列实验中,不需要用到显微镜的是( ) A. 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的检测与观察 B.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C.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D.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多数细胞的直径在10-100um之间,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而有些细胞的直径只有1um,要借助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高中生物教材中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有:脂肪的鉴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减数分裂、探究酵母菌细胞种群数量变化等。 【详解】A、检测花生子叶切片中的脂肪需要用显微镜,A错误; B、采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采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不需要借助于显微镜,B正确; C、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需要用显微镜,C错误; D、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需要借助显微镜,D错误。 故选B。 35.下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后形成子细胞中含有 8条染色体 B. 甲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数比例为 1∶2 C. 乙图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D. 丙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细胞具有中心体,并且没有细胞壁,应表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甲细胞中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表示有丝分裂前期; (2)乙细胞中发生着丝点的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3)丙细胞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A错误; B、甲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数量比为1:2,B正确; C、乙细胞中发生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D正确。 故选A。 36.下图a→d表示连续分裂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和d为一个细胞周期 B. b和c为一个细胞周期 C. DNA复制可发生在c段 D. 染色体平均分配可发生在d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作准备,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详解】A.c为分裂间期,d为分裂期,因此,c和d为一个细胞周期,A正确; B.b为分裂期,c为分裂间期,b和c不是一个细胞周期,B错误; C.DNA复制在分裂间期,c为分裂间期,C正确; D.染色体平均分配在有丝分裂后期,d为分裂期,有丝分裂后期包含在d中,D正确; 故选B。 37.以下关于有丝分裂的重要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产生新细胞,使生物体生长 B. 产生新细胞,替换死亡的细胞 C. 单细胞生物的唯一繁殖方式 D. 对细胞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表现为细胞数量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但细胞体积受到细胞相对表面积和核质比的影响不能无限制增大,因此细胞数量的增多是使生物体生长的主要原因;多细胞生物体只有通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功能不同的组织及器官,从而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基因突变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详解】A、有丝分裂可产生新细胞,使生物体生长,A正确; B、有丝分裂可产生新细胞,替换死亡的细胞,B正确; C、单细胞生物有些是通过简单的二分裂生殖的,如细菌的繁殖,C错误; D、有丝分裂通过复制将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对细胞的遗传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C。 38.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 A. 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 B. 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出现稳定性差异 C. 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D. 单个细胞能进行个体的全部生命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A、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A正确; B、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出现稳定性差异,B错误; C、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不属于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单细胞生物中单个细胞能进行个体的全部生命活动,不属于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A。 39.下列哪项不是细胞衰老的特征( ) A.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B. 细胞呼吸速率减慢 C. 细胞内色素积累较多 D. 细胞内的水分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衰老细胞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物质运输功能降低,A正确; B、衰老细胞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慢,B正确; C、衰老细胞内色素积累较多,C正确; D、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D错误。 故选D。 40.关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B. 细胞坏死是细胞凋亡的同义词 C. 细胞坏死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D. 细胞的自我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不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正确;细胞凋亡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指的是细胞按照自然规律(即基因)死亡,而细胞坏死指的是非正常因素导致细胞死亡,两者意义不同,B错误;细胞坏死是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细胞非正常性死亡,C错误;细胞的自我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是绿色植物体内某细胞代谢过程示意,据图回答。 (1)图中 A 所示过程是___________反应阶段,影响该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 (2)图中 B 所示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3)该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形式是:光能→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光 (2). 光照(或光和温度) (3). 二氧化碳的固定 (4).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5).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A是光反应阶段,B是暗反应阶段。光反应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A表示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反应阶段,影响光反应阶段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2)图中B表示暗反应阶段,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 (3)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光反应阶段光能转变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点睛】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2.下图是某同学验证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透明的容器B中放入湿润的种子。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设置装置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除了图中控制的条件外,还必须控制_______________。若将种子换成植物幼苗完成该实验,应将装置放置于________环境中。 (2)C瓶中也可换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出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3)写出B瓶中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吸收(除去)空气中的 CO2 (2). 温度 (3). 黑暗(避光) (4). (由蓝色变绿色再)变黄色 (5).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分析实验装置可知,A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保证进入B中的气体无二氧化碳,C中澄清的石灰水是验证B排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设置装置A的目的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除了图中控制的条件外,还必须控制温度。若将种子换成植物幼苗完成该实验,为排除植物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将装置放置于黑暗环境中。 (2)C瓶中也可换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遇二氧化碳的现象是由蓝色变绿色再变黄色。 (3)B瓶中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其反应式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分析实验装置中试剂的作用,掌握影响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等,再结合所需知识准确判断各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