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大庆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检测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 ‎1.《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A. 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 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 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犁廉耕细”“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耕地深度,要求因时而定”可知是对农业的精耕细作,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集体劳作,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分工,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不是男耕女织,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农业的精耕细作。由材料“耕耱技术”技术的记载可知反映的是农业的精耕细作。‎ ‎2.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闻见录》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有这些大宗物产以及无数的土制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纪录可以用来印证 A.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B. 闭关锁国的合理性 C. 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 D. 重农抑商的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合理性,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小农经济抵抗性,不是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重农抑商的积极性,D错误。‎ ‎3.清代龚轼在《陶歌》中说“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这里所赞颂的瓷器是 A. 白瓷 B. 青瓷 C. 青花瓷 D. 珐琅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白釉青花一火成”,明显可以看出这是只青花瓷,故选C。AB指该瓷器为单一的白色或青色,排除; 珐琅彩色泽鲜艳明丽,不符合题意,排除D。‎ ‎4.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 B. 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 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 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这主要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促进手工业产品专业化,故D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商品化与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的形成关系不大,排除AB;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与商品流通格局是否发生变化无关,排除C。‎ ‎5.如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正面上部有10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由此可知当时 A.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活字印刷术水平高超 C. 金融体系较为完善 D. 纸币在市场广泛流通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及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等信息可知,纸币发行并流转行使,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故A正确;据材料“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信息可知,这是雕版印刷,B错误;据材料是纸币的发行使用,C无关;据材料“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等信息可知,纸币在市场流通是有范围的,D表述不准确。‎ ‎6.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A.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B. 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C.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 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说明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无关,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明清时期一直坚持的政策,并未松动,C选项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重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关键词“工商业”“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7.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所有发达国家普遍地发展起来,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组织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有 ‎①扩大了生产规模 ‎②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③改善了经营管理水平 ‎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组织的出现的意义有扩大了生产规模、改善了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等方面,①③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垄断组织控制市场价格,垄断某些行业,并未改善人民生活水平,②错误,ABC选项排除。‎ ‎8.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壮大 A.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实现了中外企业的平等竞争 C.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D. 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轮船招商局开办后,与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结果导致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说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外国企业在华是以经济侵略的方式出现的,在华享有特权,因此根本不存在平等竞争,故B排除;D项说法夸大影响,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进行学习西方的实践活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对外来资本主义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点睛】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9.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 A. 1895—1911年 B. 1912—1919年 C. 1937—1945年 D. 1946—1949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6—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和“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的情况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D正确;1895—1911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也与材料中“20世纪”不符,排除A;1912—1919年是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不符,排除B;1937—1945年是抗战时期,材料未涉及日本的摧残,排除C。‎ ‎10.1926年8月中国永利公司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侯氏制碱”真正打破了洋碱的垄断,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面对掌声和鲜花,侯德榜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以下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近代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B. 中国近代工业格局得以根本改变 C. “实业救国”情怀推动科技进步 D. 创新是近代中国工业化主要动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列强的入侵使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民族企业家们纷纷实业救国。材料““侯氏制碱”真正打破了洋碱的垄断”、“侯德榜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可知正是民族企业家们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推动科技的进步,故C正确。近代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故A错。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工业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故B错。材料没有涉及创新,故D错。‎ ‎11.1918年9月,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军营,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为了保证军事的胜利,苏俄 A.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B. 实施了余粮收集制 C. 对农民征收粮食税 D. 开始了工业化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18年9月”、“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苏俄为了保证军事胜利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内容,故排除A项,故选B项;对农民征收粮食税和开始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1年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C、D项。‎ ‎12.“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为应对这一形势,苏俄 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 改革“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农民们……反对无偿的征收”“水兵……也起来造反”可知指的是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体制,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出现了水兵兵变,之后苏俄调整经济政策,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余粮收集制为主,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材料体现的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危机,与设问不符,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农业上的政策,是1928年后苏联的经济政策,材料时间不可能出现农业集体化和斯大林模式,故CD错误。‎ ‎13.如表为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由此推知,当时苏联 年份 粮食总产量 粮食收购数量 出口数量 ‎1928‎ ‎7330‎ ‎1070‎ ‎27‎ ‎1929‎ ‎7170‎ ‎1660‎ ‎17‎ ‎1930‎ ‎7710‎ ‎2100‎ ‎480‎ ‎1931‎ ‎6950‎ ‎2280‎ ‎520‎ A. 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加快 B. 粮食减产受经济危机影响 C. 集权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D. 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粮食出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8-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但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确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经济危机爆发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无关;C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农业并未获得明显的发展;D选项错误,此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实行市场经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从1929年起,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先后发生了经济大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一片困顿和恐慌之中,而此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苏联 A. 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 C.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 D. 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之所以在西方经济危机之时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是因为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和国际社会接轨,故C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政治制度不同与避免经济危机无关,故AB项错误;1934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故D项错误。‎ ‎15.“他在政治上对过去的许多冤假错案进行频繁昭雪;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集体领导体制原则;实行权力下放;在经济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开垦荒地……”材料中的“他”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答案】B ‎【解析】‎ ‎【详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领域,实行垦荒措施,实行企业所有权下放,B正确;斯大林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实行领导终身制,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C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政治领域开始到经济领域,最后失败,D错误。‎ ‎16.美国历史上的某部法案,“其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从而限制了垄断,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扩大就业面。”下列叙述与这部法案有关的 A. 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 B. 建立“福利国家”并日趋完备 C. 借鉴苏联模式,发展计划经济 D. 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成立‘公共工程署’,扩大就业面”可知是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法案,罗斯福新政最大特点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福利国家问题,B错误;罗斯福新政实行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C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推行,D错误。‎ ‎17.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这一做法有利于:‎ A. 调整产业结构 B. 增加财政收入 C. 稳定社会秩序 D. 缓和邻国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福利国家”制度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福利制度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故C正确;“福利国家”制度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排除A;“福利国家”制度导致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B错误;“福利国家”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与缓和邻国关系无关,排除D。‎ ‎18.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 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B. 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D.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可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家干预经济;根据材料“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可见国际组织的成立服务于成员国,故A选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手段,不属于资本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根本”一词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材料中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政府干预经济而非减少,D选项排除。‎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战略,欧共体制定了“尤里卡计划”(将使欧洲“能够掌握所有的高技术”)。这表明 A. 各国加强了科技领域的合作 B. 国家力量推动经济的转型 C. 军备竞赛推动世界科技发展 D. 互联网已广泛运用于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日欧分别提出了自己的高科技发展计划,但没有反映它们之间的合作,故排除A项;美日欧分别通过发展高科技以推动经济发展,说明是国家力量推动经济转型,故选B项;‎ ‎“信息高速公路”、“科学技术立国”等不属于军备竞赛,故排除C项;题意中没有体现互联网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故排除D项。‎ ‎20.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这表明 A. 世界形势动荡不安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人类需要全球治理 D. 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可知体现的是全球的问题需要人类共同治理,C选项符合题意。世界形势动荡不安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1.为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自1981年起,中国曾多次向某国际组织申请贷款。该组织最可能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世界银行,提供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与材料中“为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申请贷款相符,故选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与材料中“为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不符,排除A;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与材料中“申请贷款”不符,排除C;联合国是维持世界各地和平的国际组织,与材料中“申请贷款”不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联系所学世界银行的职能分析解答。‎ ‎22.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会议。如表为历史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和主要议题。这反映出 时间 地点 主要议题 ‎1993‎ 美国 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促进APEC内部和区域间合作以及有关机制和手段 ‎1997‎ 加拿大 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 ‎2005‎ 韩国 区域内贸易协定及自由贸易协定、经济技术合作、反恐合作、APEC改革 ‎2010‎ 日本 增长战略、人类安全、区域经济一体化、多哈回合谈判、APEC未来发展 A. 经济和安全问题一直受共同关注 B. 冷战后期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C. 成员国存在共同利益是合作基础 D. 发达国家仍然掌握会议主导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历史上APEC会议的主要议题都是围绕各国的共同利益进行的,故选择C选项;经济和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各国的共同利益,选项A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选项;结合所学,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选项B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不能看出发达国家掌握会议主导权,故排除D选项。‎ ‎2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联合,但是英国拒绝参加;此后,联合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欧元推行后,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英国与欧盟(共同体)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 A.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受害者 B. 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 C. 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 D. 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欧共体亲疏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和欧共体关系的演变,未提及发展中国家,B选项排除;材料中英国退出欧盟而非欧洲分化,D选项排除。‎ ‎24.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也结合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非(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表明 A. 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有了质的突破 B. 计划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依托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市场经济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这一认识打破了传统认识。故答案为A项。B项,该项所论述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排除;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于21世纪初初步确立,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汉代,我国已有了茶叶生产,在四川地区还出现了茶叶贸易。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兴起了许多茶叶种植和加工的基地,江南兴起尚茶风习。入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经济力量增强,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隋代开通的大运河,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较为便利,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北方地区的人们开始喜欢饮茶吸著,影响甚至及于塞外少数民族,他们也逐渐嗜茶。北方的茶叶市场递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展,这就加速了茶叶商品化过程,南方农户开始大量种植茶树。由于茶叶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与种植稻麦的农户不同,他们是从事以出卖茶叶为目的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出售多余的产品。因此,这类农户已兼具商品生产者的功能了。宋政府不断调整赋税制度,以适应兼营茶业农户的生产实际,规定可以用茶叶折税。‎ ‎——孙洪升《唐宋时期的茶叶生产与商业资本的关系》‎ 材料二 1630年左右,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来广州运茶。17世纪末,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到了18世纪初,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欧亚贸易进入“茶叶世纪”。18世纪70年代,茶叶占东印度公司自华输出商品总量的90%以上,进口量是1750年的3倍。茶叶走私贸易盛行。在18世纪,英国茶叶消费量足足增长了200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英国人担心: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茶叶种植销售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茶叶贸易在中英贸易中的地位,分析其对英贸易及中英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特点:我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比较高;销售范围从南方扩展到北方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原因:大运河开通,经济重心南移,饮茶之风北传,政府税制的调整,有利的种植加工条件。 ‎ ‎(2)地位:取代了丝绸,称为第一大宗商品;‎ 影响:使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英国处于逆差;英国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当中国出现禁烟运动,特别是在虎门硝烟后,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解析】‎ ‎【详解】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汉代,我国已有了茶叶生产……方的茶叶市场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展,这就加速了茶叶商品化过程……由于茶叶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与种植稻麦的农户不同,他们是从事以出卖茶叶为目的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出售多余的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茶叶种植历史、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销售范围的变化等角度概括。“原因”,依据材料一“隋代开通的大运河,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较为便利,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宋政府不断调整赋税制度,以适应兼营茶业农户的生产实际,规定可以用茶叶折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改善、政府税制的调整、种植加工条件等角度分析。‎ 第(2)问,“地位”,根据材料二“到了18‎ 世纪初,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得出:取代了丝绸,称为第一大宗商品。“影响”,依据材料二“在18世纪,英国茶叶消费量足足增长了200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英国处于逆差;英国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禁烟运动直接导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阶段 阶段 概况 ‎1983年——1997年 ‎1983年国家同意广东试点内地居民赴港探亲旅游,拉开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序幕。1987国家旅游局批准丹东市对朝鲜开展“一日游”,标志边境旅游的正式开始。1990年10月中国政府允许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但当时的旅游目的地仅限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三个国家。国家严格控制出游活动的期限。‎ ‎1997年——2002年 ‎“港澳游”名额限制放宽,出境手续办理更加便捷,亲属担保费用废止。边境旅游目的地扩大到几乎所有的边境省区,开放的边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有俄罗斯、朝鲜、蒙古、越南等国家。此外,在境外的时间不断延长,逐渐扩展到“三日游”、“八日游”。200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口数第一次超过1000万。‎ ‎2002年 ‎——至今 ‎2003年,港澳“自由行”全面开展。出国旅游限制得到很大程度地放宽,出国旅游全面展开。到2005年底,经中国政府批准并与有关国家达成协议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已经达到100多个国家。‎ ‎——摘编自徐晓颖《中国出境旅游人口规模的增长、原因及发展趋势》‎ 表能够反映我国出境游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中国出境游目的地的增多,中国出境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政府对出境旅游政策不断放宽,限制减少。‎ 原因: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内地和港澳居民交往逐渐频繁。随着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港澳游”名额限制放宽,出境手续办理更加便捷。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如黄金周)政府的政策越来越有利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开放的旅游目的地增多,在境外的时间延长。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我国大力鼓励出埴境旅游。‎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990年10月中国政府允许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国家严格控制出游活动的期限”和“出国旅游限制得到很大程度地放宽,出国旅游全面展开”等信息,可以得出“政府对出境旅游政策不断放宽,限制减少”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从中国民众收入的提高、政府政策的放宽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等等,来说明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和发展趋势。本题的解答要根据表格信息概括出我国出境游变化的某种趋势,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7.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 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军、刘贞晔等的《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材料二 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通信技术的进展……推动了世纪经济的全球化。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拥有行使决定的权力。‎ ‎——摘自杰里.齐格勒的《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 ‎ ‎ 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来说,风险多于机会,代价大于利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于穿上了一件紧身囚衣。美国政府认为,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势必造成失业狂潮,这样中国社会就会不稳定,政府就可能垮台。全球化是美国政治精英的一个重大阴谋,这在美国决策圈实际上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摘自马立诚的《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三个阶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岀“美国靠贸易致富”的有效机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特征:第一阶段: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寻求贸易垄断; 第二阶段: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第三阶段: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强国靠贸易致富。机构:关贸总协定;‎ ‎ (2)因素:两极格局瓦解;跨国公司的推动;市场经济理念被绝大多数国家认可;世贸组织的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进行;区域经济集团化等。‎ ‎(3) 认识: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有利于吸收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又由于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实质: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解析】‎ ‎(1)从材料“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新型合作的出现,通信技术的进展”“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科技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跨国公司、市场经济理念、世贸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化和交通方面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有利于吸收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又由于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