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9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六校联盟”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提供的四个备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题2分,共48分)‎ ‎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出现40多次;《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见 A. 古代中国是最早培植黍和稷的国家 B. 黍和稷自古就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C. 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粮食作物 D.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主要说黍和稷在甲骨文记载中被提及的次数多,说明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故答案为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是最早培植的国家,A错误;材料主要是记载商周以来,不能体现商周以前就是主要粮食作物,B错误;甲骨文只是存在奴隶社会时期,甲骨文对农业的记载只能反映奴隶社会的农业,不能说是研究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D错误。‎ ‎2.《左转》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这一现象表明 A. 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 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断 C. “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D. 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体现分封制遭到了破坏,国家秩序受到挑战,答案为D;根据“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表明分封制还存在,不能说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B错误;材料反映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不能说是从此时开始的,C错误。‎ ‎3.《新全球史》中说:“(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作者阐述的是 A. 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 B. 秦统一全国根本原因 C. 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 D. 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促使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A项正确;秦国统一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B项错误;官僚阶层取代了贵族,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对比的信息,故D项错误。‎ ‎4.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C.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B错误;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C正确;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错误。‎ ‎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甲骨文及周代的金文中画人坐形,则席地,乃殷周同俗。兵器戈、矛弓、刀等,甲骨文与金文无殊。殷周同用贝为货币,“贝”字常见于甲骨文及金文中。这表明 A. 商周的风俗一致 B. 甲骨文与金文同为成熟文字 C. 周代的文化水平高于商代 D. 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周代在文化和货币方面与商代趋同,体现了周代对商代文化的继承,即文化的发展有其渊源,是一脉相承的,故D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B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 ‎6.学者易中天在《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不能说明 A. 国家分裂严重阻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B. 南北朝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C.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导致民族之间的差异缩小 D.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延续到后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最终阻碍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反而为中国新的统一奠定基础,A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持续到后世,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朝促进了民族融合,那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民族之间的差异缩小,C正确,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 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来分析材料。‎ ‎7.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代理学以“平淡自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由此可知,宋代理学 A. 强调坚持人格独立性 B. 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 C. 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 D. 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平淡白摄”“无欲故静”反映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宋代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故D符合题意;“平淡白摄”“无欲故静”并不是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 不符合题意;先秦儒学已经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故B不符合题意;宋代理学也强调社会责任和经世致用,并不是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故C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平淡白摄”“无欲故静”,学生应该结合佛道思想的内容,从宋代理学融合佛道思想的主张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8.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这表明 A. 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 B. 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 C. 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 D. 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地位不断下降,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C项正确。A项错在“内阁大权旁落”,内阁本来就是位卑权轻,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无法推断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排除B。D项说法错误,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排除。‎ ‎9.《南京条约》第九条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豁免”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经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A. 与清朝建立起了正常关系 B. 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C. 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 D. 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对充当汉奸的中国人进行“豁免”,释放监禁的卖国贼,这是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答案为D;《南京条约》是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应该正常关系,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贸易问题,B错误;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0.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B. 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C. 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D.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是历史叙述,“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是历史解释,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A. 坚持公平贸易 B. 维护中国核心利益 C. 丧失了竞争优势 D. 维护在华侵略权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可知英国想凭借自己的工业优势维护在中国的权利,即维护在华侵略权益,所以不主张瓜分中国,答案为D;英国要求“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同时近代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从而可知英国不可能坚持公平贸易,也不会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AB错误;材料内容不能表明英国丧失了竞争优势,C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英国近代对中国殖民扩张的过程特征来进行分析。‎ ‎12.国内学术界对晚晴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晴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是 A. 社会群体的角度 B. 社会生活的角度 C. 社会思潮的角度 D. 近代化的角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同时期的历史可以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进行研究,从题干列举的著作看,有知识分子、绅商、学生、军人等,说明看待晚清历史是从社会各个群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故A正确;BCD三项都是片面的看待,故排除。‎ ‎13.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之地”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运动。这表明当时 A. 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 B. 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C. 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深厚 D. 五四运动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可知,当时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材料中“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正是在民族危机严重情况下,社会各界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道路的探索,故B项正确;A项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共土地改革,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需要掌握20世纪30年代中国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时间,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分析。‎ ‎14.1931年,中央代表团来到瑞金,谴责毛泽东没有采取坚定的“阶级和群众路线”、搞游击战术、在土地革命中持“富农”思想。他们号召无产阶级领导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主义。这一做法 A. 说明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出现错误 B. 有利于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 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D. 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时来到瑞金的中央领导人,坚持城市中心的道路,否定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不利于农村根据地的发展,故答案为C;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出现错误,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A;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已经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B错误;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开展正规战争,代替游击战争,可以看出这是要否定毛泽东的工农装割据的理论思想,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193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革命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探索的革命道路的内容和过程来分析。‎ ‎15.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 ‎89%‎ ‎11%‎ 冶炼工业 ‎90%‎ ‎10%‎ 机器制造业 ‎73%‎ ‎27%‎ 化学工业 ‎75%‎ ‎25%‎ 饮食品工业 ‎23%‎ ‎77%‎ 服饰品工业 ‎8%‎ ‎92%‎ A.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答案】A ‎【解析】‎ 从图表可知除了饮食业和服饰业中私营比重大,其他的重工业都是国营经济占绝对优势,反映出抗战时期为了战争需要,国家实行统制经济,故A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国统区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重,与当时外国经济掌控国家重要物资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仅体现了国统区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例,不能体现出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所占比重小,故C错误;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小,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这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特点,不是当时中国形势带来的影响,故D错误。‎ ‎16.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这一呼吁针对的是 A. “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势头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右倾保守”思想 C. 知识分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D. “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反对冒进的倾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时期,其背景是“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故A项正确。“盲目冒进的计划”属于左倾错误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只是在知识分子问题提出,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D项错误。‎ ‎17.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说明 A. 罗马皇帝享有国家最高权力 B. 罗马法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C. 罗马法体现了“君权神授”原则 D. 罗马是君主专制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转移给他”,由此可知,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使得皇帝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享有国家最高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君权民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是君主专制国家。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罗马法坚持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8.苏格拉底说:“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量,我就永远不会放弃哲学。或停止劝告你们,对你们之中每一个我所碰到的人指出真相,以我惯常的口吻说:最优秀的人啊,最强大、最以智慧和力量著称的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可见当时的雅典 A. 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盛行 B. 人文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C. 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暴露 D. 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答案】A ‎【解析】‎ 材料“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灵魂的完善”反映了当时雅典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盛行,故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文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故D错误。故选A。‎ ‎19.16世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吉尔伯特“去发现、探测、寻找未被任何其他基督教君主或人民占有土地、国家和领地”。当他们接近西印度群岛时,船员们只顾抢劫满载财宝的西班牙商船,而将殖民计划抛之脑后。这一现象 A. 论证了英国殖民霸权的兴起 B. 反映了英西两国矛盾尖锐 C. 体现了英西两国殖民扩张的差异 D. 表明了殖民者的贪婪和掠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当他们接近西印度群岛时,船员们只顾抢劫满载财宝的西班牙商船,而将殖民计划抛之脑后。”可知这体现了殖民者贪婪和掠夺,故D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英国在世界殖民过程中尚未拥有霸权地位,故A错误;船员们抢劫西班牙商船是对财富的渴求,并非因为英西两国的矛盾尖锐,故B错误;依据材料“当他们接近西印度群岛时,船员们只顾抢劫满载财宝的西班牙商船,而将殖民计划抛之脑后”可知这一现象体现了早期殖民扩张就是掠夺为主,没有什么差异,故C错误。‎ ‎20.有学者研究发现,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提出的一个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 A. 新旧宗教趋于合流 B. 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 自由婚恋成为主流 D. 家长权威得到尊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家长权威,因此材料表明家长权威得到充分尊重,故D项正确;材料也没有体现新旧教会逐渐合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是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而没有涉及自由婚恋,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需要掌握宗教改革时期的家长权威。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 ‎21.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了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B.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C.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 D. 时间的精确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的时间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人们共用一个标准的时间,而不能依据本地区的自然时间来安排生活,这说明工业革命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答案为A;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主要是从困扰和不利的角度来分析;材料主要是火车运行要遵守严格的时间,说因此导致社会的变化,概括较为片面,B错误;材料重点是说时间统一规定,有利于减少时间差造成的困扰,而不是侧重统一的时间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C错误;材料主要侧重是工业革命对地区时间的影响,没有强调工业革命以后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选项表述过于绝对,D错误。‎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侧重从对人们交通出行的影响和日常生活时间的把控角度来分析。‎ ‎22.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运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 A. 田纳西州的立法违反了美国宪法 B. 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C. 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D. 斯科普斯言论违背了美国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上帝造人”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宣传进化论冲击了基督教信仰,故B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田纳西州的立法违反美国宪法,A错误;C项明显不符合实际,排除;传播科学知识并不违背宗教信仰自由,D错误。‎ ‎23.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 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外贸总额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A. 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 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C.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D. 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经济危机期间苏联外贸总额,高于经济危机以后,故经济危机并没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A项错误。表格信息反映了苏联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削弱,这反映了斯大林体制之下,主要依靠计划来调节经济而逐渐削弱和忽视市场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没有体现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C项错误。从30年代的经济贸易总额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而且经济贸易规模还比较大,D项错误。‎ ‎24.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观点:一是“美国优先”是衡量一切政策是否必要的唯一标准;二是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为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其理念主要表明特朗普 A. 建立美国主导的价值观和世界秩序 B. 企图避开联合国追求单边主义 C. 追求利益最大化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 D. 掩盖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倾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美国优先”和“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说明美国追求利益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故C项正确;据材料“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表明美国退出协定而不是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国际协定而不是联合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可知主要涉及美国政策,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5题20分,26题20分,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以薪俸。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组织。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一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55%左右。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摘编自徐飞《现代科学体制化进程的案例研究——1660—1940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萌芽。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同时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许多有识青年提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效仿英国,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休。1928年,中央研究院宣告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它是国民政府主办的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增多,科学家的职业化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等,表明了中央研究院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科学体制化。‎ ‎——摘编自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专业构成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科学体制化的异同,并简要说明近代中西科技体制化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启示。‎ ‎【答案】(1)变化:从医师占比重半数以上到化学家、工程专家比重上升,尤其是地质学家地位上升快。‎ 原因:17世纪中叶,生物学发展迅速,医药学科技在近代科学形成时期地位发展迅速;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特别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2)相同:两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民众科技意识的增强;统治者的组织和领导;新式人才的支持;科学团体的涌现;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形成时间远远早于中国;英国科技体制化形成在国家发展较快的时期,而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英国的科技体制化多是本土,中国最初学习英国的分散性体制,最终转变为法国式集中型体制。‎ 启示: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国家的干预和调控是中国科技体制化的制度保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西方科技体制的对比。‎ ‎(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一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55%左右。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可见从医师占比重半数以上到化学家、工程专家比重上升,尤其是地质学家地位上升快。第二小问原因,医师占比重半数以上是因为17世纪中叶,生物学发展迅速,医药学科技发展迅速;而化学家、工程专家比重上升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特别是石油工业的发展迅速。‎ ‎(2)第一小问异同,相同点从时间上看,英国出现在光荣革命前后,中国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后,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建立过程看,都有政府的参与、新式人才支持组建科学团体、都受到法国科学体制化的影响。不同点从时间上看,西方科技体制化形成时间远远早于中国,而且处在国家发展较快的时期,中国形成于民族危机之中,时间晚;由材料二“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效仿英国”“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可知,中国最初学习英国的分散性体制,最终转变为法国式集中型体制。第二小问启示,从国家的干预和调控,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分析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推动因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坊”“市”分开;到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表现:经济上,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官方对外贸易仍进行。思想上,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解析】‎ ‎(1)以两宋、明清工商业发展的史实考查史料阅读与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及已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体现在:宋代大批了坊市界限;明清时期则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考查归纳分析的能力,由材料分析可知“‘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即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3)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其表现结合史实从经济和思想两个回答即可。第二问评价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西学习交流减少角度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既存的或崛起中的大国,无论其多么爱好和平,也都必须拥有保卫自己的军事手段。不过,500年来的历史又证明,几个曾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如17世纪时的荷兰,18、19世纪时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其领导者地位都不是通过战争获取的,主要还是由于先前的世界领导国自身衰落并最终退出才“禅让”给后来者的。典型的如英国霸权在20世纪初向美国转移。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如19世纪之初的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日本以及后来的苏联,都曾是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者,但也都是失败者。事实证明,以上这些都不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合,而是有历史的逻辑。‎ ‎——摘编自肖德甫《大国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大国之道”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材料认为,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 失败了。我赞成该观点。‎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一再打败反法联盟,在军事上取得辉煌战绩,盛极一时,控制了欧洲的广大领土。但是,帝国并没有停止战争的步伐,先后侵入西班牙、俄国,结果惨败而归。后来在莱比锡之战和滑铁卢战役中战败,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告终。苏联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的国家。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分天下”,积极扩军备战;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是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无视民生,把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严重消耗和削弱了国力。1991年12月,苏联政权土崩瓦解。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如果其军备发展不能与其国力和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只是一味的扩军备战,它就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其大国的地位。‎ ‎【解析】‎ 本题据材料“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 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例如: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失败了。可以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盛衰、苏联与美国争霸最后解体等方面说明赞成该观点的理由。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