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安徽省青阳县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安徽省青阳县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7

青阳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3月月考 历 史 试 题 命题人:胡正帮 审题人:严代君 第Ⅰ卷(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史书记载: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启便手持祭器,拿着茅草(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跪在地上向武王谢罪求告,周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分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 ‎ ①殷商末年,嫡长子继承制可能已确立②只有王族才能封邦建国 ‎ ③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④族权与王权相结合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3.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 B.利于周朝文化远播 ‎ C.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 ‎4.“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宗法家族观念在春秋时期开始确立 ‎5.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6.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汜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 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 C.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D.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7.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 A.秦汉隋唐 B.西周秦汉 C.西周隋唐 D.秦汉明朝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 “……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 ‘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 ‘民众’与t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卿世禄制 D.科举制 ‎9.明代的科举制划分了“南榜” “北榜”“中榜(安徽及西南诸省)”‎ ‎,分别占录取总额的55%、35%和10%;政府还明文规定各地的录取名额,各州县均有一定的配额,即使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县,也会有人才被录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体现公平公正 B.加强中央集权 C.更有效选拔人才 D.安稳人心,巩固政权 ‎10.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 “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 B.专制主义 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 ‎11.从两汉到明清,“封建一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 B.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 ‎ C.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 ‎ D.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 ‎12.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日:“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 ‎ 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 ‎ 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为此,他建议 ‎ A.实施削藩政策 B.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 ‎ 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推行行省制度 ‎1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实行集体负责制,最终集权于皇帝 ‎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14.唐朝三省各部门、各官吏之间相对独立和互相制约,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有审议、封驳权,但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书省独享决策权,门下省独享裁决权 ‎ B.它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享 ‎ C.省分权能够制约皇权,保障体制内民主 ‎ D.能减少但不能杜绝中央决策失误和官僚腐败 ‎15.有友发帖讨论科举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正确 ‎16.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标志“最高民主阶段”到来 ‎ B.在雅典“最最高民主阶段',,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 C.在“最高民主阶段”,五百人议事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 D.在“最高民主阶段”,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障 ‎17.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 A.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B.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 C.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18.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贵族和平民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19.有些学者认为,(雅典)任何“非专制政治制度”只能通过每个公民都参与的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方式来实现,不管是传奇的斯巴达立法者吕库古,还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构建其理想的城邦时都强调城邦的公民人数不能太多.这些学者认为“非专制政治制度”存在的基础是 ‎ A.轮番而治 B.圣贤明君 C.小国寡民 D.抽签选举 ‎20.“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这主要反映了 A.抽签选举的局限 B.多数人暴政的实质 ‎ C.轮番而治的危害 D.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21.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2.在1689年到1834年的二百多年间,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议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充分说明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一度出现反弹 B.英国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 ‎ C.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具有渐进性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23.某学者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说道:“虽说工业革命造成的新的社会结构已经决定了这种旧的议会制度必然被改变,但民主制度的建立仍需经过艰苦的努力,需要人民长期的斗争。”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1832年议会改革出现的根源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 B.旧的议会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 C.资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利需要艰苦斗争 ‎ D.工人在这次改革中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 ‎24.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一套 “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的第一次较好贯彻,对美国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 ‎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两党对垒与交替执政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2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在联邦议会的58个议席中,只要有14票就能否决议案,普鲁士拥有17席,可以单独执行否决权,而其他中小邦联合起来也可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这表明该宪法 ‎①是各邦妥协的结果 ②体现了普鲁士的霸权 ‎③考虑了原来各邦的利益 ④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28.“而斗争的结果,由于工业化的完成已空前地壮大了民主阵营的力量,终究是邪不压正:法国的现代民主政体终于以第三共和国的形式得到了初步的确立。”由此可知,法国的现代民主政体得到初步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A.共和派的艰苦斗争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法国君主派实力的涣散与削弱 ‎29.以下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 A.《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B.《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C.《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D.《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 ‎30.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B.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C.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第Ⅱ卷(40分)‎ 二、非选择题(共2题40分,其中31题15分, 32题25分)‎ ‎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一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旧的民族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态,重新划分部落以及分区便成为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首项措施,原来的四个伊奥尼亚民族部落按地域划分为十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共三十个区,这种自治性的村社是雅典社会的基层单位,……划分的标准乃为地域而非此前的宗族,氏族制度变成地区制度,才能和国家相适应,民主的性质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摘引自朱惠宁《民主滥觞——论克里斯提尼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意义。(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所述的两个转变的共同点。(3分)‎ ‎32、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官吏由国王任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成了最高的权力机关,但录用官员的权力还仍然掌握在国王之手。到19世纪,英国的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在竟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足竟选中获胜的政党,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脏。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19世纪70年代后经过多次改革,英国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文官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确立文官功续晋升制度和致仕制度等。但英国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兼任议员,不得介入党派的政治活动,英国政治体系中另有政务官,是由民选产生或由当选者任命的,有任期限制。由于他们的任职是靠党派关系,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为依据,所以政务官要随竞选的胜负与内阁共进退。‎ ‎——摘编自王铭《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1906年戴泽等上折,建议从反个方面入手重建中央官制:一、此次厘定官制,遵旨为立宪预备,应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厘定;……‎ 三、立宪国通例,俱分立法、行政、司法为三权,各不相侵,互相维持,用意最善,三汉分立而君主大权统之。现在议院遽难成立,先从行政、司法厘定,当采君主立宪国制度,以仰合大权统于朝廷的谕旨,但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收拢地方督抚之权,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1911 年,清政府设立立宪责任内阁,在内阁所有13名成员中,满族共九人,且七人为皇族。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清政府在丙午官制改革前后,调整了行政格局,形成新旧共11个部。就设立这些部门的指导思想,美国学者陈锦江曾指出:“(清政府)对新部的要求是很明确的,即肯定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 ‎——摘编自钧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英国官制变化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3分)‎ 历史答案 ‎ 第Ⅰ卷(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B B C A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D C D C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D A B A B C C B 第Ⅱ卷(40分)‎ 二、非选择题(共2题40分,其中31题15分,32题25分)‎ ‎31、(15分)‎ ‎(1)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任答两点得4分)‎ 表现: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任答一点得2分)‎ ‎(2)意义: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每点2分共6分)‎ ‎(3)共同点:都体现了以地域来管理国家;都实现了国家管理体制的创新;都促进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得3分)‎ ‎32、(25分)‎ ‎(1)内容:由国王任命、录用官员到政党竟选上台组阁产生官员;逐渐形成由考试选拔官员的近代文官制度;形成结构清晰的有政党背景政务官体系和没有政党背景的文官体系,互为补充。(6分)‎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民主、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皇帝任命官员和政党分赃产生官员导致的政治腐败,打政效率低下,不能有效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僚体制。(6分)‎ ‎(2)特点:吸收借鉴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不断加强中央致府的集权;依然维持满洲贵族的利益。(6分)‎ 评价:清末官制改革是清政府政治改革的重要尝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但清末官制改革进一步激化了清王朝内部的矛盾,间接的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导致清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