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协作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协作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三明三地三校联考试卷 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并把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卷的表格相应位置。)‎ ‎1.闽南人家十之有四与台湾沾亲带故。“探亲”、“寻根”成了多年来流行于两岸之间最炙热的词汇。此现象的缘由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沾亲带故”“探亲”“寻根”可知,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影响,B项正确。分封制是指封邦建国,与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不符,排除A。郡县制是地方的行政制度,与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不符,排除C。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来源,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沾亲带故”“探亲”“寻根”即可知道答案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初步具备了君主专制国家的雏形,正从宗族国家向君主专制国家过渡。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宗法分封制度已经终结 B. 血缘政治纽带得到加固 C. 官吏选拔原则发生变化 D. 家国一体观念趋向淡化 ‎【答案】C ‎【解析】‎ 君主专制国家典型的特点是官吏的选拔和分封制相比,改变了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此时期,宗法制并没有终结,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逐渐走向松懈,故B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3. 与下图所示疆域对应的朝代是 A. 秦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清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疆域,要求学生掌握各个朝代的疆域地点,属于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难度不大。结合图示的文字提示“咸阳”、“南海郡”、“桂林郡”等,可以判断这是秦朝的疆域。故A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疆域 ‎4.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身份应是 A. 丞相 B. 刺史 C. 县令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故B项正确;A项是负责中央行政事务,排除;CD项为地方长官,排除。‎ ‎5.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B项正确。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和审议,故AC错误。枢密院是宋朝的军事机构,故D项错误。‎ ‎6.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 A. 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 B. 科举制彻底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 C. 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中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可知,来自平民家庭的进士比官僚家庭的比例高很多,说明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故C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错误,排除;宋朝仍然是封建社会,封建等级秩序仍然存在,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某班同学在看了《毛泽东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 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 B. 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 C. 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同步 D. 丞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不同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但皇帝制度仍然存在。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8.论及某中央机构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是 A. 唐代尚书省 B. 宋代枢密院 C. 明代内阁 D. 清代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机构简单,有官无吏”结合所学判断,它指的是清代军机处,D项正确;唐代尚书省是三省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统帅六部的机构,宋代的枢密院管理国家军事,都不符合 “有官无吏”的特点,AB两项错误;明代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受司礼监的牵制,不具备简、速、密三个特点,C项错误。‎ ‎【点睛】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9. 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皇权不断加强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 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到清代大臣的地位在下降,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A正确。‎ ‎10.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外关系发生逆转的第一步。“逆转的第一步”对中国意味着 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意味着中国开始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项A 正确;选项B是《北京条约》的影响,排除;选项C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选项D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近代中国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到准确记忆。‎ ‎11.1901年,某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抨击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与该评论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的时间1901年以及“洋人的朝廷”,可知材料所说的是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B、C选项都与此无关,故排除。‎ ‎12.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 A. 采取武装起义方式 B. 在南京建立了政权 C. 制定了纲领性文件 D. 推翻了清朝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被清政府联合西方列强共同绞杀,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干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故D正确;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都采取武装起义的方式,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都在南京建立了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识记各自的结果。‎ ‎13.1894年,有位爱国将领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光绪帝为他所题的挽联中有这样的句子“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位将领是 A. 林则徐 B. 左宗棠 C. 邓世昌 D. 丁汝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黄海海战”可知,此将领是邓世昌,选项C正确;林则徐、左宗棠并未参加黄海海战,排除A、B;丁汝昌是自杀殉国,不是死于海战,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黄海海战”以及相关知识点的熟悉掌握。‎ ‎14.“清朝末年,资产阶级组建了政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发动了辛亥革命。” 材料中的“政党”是指 A. 兴中会 B. 共进会 C. 文学社 D. 同盟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兴中会、共进会和文学社都是清朝末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不是革命政党,故排除A、B、C项;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集合革命力量,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建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选D。‎ ‎15.1911年10月31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满人留学生的愤慨》的报道,称“革命捷报频传,东京50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这里的“革命”指 A. 金田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可知是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是排满革命,B项正确;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16. 中国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859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17.对下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题中的年代尺的起止时间,开始是1919年,结束是1949年,这正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吻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五四运动,结束于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起止时间 ‎18.与如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红军长征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奔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所以如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红军长征。答案为B;北伐战争的主要阵地是江西和湖南湖北,与图上内容不符,排除A;抗日战争时期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与图例上红一、二、六方面军相矛盾,排除C;解放战争是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与地图上的地区不相符合,排除D。‎ ‎【点睛】本题以路线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红军长征 ‎19.如图是某同学自制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历史年代尺。其中①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 开天辞地 B. 当家作主 C. 遵义会议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①处应该填写A;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是③处应填内容,B错误;1935年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②处内容,排除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④处的内容,排除D。‎ ‎20. “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的“兵”指的是 A. 红军 B. 八路军 C. 新四军 D. 解放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万里长征”“遵城举会”说明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此时的“兵”是红军,故A项正确。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BC项。解放军是抗日战争之后的称谓,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1.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30年代”、“东北松花江上”、“脱离了我的家乡”可知题意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爆发于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故选A;一·二八事变爆发上海,故排除B项;七七事变爆发于北平,故排除C项;八·一三事变爆发于上海,故排除D项。‎ ‎22.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百团大战”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 百团大战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 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C. 历史论著中对百团大战的描述 D. 电影作品《百团大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属于第一手史料,在选项中是最为有力的证据,A项符合题意。回忆录属于第二手史料,可能渗透进个人主观情感,排除B;历史论著属于第二手史料,可信度不如A,排除C;电影作品经过艺术加工,可信度不如A,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对史料的分类和作用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就价值而言,第一手史料的价值高于第二手史料。‎ ‎23.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的起点分别是 A. 1912年1919年 B. 1919年1949年 C 1921年1945年 D. 1921年1949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故D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故ABC错误。‎ ‎24.《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 A. 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B. 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C. 秋收起义,转战农村 D. 万里长征,战略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沪浙红色旅游区”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召开,故A项正确。南昌起义在江西南昌,秋收起义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长征是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到达陕甘苏区,故BCD项错误。‎ ‎25.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同时,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也在牵制着日军的力量。在这种态势下,日军无力继续实施战略进攻。上述材料说明 A. 国共两党共同抗日 B. 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C. 日本军力消耗殆尽 D. 中国战场全面反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时间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也在牵制着日军的力量”等信息可知,国共两党共同抗日,A项正确;十四年抗战的开始于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的信息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时期,日本军力没有消耗殆尽,C项说法错误; 1945年8月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战场全面反攻,D项错误。‎ ‎26.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A. 土地革命 B. 抗日战争 C. 国民革命 D. 南昌起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口号,发动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队的黑暗统治,故C正确;土地革命是共产党领导的,不是国共合作,故A错误;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抗日,不是为了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任务,故B错误;南昌起义是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不是国共合作,故D错误。‎ ‎27.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多次会战。其中取得台儿庄大捷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武汉会战 D. 徐州会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抗战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的军事胜利是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结合所学,是在徐州会战中,故D项正确。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故排除A项。BC项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8.如图反映的情形应该出现在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中法战后 D. 甲午战后 ‎【答案】D ‎【解析】‎ ‎【详解】左图中大清官员代表中国,列强用刀在瓜分中国的版图,右图的《时局图》也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形。联系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D符合题干内容;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1856-1860年;中法战争是在1883-1885年,与图片显示的时间不符,排除ABC。‎ ‎29. 根据下图中的提示,你的正确选择应该是( )‎ A. 武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南昌起义 D. 井冈山会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漫画中的提示关键词寓意为建军节,即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创建的开始。C正确。‎ ‎【详解】‎ ‎3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 ‎①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②美国、苏联的援助 ‎③国共两党的合作 ④中国经济军事力量强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路线,这是抗战取胜的最重要原因,故①正确;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故②美国、苏联的援助正确;面对日军的侵略,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③正确;抗战时期,中国经济落后和军事力量弱小,故④错误。综上可知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古往今来,历届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1)材料一反映出统治者实行何种地方行政制度?概括其主要作用。‎ 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2)据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这一做法有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材料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4)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或利于政治稳定);‎ ‎(2)做法:推行郡县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3)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4)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巩固周朝政治统治。‎ ‎(2)做法:联系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影响:联系所学可知郡县制的影响为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混合体:根据材料“(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汉朝初年采取的是郡国并行制。‎ ‎(3)关系:结合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行省制是郡县制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结合材料“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知行省制优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4)理解:根据材料“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地方制度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方面分析。认识: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可从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方面进行分析。‎ ‎3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奴役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民主的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①‎ ‎②‎ ‎1894—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 ‎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诗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Ⅰ ‎(1)请将材料一中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2)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分别领导了哪些政治运动?指出其共同结果。‎ ‎(3)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补充:①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②甲午中日战争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结果: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3)认识:中国近代史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落后就要挨打;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解析】‎ ‎【详解】(1)①处对应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所学可知1894-1895年对应甲午中日战争。‎ ‎(2)运动:根据题目要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结合所学回答出农民阶级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根据所学可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和没有改变性质来回答结果。‎ ‎(3)根据材料一的列强侵略可知中国近代史就是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抗战史,落后就要挨打。根据材料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诗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合所学可知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剧集如下:‎ 剧集 内容 时期 重大历史事件 第1集 千年巨变 ‎1840—1911年 第2集 峥嵘岁月 ‎1912—1949年 第3集 中国新生 ‎1949—1976年 第4集 伟大转折 ‎1976—1992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第5集 世纪跨越 ‎1989—2002年 香港回归……‎ 第6集 继往开来 ‎7年 中共十六大召开……‎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1、2、3集对应时期的任意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答案】(1)分别写出对应时间段任意一件大事 ‎(2)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第一集”“千年巨变”“1840-1911年”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的时间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第二集”“峥嵘岁月”、“1912-1949年”,可知是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重大事件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等;“第三集”、“中国新生”“1949-1976年”,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期间的重大事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 ‎(2)根据材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可知要说出如何实现伟大复兴,联系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从坚定信念、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方面来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