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 ‎ A.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尊卑有秩     D.代远情疏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 A.华夏正统的意识 B.家国同构的理念 C.王权独尊的观念 D.国家统一的趋势 ‎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材料主要体现出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6.西汉宣帝开始实行互隐之法,公元前66年诏: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不追究刑事责任。该法的实施 ‎ A.不利于定罪量刑的操作 B.推动了治国理念的转变 ‎ C.导致了伦理犯罪的增加 D.有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 ‎7.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根源在于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君主专制制度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8.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殖,远过东汉。此举主要是为了 A.开发江南地区 B.加强控制地方 C.强化君主权威 D.顺应民族融合 ‎9.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10.促成图2所示之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图2 隋至北宋年间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 A.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B.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 C.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 D.嫡长子继承制的废除 ‎11.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D.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12.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由此可见行省 A.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 B.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 C.代表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 D.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 ‎13.在宋元两朝以及明代的前中期这段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基本不提倡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长期处于城垣颓纪、甚至无城墙的状态,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这种做法旨在 A.促进民族融合 B.减轻农民负担 C.发展商品经济 D.防止地方割据 ‎14.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衔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这表明 A.内阁非法定机构 B.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 C.大学士地位提高 D.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 ‎1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6.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17.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分,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限。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 A.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弱化 B.地方权力结构清晰 C.循俗施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D.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 ‎18.《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19.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图3‎ ‎20.‎ 图3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其中21题30分,22、23题各15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执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 材料二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采纳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委御史台有“鞠(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四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于秦汉并不断地被强化。宋代不仅中央御史台直属皇帝,地方的监司和通判也直隶皇帝。明代的都察院和六科(派驻其他部门的监察机构)都归皇帝直接领导。清代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监察官的考选、差遣、内升以及外转都由皇帝说了算。清初编纂的《钦定台规》明确说,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摘编自修晓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个基本特点》‎ ‎(1)材料一中的制度由哪位皇帝设立?其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巡视制度的特点和原因。(1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8分)‎ ‎2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接受晁错“纳粟授爵”的建议,让富商用高价向农民买粮,输送至边,依纳粟程度,授予最高至第十八等的高爵。此政策推行后,解除了屯戍困境,国库也因此而充盈。此政策所贩售的,是自汉初高祖以来始终用于奖励军功、安抚政权和维系社会等级秩序的军功爵。军功爵一旦被无限量抛售,首先冲击到的,将是持有高爵的军功功臣集团。文帝同意大量卖爵,不仅达到解决经济困境和抑商尊农之效果,而且稀释了功臣集团的军功荣耀和政治影响力,起到釜底抽薪式的作用。以军功登上政治舞台的功臣集团,因“纳粟授爵”的轻滥,而逐步走出政坛中心。‎ ‎——《晁错“纳粟授爵”与汉文帝军功爵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措施与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影响。(6分)‎ ‎2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 ‎1884年4月,清廷急授以刘铭传巡抚督督办台湾军务赴台抗法。刘铭传领导的10个月抗法保台战斗,取得最后胜制。‎ ‎1885年10月,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他任巡抚后特别注意开发台湾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修筑公路、铁路,方便了陆上交通。设立“轮船招商局”,疏浚了安平等港,方便了海上交通;先后设立电报局、邮政局,方便台湾内部及其与大陆的联系。‎ 为了开发台湾资源,他设立煤务局,整顿基隆旧矿,投银40万两,购买新式机器开采,并拟筹资另开新的矿井;在苗栗、后垅等地发现石油后,马上设立煤电局进行开采。蔗糖和茶叶是台湾大宗出口商品,过去一向为英商垄断,刘铭传积极组织本国商社与之对抗,夺取中国应有的商贸权利。‎ ‎1890年10 月,刘铭传草签协议,将基隆煤矿交中国商人承办,议定“由商经营、官不过问”。此举受到清廷处分后称病辞职,于1891年5 月。返回安徽肥西故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刘铭传悲愤至极,身心交病,卧床不起,于1896年1月12日病逝。‎ ‎——据《台湾巡抚刘铭传》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开发建设台湾的主要措施和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身上折射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哪些可贵的品质?(6分)‎ 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答案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A B B D B B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D A D B C A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其中21题30分,22、23题各15分。)‎ ‎21.(30分)【本题改卷切3块:(1)、(2)一块,(3)一块,(4)一块】‎ ‎(1)皇帝:汉武帝。(1分)‎ 目的:监察地方官员,加强中央集权。(2分)‎ ‎(2)人员增多;权力扩大。(2分)‎ ‎(3)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8分)‎ 原因:明清时期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伴随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4分)‎ ‎(4)评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吏治(政治风气);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4分)‎ 监察制度为专制王权服务,是君主专制的重要工具。(4分)‎ ‎22.(15分)【本题改卷切2块:(1)一块,(2)一块】‎ ‎(1)措施:“纳粟授爵”(允许富商高价向农民买粮并输送至边关。依照纳粟程度授予最高至十八等爵的爵位。)(3分)‎ 背景:汉初,经济上:社会经济凋敝,国库空虚,国家财政困难,负担沉重;‎ 政治上:诸侯国势力膨胀(军功集团势力较大),威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军事上:北方边境受到匈奴的严重威胁。‎ ‎(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经济上:增加国家收入,减轻国家负担;‎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基础;‎ 政治上:弱化军功集团的政治影响力,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军事上:巩固边防。‎ ‎(6分,每个角度2分,每个角度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言之有理亦可。)‎ ‎23.(15分)【本题改卷切2块:(1)一块,(2)一块】‎ ‎(1)措施:领导台湾取得抗法战争的胜利;‎ 改善台湾水陆交通;发展电报邮政事业;开发台湾矿产资源;兴办民营工矿业;‎ 组织台湾商人保护商贸权利(鼓励民间对外贸易)。(6分)‎ 意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东南边(海)防;加快了台湾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保护了台湾商贸权利;推动了台湾的近代化。(3分)‎ ‎(2)品质:捍卫国家主权的民族独立精神;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进步意识;‎ 奋发有为的改革进取意识;忧国优民的爱国精神。(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