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次月考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次月考试卷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礼记﹒王制》记载:“平民祭祀祖先的献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子,秋天荐黍子,冬天荐稻子;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黍子配以小猪,稻子配以鹅。”这说明商周时期 A.重农抑商意识严重                    ‎ B.小农经济的盛行 C.对农耕经济的重视                   ‎ D.注意农牧业协调发展 ‎2.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 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 B.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 D.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 ‎3.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 A.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 B.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弛                            ‎ 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4.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徽宗时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 A.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 B.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 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 B ‎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C ‎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席铺买卖。” ‎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 D ‎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 ‎6.明清时期实行闭关和海禁政策,但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仍在世界贸易中有举足轻重地位。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商品遍及世界各地,全世界生产的白银大半流入中国。这说明当时 A.闭关和海禁政策实际上没有实施       B.官方朝贡贸易取代私商主体地位 C.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市场的繁荣       D.中国农耕文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7.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8.一位欧洲航海家的日记中记载:“离开卡迪兹(西班牙的城市)之后的第33天,我进入了印度海,在那里我发现了许多居住着不计其数的居民的岛屿。我通过发布公开声明和展示国王旗帜的办法替我们最富有的国王占领了这些岛屿”。关于此次远航表述正确的是 A.开辟了欧洲直达亚洲的新航线 B.率先发现了美洲的新大陆 C.工业革命为此提供了物质基础 D.客观上推动了印度近代化 ‎9.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殖民扩张和世界贸易的发展,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导致金价下跌,货币贬值,由此引起西欧经济、政治的一系列变化。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价格革命”。这里的“革命”‎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加速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0.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但它们的地位随后却被荷兰取代,17世纪被称为“兰世纪”,但荷兰的地位后来被英国取代,这说明 A.经济体制是衡量国家是否先进的基本依据 ‎ B.军事实力是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 C.英国的经济代表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趋势 ‎ D.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11.许洁明《工业革命为什么起源于英国》中认为:“在英国仅仅是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内积累的资本,是不足以触发一场工业革命的。重要的还有外部世界的作用。……外部世界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还表现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对技术革新的刺激方面。”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动力是 A.英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大 B.英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C.海外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 D.国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12.1846年,时人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一记载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传统手工业的消亡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民族工业的兴起 ‎13.张之洞认为“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张之洞为“保权利”创立了 A.安庆内军械所 B.发昌机器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14.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据此可以看出                    ‎ A.洋务企业已经完全脱离政府控制       ‎ B.民间筹资是洋务企业主要资金来源 C.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 D.国人受到新型商业模式利润的刺激 ‎15.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推动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D.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政治舞台 ‎16.“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诗中反映的现象主要由于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D.迅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17.下表列举了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目标。据表中信息推断,当时我国 时间 会议 改革目标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5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89年 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 ‎ ‎ ‎ A.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正式退场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明确 C.市场助推政府调节经济运行 D.市场居于资源配置主导地位 ‎18.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名义创办的中外文报刊多达170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几乎垄断了我国的新闻事业。据此可知 A.办报是外国对中国近代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 B.近代中国报刊业的起步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C.中国近代传媒几乎全部被外国人控制 D.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主要是传播宗教 ‎19.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政府为应对股市崩溃、欧洲银行业危机、全球商品需求逐步下降等情况,采取措施维持本国贸易顺差,使自身在世界范围内成了众矢之的。美国这种做法 A.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B.利于缓和世界经济危机 C.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 D.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20.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 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 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可能互相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21.它是“一个以经济融合为基础,意识形态上高度同一化(基督教文明为基础,西方式代议制民主政治为核心)并逐渐延伸到政治一体化的超国家政治实体”。这里评述的是 A.欧共体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22.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 A.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日趋尖锐 B.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的地位 C.布雷顿森林体系已趋于瓦解 D.西欧联合冲击国际经济格局 ‎23.1999年《纽约时报》发文称:当前的繁荣时期打破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许多美国人渐渐相信,它就像一台永动机,每个部分都在推动其他部分继续运转,而且无限地运转下去。”这一繁荣状态主要得益于 A.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美国“新经济”现象 B.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完美结合的混合经济 C.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增长模式 D.追求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的福利国家制度 ‎24.列宁提出采用“改良主义的办法”迂回包围,而不是“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 资本主义、小经济,……只是随着他们振兴的程度而它们可能受到国家的调节。”为此,苏俄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建立了计划经济 D.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 ‎25.1965年,苏共中央决定,“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利于提高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管理经济由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三是贯彻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的原则。”这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C.促进了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 D.导致苏联经济滑坡局势失控 二、材料题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6年开始有两艘外轮在香港、广州间从事运输业务。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出资100万两在上海创办了“旗昌轮船公司”。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为洋人占尽”的严峻局面。 ‎ 材料二 1876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上海轮船招商局并购美商旗昌的轮船公司。这样,招商局的船就从头一年11只11854吨,猛增一倍多达到轮船29只,并使各通商口岸进出中外轮船对比数从0增加到36.7:63.3。以后国家涉江浮海之货船,更是半皆招商局旗帜。舆论给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是千百年来创见之事,近代商战第一捷。‎ ‎——以上摘编自《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崛起》‎ 材料三 1895年,浙江宁波绅商最先创办了对外海商轮局和永安商轮局。得以航行沿海和内河。此后,福建、广东、广西、上海、苏州、杭州、镇江、湖北、湖南以及山东、天津、吉林等地商轮公司或轮船局相继开办。据统计,1895-1900年间,各地先后开业的小轮船运输业约100家,加上原来的一些商轮企业,除去中途停业者外,到1900年继续营业的约有80家,轮船约有440艘,总吨数约10000余吨。 ‎ ‎——《中国近代航运业之演进》 ‎ 完成下列要求: ‎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5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战第一捷”的历史意义。(3分) ‎ ‎(3)据材料三概括1895年以后我国航运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5分)‎ ‎27.(12分)特朗普上台后,明确提出“美国优先”的口号,毫不掩饰地唱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调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年4月,众议员霍利和斯穆特联名提出了新的关税法议案,对农产品和若干种工业品的进口税率作了新的提高。在它修订的12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中,提高税率的进口商品有890种,美国进口的平均税率由38.2%提高至55.3%,达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水平。该法案于1930年6月17日在全世界各国包括美国近1000名经济学家的抗议中经胡佛签署成为法律。‎ ‎——查·金德伯格《1929-1933年世界经济萧条》‎ 材料二 20世纪七十年代爆发了“石油危机”,此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持续下降。由于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美国外贸出现了逆差,外国产品竞争的加剧和外贸形势的恶化,在美国国内引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张小青《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斯穆特—霍利法案》出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国际影响。(5分)‎ ‎(2)据材料二,说明美国国内出现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调解世界贸易争端的主要国际协议。(4分)‎ ‎(3)历史证明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世界经济的平稳运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倾向。(3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6月的“农业信贷法令”‎ 把信贷业务合并为土地银行、生产信贷、中级信贷和合作信贷等四类,并且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围。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集中于棉花、小麦、玉米的减产。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把他们分配给各州救济机关;通过防洪工程划拨大批款项修建各州之间的公路,以及划拨大量资金使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的办法。‎ ‎——《美国经济史》‎ 材料二 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 年份 总产量 生荒地的产量 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 ‎82.5‎ ‎26.9‎ ‎55.6‎ ‎1954‎ ‎85.6‎ ‎37.3‎ ‎48.3‎ ‎1955‎ ‎106.8‎ ‎47.7‎ ‎59.1‎ ‎1956‎ ‎127.6‎ ‎63.3‎ ‎64.3‎ ‎1957‎ ‎105.0‎ ‎38.1‎ ‎66.9‎ ‎1958‎ ‎141.2‎ ‎58.4‎ ‎82.8‎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主要作用。(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苏联、中国农业产量增长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农业政策调整应遵循的原则。(2分)‎ ‎29.(13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如形随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成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国际贸易被证明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 ‎——周明博《全球通史: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一世纪(普及版)》‎ 材料二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广泛的反全球化现象呢?可以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在1960年约占世界总收入的2.3%,而今天则为1.1%。……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资本和公司全球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过程……全球民族主义者则从反对美国称霸世界、反对美国化的角度来反对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应该明确,它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不应该是全球化本身……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全球化的全盘否定。‎ ‎——蔡拓《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材料三 努力走自由化坚定拥护者的开放发展之路,除了要竭力维护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多边体制外,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放水平,为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树立中国榜样和做出中国表率。‎ ‎——戴翔、张二震《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发展道路再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和“重要推动力”分别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反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全球化的全盘否定”的理由。(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BBAA 6~10 DDBCD 11~15 CCDDC 16~20 BCBAD 21~25 CDCBC 二、材料题 ‎26.(1)现象: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中国出现;列强垄断中国的航运业(2分)‎ 影响:便于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3分) ‎ ‎(2)意义:打破了外轮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3分) ‎ ‎(3)特点:商轮公司或轮船局创办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轮船数量和吨位增加。(2分)‎ 原因: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3分)‎ ‎27.(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2分)影响:国际贸易萎缩,易形成贸易壁垒;经济危机持续加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争夺国际市场,国际矛盾尖锐。(3分)‎ ‎(2)原因:石油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地位下降;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3分)‎ 机构:关贸总协定。(1分)‎ ‎(3)应对: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的沟通。(3分)‎ ‎28.(1)措施:增加对农业信贷;调整农业生产(减耕减产);收购剩余产品;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4分)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分)‎ ‎(2)原因:苏联:实行垦荒运动(1分);赫鲁晓夫推行以农业为重点的改革(1分,其他改革措施亦可,不超过1分)。‎ 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2分)‎ ‎(3)原则: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29.(1)开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2分)‎ 推动力:国际贸易。(2分)‎ ‎(2)原因:全球化拉大了贫富差距,导致全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导致全球美国化。(3分)‎ 理由:因为反全球化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非本身(2分)‎ ‎(3)应对:维护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多边体制;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务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趋利避害。(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