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范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A. 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B.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作用。题干中所述的“封建制度”即西周的分封制,由题干“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促进了中华民族同一文化、同一制度的形成,文化和制度的统一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A项“中央集权制度”、C项“王权至上”、D项“宗法制”在题干中均未涉及。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材料可知,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中选择,因此不能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的,外戚不属于“家天下”的范畴,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情况出现于西汉前期,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故D项与“外戚干政”没有关系。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政治 3.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 官僚政治的弊端 B. 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C. 中央集权的削弱 D. 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官僚政治下,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故B项正确。秦汉以后,分封制逐漸被废除,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而是强调官僚借机建立自家封建领地,故C项错误。行政效率的低下包含在官僚政治的弊端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的根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掌握。 4.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答案】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省、明清的督抚等,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选A;B项中的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为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D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5.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能对地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①西汉刺史 ②唐朝的节度使 ③北宋的谏院 ④明清的按察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刺史具有监察职能,能对地方实行“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①正确。节度使开始时,是地方军政长官,后演变成藩镇割据,与题干矛盾,②错误。谏院是监察机构,一般监察中央官员,不具备对地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③错误。按察使是考核地方吏治,具有对地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职能,④正确。综上所述,排除②③,排除ACD,所以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地方”、起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作用,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6.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 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B. 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 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D.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体现的中央权力内部分配的问题;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C项正确;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的矛盾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名师点睛】用数字归纳法记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7.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挥对斯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 A.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B. 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 C. 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D. 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并不能体现人文主义情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并不是一种理性的体现,说明存在主观情绪化,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流露出希望权力制约平衡和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况且程序公开结果未必公正,故C、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狭隘性 民主政治范围有限,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 民主性质非常原始,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就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8.有古罗马法学家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该法学家的观点 A. 强调法律至上,肯定天斌人权 B. 追求公平正义,保障了奴隶利益 C. 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罗马统治 D. 蕴含人文精神,为后世提供借鉴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把奴隶也要当成人看,这是典型的人文精神,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启蒙思想家才有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古罗马奴隶的利益是不会得到保障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法学家的观点起不到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罗马统治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 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答案】C 【解析】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是国家元首,但是“统而不知”,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故C错误,符合题意。其它选项说法均正确,排除。 10.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 不具有普适性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具有借鉴意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以看出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联邦宪法不适用于其他国家,故B项正确;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的意思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1.历史老师在上课中,课件展示了如下内容:“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第五条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根据以上条款判断,该条文出自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中可以分析出这个国家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款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A项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故B项排除;D项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 点睛:材料“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2.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 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 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 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 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近代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权力受制于皇帝,但宰相对皇帝任命的内阁拥有控制权。 13.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所涉及的时间40年代下半期,即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签订,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贸易,所以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 14.钱穆先生曾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故B正确;定都天京、发动金田起义没有涉及“均田制度”,排除AC;《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法案,没有涉及均田制度,排除D。 1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信息来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同,由此反映出政治变革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且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B、D项说法绝对,且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均排除。 16.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参加下层民众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畸形的发展”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分裂,故C正确;当时的工农运动是配合北伐战争的,因此工农运动不可能会决定战争的走向,故A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结论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到了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把握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主旨可简化为“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专做下层工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然后进行排除得出答案。 17.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A. 重视启发民众阶级觉悟 B. 提倡恢复儒学传统教育 C. 推广白话文运动成就斐然 D. “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文中教材《三字经》内容可知其宣传工农联盟、男女平等和社会不公平引发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故A项正确。B项与题意不符,题文中《三字经》宣传的是近代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不是传统教育思想;C、D两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18.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对日战争宣言》,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由东北军爱国官兵、工人、农民、学生、爱国知识分子甚至部分爱国绿林英雄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纷纷拿起武器抵抗日本的侵略。这表明 A. 国共合作抗日的局势明朗 B. 中国军民的抗战已经开始 C.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 抗日成为全国各界的呼声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1936年西安事变成功解决之后,国共合作抗日的局势明朗,故A错误。中共是在战略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中流砥柱的,故C错误。D中“全国各界”太绝对,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故排除D;题干中中共中央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由东北军爱国官兵、工人、农民、学生、爱国知识分子甚至部分爱国绿林英雄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纷纷拿起武器抵抗日本的侵略,表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的抗战已经开始,B正确。 19.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在四川大量吸收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其中第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几乎全部袍哥会成员。这表明 A. 地方民间组织不了解共产党政权 B. 国民党企图在部分区域内长期抵抗 C. 国民党发动民众与解放军对抗 D. 四川成为国民党抵抗的最后堡垒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加入武装反抗军”“第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几乎全部是袍哥会成员”说明蒋介石妄图利用川西袍哥会的实力来对付共产党力量,企图在部分地区内长期抵抗,故选B;不能用袍哥会代替整个地方民间组织,排除A;袍哥会属于民间帮会组织,不能代替民众,排除C;材料中强调的是国民党的反抗,没有就四川成为国民党抵抗的最后堡垒进行阐述,排除D。 20.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最终选出了90名参政会委员和30名候补委员,包括社会各阶层成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B. 受到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 C. 努力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 D. 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可知,这是抗日战争后关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问题,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积极有益的努力探索,C正确;据材料举行的国民参政会委员的选举,没有涉及多党合作,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错误;据材料是在“张家口市……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等信息可知,没有涉及农民,D错误。 21.张謇说:“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顶办。”他主张 A. 兴办国营企业 B. 发展民营企业 C. 创办实业救国 D. 建立预算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顶办”说明张謇主张停止兴办国营企业,鼓励发展民营企业,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实业救国”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和预算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22.1937年8月,上海等地的大量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这反映出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国民政府的持久抗战意图 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9月,故A项错误;此时全民抗战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我国经济中心一直位于东部地区,故D项错误;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的组织大量民营工厂开始内迁,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民族工业,从而为持久抗战做准备,故B项正确。 23.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为长;那么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文中的“1917年革命事件” A.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B.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标志着该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1917年革命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推翻沙皇的是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故B错误。D不符合史实,排除。 24.云南一位村长说:“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你得对百姓负责。”他的话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故B项正确。A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材料反映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故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基层民主选举 25.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只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 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指的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用的游击战,罗斯福亲信的这段话正是对这种战术的一种肯定,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时间是1938年,此时并未进入相持阶段;B选项错误,罗斯福亲信赞扬的是战略战术并不是民族意识;D选项说法错误,没有弄清楚“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的真正内涵。 26.2015年7月8日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拿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标志着该省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意味着 A. 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市场经济体制在小岗村已经确立 C. 这18户农民已经拥有土地所有权并可以进行土地买卖 D.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安徽凤阳小岗村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性地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它的“包产到户”就影响了整个中国,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它的发展代表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D项正确。A选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市场经济体制在小岗村已经确立;C选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民对土地只有经营权和管理权,没有买卖权。所以选D 27.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 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 巩固了中朝两国平等外交关系 C. 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 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答案】C 【解析】 在朝鲜颁赐书籍肯定利于中华文化在朝鲜的拓展,即这种交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君主专制以及外交的问题,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朝鲜是早已经接受了中国儒家文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8.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凡是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维修工作。据此可知当时 A. 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 B. 限制城市入口的过快膨胀 C. 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 D. 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 【答案】A 【解析】 “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是在集中力量、集中资源进行建设工业化的基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沿海的工业城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说要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29.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初等教育的状况不够理想,导生制学校是初等教育学校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导生的帮助下教数百名学生,被誉为“廉价的教育制度”,解决了教师缺乏和经费不足的困难。英国初等教育的状况表明了 A. 教育普及满足了机械化生产需要 B. 技术革新经费影响到政府开支 C. 工业革命对人才的需求要求不高 D. 自由主义制约了政府对教育投资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工业革命时期普遍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自由主义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 "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制约了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故答案为D。材料主要将教育问题,没有体现ABC的内容,排除。 30.2011年总统奥巴马曾在一次晚宴上问乔布斯,能否在美国生产苹果手机。乔布斯回答:“这些工作机会回不来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 B. 美国制造业日趋空心化 C. 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渐崛起 D. 国际经济秩序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奥巴马和乔布斯的对话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A选项符合题意。仅从苹果手机的生产地来说,不能得出美国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的结论,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崛起无关,C选项排除。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存在,D选项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行政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严格的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明确了监察官的任职期限与升迁。“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历代还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来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使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使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小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答案】特点:检察官有明确的任职期限;以法律规定检察官的职责;检察官员的品秩较低。评价:对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防止官员贪腐等起到一定作用;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制度的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民众履行职责而只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解析】 【详解】特点:从材料“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明确了监察官的任职期限与升迁”“‘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得出检察官有明确的任职期限;从材料“代还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来规定监察官的职责”得出以法律规定检察官的职责;从材料“唐代,监察御使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小知县”得出检察官员的品秩较低。评价:结合监察制度的实际作用和本质目的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即可。对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防止官员贪腐等起到一定作用;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制度的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民众履行职责而只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初年,卫生事业发展缓慢。1913年,内务部将京城卫生陈列所直属部办,扩大规模,陈设近代卫生器械和图片、书籍等,供民众参观。1915年制定的《违警律》增加了“身体及卫生之违警罪”,对水源、沟渠、饮食加工等卫生进行规范;同年内务部发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对公职卫生人员的素质提出要求,待录人员应掌握病理、解剖、药剂、化学等专门知识。同时,内务部颁布《管理药商章程》和《限制药用鸦片吗啡等品章程》二则,涉及药商、药士的资格管理,瘾癖类药物、处方药、剧毒药的管理以及相关处罚规定等。1916年颁布《传染病预防条例》,对鼠疫、霍乱、白喉、天花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的处理程序、责任主体、技术操作等做出规范,改变了传统医学关于传染病是瘴疠之气的看法。经过改革,民初的卫生事业有了很大改观。 ——摘编自深圳实验中学陈振宇老师硕士论文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初卫生改革的特点。 【答案】重视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注重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的作用;强调公共卫生;对卫生人员、药物、卫生事务进行全面管理;强调政府监管责任; 【解析】 【详解】从材料“1915年制定的《违警律》增加了“身体及卫生之违警罪”,对水源、沟渠、饮食加工等卫生进行规范;同年内务部发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对公职卫生人员的素质提出要求”得出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从材料“1916年颁布《传染病预防条例》,对鼠疫、霍乱、白喉、天花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的处理程”得出强调公共卫生;从材料“同年内务部发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对公职卫生人员的素质提出要求,待录人员应掌握病理、解剖、药剂、化学等专门知识。同时,内务部颁布《管理药商章程》和《限制药用鸦片吗啡等品章程》二则,涉及药商、药士的资格管理,瘾癖类药物、处方药、剧毒药的管理以及相关处罚规定等。”对卫生人员、药物、卫生事务进行全面管理;强调政府监管责任;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一个月后,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有可忧可惧之端。” ——摘自《书屋》2005年05期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并评价材料中的两种论调。 【答案】原因:科举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西学的传播和近代教育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民主革命的影响。 评价:上海维新派盛赞废科举,认为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天下有识之士的积极性,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晋中举人对废科举显得比较悲观,认为这样将给未来带来更多的不稳定性。相比而言,前者看法更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解析】 【详解】原因:主要从科举考试的缺点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是科举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西学的传播和近代教育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民主革命的影响。评价:主要从材料中找出不同的两派及其观点,然后加以评价。从材料“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其在斯乎’”的内容可知,上海维新派强调了废科举的好处,认为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天下有识之士的积极性,培养更多的有用人オ;从材料“甫晓起来心若死灰,……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可知到晋中举人对废科举显得比较悲观,认为这样将给未来带来更多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相比而言,前者看法更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请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说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制造了一系列的侵华事件,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地化,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7年随着日本大规模侵华,全民族抗战开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示例二说明:1929年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无力应对,引发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危机。在危机面前,罗斯福上台,进行“新政”改革,推动了美国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度过了经济、政治危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这一模式后来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围绕材料所说的两个要点,即“危机”与“变革”,结合所学选择合适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它涉及到的是一个民族觉醒的条件:第一是民族危亡,第二是要有希望和勇气。我们可以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日本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而国共合作给我们的救国点燃了新的希望,最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学生还可以从1929年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巨大打击,使资本主义面临空前的恐慌来分析。在这种情况之下,罗斯福坚定的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给人民以信心和希望,最终通过新政改革,使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从危机中找到了希望。 注意:论述过程务必紧扣“危机”与“变革”,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