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姜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姜堰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选修)试题 命题人:陈艳丽 时间:100分钟 分值:120分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桃花源记》讲述桃花源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居民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人把推崇这种桃花源式的生活看成心理上的“返祖”现象,主要是因为这种生活 A.就是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 B.是自然经济下的和谐相处 C.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推崇 D.是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放弃 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C.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D.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5.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6.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A.董仲舒:天人感应 B.朱熹:格物致知 C.王阳明:知行合一 D.顾炎武:经世致用 7.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8.这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到弱的必然命运。这部书是 A. 《红楼梦》 B. 《三国演义》 C. 《水浒传》 D. 《西游记》 9.作为“中英文化交流年”的重点项目,《杨门女将》和《霸王别姬》两部经典大戏曾赴英国的利物浦和伦敦进行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历史上曾经有皮黄等称呼 B.以徽戏和汉戏为基础逐渐形成 C.徽戏进京标志着京剧正式形成 D.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 10.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 A. 改革体制,中体西用 B. 兴利除弊,变能政体 C. 经世致用,改革旧法 D. 变通治法,提倡工商 11.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革命与救亡并重 12.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经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了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13.康有为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之法,给光绪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经典解释西方政治学说 14.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决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15.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能够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6.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1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A. 中国的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 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D. 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18.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A.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B.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C.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19.“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的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20.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主张“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服从社会规范。”这批评了文艺复兴 A.无节制地揭露教会丑恶 B.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 C.猛烈地抨击中世纪神学 D.过分崇尚理性和科学 21.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践行“因信称义”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主张政教分离 22.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23.“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同时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这材料着重论述了 A.人民主权说 B.天赋人权说 C.社会契约论 D.人生而平等 24.孟德斯鸠认为:“显贵的人容易遭人忌妒,他们如果由平民来审判,就要陷于危险的境地,而不能享有一个自由国家最渺小的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这体现了孟德斯鸠 A.“人民主权”意识 B.“君主立宪”体制设想 C.“分权制衡”精神 D.“公正平等”司法原则 25.“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下列选项与恩格斯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D.“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26.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是因为 A.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B.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C.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D.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27.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A.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 C.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D.为原子能利用提供科学基础 29.蒸汽机的推广也包含瓦特专利权的使用,瓦特因此而成为很有钱的名人。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这表明 A.珍妮纺纱机的使用推动了发明不断涌现 B.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涌现出许多科学家 C.英国政府保障私有财产以鼓励发明创造 D.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开始有了专利保护法 30.阅读下列《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 ②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低 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④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促成上述科学成果诞生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其中第31题16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7分,第34题11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 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2分) 32.人类文化的世俗化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15世纪初叶,仍为共和制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呈现出一种新的市民意识,即社会责任感。……这个时期,在意大利兴起的绘画、雕刻和建筑的新形式中,可以看出对人间事物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些艺术也反映出一种日甚一日的世俗观念和新的空间观念,直到20世纪早期,它还是欧洲人的思想基础。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哲人们建立一个进步、富裕、和谐的社会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而启蒙运动却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文化。虽然它并没有摧毁教会制度,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会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用一套以理性建构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不仅如此,启蒙运动促使政治和文化领袖理性地分析社会,并积极地投身于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伟大事业中去。在很多方面,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世俗观念”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世俗观念与传统基督教价值观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6分) (2)与世俗化相伴随的是近代化。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的世俗化与近代化”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结合史实说明“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5分) 34.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11分)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清政府最佳选择的优势所在。(4分) (2)19世纪晚期,马建忠对于西方的认识已经有所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4分) 姜堰二中2018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卷(选修)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B B B C A C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A A A D D D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C D D B A A C B 二、材料解析题 31.(1)关键因素:民心的得失。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4分)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目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4分) (3)关键:正君心。方法:存天理,灭人欲。(4分) (4)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分) (5)共同:限制君权。(2分) 32.(1)基本内容:珍惜现世生活;鼓励正当发财致富;尊重人类活动(或关注人间事物);新的市民意识觉醒(或社会责任感增强)。(4分) 根本原因: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要求肯定人性(或人的价值与尊严)(2分) (2)分数等级与评分准则 论点方面:明确归纳出中心论点“欧洲文化的世俗化与社会的近代化相互促进”(2分) 论据方面: 论据充分,能从世俗化推动近代化(文艺复兴时期以人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尊重人类活动的世俗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冲击了教会神权的束缚,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产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分);启蒙运动以理性建构的世俗价值观冲击了基督教价值观,对欧洲的社会进步产生持久影响)(2分)和近代化也推动世俗化(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推动了欧洲人思想观念和艺术的世俗化(2分);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启蒙运动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文化,使欧洲人的价值观更加世俗化)(2分)等方面论证 33.(1)思想:道教、佛教盛行。(2分) 书法:王羲之的行书(或《兰亭序》)。(2分) 绘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2分) (答到儒学面临挑战、书法发展到自觉阶段、文人画兴起等都可酌情给分)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2分) 原因:经济繁荣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央集权加强,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教育发展;国内外交流频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4分)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2分)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3分) 34.(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4分) (2)说明:承认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西方以制度文化为本,科技工商为末。(3分) (3)说明: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大办工业、教育、军事事业,客观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