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政治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我国明朝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下列观点与此观点蕴含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④人是万物的尺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阳明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④项与此观点蕴含的哲学思想相一致;②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正确选项为D。‎ ‎【点睛】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如王阳明“心外无物”、贝莱克“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2.(2018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政治21)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 ‎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认识与实践的知识。认识源于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②符合题意。①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③符合题意。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④表述错误。故选C。‎ ‎3.16世纪后半叶,研究永动机风靡一时,但没有一例获得成功。在探讨永动机失败原因的过程中,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规律被发现,这也坚定了人们对自然规律客观性的理解。由此可见 A.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升华 B.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 哲学能够指导具体科学研究 D. 具体科学的发展决定哲学的高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A错误。‎ B: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规律被发现,这也坚定了人们对自然规律客观性的理解,说明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B正确。‎ C:哲学能为具体的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错误。‎ D:具体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能推动哲学的发展,但是无法决定哲学的高度,这需要哲学家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D错误。‎ 本题选B项。‎ ‎4.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错误的有( )‎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 ‎②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 ‎④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错误,符合题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②错误,符合题意;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③错误,符合题意。‎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④正确但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 ‎5.‎2019年3月15日山西乡宁发生严重山体滑拔事故。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地质灾害突如其来,束手无措让人们损失惨重,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这是基于( )‎ ‎①改善生产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 ‎④顺从自然才能有效地防范自然灾害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地质灾害突如其来,束手无措让人们损失惨重,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这是基于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③符合题意。‎ ‎①:斗争性是绝对的,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说法错误,排除①。‎ ‎④: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④错误。‎ 故本题选D。‎ ‎6.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A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B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诡辩论,不适合题意。‎ C:与苏东坡观点相近,都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C符合题意。‎ D:没有涉及到运动和静止,D排除。‎ 故本题选C ‎7.预测未来是一个人类追寻千百年却始终无法得到的能力,而大数据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则让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窥探一下那模糊的未来。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②大数据和大数据分析工具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 ‎③现在是过去的未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④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遵循着共同的规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窥探一下那模糊的未来,是因为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大数据和大数据分析工具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借助大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①②符合题意;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说法错误,③不选;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④错误。故答案为A。‎ ‎8.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 A.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国人内心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是通过传统手工艺动手的方式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获取的,体现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运动与静止的特点,A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意识的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9.如今在线客服80%是智能机器人完成的,智能机器人处理不了,才会被转到人工客服。当前的智能客服仍处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只是比较浅层的应用,将来的智能交互会变成情感式的,感受不到机器和人的差异。智能客服机器人 ‎①发展的方向是形成意识 ‎②能延伸人能力,是一种应用工具 ‎③在某些功能上能超越人类 ‎④能代替人的工作,与人共同推动意识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只有人才有意识。②符合题意,智能机器人能回答顾客的部分问题,延伸人的能力,是一种应用工具。③符合题意,智能机器人在某些功能上能超越人类。④不合题意,智能机器人不能代替人的所有工作。故选C。‎ ‎10.2019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出重大判断: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关于中国经济,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重大判断表明:‎ ‎①依据客观实际的重大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可以成为行动的动力 ‎③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做出正确判断的根本立足点 ‎④对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离不开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①说法错误,依据客观实际的重大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判断才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②说法错误,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有利于更好的指导行动,但不是行动的动力,行动代表实践,判断代表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符合题意,“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出重大判断”表明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做出正确判断的根本立足点;④符合题意,“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表明对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离不开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故选D。‎ ‎11.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利用物理改性天然纳米黏土作为主体材料,经过有机修饰,制备出超疏水纳米复合材料,该材料作为助剂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涂料中,制备出自清洁涂料,可以有效降低涂料表面对灰尘的静电吸附能力,显著增强涂料抗灰尘性能。这说明 ‎①依靠科技创新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形式 ‎③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日益简单化 ‎④科学技术能够提高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能改造的; ②④正确,“人们研制出自清洁涂料,可以有效降低涂料表面对灰尘的静电吸附能力,显著增强涂料抗灰尘性能”这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形式,科学技术能够提高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能力; ③说法错误,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深入而不是过程日益简单化; 故选C。‎ ‎12.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叙述的是人对河流的认识过程。①说法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③说法正确,表明了实践的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④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故选B。‎ ‎1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①主客观条件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说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①项正确;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认识虽然有局限性,但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是可以认识和发现真理,②项错误;真理与谬误作为一对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但这并等于说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项错误;认识对象是无限变体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④项正确;正确选项为B。‎ ‎【点睛】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1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论断为材料,考查考生对认识论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 表述错误。故选A。‎ ‎1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CD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B。‎ ‎【点睛】‎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表现为: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16.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一种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由全球200多位科学家共同合作,通过全球8个射电望远镜勾勒出的人类首张黑洞图像于‎2019年4月10日发布,黑洞终于得到影像印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真理是客观的,黑洞理论未经实践检验便不具有真理性 ‎②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科学家能够认识黑洞的前提 ‎③新的认识工具有助于揭开黑洞的真面目,推动认识发展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由全球200多位科学家共同合作,通过全球8个射电望远镜勾勒出的人类首张黑洞图像发布,黑洞终于得到影像印证。这说明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科学家能够认识黑洞的前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新的认识工具有助于揭开黑洞的真面目,推动认识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题强调认识的发展,不是真理的客观性,①不合题意。‎ ‎④:材料没有体现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其中17题15分,18题21分,19题16分)‎ ‎17.‎ 伴随着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实施和阶段任务的完成,我国在空间技术发展领域取得了重大跨域,彰显了航天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成就。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我国是航天领域的后来者,我国航天人清楚:跨越常常意味着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有过失误和挫折,我国航天人发明了“归零”原则,把失误归零,迈过了征途中的一道道坎坷,创造了一次次腾飞奇迹;“勇于探索,不畏风险”,就是我国航天人面对困难和风险的态度。我国航天人也因此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比如“天宫二号”和“神州十一号”的成功发射。‎ 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我国航天事业相对落后,这意味着我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体现了这一点。‎ ‎②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国航天人发明了“归零”原则,发扬“勇于探索,不畏风险”的精神体现了这一道理。‎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一次次的胜利,是我国航天人按规律办事的结果。‎ ‎④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我国航天人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这一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航天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辩证唯物论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设问指向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解答时首先明确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我国是航天领域的后来者”“勇于探索,不畏风险”“我国航天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天宫二号”和“神州十一号”成功发射,调动运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等知识分析回答。‎ ‎18.‎ ‎《开学第一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面对中国中小学生的电视节目,2019年的《开学第一课》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讲述为了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而不懈奋斗的动人故事,让广大青少年接受一次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白公馆监狱脱险的幸存志士郭德贤老人回忆当时狱中绣红旗的故事,激励同学们信仰永不褪色,爱党爱国,树立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代珠穆朗玛峰攀登者们以血肉之躯搭建“中国梯”创造奇迹,将五星红旗插上珠峰之颠,激励同学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砥砺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攀登。海口舰“身披”五星红旗为人类和平与美好生活护航深蓝,激励同学们自强不息,好好学习,守护共同家园,让五星红旗成为和平与美好的象征。嫦娥团队进行了上百次试验终于把五星红旗带上月球背面,激励同学们不负青春韶华,勇于开拓创新,练就过硬本领,用实际行动把梦想化作现实。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杜岚老校长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爱国课一上就是70年,激励同学们热爱伟大祖国,培育高尚思想情操,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开学第一课》栏目组确定“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由。‎ ‎(2)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请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确定“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进行爱回主义教育有利于通过故事的讲述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力量;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确定“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励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砥奋斗,催人向上,使人奋发。‎ ‎(2)答案示例:开展家国情怀的主题班会;学习爱国人士先进事迹。‎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开学第一课》”为背景,从哲学和文化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考查意识能动作用和爱国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1)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开学第一课》栏目组确定“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由。知识范围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解答时由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话题为切入点,联系课本知识进行原因分析。‎ 依据材料“2019年的《开学第一课》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讲述为了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而不懈奋斗的动人故事,让广大青少年接受一次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可知,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确定“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进行爱回主义教育有利于通过故事的讲述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依据材料“激励同学们不负青春韶华,勇于开拓创新,练就过硬本领,用实际行动把梦想化作现实”可知,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力量;‎ 依据材料“激励同学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砥砺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攀登”可知,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确定“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励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砥砺奋斗,催人向上,使人奋发。‎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两条合理化建议。答题范围不明确,很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其实只要认真审题,紧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提出合适的建议就可。例如:开展家国情怀的主题班会;学习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等。‎ ‎【点睛】意识的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9.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在总体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下表为我国修改宪法的大事记。‎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修改宪法。‎ ‎【答案】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宪法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宪法必须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坚持真理。修改宪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宪法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宪法应根据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适当修改。‎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修改宪法。‎ 从材料可以看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在总体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可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方面,说明为什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修改宪法。‎ ‎【点睛】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