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博爱英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火箭班)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作家批评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并 无明确的知识谱系,也少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但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却以个性十足 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深刻改变着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固有印象。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 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蕴含其中 的思想活力和审美经验,有效反映出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变革。如果深入思考这一批评话语 的观念缘起,就会发现作家批评在冲击既有的批评格局之外,也暗含作家群体对重建文学生 活的集体诉求。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不论在创作、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 读者接受等方面,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点鲜明地体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文学中。那时的文学轰动效应,反映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90 年代后期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学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这种“文学生活”,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它借助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 互补、文化资本的重新布局等手段,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文学生活” 中,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也相互交融。“文学生活” 的喧嚣扰攘与勃勃生机,同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记。但这种“文学生活”存在的问 题也十分明显。21 世纪以来的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其存在价值主要是为影视行业创造故 事和角色。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而这种相对狭窄的 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他们由文学创作转向 文学批评,其实就是想借批评的力量,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使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更为 多样。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实际上是以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通过开掘文学经典里 丰富的美学资源,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 作家批评的兴起,深度唤醒了文学经典重读的当代意识。具体来看,作家批评的当代意 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将那些超越时空阻隔的精神财富,转 化为驱动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当代作家读《红楼梦》,不会再像红学家那样致力于考据和索 隐,而是以勘察世相人心的立场,借助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警醒现实。其二是 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改写。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实际上是二 度创作。虽然这样的创作可能未必完全符合经典作品的实际情况,但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 术经验等当代意识去解读,有时却能最大限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一部批评文集,毕 飞宇的《小说课》以《红楼梦》《水浒传》《杀手》和《项链》等文学经典为批评对象,叙述 多用口语,推论过程悬念迭起,巧思绵延,深受读者好评。毕飞宇对《红楼梦》作品“潜文本” 的发掘,是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展开的。可见,以当代意识切入文学经典,会在 激起读者参与热情的同时,让文学批评进一步推动这个时代“文学生活”的重建。 (摘编自叶立文《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经典重读为媒介、进行二度创作是作家批评的目标,知识求真则是学院派批评的目 标。 B.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不少作家沉迷于狭窄的通俗文学故事模式创作之 中。 - 2 - C.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和对经典作品的创造性改写是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的内 涵。 D.之所以《小说课》深受读者好评,是因为作者对作品“潜文本”的发掘激起读者的参与 热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论述,结构严谨。 B.文章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释文学之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C.毕飞宇的《小说课》是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创造性改写的成功范例。 D.关于“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的论述,文章把作家批评作为重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当代作家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使作家批评得以兴起,成为近年来中国 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B.无论在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还是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上,文学都潜移默化 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从文学经典里开掘丰富的美学资源,选取的是一种“向后看” 的批评立场。 D.作家批评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透露出作家群体重建学 生活的集体诉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这种现象逐渐低龄化,甚至在小学生中蔓延。社会有 关人士建议,加强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管理,明文禁止带手机进学校。 这些建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支振锋提醒,立法落实起来有 难度。从执行上来说,谁有权力没收学生带进学校的手机,那么多学生每人每天进出学校都 要检查,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引发冲突。 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荆看来,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应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 人沉迷手机,但是因为智能手机具有上网功能,而学生们用手机也不排除沉迷网络的可能性。 因此,对于立法禁止学生带手机,可以参考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规定。 支振锋建议,要降低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不违背信息时代发展的规律,这就需 要个人、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联动起来,个人提高自控力,家长给予正确引导,学校多 组织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社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好的效果。 (摘编自朱宁宁《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立法该不该禁》) 材料二: 尽管俄罗斯学校没有明文禁止使用手机,但教师们会要求学生尽量少用,保证不会因为 使用手机而对学习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也不能干扰其他学生。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俄罗斯人 对手机在校园里的广泛使用发出了不同声音。 2016 年下半年,专门刊登民众对俄联邦政府提议的“俄罗斯公众倡议”网站曾发出一项禁 止学生上学期间使用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的倡议。倡议认为,俄学生学业成绩水平急剧下降 - 3 - 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学生使用手机并非用于准备课程,他们更喜欢在互 联网上寻找任务答案”。倡议呼吁从立法层面禁止学生在教室和校园中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 每所学校可设立一个移动设备储存室。“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提高学生知识的总体水平,并激 励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倡议指出,禁止使用手机将对学龄儿童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也将 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交往。该倡议得到了众多网民的支持。 尽管负面声音日渐增多,但此间也有专家认为,手机最终对学生产生何种影响,完全取 决于个体。有人使用手机能获得超出学校课程的额外知识,有人则仅用于娱乐目的,还有人 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 (摘编自韩显阳《俄罗斯: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遇挑战》) 材料三: 据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全美范围内对 1000 多名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 显示,这些父母的青少年子女大多存在睡眠问题,而深夜里使用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是主要 原因。 美国硅谷是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摇篮。美国媒体《商业内幕》曾报道了一对在硅谷从事高 科技行业的精英夫妇的故事。这对夫妇共有两个孩子,分别为 10 岁和 12 岁。尽管这对夫妇 所在的公司从事研发高科技产品,但他们却没有给孩子买手机。孩子有时可以在家长的手机 上玩游戏,但每周只能玩 10 分钟。这对夫妇认为,他们知道孩子们总有一天会拥有自己的手 机,但希望尽可能推迟这一天的到来。这对夫妇所代表的一类父母正是十分清楚科技对孩子 心理的影响深度,他们才担心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焦虑或者抑郁。报道 显示,这些父母为防止孩子从小接触电子产品,自己会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下班后则把 手机丢在一边。 (摘编自汤先营《使用手机,美国青少年遭遇“严重干涉”》) 4.下列不属于主张限制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者所依凭的论据的一项是( )(3 分) A.学生使用手机并非都用于准备课程,他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寻找任务答案。 B.有人使用手机能获得超出学校课程的额外知识,有人则仅出于娱乐目的。 C.智能手机具有上网功能,学生们用手机不排除沉迷网络的可能性。 D.电子屏幕产品可能对使用者心理产生不良的深度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俄罗斯国家目前为止没有明文禁止使用手机,但是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学生使用手 机会受到限制。 B.对于怎样解决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控制、适度正确使用是 基本共识。 C.材料三引述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的精英夫妇的家教经验,以诉诸权威的方式说明限制 手机使用的必要。 D.在管理孩子使用手机上,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强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作用又强于 社会引导。 6.2019 年 7 月 15 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学校“严禁 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规定背景及其意义做简要说明。(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李姐今天没上班 胡 玲 绝大部分时间,李姐就像空气,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单位聚餐,没人叫她。单位 组织户外活动,没人喊她。平时见到她,懒得跟她打招呼。闲时,一群人围在一起聊吃喝玩 乐和各类八卦,也没有她的身影。 有时候,李姐又像一颗螺丝钉,需要时,大家第一时间会想起她。公司里人人可以吩咐 她做事。有人要打印文件,自己又想偷懒,会笑着说:“李姐,你打字快,帮我打一下啦!”办 公室轮到谁搞卫生,不想动手,会喊她:“李姐,帮我打扫下,我今天有事。”办公室的纯净水、 纸巾用完了,会喊她:“李姐,水没了,纸没了……”每天,“李姐,李姐”的叫喊声在公司此起 彼伏。 公司里,人人都期望升职加薪,不乏有人要刻意在领导面前“表现”一番。有人看见领导, 嘴巴似乎抹了蜜,“您这身衣服真精神!”“您今天看着特别有气质!”“您辛苦了!”或借故去领导办 公室又是倒水,又是端茶,忙得不亦乐乎。还有人时常带礼品给领导,“这是我家乡的茶叶, 您尝尝。”“旅游时看到一枚胸针,特别适合您,专程带回来给您。”这种事情,唯独李姐不做。 自然,升职加薪的好事也轮不上她,可她,似乎完全不在乎。 在大家眼里,李姐就是个不求上进、胸无大志的人,大家不屑与她为伍。 不知不觉,李姐在公司做了十多年,无一日请假或离岗。直到某天,办公室里没人泡茶, 没人给花浇水,没人打扫卫生,没人帮自己干活……大家才发现,李姐竟然没来上班。 连续一周,李姐都没来公司。办公室变得脏乱差,大家忙得焦头烂额也没人帮手。没李 姐在,大家开始不习惯了,纷纷跑去人事部打听,才知道李姐家里有事,请假了。 又等了几天,李姐还是没上班,人事部说李姐又续假了。大家开始怀念起李姐来了。有 人提议:“打电话叫李姐赶快回来上班吧!”结果,没人知道李姐的电话号码。一帮人跑去人事 部查入职档案,才查到了她的家庭住址。 大家商议去趟李姐家,催她回来上班。 一帮人赶到李姐家门口,都不由大吃一惊,眼前是一幢华丽高档的独栋别墅。大家以为 走错门了,又看看门牌地址,没错。忐忑不安地按响门铃,一个人走出来,正是李姐,依旧 不修边幅的模样。 李姐领着大家穿过开满鲜花的花园,走进屋。屋内富丽堂皇,宛如宫殿。李姐招呼大家 坐下,端来水果和茶水。 大家打量着屋内陈设,每个人脸上和心里都带着无尽的疑惑。 “李姐,这里真是你家?”一个小姑娘忍不住问。李姐轻轻点点头。 “李姐,原来你家这么豪华这么大啊,真是深藏不露啊!”一个男生惊奇地瞪大了双眼。 李姐云淡风轻地一笑,说:“房子只是个栖身之所,大或小,豪华或朴素,功能都是一样 的。” 正说着,一个中年男人从楼上走下来。“家里来客人啦?”男人笑道。 李姐站起来,对男人说:“我同事们见我没上班,来看我。”说着,李姐扶着男人坐下。 男人坐定,大家才看清他的脸。这张脸大家都很熟悉,经常在电视里出现,他是本地知 名商人、慈善家李玉庭。 “这是我先生。”李姐向大家介绍男人。大家惊呆了。 男人说:“这几天,我身体有点不舒服,所以她请了几天假照顾我。谢谢你们来探望她。 她啊,不愿意到家里的公司帮忙,说会影响员工工作,又说待在家里会与社会脱节,非要出 去工作。谢谢你们平时对她的关照,她经常跟我说同事们对她多好多好,说她上班多开心快 - 5 - 乐。” 大家默默低下头,一脸羞愧,不敢迎视李姐夫妇的目光。 临近饭点,李姐留大家在家里吃晚饭。精致美丽的饭桌上,只是青菜、豆腐等极为普通 的家常菜。 一个小姑娘说:“李姐,我一直以为你们这样的人家,肯定像电视里的那些富翁一样,每 天吃着山珍海味。” 李姐说:“我们家平时就吃得比较简单、清淡,习惯了,怠慢你们了,不好意思。” “李姐,你们不是普通人,却过着最普通的生活,不觉得平淡无味吗?” 李姐端起面前的白开水,抿了一口,说:“普通有什么不好?这杯水,平淡无味,可是,它 最解渴。”而后,李姐又指指一旁的鱼缸,说:“你们看这些鱼,每天重复着单调无趣的日常, 可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第二天,李姐上班了,她依然像往常一样。只是,在大家眼里,李姐身上多了一种无形 的气场。见到她,大家都客气地叫一声“李姐”。 李姐突然有点儿不习惯。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二段采用反复的方式建构小说语言,令人印象深刻,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蓄势。 B.李姐淡泊朴素,超越世俗,以至于身边人认为她是不求上进、胸无大志的人。 C.“没人知道李姐的电话号码”似乎最能说明身边人对李姐的忽视或李姐的低调。 D.突转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主要情节看,其最主要的突转是李姐的丈夫生病。 8.开头画线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什么精神或品格构成了“李姐身上多了一种无形的气场”中的“无形的气场”?请结合作品内容 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韦云起,京兆..万年人。隋开皇中,以明经..补符玺直长。尝奏事文帝前,帝曰:“外事不便, 可言之。”时兵部..侍郎柳述侍,云起即奏:“述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 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帝顾述曰:“云起言,而药石也,可师之。”大业初,改谒者。 建言:“今朝廷多山东人,附下罔上,为朋党,不抑其端,必乱政。”因条陈奸状,炀帝属大理 推究。会契丹寇营州,诏云起护突厥兵讨之,启民可汗以二万骑受节度。云起使离为二十屯 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即斩以徇于是突厥酋长 入谒者,皆膝而进,莫敢仰视。既入境,使突厥绐云诣柳城市易,敢言有隋使在者斩。契丹 不疑。因引而南,过贼营百里,夜还阵,以迟明掩击之,获契丹男女四万。帝大喜,拜治书 御史。因劾奏:“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怙宠妨命,四方有变不以闻,闻不以实,请 付有司案罪。” 唐武德初,时议讨王世充,云起上言:“京师初平,人未坚附,百姓流离,仍岁无年。盗 贼群屯,乘夜窃发。臣愚以为不若戢兵务农,须关中..妥安,然议讨伐。”从之。会突厥入寇, 诏总豳、宁以北九州兵御之,得一切便宜。改益州行台兵部尚书。时仆射窦轨数奏生撩反, - 6 - 冀得集兵以威众,云起数持掣,轨宣言云起通贼营私,由是始隙。云起弟庆俭、庆嗣事隐太 子。太子死,诏轨息驰驿报。轨疑云起有变,阴设备,乃告之。云起不信,曰:“诏安在?”轨 曰:“公建成党,今不奉诏,反明矣。”遂杀之。 (节选自《新唐书·韦云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 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B.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 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C.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 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D.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 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京兆即京兆尹,行政长官名,管辖都城长安及其周围区域,相当于汉朝所称“三辅”。 B.明经,出现在汉代,到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 进士。 C.兵部,中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D.关中,古人习惯以此称函谷关以西地区,《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即用此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韦云起性情耿介,敢于直言不讳。他指出朝中山东人结党之弊;批评柳述凭驸马身份 强横奢侈、手握要权,同时也委婉地指出隋文帝选官未能择贤而任。 B.韦云起善于谋略,奇计降服契丹。他奉诏讨契丹,领突厥兵布阵,立规示威,震慑突 厥;入契丹后,让突厥人去柳城贸易,暗度陈仓,快天亮时袭击获胜。 C.韦云起忠心耿耿,深受皇帝赏识。他忠于国家,朝堂之上,建言除弊,多次得到皇帝 的支持;深得朝廷信赖,先后到契丹、突厥,平定边乱,守护边疆。 D.韦云起审时度势,主张战事缓行。他认为京城初平,百姓流落,粮食欠收,盗贼兴起, 讨伐王世充时机不成熟,应先停战发展农事生产,再商量讨伐之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顾述曰:“云起言,而药石也,可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突厥入寇,诏总豳、宁以北九州兵御之,得一切便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 7 - [唐]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明]张楷 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 15.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l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控诉 秦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巴黎圣母院失火,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巴黎圣母院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 名名著的故事舞台,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焚 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遗憾。 然而,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下面,竟有不少网民______,更是称这场大火是当初法 军火烧圆明园的报应,相关微博评论中“天道有轮回”等字眼______。 1860 年,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烧杀抢掠,大火燃烧三天三夜,这座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 的皇家园林最终付之一炬。诚然,圆明园被毁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内 心的伤痛难以抚平。但是,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圆明园被毁是 野蛮战争的历史伤痕,而巴黎圣母院失火却是和平时期的安全事故,它们的灾难对于全人类 来说都是一种巨大损失。 被焚毁的圆明园和失火的巴黎圣母院,都是承载人类文化艺术的圣地,都是人类历史中 ______的一部分。当“遗产”“瑰宝”被冠以“世界”“人类”这样的前缀词,它们就成为了超越国别 的、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守护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雨果曾经______地痛斥英法联军的恶行, 今天,我们又怎能口不择言地发泄仇恨?现代社会文明应不断进步,但不少人的认知水平却 不如百年前的雨果。( )我们不能用圆明园曾经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 母院,历史从来无意教给我们用仇恨包裹文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8 - A.拍手称快 层出不穷 不可或缺 义正辞严 B.拍手称快 数见不鲜 不可或缺 振振有词 C.额手相庆 层出不穷 缺一不可 义正辞严 D.额手相庆 数见不鲜 缺一不可 振振有词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诚然,圆明园被毁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内心的伤痛难以抚平。但 是,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 B.诚然,圆明园被毁是历史上我国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内心的伤痛难以抚平。但 是,将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与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 C.诚然,圆明园被毁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难以抚平的内心伤痛。但 是,将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与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 D.诚然,圆明园被毁是历史上我国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难以抚平的内心伤痛。但 是,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国仇家恨是文明社会中人们提醒自身不要重蹈覆辙的纪念碑,更是血的教训,但绝不是 幸灾乐祸的根源。 B.国仇家恨是血的教训,更是文明社会中人们提醒自身不要重蹈覆辙的纪念碑,但绝不是 幸灾乐祸的根源。 C. 国仇家恨绝不是幸灾乐祸的根源,它是血的教训,更是文明社会中人们提醒自身不要重 蹈覆辙的纪念碑。 D.国仇家恨绝不是幸灾乐祸的根源,它是文明社会中人们提醒自身不要重蹈覆辙的纪念碑, 更是血的教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有些人一直认为, ① ,于是他们不吃肉食等高脂肪食物,认为这样可以控制每 日摄入热量。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吃素的后果并不那么美好。 ② ,比如从最普 通的素食——大豆中,我们可提取出来一种可溶性低聚糖,它的甜度达到了蔗糖的 70%。而 大豆在纯素食主义者的菜单里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人很大程度上依赖大豆或奶制品提供营养。 他们只需要吃很少大豆就能摄取一天所需的足够热量,但这样的食用量并不会使人产生饱食 感。因此,与那些遵循传统饮食方式的人相比, ③ 。 21. 请用五个短语准确概括“太平猴魁”的特点,每个短语不超过 6 个字。(5 分) 太平猴魁,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 1900 年。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产地低温多湿,土 质肥沃,云雾笼罩。此茶具有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特征。采摘标 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谷雨前后,当 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太平猴魁精工 细制,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太平猴魁茶叶有利尿、减肥、防龋齿、美容护 肤等多种功效。 - 9 -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等中外 名言以读书的价值启迪人们。青年阅读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用 来衡量能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重要参考。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 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有的说:“我们作业这么多,阅读太浪费时间。”有的说:“考上理想 的大学是硬道理,阅读不是现在该考虑的事。”有的说:“我们在阅读啊,刷题不也是一种阅读 吗?”类似的托辞远不止于这些。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阅读, 从现在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 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10 - 语文答案 1.【C】A 项,曲解文意,“以经典重读为媒介、进行二度创作是作家批评的目标”错误。该项 理解区域是“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 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这里只是说作家批评是一场艺术行为,并没有谈到作家批评的 目标,从第一段末尾的阐述来看作家批评的目的应该是“重建文学生活”。 B 项,偷换概念,“互联网时代的不少作家沉迷于狭窄的通俗文学故事模式创作之中”错误。该 项理解区域是“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而这种相对狭窄 的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谈的是“(网络文学) 作者”而不是“作家”。 C 项,理解区域是“具体来看,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 永恒价值,将那些超越时空阻隔的精神财富,转化为驱动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其二是 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改写”,理解正确。 D 项,强加因果,“因为作者对作品‘潜文本’的发掘”错误。《小说课》深受读者好评表层原因 是以“文学经典为批评对象,叙述多用口语,推论过程悬念迭起,巧思绵延”,深层原因是“以 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等当代意识去解读”。故选 C。 2.【B】B 项“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论述“文学之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在第二段,分 别列举了三个时期的文学来分析文学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采用是举例论证。 3.【A】A 项“当代作家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使作家批评得以兴起”错误。理解 区域是“很多(网络文学)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而这种相对狭窄的创作格局,也 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他们(作家)由文学创作转向文学批 评,其实就是想借批评的力量,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使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更为多样”“重 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即作家批评得以兴起的原因是很多网络文学作者沉迷于通俗文 学的故事模式,这造成了当代美学风格的单一化,作家借批评的力量重塑多样化的美学风格。 故选 A。 - 11 - 13.(1)皇帝回过头对柳述说:“韦云起说的话,就(像)是药石” 14.【C】本题 C 项,“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 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 - 12 - “醉”字伏笔。故选 C。 15.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将泪比作雨,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1 分),既侧 面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1 分),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1 分)。② 张诗的“雨”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情调慷慨悲壮(1 分), 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1 分),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1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座上相看泪如雨”,意思是座上客人相对泪下如雨,“雨”运用比喻手法,席间胡笳 声起,催人泪下。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 为“醉”准备了条件。“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酒喝完才感觉到春夜雨中 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分 点整理答案。 16.(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2 )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7.A 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额手相庆:把双 手合掌放在额上,表示庆幸。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数见不鲜:常常见到, 并不新奇。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 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可以。义正 辞严: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振振有词: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18.C 其他选项“我国历史上”定语语序不当;“带来难以抚平的内心伤痛”谓语宾语搭配不当;介 词“与”缺少 19.B“是……更是”递进关系,“不要重蹈覆辙的纪念碑”更重要,应该放在后面;“幸灾乐祸”和 后文“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联系紧密。 20.①素食热量低 ②很多素食中的糖分含量高 ③纯素食主义者反而摄取更多热量 21. 材料中一句话可以作为一个层次,根据每句话的内容对其进行概括,材料主要讲的是“自 然条件”“色味”“采摘时间”“制作”“功效”等,并且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宜采用主谓结构的短语。 参考答案:①自然条件优越;②色香味俱佳;③采摘时机讲究;④制作精细;⑤功效较多。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