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2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 ‎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 息条形码粘贴区。‎ ‎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 ‎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 ‎ ‎ 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在中国古代,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成为治国之具 ‎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始终无法摆脱君主的影响。‎ ‎ B.魏征用比喻来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 ‎ 匹奔马,骑手是皇帝,皇帝手中的鞭子就是法律。‎ ‎ C.戴胄能够依法断案,认为法律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与唐太宗后来“法 ‎ 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的观点是一致的。‎ ‎ D.虽然,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已经成为过去,但今天我们仍要牢固树立 ‎ 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防止其卷土重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依法治国 ‎ 主张的国家之一。‎ ‎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 ‎ 主义所起的作用。‎ ‎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了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 ‎ 法律造成的恶果。‎ ‎ D.文章第三段,论述法与改革的关系,以商鞅变法为例,强调改制与更 ‎ ‎ 法是对立统一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古人认为“法者,治之具也”,其主要意思是指以法律作为统治者手 ‎ ‎ 中治国御民的工具,使之成为吏民的“规矩绳墨”。‎ ‎ 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 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 C.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贞观之治,‎ ‎ 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批判地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 D.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 ‎ 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 ‎ ‎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 (节选自《虚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 ‎ 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 ‎ 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 ‎ 愿冯家独得富贵。‎ ‎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 ‎ 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5.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 ‎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6.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 ‎ 的特点。(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小题。‎ ‎ 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魏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 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破之,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 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祖、穆积怨。‎ ‎ 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会帝前所疑意,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灭其族。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周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后灭齐入邺,追赠上柱国、崇国公。指诏书曰:“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 (节选自《北齐书·斛律光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 ‎ 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 B.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 ‎ 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 C.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 ‎ 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 D.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 ‎ 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魏,北朝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建都邺,史称“东魏”。‎ ‎ B.文帝、天保、世宗,分别是谥号、年号和庙号,而这三者都是皇帝专 ‎ 有。‎ ‎ C.庶女,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侧室所生女子;正妻、继室所生子女为“嫡”。‎ ‎ D.公,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五等爵位指公、侯、伯、子、‎ ‎ 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斛律光箭艺高超。斛律光十七岁时,阵前箭射莫孝晖,又陪同世宗在 ‎ 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其脖颈,得到高祖和世宗的称赞。‎ ‎ B.斛律光英勇善战。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戍所多次侵扰齐境,‎ ‎ 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偷袭击败了他们,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 ‎ C.斛律光抗令不从。在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城戍后,他没有遵命将士兵 ‎ 解散,而是希望朝廷慰劳有功之人,皇帝不得已为之。‎ ‎ D.斛律光遭冤被杀。北周将军韦孝宽忌恨斛律光的英勇,就散布他要造 ‎ 反的谣言,恰好北齐皇帝对斛律光起了疑心,就设计杀死了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田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 ‎(2)会帝前所疑意,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8分)‎ 署先主孔明①‎ 刘秉忠 智涉因深往事非,茅庐一论定真依。‎ 风云龙虎随时有,鱼水君臣自古稀。‎ 月照锦江翻月色,烟波玉垒动朝晖。‎ ‎ 精莫不死青天上,留得文昌②奉紫薇③。‎ ‎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北上觐见忽必烈,受其礼遇之后。②文昌:文昌星,乃文魁之星,为智慧的化身。③紫薇:即北极星,中国古代认为是众星之主,代指人间帝王。‎ ‎1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交代了诸葛亮的事迹,他在茅庐之中和刘备分析、讨论“天下三 ‎ ‎ 分”的局势,并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归宿。‎ ‎ B.颔联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感 ‎ 叹自古以来缺少鱼水般的君臣关系。‎ ‎ C.颈联写景,在月光之下,锦江翻起阵阵波浪;玉垒山在朝晖之中,涌 ‎ 起层层烟波。“翻”字和“动”字赋予画面动态美。‎ ‎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借写先主和孔明的事迹,反 ‎ 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12.杜甫《蜀相》中也写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请简要分析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 ‎ 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7小题,15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 ‎(3)《琵琶行》中描写声音高低、轻重起伏错落的一句是 ‎             ,             。‎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暂停之后产生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一句是 ‎         ,            。‎ ‎(5)‎ ‎《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 ‎(6)杜甫漂泊流浪,登高望远,见秋风落叶、大江东去,吟出应景诗句“___ _______ _ ,_______    __”,可见诗人内心是多么的凄凉。(《登高》)‎ ‎(7)《师说》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          ?‎ ‎(四)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 共6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 ‎ 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蒙故业,因遗策 ‎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自以为关中之固 ‎ ‎ 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6.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不假(借助)思索 ‎  B.冰,水为(做,凝成)之        为(为了)之奈何 ‎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 ‎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 第Ⅱ卷 ‎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 ,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 )。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 ,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燃料,“爆竹”‎ 也随之流行开来。但伴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冲撞、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是 。‎ ‎ 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 ,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 ‎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现代科技的支持,让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 ‎ 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 B.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的烟火,已 ‎ ‎ 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使之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 ‎ ‎ 功效。‎ ‎ C.烟火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它的艺术与审美已经完成了自我重生,并 ‎ 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效。‎ ‎ D.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己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 ‎ 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效。‎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 ‎ B.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 ‎ C.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 ‎ D.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稍纵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 B.转瞬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 C.转瞬即逝 响遏行云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 D.稍纵即逝 响彻云霄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20.下面是一首顾炎武的七律《海上》,顺序已打乱,请你根据格律诗的要 ‎ 求,排出正确的顺序。(4分)   ①云浮仙阙见黄金 ②日入空山海气侵   ③十年天地干戈老 ④水涌神山来白鸟   ⑤此中何处无人世 ⑥四海苍生痛哭深   ⑦秋光千里自登临 ⑧只恐难酬壮士心 A.⑦②①④③⑥⑤⑧ B.⑤⑧③⑥④①②⑦‎ ‎ C.⑥③⑦②⑤⑧④① D.②⑦③⑥④①⑤⑧‎ 四、作文(50分)‎ ‎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有一句话,读之令人警醒——“我消灭你,与你无关。”生存的压力与竞争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敌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你不知道。正如照相机不知道敌人是手机,方便面不知道敌人是“饿了么”。‎ ‎ 而最近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流浪地球》的热映再次引发了民众的热议与深思。该片以前瞻性放眼未来,充满忧患意识,可以说“科幻”也是对人类未来的“忧患”。‎ ‎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领悟?请结合对现实的思考或对未来的展望谈谈你的看法,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广度。‎ ‎ 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D【解析】如今,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 ‎2.B【解析】A项,“世界上最早提出依法治国主张的国家之一”表述不准确,没有根据。C项,隋文帝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社会中昏君会败坏法律这一观点。D项,强调改制与更法应相向而行。‎ ‎3.C【解析】“应批判地继承”与文意不符。‎ ‎4.B【解析】B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 ‎5.①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 ‎②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 ‎③封闭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 ‎④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6分,每条2分)‎ ‎6.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 ‎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 ‎④抒情性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6分,每条2分,答对任意3条满分)‎ ‎7.C 【解析】“率步骑五万”的目的是“赴之”,中间不能断开;“于城下”是“大战”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 A、D 两项。“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前面不能断开。因此排除 B 项。‎ ‎8.B 【解析】“这三者都是皇帝专有”有误,“谥号”不是皇帝专有。‎ ‎9.B 【解析】“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不是击败三戍的战果,是击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人时获得的,事件错位。‎ ‎10.(1)这块田地是用来种禾草的,可喂数千匹马,以备敌人来犯。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寇难”“无乃”“阙”各 1 分,定语后置句 1 分,句意 1 分)‎ ‎(2)适逢皇帝之前对斛律光有所怀疑,便对何洪珍说:“我以前怀疑他想要造反,果然是样。”(“会”“欲”“反”“果然”各 1 分,句意 1 分)学科#网 ‎11.B(“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理解有误,应是表达世上并不缺少呼风唤雨的明主、贤臣。)‎ ‎1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伟略、鞠躬尽瘁,效忠蜀汉王朝的高度赞美和敬慕之情。(2分)不同点:杜诗最后两句慨叹诸葛亮功业未竟而亡,充满了惋惜和遗憾。(2分)刘诗通过对诸葛亮、刘备君臣关系的赞扬,暗示自己得遇明主,一定效仿孔明,为国效力,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2分)‎ ‎13‎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4.C ‎ ‎15.D ‎ ‎16.B ‎17.D(A项,起到教化功效的应是“烟火”,而不是“现代科技”。B项,最后一句中的“使之”赘余。C项,第一句主语为“烟火”,第二句主语为“它的艺术与审美”,中途易辙。)‎ ‎18.D(后一句的主语“它”指的应是“爆祭”,由此推断前一句主语为“爆祭”,所以排除A和C。B项将谈论的重点放在了“爆祭”上,与前文衔接不当。)‎ ‎19.B(转瞬即逝:转眼就会失去或消失。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本句的主语为“烟火”,故排除“稍纵即逝”。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文中指竹子爆破的声音,故选“响彻云霄”。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都指没有事先商量,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但“不谋而合”可做谓语,“不约而同”多做状语,后面加具体做法,故文中用“不谋而合”更好。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根据文意选择“见微知著”。) ‎ ‎20.答案:这首诗的排序为:D②⑦③⑥④①⑤⑧   律诗共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对句末字押韵,押平声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所以,根据押韵规定,我们将①②⑥⑦⑧句确定出来,因此选出五个押韵的句子,可断定,此诗首句也押韵。接着根据颔联、颈联结构对称工整的要求,将①④③⑥句选出。再按照“对”“粘”的要求(本联内部两句,平仄相反;相邻两联的邻句,平仄相同),排出这八句诗的顺序。最后从内容表达上(一般先记叙描写,后议论抒情)给予确定。‎ ‎21.作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