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西安中学高 2020 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 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 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 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 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 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 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 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 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 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 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 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 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 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 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 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 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 “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 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 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 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 了大量怀古诗。 B. 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 实感交织并存。 C. 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 得审美体验。 D. 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 象或审美意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 效应营造模式。 B. 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 晰,说理透彻。 C. 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 变得丰富多彩。 D. 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 辅相成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 古诗的审美魅力。 B. 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 对待的双重时空。 C. 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 民族文化风格。 D. 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 古讽今的寓意。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 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D 项,“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 段信息所说,“‘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可见二者没有谁 借鉴谁的说法。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 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 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 料进行分析。 D 项,作者从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与审美时空三个维度论述 不是中晚唐怀古诗的意象,而 是论述其古今“两重时空并置叠映”的特点;并且依据文章第二段所说,“而是将现实时空、 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并行不悖、相辅相 成的关系”,而是前两者“绾合”成了后者。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 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 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 高等。 B 项,“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于文无据,文中只说,“如果说,怀古绝句多 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 双重时空”; C 项,“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说法错误;根 的 据韩林德先生说的“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 美学思维支配”,可见,是民族哲学、美学思维影响了诗人、画家的观照方式; D 项,文中举例分析刘禹锡的两首诗,只是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时空,但没有提到“以古 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故选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 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 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 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 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 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 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 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 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 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 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 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 年 12 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 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 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 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 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 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 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 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 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 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 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 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 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 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 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 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 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摘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B.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身、社会等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 举措。 C. 欧盟学生核心素养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 标与追求。 D. 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并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因此素养比 能力更有价值。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B. 材料二图示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 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了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并指出素养具有综合性、 包容性。 D. 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6.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方面有哪些不同。 【答案】4. D 5. B 6. ①内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 表现;欧盟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 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②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 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 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一涵盖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 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 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 高等。 D 项,“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 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 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 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可知,作者 并没有明确地指出素养比能力更重要。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 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 项,材料一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材料二更侧重阐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的价值。 C 项,“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说法错误;文中说,“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 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 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可见素养最本质 的特点是“素养能够从内层自然流露出来,表现出来”。 D 项,应为四则材料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欧盟的研 究,以及素养本质特点。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 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 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材料一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通过材料一中专家所说,中国所谓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通 过材料三中内容,2006 年 12 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在 这一建议案中,欧盟学生的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 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 盟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不同。 依据材料二所说,中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 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 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而依据材料三所说,“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 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 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 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 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 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 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 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 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 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 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 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 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 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 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 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 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 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 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 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 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 “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 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 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 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 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 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 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 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 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 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 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 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 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 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 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C. 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 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D. 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 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8. 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 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 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②因海浪风雪越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 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③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 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④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 了他们儿子的命,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9. ①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②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 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 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④引发读者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 用。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 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 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 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 项,作者通过记述两位老人对大雪的一番对话,意在突出外面风雪之大,环境之恶劣,为 后面两位老人奋不顾身走出铺子并点燃铺子救人作铺垫。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渲染故 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海边的雪》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对老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为了给海里落水的人指 明方向,不惜点燃了海边他们寄身躲避风雨的铺子,歌颂了老人们舍己救人的品质;小说最 后通过老人们的儿子也因铺子的大火而得救,表达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小说中,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通过海浪风雪的描写,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 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从情节上看,描写风雪之大,老人没有 睡着,所以才走出铺子;落水者和迷路者也因风雪之大才会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 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老人要点燃铺子搭救大海中落水者。从表现人物上看,描写 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尤其是小说中 对铺子的介绍,铺子不单是两位老人躲避风雨寄身的地方,也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 能够舍出姓名拿出承包组所有的家当去救人,更彰显两位老人的品质可贵。从主题上看,因 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事件也许有些巧合,但是却 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小说中情节设置的作用。回答时,可以从小说情节本身、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人物、小 说表达的效果等方面入手。 从情节上看,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与前文“两个老人挨 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另外,虽然情节跌宕起伏,但出人意料又在情 理之中,出人意料是两位老人的儿子恰恰因为老人的善举而得救,情理之中是因为这样大的 风雪,两位儿子极可能迷路,小说的结尾写两位老人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 写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从主题上看,这样结尾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 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这恰恰是对我们中华传统中善有善报 观念的一个有力注脚。从效果上说,小说这样结尾让人深思,我们该如何对待别人的困难, 引发读者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 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 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 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 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郤,臣 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 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 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 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 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 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 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 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 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 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 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B.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C.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D.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 统称。 B. “禁中”,也称“禁省”、“禁内”、“宫禁”等,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宫中禁 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由此称。 C. “黥布”的“黥”是姓。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 古代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为“崩”。“卒”是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 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卒”则用作“死”的通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 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 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C. 刘邦卧病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 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 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谴责项 羽,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 (2)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 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 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 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的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中伤说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 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 “人有恶哙党于吕氏”中,“恶”的宾语是“哙党于吕氏”,即“樊哙和吕氏勾结”,而不是 “樊哙”;“即上一日晏驾”中,“即”表示假设,假设的是“上一日晏驾”,即“皇上一旦 驾崩”;根据以上两点分析,排除AB;另外,“以兵”,是率领军队的意思,“尽诛戚氏赵 王之属”,是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的意思,它们的主语都是“哙”,因此,“则哙欲 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连在一起,意思是“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 这些人”,排除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 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 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 项,“黥布”的“黥”不是姓。“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黥布是受过刑的人,所以司马迁这样 称他,他本名为英布。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快速找出选项 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 项,“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说法错误;因为原文中“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 附他人而成名”。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 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 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已,停止,作罢;微,假如没有,如果不是;谯让,谴责,责备;殆,危险。 译为: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谴责项羽, 。 【 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 第二句得分点:见,接见,召见;顾,难道;独,只;绝,诀别。 译文: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 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 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 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 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 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 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闭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 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账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 “壮士。”于是赏赐给樊哙卮酒彘肩。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 再喝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 上陈列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 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 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谴责项羽,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 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 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或叫剖竹。封 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文 臣武将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 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往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 封邑到一千五百户。趁机攻击陈豯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 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 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 在宫中,给守门的太监下诏不能让群臣进宫。群臣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于是打开宫 门径直闯入,大臣跟随他一起进入。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 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地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地衰颓呀!况且 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 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 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中伤说樊 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 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了樊哙。陈平 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 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逝,谥号是武侯。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 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 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 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 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篇正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 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 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 伦之乐。 C. 尾联写自己归家遥遥无期,所以船走了很远还依依不舍频频回首,从今往后就只能借助 经常写信来聊以自慰了。 D. 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 故丰富了诗句 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5. 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C 15. 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 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 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鹡鸰 鸟或鸿雁其一即可)。 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④为尾联的抒情做了铺垫。正因为颈联借“急雪”与“惊风”“脊令”“ 鸿雁”这些意象 反衬兄弟离散的哀伤,才有了尾联对兄长的深深思念之情的抒发。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一般综合考核诗歌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 项,“尾联写自己”,说法错误;因为尾联是以想象的手法,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 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作答时,可以从诗句表 达的内容、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诗歌传递的情感等方面入手。 颈联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进一步表达兄弟之情。上句写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依傍, 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雁行”也是切兄弟之意,作者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 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同时,作者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 离散,所以将雪称作“急”,风称作“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柳宗元《登柳州城 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所写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正为黄庭坚所借 鉴。这一联用典贴切,形象生动。另外,颈联对比手法鲜明,“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 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正因为颈联借“急雪”与“惊风”“脊令”“ 鸿雁”这 些意象反衬兄弟离散的哀伤,才有了尾联对兄长的深深思念之情的抒发,所以颈联的描写为 的 尾联的抒情做了铺垫。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 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 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 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诗歌译文: 兄弟俩在离家万里的黔州边远之地,依依惜别似乎忘记了身在逆境的羁旅生涯,野猿的悲鸣 使我们从离别忘情中清醒,伤心的泪水落洒落在离别时的酒杯之中。回忆起楚怀王梦见神女 朝云暮雪之事,使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登天之梦破灭。夜雨淅淅沥沥,何时可以和兄长对床而 卧,长聚相伴。风雨雪交加急降,鹡鸰鸟在风雪中形影不离,鸿雁在风暴中惊慌的离散失群, 飞不成行。相必兄长你会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边,频频回首离别的方向,从今后还要多 寄来书信安慰天涯断肠的我。 诗歌赏析: 全诗感情深笃,首联即正面写离别的衷痛,掀起感情的波澜。在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 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暂寓逆旅。但无情的现实却是离别在即,归途迢 递,兄弟将天各一方。野猿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于是点点清泪洒落在离 别时的酒杯中。 颔联写抱负落空,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长享天伦之乐。作者被贬当日 与兄长黄元明同过巫峡时,回忆起楚王梦见神女的故事。同时也隐寓诗人往日的抱负,好似 登天之梦,已经破灭。邪佞当道,仕途阻力重重,如《代书》:“屈指推日星,许身上云霞。 安知九天关,虎豹守夜叉。”《送少章从翰林苏公余杭》:“欲攀天关守九虎,但有笔力回 万牛。”这一比喻又是来自屈原的“楚辞”,如《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闾阖而望 予。”《惜诵》:“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夜雨”句则是用韦应物与苏轼的诗意,感叹什么时候兄弟能长 聚相伴,对榻话旧。韦应物《示全真元长》诗:“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后经白居易 沿用,“风雪”又化为“风雨”,其《雨中招张司业宿》诗说:“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 眠?”苏轼兄弟极喜此句,他们早年同读韦应物此诗,“侧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 乐”(苏辙《逍遥堂会宿诗序》),所以他们的诗中常常咏及“对床夜语”,用以指摆脱了官场 的束缚后,兄弟之间亲切温馨、自由自在的生活,如苏轼“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 瑟?”(《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此句即为黄 庭坚诗句的出处。“凉”又是暗用陶渊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 皇上人”的意思(《与子俨等疏》),形容归隐后的逍遥自得。黄庭坚在这里与长兄以退隐相 约,表达了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而失望后,想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的思想。 颈联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进一步申足兄弟之情。出句写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 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对句则 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雁行”也是切兄弟之意,《礼记•王制》:“父之齿 随行,兄之齿雁行。”就写景而言,这一联是赋笔,但赋中有比,同时从睹物兴怀而言,则 又是象中有兴。诗人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将雪 称作“急”,风称作“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 州刺史》中所写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正为黄庭坚所借鉴。这一联用典 贴切,形象生动。对比鲜明,“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 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黄庭坚化用此诗,而 在写法上则吸取前人的艺术经验,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来得更深婉蕴藉,更富有情致。如王 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结句从对方落笔,反写兄弟思念自己:“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写“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 寒”,都是同一手法。结句作临别时的珍重叮咛之语:从今后可要多多来信,以慰我这天涯 断肠人。诗人的满腔深情都倾注在这声声嘱咐中了。 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成语上的深厚功力。他用典繁富,但经过锻炼熔铸,却 显得浑成无迹;正所谓水中着盐,食而方知其味。由于善用典故、点化成语,大大丰富了诗 句的内涵,触发了层层的联想,所以这首诗读来令人回味无穷。黄庭坚的诗以瘦劲挺拔著称,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由于他宅心忠厚,感情诚挚,所以他的诗作,拗峭中仍不失深婉之致, 尤其是为师友、兄弟赠答之作,更是情真意切,颇为感人,此诗即是一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决绝的态度和刚烈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⑵《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诗入词,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反是不思 (2). 亦已焉哉 (3). 锦帽貂裘 (4). 千骑卷平冈 (5). 无可奈何花落去 (6). 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 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 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反,已,貂裘,冈,燕。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悠久的文明传统里,我们能 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长 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并创造性地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 一智慧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借鉴。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 的博大胸怀,提醒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 、停滞不前。 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接纳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 海。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中国的现代化,要深深 扎根于中国大地上,扎根于 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并 不是要 ,而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造福当代中国人,进而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汲取 墨守成规 丰富 沾沾自喜 B. 吸取 墨守成规 丰富 趾高气扬 C. 吸取 故步自封 丰厚 趾高气扬 D. 汲取 故步自封 丰厚 沾沾自喜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B. 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C.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D. 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 这些打上了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 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 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体现在这些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上。 【答案】17. D 18. B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 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 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汲取:指像吸取水分一样地吸取有用的东西,常与“营养”“知识”“财富”等连用。吸取: 吸收,取得,常与“经验”“教训”搭配。文段中指吸取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 富,故选用“汲取”。 墨守成规: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文段中侧重在文化 发展方面不能安于现状,“停滞不前”,故选用“故步自封”。 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丰厚:丰富,多而厚实。文段中修饰“文 化基础”,故选用“丰厚”,强调厚实的基础。 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文 段中,强调不要因“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而产生得意的情绪,故选用“沾沾自喜”。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 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所给画线句子中,“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语序不当,应改为: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 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中“表现”与“胸怀”搭配不当,把 “表现”改为“展示”。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 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 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上文说的是“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括号中内容应该承接上文, 主语应是与“自然与文明”有关,排除 AD;B 项中“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做定语,把主 语“这些自然遗产”强调出来,并与下文中“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衔接紧密,排除 C。 故选 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 David Zendle 博士做了一个实验,①____,一种是在视频游 戏里驾车行驶,避免被卡车撞上;另一种是在视频游戏里成为一只老鼠,避免被猫抓到。游 戏结束后,他要求参与者将包括车辆、小狗等一些图片进行分类,也就是把这些图片归类到 交通工具或者动物的类目下。如果游戏对玩家的现实生活有影响,那么玩过这两种游戏的人, ②____。然而,结果却相反,很多人的分类速度反而比游戏之前显著放慢了,③____。 【答案】 (1). ①参与者被要求参与两种不同的游戏 (2). ②他们更快地能对图片进 行分类 (3). ③这表明游戏对现实生活并没有更多的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 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①后面是“一种是……,另一种 是……”,应该是总括句,填写“参与者被要求参与两种不同的游”; ②后面,“分类速度 反而比游戏之前显著放慢了”“结果却相反”,相反的表现是“能更快的对图片进行分类”。 ③“如果游戏对玩家的现实生活有影响”“结果却相反”,可见假设不正确,应该填写和假 设相反的内容“游戏对现实生活并没有更多的影响”。 21.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共享经济是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闲置物品的使 用权通过中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的一种经济模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形转换和下定义的能力。题干要求根据思维导图给“共享经济”下定义。 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明确分析框架图中“组织机构或个人”“报酬为主要目”“闲置物 品”“使用权转移”“中间第三方平台”“陌生人”等各要素,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的闲置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中 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然后要明确下定义的对象是“共享经济”,而“共享经济”是 一种经济模式,应写出的句子模式是:“共享经济是……的一种经济模式”,把“临近的属 概念”放入上述模式的恰当位置即可得到答案。注意关键词要完整,定语排列要符合逻辑。 【点睛】下定义时,语言必须符合“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 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范围的上一级概念)的格式要求。根据这个格式,在试题指定的材 料当中,分析并选取这三项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定义即可。解题步骤:第一步:①确定主 干,找到属概念。属概念(宾语)是活动。主干:新能源汽车是汽车。第二步:②筛选信息, 分析种差,作为定语。查找特点。认真阅读材料,将事物特点依文字顺序找出来,用横线画 出来,并用序号标明,尽可能找全,不要遗漏。第三步:③整合信息,按序组成一个单句。 整理特点。分析找到的若干特点,如果不属于事物的内涵则要删掉,如果有重复则要合并。 要根据若干特点的内在关系,适当调整彼此之间的顺序,使语句连贯,顺序合理。以单句形 式呈现的定义,除“主干句”外,其余能体现本质属性的材料都要改造成修饰成分,如定语 或状语。而这些修饰成分的排列,常常不是随意的,语序要尽量合理,符合习惯或事理。多 个定语的排列,一般遵循下列顺序:表领属的短语——表数量的短语——动词短语——形容 词短语——名词短语,或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循序。最后,整体斟酌修改。根据答 题要求和所给材料,全面检查对照,加以修改。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近年来,博物学和各种识图软件突然火起来,不知道花的名称没关系,手机拍 下照片,上传软件,马上出现学名。哪怕再相似的花,也有技术替你分析,只需动动手指头, 便能得到答案。 材料二:一对母子在乡间小道上漫步,当孩子看见一朵可爱的花时,就问他的母亲这是 什么花,母亲回答说:“孩子,你不必知道它的名称,对这朵花的好奇,会让你不断发现它 的美。”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的认识和体会,写一篇文章。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好奇心,人性中最美的一株小花 当动动手指“扫一扫”就能识尽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时,“识 图软件”等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对人类“好奇心”的毁灭。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需要运算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打开计算器;遇到不会做的 题很多人第一反应打开小猿搜题、作业帮;出国旅行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先下载同声翻译软 件……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消磨着我们求知的热情——当所有知识动动手指 扫一扫就可轻易获得时,知识于我们而言还有何吸引力?失去了对知识的好奇,将会让我们 失去更多! 爱因斯坦曾说:“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 眼睛是迷糊不清的。”万户好奇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雄鹰一般展翅高飞,于是点燃了中国人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最初的梦想;牛顿好奇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于是人类开始认识到万 有引力的存在;加来雄道好奇池塘中的“鲤鱼科学家”如何认识池塘外的世界,不仅开启了 自己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而且为人类在”平行世界””穿越时空”提供了理 论依据。人类知识的积累、科技的创新、社会的进步无不建立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 好奇心,实为人性中最美的一株小花,绽放着意蕴无穷的芳香…… 知识的获得应该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而好奇心会驱使我们去思考。当一个人对身边的 花草产生好奇,便会思考——打开记忆的大门,调动所有记忆:查找、比较、判断、推理、 归纳、整合……,进而探索——走进图书馆、打开书籍、请教权威……这艰辛而繁琐的过程 中人类激发了思考热情,完善了思维能力,碰撞出新的思想。当知识的获得直接跳过了思考, 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获得之时,我们人类不过充当了一个信息接收器和存储器的作用。王安石 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也曾说:“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人的全部 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试想,没有了好奇心驱使下的思考,人在求知之时如何做到“求思之深 而不无在也”?失去了深邃而广泛的思想,人与世间草木鱼虫又有何区别?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好奇心的牵引更易带给我们精神愉悦。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 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其实,当我们用眼睛 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时候,愉悦的是我们的感官,充实的是我们的心灵!所以, 当母亲回答说“你不必知道这朵花的名字,对这朵小花的好奇,会让你不断发现他的美”, 这个母亲其实是引导孩子探索发现自然之美,用自然之美愉悦感官,充实心灵——这显然比 机械地记住一种植物的名称更有意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守护好对一朵小花的好奇心,便是守护我们的思想,守 护我们的精神!技术的革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惟愿我们在享受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的同 时,不要丢弃对知识的好奇,不要丢弃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这个作文题由两则材料构成,多材料作文题审题基本思路是 “同中找异”或“异中找同”。这两则材料的相同点在于都涉及“识别花草”这一议题,不 同点在于侧重点不同。考生在审题时,可以抓关键词,分析异同:材料一重在呈现“识别” 的新方式,即通过试图软件可快速、准确地识别花草名称。材料二重在强调“识别”的过程 和结果,能否有准确的“识别”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识别”过程中要保持“好奇心”, 最终获得“发现美”的结果。材料一中的“识图软件”的广泛应用能方便地、快速地、大范 围地地普及知识,从实用角度来说,”识图软件”在普及知识这一点上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未经深思、探究“终觉浅”,材料二所强调的“好奇心”、“发现 美”则涉及求知的深层意义,对人具有更长远的影响。综观两则材料,各有侧重各有优劣。 当然,考生也可以以提问题的方式推导出自己写作的方向,比如:识图软件“识别”花草获 得的知识有何特点?长此以往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再如:“识别”学名和获得美的感受有 何不同?为何获得美的感受比认识其名称更重要?两种结果对人产生的影响有何区别?因 循这些思路,可以推导得出正确的立意。 立意: 1.保持一颗纯真的好奇心 2.好奇心会让你发现生活的美 3.莫让高科技毁灭好奇心 4.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1.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问题。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 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 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小鸡为什么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 白尼后来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2.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试一试,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 见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 得肿了起来,他还是不甘心,非看清楚蜂窝的构造才行。爱迪生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 家。 3.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中学时代,听说可以用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这个仪器的名子 叫日晷。他很好奇,就找老师问了日晷的原理,回家找了些废旧材料,很快就做出来啦。他 利用自己做出来的日晷,研究太阳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哥白尼长大后,提出了着名的“日新 说”,推翻了过去一直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地心说”的错误说法。 4.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 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 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 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结构层次: 《好奇心,人性中最美的一株小花》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第一段概括材料,提出文章 的中心话题:好奇心。文章第二段从理论上阐释好奇心的重要性,第三段从运用事例的角度, 以万户、牛顿、加来雄道的例子证明好奇心的意义。第四段和第五段以分论点的形式分说对 好奇心对思考的影响和对精神体验的影响,最后一段呼告大家守护好好奇心,不要丢弃对知 识的好奇。文章首尾呼应,论证充分,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 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 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 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 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