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大气成分、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运动+地球地图
高考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
+大气成分、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运动+地球地图
常见的天气系统(附参考答案)
目标定位:
1.了解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概念。
2.掌握各种天气系统形成的天气变化特征。
3.能运用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联系天气变化的特点,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
知识梳理:
1.锋面系统
(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
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分类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 例
冷锋 ①
云层加厚、大风、多雨
雪天气
气温湿度降低、气
压升高、天气转晴
③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
移动
②
气温升高、气压下
降、雨过天晴
我国东部大部分
地区降水
(4)冷锋、暖锋的识别:
2.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
气流状况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影响天气 实例
气 旋 ① ② 上升 ④ 台风
反气旋 高气压 ③ 下沉 ⑤ ⑥
3.锋面气旋:
(1)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①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
天气;
(2)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②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3)气旋中部是③暖气团控制的天气
课堂互动:
知识点 1 气团和锋面
1、冷暖气团
①含义:
冷气团:比流经地区气温低(或在高纬形成)
暖气团:比流经地区气温高(或在低纬形成)
②天气: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稳定少变,冷暖气团相遇,天气变化剧烈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天气不稳定(因易形成对流)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和晴朗,天气单调少变
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源于亚洲高压——天气寒冷干燥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源于副热带太平洋洋面——温暖多雨——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
赤道气团——源于印度洋——高温多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丰沛降水
2.锋面天气:
例 1.右图中甲地位于低气压中心,读图回答 6~7 题。
1.图中四点受暖气团控制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高 低
暖空气
主动移向冷
空气
暖
锋
锋前天气
锋面天气
锋后天气
单一冷空气控制,低温晴朗
暖空气主动沿冷空气缓慢爬升 连续性降水
暖空气代替原冷空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冷空气代替原暖空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冷空气
主动移向暖
空气
冷
锋
锋前天气
锋面天气
锋后天气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快行冷锋
慢行冷锋
冷空气推进快
冷空气缓慢移动
暖空气急剧抬升
暖空气平稳抬升
狂风暴雨
大风沙暴天气
连续性降水
冷暖空气
相遇或拉锯式
移动
准
静
止
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地形阻挡
阴雨连绵
例: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例:昆明准静止锋(昆晴贵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盛行下沉气流
B.此图是北半球的锋面气旋
C.②地吹偏南风,③地吹偏北风
D.③地出现连续性降水
【分析】由图可知该图是南半球的锋面气旋,①②之间为冷锋,④③之间为暖锋,①③一侧为暖气团,
②④一侧为冷气团;甲地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运动。
【答案】1.A 2.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锋面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锋的符号确定
冷暖锋然后根据冷暖锋的特点进行判断。
巩固练习
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下图是 2 月 10 日-12 日某地区锋线移动情况、读图完成 1-3 题。
1.该锋面属于( )
A.北半球冷锋 B.南半球冷锋 C.北半球暖锋 D.南半球暖锋
2.12 日没有形成云雨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A.锋面移动速度减慢 B.锋面性质发生变化
C.暖气团中冷含量很少 D.冷气团中水冷含量很少
3.10 日-12 日期间,甲地气温最低的时刻出现于( )
A.11 日的深夜 B.12 日的深夜 C.11 日的日出前后 D.12 日的日出前后
例 2.读华北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12 月 28 日 8 时气温水平分 布图,分
析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中各点气温画出等温线。
(2) 在 图 中 画 出 锋 面 位 置 , 判 断 锋 面 位 置 的 依 据 是
______________;标出锋面的移动方向。
(3)P 城此时受_______(冷、暖)气团控制,其天气的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
(4)P 城市区出现一条闭合等温线,产生这种现象的最主要人为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
(5)发展城郊绿化带和城区花园绿地有何意义?
【分析】等温线是温度相等点的连线;锋面两侧性质差异较大,故锋面位置应在等温线最密处;由图可
知 P点应在冷锋前面受暖气团控制,根据等值线的特点可知 P 点比周围的气温要高,好比热岛。
【答案】.(1)见图示
甲
10 日 11 日 12 日
锋线及其
移动方向
云雨区
北
(2)见图示 锋面两侧温差大 (锋面向东南方向移动)
(3)暖 天气会由晴天转为降温、大风或雨雪天气,锋面过境后,天气转晴,但气温会降低,因为受冷
空气控制
(4)城市人口集中,工厂、居民生活、交通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出大量人为热
(5)城郊建绿化带可以净化流入城区的气流,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发展城区绿化,一方面可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等,另一方面可降低温度,减弱城市热岛。
【点评】本题把锋面和城市热岛相关知识结合一起有很强的综合性,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下面是《水浒传》“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天气状况的描写。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是日,日无晶光,朔风乱吼”;“其时正是仲冬天气,连日大风,天地变色,马蹄冰合,铁甲如冰”;
“次日彤云压阵,天惨地裂”;“当晚云势越重,风色越紧”。吴用出帐看时,“却早成团打滚,降下一天大
雪”;“那雪降了一夜,平明看时,约已没过马膝”。
(1)上面描写反映的是冷锋过境还是暖锋过境?
(2)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前的天气?判断依据是什么?
(3)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时的天气?判断依据是什么?
(4)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后的天气?除了描写的天气外,此锋过境后还会出现什么天气?判断依据是
什么?
(5)根据描写判断,此锋移动速度是快还是慢?为什么?
知识点 2 气旋与反气旋(低气压和高气压)
气旋 反气旋
定
义
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
涡”
高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
成
因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
转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
发生偏转而形成“旋涡”
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
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而形成“旋
涡”
中心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气
流
方
向
垂直方向 上升 下沉
水平
方向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①
②
③
④
天
气
中心 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四
周
对我国
的影响
看气流来向:气流来自较低纬度,
多为温和云雨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
台风天气就是强烈的热带气旋
气流来自较高纬度,多为降温大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副热带高压
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示意图
(北半球)
例 3.下面是 2004 年元月 20 日 8 时北半球(大致位于 40°N-60°N,90°E-120°W)海洋与陆地气
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
(1)A 地气压名称是___ _____,B 地气 压 名 称
是___ _____。
(2)此时 C 地吹________风,D 地吹________风。
(3)A 地中心气流作________运动,常出现
________天气。
(4)A地地面空气快速移到 C 地,地面缺乏森林 草原,会
出现____ ____自然灾害。
(5)ABCD 四地冬春经常形成这种气压分布。因 此,对于
C 地防御自然灾害最现实的措施____________
【分析】由图和题意可知此时亚欧大陆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在北半球低压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东部多吹偏南风,西部多吹偏北风;北半球高压区其东部多吹偏北风,西部
多吹偏南风。
【答案】(1)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2)偏北风 西北风 (3)下沉 晴朗 (4)沙尘暴
(5)加强植树造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差异的存在,使冬季海陆形成闭合的气
压中心。
巩固练习
下图为常见天气系统。读图完成 1-4 题。
1.该天气系统是
A.南半球的气旋 B.南半
球的反气旋 C.北半球的气旋
D.北半球的反气旋
2.该天气系统多出现于
1000.
1002.
1005.1000.
1002.
1005.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3.图中各地气温对比正确的是
A.①=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④
4.某地受该天气系统影响,第一天气压下降,刮东北风;第二天气压上升,刮西南风,则这两天该天
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为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知识点 3 锋面气旋与天气图
1.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
2.气旋是气旋辐合上升系统,再加上锋面上更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水气急剧冷却凝结形成强烈的天气
变化。
3.气旋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连续性降水天气,后方是比较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中部是暖气
团控制。
4.北半球锋面气旋呈逆时针辐合,南半球反之。
例 4.右图表示北半球中纬 11 月某日等压线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用虚线在图上画出槽线(或高压脊)的位置。
(2)在虚线两侧画出有摩擦力时的方向。
(3)甲地即将出现________天气,主要原因是______。
【解析】该题应用等压线图,判断并绘制出槽线(或脊线的位置) 及 槽 线 两
侧的风向和天气。
(1)根据图上等压线数据可以判断出在低气压中心的南部,等压 线 突 出 部
位应是槽线。
(2)该图是北半球,根据风的形成,在有摩擦力的情况下,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偏转约 45°
(中纬)与等压线斜交。
(3)此时为 11 月(题意),结合冷、暖锋的形成,槽线附近 应出现冷锋天
气。
【答案】(1)见图 2-1-3 (2)见图(每侧只画一个箭头), 只要方向正确
即可 (3)大风降温 冷锋过境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读图能力及动手能力。
巩固练习
1.读某年 11 月 04 日 14 时地面天气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甲地过去的 24 小时的天气情况是
(2)图中乙地此时吹 风。乙地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乙地所在国家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11月 04日 14时地面天气图
甲
乙
丙
丁
图 2-1-3
(3)丙地区是著名的商品粮基地 平原,主要糖料作物有 。同时
该地也是沼泽分布率很高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丁岛的气候类型是 ,与我国同类型气候相比差异体现在
。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天气系统示意图,途中 P1、P2、P3 位数值不等的等压线,根据图回答 2--5 题。
2.从图中锋的移动方向可以看出,此天气系统的气压和气流状况应属于 ( )
A.气旋、低气压 B.气旋、高气压
C.反气旋、高气压 D.反气旋、低气压
3.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天气可能为晴天的是
A.甲地和丁地 B.乙地和丁地
C.丙地和乙地 D.甲地和丙地
4.如果地面状况相同,气温最低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地区有雨区分布可能出现的地点是( )
A.甲和丁 B.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丙
小试身手
【考题再现】
(04 江苏高考试卷 ) 下图 2 是北半球某地区近 地 面 天 气
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 1—3 题。
1.m 地的风向是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2.此时,m、n 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A.m、n 两地都晴
B.m、n 两地都有雨
C.m 地有雨,n地晴
D.m 地晴,n 地有雨
3.图 3 中,正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 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A.a 图 B.b 图 C.c图 D.d图
(06 江苏)右图是“我国东部锋面雨带正常年份位置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4-5 题。
4.关于锋面雨带的叙述,正确的有
A.雨带的年内推移使北方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加
B.雨带快速通过的地区汛期较长
C.雨带的北侧盛行偏北风,南侧盛行偏南风
D.雨带的北移由夏季风的强弱决定
5.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A.雨带位于 a 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
B.雨带位于 d 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C.雨带位于 f 时,东南沿海台风活跃
D.雨带位于 g 时,长江流域干旱少雨
(01 天津)右图为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 刻 地 面 天
气图读图完成 6-7 题:
6.图中 abc 三地气压相比较:
A.a>b>c B.a
c>b D.b
③>②>① 4.A,由题知第一天在气旋的③部位,第二天在气旋的①部位故气旋是往东移。
例题 4 巩固练习
1. (1)解析:甲地此时在冷锋后,过去 24 小时应是冷锋过境前的天气情况,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天气(2)乙在气旋的北侧,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南在地转偏向力作
用下故为西北风,俄罗斯东西跨度大主要以铁路为主。答:西北风 铁路 温带大陆性气候(3)三江平原 甜
菜 沼泽成因:①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有广泛的冻土分布;④水系发
达;⑤有凌汛现象。(4)此岛为日本的九州岛为亚热季风气候因是海岛受海洋影响大,答:亚热带季风气
候 丁具有海洋性特征
2~5题解析:锋面常与气旋结合在一起,冷锋雨区主要在锋后,暧锋主要在锋前,故 2.A 3.C
4.A 5.A
考题再现
1.A 2.D 3.B 4 .CD 5.AC 6.A 7.C
模拟训练
1.B 2.C 3.D 4.C 5.A 6.B 7.A
8.(1)1、西北(偏北) (2)甲、乙 (3)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西北地区受高压控
制,天气干燥;西北风把西北干旱地区的沙尘输到北京等地。
9.(1)烟台、威海位于低压西部,受西北风影响大(2)北面临黄海、渤海,空气湿度大(3)位于
山东丘陵迎风坡,多地形雨(4)黄海、渤海水温较往年高,海面蒸发量大。
大气成分、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附参考答案)
目标定位
1.大气的组成:近地面大气、干洁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主要作用。
2.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依据,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3.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热量的收支和平衡。
知识梳理
1.低层大气主要是由 、 和 三部分组成的。
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中, 占 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占 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 作用, 含量
很少,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保护生命体。
3.大气中的 和 含量很少,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4.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已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如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
量的 ,造成的“温室效应”;广泛使用冰箱、冰柜,释放出大量的 ,破坏臭氧层。由于这
些危害是 ,所以大气环境保护需要国际合作。
5.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
6.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 中飞行,地球
大气的上界大约为 。
7.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和大气对地面的 ,其中前者作用
有 、 和 三种形式,后者是通过 起到保温效应的。
8.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 。
课堂互动
知识点 1 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机械混合物。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
杂质三部分组成。其中干洁空气是不含水汽和固体杂质的空气,也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二者合占干洁空气体积的 99%。
2.大气组成成分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成分 主要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氧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氮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
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命有保护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具有“保温效应”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削弱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质
量
3.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人类活动中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大量森林被砍伐,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②氟氯烃含量增加 在制冷工业发展前,大气中并不存在氟氯烃化合物。随着冰箱、冰柜、空调等
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氟氯烃化合物含量增加。
③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大气中的氟氯烃化合物增加,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
减少。
说明:大气中气体含量的变化规律:①CO2:城区>农村;冬季>夏季;夜间>白天;阴天>晴天;与排
放物和植物光合作用有关。②水汽:夏>冬;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与蒸发量有关。③固体杂质:陆>
海;城>乡;早晚>午;冬>夏;与排放物和空气稳定与否有关。
例题 关于大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洁空气由氮、氧两种气体混合组成
B.大气中的臭氧虽少,但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C.二氧化碳不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D.水汽主要分布在平流层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考查大气的组成等知识来分析大气成分的作用。大气的主要成分为干洁空气、
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由氮、氧、二氧化碳及臭氧等气体构成。氧气是人类和一切生物体
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的生物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吸收太阳的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
件。
【答案】B
【点评】本题容易出错的是大气组成与干洁空气的成分,往往把二者混为一团。因为大气是多种气体
的机械混合物。而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氧、氩、二氧化碳、臭氧等。二氧化碳不仅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更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
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氧元素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大气中的臭氧能大量的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C.大气中的氮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
D.固体尘埃和氧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
环境,而且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产生潜在的重大影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导致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O2含量与日俱增 B.SO2含量增加
C.氟氯烃含量增加 D.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2)有关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带来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B.中纬度温带地区因变暖变得干旱,致使现在农业发达地区退化成草原
C.酸雨增多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D.太阳辐射增强,光合作用强,全球粮食总产比现在有较大幅度增长
(3)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控制大气成分继续发生变化?
知识点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1.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厚
度
因纬度而异:低纬达 17~
18km,高纬仅 8~9km。因季节
而异:夏>冬
自对流层顶至 50~55km 高度
平流层顶至
2000~3000km
特
点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地面是其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流运动显著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臭
氧层以上,太阳紫外线辐射
1.气压很低,密
度小。
2.在80~500km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强烈)
2.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的高空有若干
电离层
与
人
类
关
系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生
活在对流层底部。
2.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
层
1.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
2.有利于高空飞行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短波,对
无线电短波通
信有重要作用
2.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 100 米,
气温下降 0.6℃。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 1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
0.6℃。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出现逆温的大气
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出现逆温现象时,不能产生垂直对流,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低层空
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污染物浓度显著升高,形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较为常见的有辐射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等。(1)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
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
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
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
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2)空气下沉:常发生
在山地。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
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矾因周围三
面环山,每年有 200 多天出现逆温现象。(3)锋面因素: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
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
可出现逆温,由于锋面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只
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
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例题 2 读“某城市某日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回答
(1)在地面状况比较一致且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图示中气温
分布的状况容易出现的季节和天气分别是 和 。
(2)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出现这种气温分布状况的是( )
A.伦敦 B.北京 C.雅加达 D.圣地亚哥
(3)图中这种现象对该城市居民的生活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分析】图示所反映的是逆温现象。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
如:辐射逆温常发生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能量而冷却,贴近地面的空气层也
随之降温。由于愈靠近地面的空气受到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
从而形成了自地面向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逆温现象。这种辐射逆温,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
季最强。日出后,地面的温度渐渐上升,逆温层也将消失。逆温层的存在使空气处于稳定状态,空气中的
垂直运动受到抑制。工厂里烟煤燃烧排放的烟尘、汽车尾气和地面上扬起的尘埃等有害气体聚集在空中不
易向上扩散和稀释,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有逆温存在时空气质量差,晨练的朋友要特别注意避开这段时
间,以免不清洁的污染物吸入体内,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反而影响身体健康。
【答案】(1)冬季 晴朗的夜晚(2)B(3)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点评】此题考查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此知识点是一个难点,要求理解逆温现象形成的原因,并且
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现象。
巩固练习
高度(km)
温度(℃)
85
50
12
-100
20
A
B
C
1.通常近地面逆温层常出现在晴朗夜晚,至日出前 后最厚。右图
为春分日某地某时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1)若该地为利马(12°S、77°W),则其近地面 逆温层最厚
时约在北京时间( )
A.6 时前后 B.11 时前后
C.14 时前后 D.19 时前后
(2)假设此逆温层常年存在,此地附近有座山,山 顶终年有积
雪,则此座高山的海拔估计至少在( )
A.3000 米以上 B.4000 米以上
C.5000 米以上 D.6000 米以上
2.读下面甲、乙、丙、丁图,回答问题
-20 0
1
3
2
高度(千米)
-20 0
1
3
2
高度(千米)
20(℃)
甲 乙 丙 丁
20(℃) 20(℃) 20(℃) -20 0
1
3
2
高度(千米)
-20 0
1
3
2
高度(千米)
(1)四图中,表示对流层大气在正常状况下气温的变化规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四图中,表示逆温层正逐渐消失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例题 3 读右图,回答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 纬度大气 的垂直分层,
理由是 。
(2)A 层大气热量主要来 自 ,
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 ①
;② 。
(3)补绘 B 层气温变化曲线。该 层 22~27 千
米高度 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 层,成为人类
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 加,飞机起飞
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 解释这是为
什么? 。
(5)图中50~85千米高度范围内, 气温随高度
变化的特点是 ,依据所学知 识,推测该高
度范围内大气的运动以 运动为主。
(6)A、B、C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 。
【分析】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
部分,所以对流层的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B 层为平流层,因臭氧的存在,大量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强,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由于大
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地球的吸引力越小,故大气密度越来越小。
【答案】(1)中 对流层厚度为 12km(2)地面辐射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空
气对流运动显著(3)补绘曲线略 臭氧 臭氧 (4)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
有利于高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5)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对流(6)逐渐变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解答本题应明确大气垂直分层的名称、气温分
布规律、大气运动的特点以及各层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解答此题容易出现将 A 层主要的直接热源写成太
阳辐射,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对 A层大气直接热源来自地面不理解。
巩固练习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
题
1.同一季节,下列城市上空 A层高度
从高到低正确的是( )
①新加坡 ②北京 ③漠河 ④摩尔曼
斯克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2.在B层中气温在30千米以上随高度
增加而迅速上升的原因是( )
A.CO2的保温效应
B.地面热量的迅速传递
C.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D.没有云雨等天气现象
3.“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词中的蓝天白云发生在( )
A.A 层 B.B 层 C.C 层 D.C 层以上大气层
4.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A 层顶部 B.B 层底部 C.B 层中部 D.C 层以上大气层
知识点 3 大气的热力性质
1.大气热力作用过程 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能量转
换。其过程包括:①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
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
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
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辐射
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太
阳
地
面
大
气
宇
宙
空
间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0 20 40 60 80 100 高度(千米)
温度(℃)
-100
-50
0
50
100
A
B
C
对
太
阳
辐
射
的
削
弱
作
用
方式
吸收(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
反射(最重要——云层)
散射(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选择性吸收
O3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 CO2吸收红外线
太阳高度对大
气削弱的影响
h=90°: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作用弱
h越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越长,削弱作用强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保存热量。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
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据观测,地面辐射的 75%~95%都被
近地面 40 米~50 米厚的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除一小部分被大气辐
射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保存到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升高。②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大气在增
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热量,称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因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
称为大气逆辐射。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部分热量,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减少,起到保温作用。
4.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波长:①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
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②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 0.15 微米~4 微米,其中人眼
能看见的光线波长在 0.4 微米~0.76 微米,波长小于 0.4 微米的称为紫外线,大于 0.76 微米的称为红外
线,紫外线和红外线人眼均无法看到。太阳表面温度高达 6000K,它的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
光部分,可见光差不多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一半,因此,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的能量
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大气的温度比地面还低,所以大气
辐射也是红外线长波辐射。
5.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关于气温日变化的研究
提示 因为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要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就要分析太阳高度角、地面辐射
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而气温的日变化和极值的出现,取决于地面热量的储存,亏损的过程和程度。以
下作简要归纳:
①气温日变化规律:最高值在午后 2时左右,最低值在日出前后。
②原因:热量收>支,升温;收<支,降温;收=支,不变。
③过程:日出后太阳高度增大(12 点最大)→太阳辐射增强(12 点最强)→地面升温(12 点后,地面热量
收入仍大于支出,地温继续上升,13 点左右最高)→地面辐射增强(13 点左右最强) 辐射、对流、湍流
大气
升温(14 点左右最高)
地面辐射不断减弱地温不断下降地面热量继续亏损弱之后、太阳辐射继续减 ,,,
气温不断下降( 日出前后达最低值)。
(2)气温的年变化 同理,一年之中,就北半球而言,太阳辐射最强在夏至日(6月 22 日),最热在
大暑(7 月下旬)前后;太阳辐射最弱在冬至日(12 月 22 日),而最冷则在大寒(一月下旬)左右。海洋
最冷月和最热月分别比大陆推迟一个月。南半球同北半球季节相反。
(3)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辐射因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大气环流、洋流等。②世界 1 月、7 月气温水平分布特点。③世界最热的地方并不
在赤道,而是在 20°N~30°N 的沙漠地区。
6.全球的热量平衡:(1)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地球(地面和大气)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
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2)全球热量平衡与人类活动:①全球每年平均气温比较稳定,有利于人类生
存和活动;②人类活动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例题 4 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分析】选项 A 所叙述的自然现象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原因是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因而气温
较高,所以与大气对太阳削弱作用无关。选项 B所叙述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云层的反射作用,选项 C
所叙述的自然现象的产生在于大气的散射作用,选项 D 所叙述的自然现象也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这三
种自然现象都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
【答案】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削弱作用的理解以及与保温作用的区别,大气削弱作用包括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三种,大气的保温作用受大气逆辐射的影响。
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体现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是( )
A.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 B.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多出现在多云的夜晚
C.城市比郊区的气温低 D.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2.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经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防止大面积冻伤,其主要原因
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D.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防止大面积农作物冻伤
3.在中高纬度的夏季,黄昏的余辉与黎明的曙光相接的现象叫“白夜”。“白夜”的最低纬度是 49°N。
据此回答
(1)“白夜”出现时,虽然夜晚不见太阳,但天空仍然是明亮的,其原因主要是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 )
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散射作用 D.透射作用
(2)如果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速度是均匀的,那么我国“北极村”漠河镇(53°N)一年中出现“白
夜”现象的时间大约是( )
A.一个月左右 B.两个月左右 C.三个月左右 D.六个月左右
例题 5 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
天太阳辐射强⑥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
【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小。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
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
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B
【点评】本题通过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分析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
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形成原因,藉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思维能力。通过此题分析可以延伸到地球上降
水量丰富的地区,昼夜温差小,如热带雨林地区、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量稀少的地区,昼夜温差大,如
塔里木盆地,撒哈拉沙漠。
巩固练习
1.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
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问题
①
地
面
大
气
太
阳
宇
宙②
③
④
⑤
③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
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
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 ④ D. ⑤
2.读右图,完成问题。
(1)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 况的昼夜温
度变化,X 轴为时间,Y 轴为气温,则
A.a 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 曲线表示昼晴 夜阴
B. a 曲线表示昼阴夜阴,b曲线表示昼晴 夜晴
C. a 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 过境
D. a 曲线表示受反气旋控制,b曲线表示 受气旋影响
(2)如果该图 X 轴表示一年的月份,Y 轴表示月平
均气温,则
A. a 地为平原,b地为邻近的山地
B. a 地为城市,b地为附近的农村
C. a 地为温带,b地为热带
D. a 地为海洋,b地为内陆
例题 6 读“大气的保温效应模式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辐射名称: A D E F
(2)参与 B 作用的主要物质是 、 和 。 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主要是 光。
(3)自然界中温室气体返回大气中的途径有:( )
A.植物与动物的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某些细菌的光能合成作用 D.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4)请阐述地质历史上大气“温室效应”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5)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指出降低“温室效应”的措施是 和 。
【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其浓度降低。因此,降低“温室效应”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加绿色植
物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2)水汽 二氧化碳 臭氧 可见 (3)AD
(4)吸收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升温。减少热量向宇宙散失,逆辐射使近地面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保温,
使地球表面较为温暖。或:使地球表面较为温暖,若无此效应则地表较寒冷。(5)增加绿色植物,减少化
石燃料的消耗。
【点评】本题把地理和生物结合起来,考查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和应用,要求学生真正掌握大气
xb
a
y
的保温效应原理,并且能够联系实际加以应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迁移转化能力有重要作用。
巩固练习
1.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次
序已打乱),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大
气
对
地
面
的
保
温
作
用
地面吸收 地面增温
③
大
气
吸
收
②
大
气
吸
收
④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①
co2、
水汽
热量
(1)图中表示太阳短波辐射的序号是 。
(2)表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辐射的序号是 。
(3)运用该示意图分析塔里木盆地昼夜温差大原因是 。
(4)科学家的测定表明,在工业革命以前的 19 世纪上半叶,大气中的 CO2含量只有 270PPM,到 1970
年增加到 320PPM,1980 年又上升到 331PPM,1984 年达到 343PPM。大气中 CO2含量逐年增加,年增长率约
0.4%。
①大气中 CO2含量逐年增加的人为原因是 和 。
②联系图中原理分析 CO2含量逐年增加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③减少 CO2排放量的措施是 。
2.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重重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这里降水极少,自然
环境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干旱特征。但这里凡有水的地方大多水草丰美,瓜果飘香。
(1)人们常用“三山夹两盆”来形容新疆的地形特征,“三山”是指 、 和 。
“两盆”是指 和 。
(2)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其主要补给水源是 。
(3)因为新疆深居内陆,为典型的 气候,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 作用强,有
利于糖份的积累,而夜间气温低, 作用弱,能量损耗少,因此这里的瓜果特别甜,成为有名
的“瓜果之乡”。
(4)这里由于沙漠广布,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沿 经过的。
小试身手
【考题再现】
1.(03 年春季上海大综合)“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后,先运行在近地点高度 200 千米、远地点高度 350
千米的椭圆轨道上,实施变轨后,进入 343 千米的圆轨道。读(下左图)“大气圈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图
中的曲线是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曲线)可知,“神舟”五号飞船的运行轨道位于大气圈中( )
A.散逸层 B.平流层 C.热层 D.中间层
2.(04 年全国文综卷四)上右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3)2003 年 10 月我国发射的“神州 5 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到 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 40℃
3.(04 年全国文综卷一)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
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
气温)。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下
图回答问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3000 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 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 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 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 5000 米高度平稳
飞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9 月 23 日,当飞机飞到 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
A.接近 7 时 B.5 时多
C.不到 5 时 D.7 时多
4.(04 年辽宁综合卷)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
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
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下图并回答问题。
(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A. 北极上空 B. 南极上空
C. 赤道上空 D. 北大西洋上空
(2)臭氧层位于( )
A. 对流层顶部
B. 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交界处
高度
0 -100 -80 -40 0 40 80 (℃)
III 层
II 层
I 层
① ② ③ ④
高度(km)
800
90
80
60
50
20
0
-120 -80 -40 0 40 80(℃)
大气圈垂直分层
C. 平流层中
D. 高层大气中
(3)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
A. 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 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 地面辐射 D. 大气辐射
(4)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 CO2的排放量
5.(04 年上海地理)下列关于地球大气层中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近地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发生的变化,依次表现为递减——递增——再递增
C.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对流运动——水平运动——对流运动
D.天气变化状况,自下而上依次表现为显著——不显著——显著
6.(05 年全国文综卷 II)下图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据此回答问题。
(1)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
A. 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B. 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C. 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D. 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2)图示显示( )
A. 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
B. 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
C. 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
D. 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它地物
7.(06 年上海地理)大气中的固体尘埃主要集中在
( )
A.臭氧层 B.平流层 C.对流层 D.电离层
8.(06 年重庆文综)图 1 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
口(2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能反映气温受地势影响较大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乙图中代表重庆、拉萨日照年变化的曲线是
A.Ⅱ、Ⅰ B.Ⅱ、Ⅲ C.Ⅳ、Ⅰ D.Ⅳ、Ⅲ
(3)四城市中气温曲线与日照曲线组合正确的是
A.①-Ⅲ B.②-Ⅱ C.③-Ⅳ D.④-III
150 150 150 150 150
温度 温度 温度 温度 温度
高度(m) 高度(m) 高度(m) 高度(m) 高度(m)
100 100 100 100 100
50 50 50 50 50
t1 t2 t3 t4 t5
9.(06 年江苏地理)上图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图”,下图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
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 的厂址
应布局在城市的( )
A.东北方
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 )
A.50 米 B.75 米
C.100 米 D.150 米
【模拟训练】
1.(2004 黄冈)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
A.气压低 B.空气稀薄 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2.(2004 年汕头)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运用,完成问题
(1)如果用相同的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释放,升空最快的释放地区是( )
A.赤道地区 B.副热带地区 C.副极地地区 D.极地地区
(2)如果氢气球充气达到或接近饱和状态时,释放后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A.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气球膨胀而破裂
B.升空后气温下降氢气在低温状态易爆炸使气球破裂
C.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D.高空太阳辐射强,强烈的光照使气球破裂
(3)若气球在伦敦释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
A. 先向西北方向,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东南方向运动
B. 先向东北方向,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东北方向运动
C. 先向西南方向,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东北方向运动
D. 先向东南方向,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西北方向运动
(4)若不考虑气球破裂,在下列地点释放时,高度升到最大的是( )
A.新加坡城 B.拉萨 C.南极点 D.北极点
3.(2005 年广东)关于地球热量收支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不断吸收太阳辐射,结果终将变得越来越热
B.高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少于其支出的长波辐射,高纬地区将变得越来越冷
C.高纬地区热量的收入少于支出,但因温室效应的作用,高纬地区并不会越来越冷
D.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高低纬地区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地球热量收支总体处于平衡状态
4.(2005 年北京东城区)北极地区局部冰面上降尘非常严重,这些黑色的颗粒使冰川表面融化出一个个
小圆洞,这种现象说明黑色颗粒主要减弱了冰面对太阳辐射的( )
0W
S
N
E
频率(%)
10 20 30
A.反射作用 B.散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保温效应
5.(2005 天津)下列图中的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6.(2005 南京)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 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曲线 是 。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 , 这 是 由
于 。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 ,这 是 由
于 。
(4)与形成两条曲线形状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关 的是①大气的
反射作用②大气的吸收作用③大气的散射作用④大 气的逆辐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④
(5)若 A、B 两曲线表示两个 纬度相同的
地区同一天的气温日变化,则下列 叙述正确的
是( )
A. A 地比 B 地靠近海洋 B. A 地比 B
地远离海洋
C. A 地比 B 地较多的受海洋 影响 D.
A 地比 B地海拔高
7.(2006 年南宁)在对流层 中,大气的组
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问 题
(1)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 是天气变化
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 氖 C.水汽
和杂质 D.氮和氧
(2)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8.(2006 年江苏高考模拟)下图为各纬度平均温度年较差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
(1)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是 ,原因是 。
(2)60°N 和 60°S 相比较,平均气温年较差 更大,原因是 。
(3)我国各地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是 。
教考链接
等温线图的判断
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反映某一地区气温分布状况的专
用地图。等温线图的判读主要根据图上等温线的疏密和弯曲分布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规律,根据气温(水
温)分布特点来分析影响因素。
1.等温线图判读的基本知识
(1)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气温水平分布上的差异大小,若就同一地区的两个季节相
比,疏者,气温差异小。如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等温线就稀疏;冬季气温差异大,等温线就密集。
N 60° 30° 0° 30° 60° S(纬度)
40
30
20
10
气温(°C)
(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等温线的分布,并不完全与纬线或海岸线
相平行,有时向北凸出,有时向南凸,这表明等温线的分布还与大气运动、洋流、地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2. 分析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1)在南北半球上,无论 7 月还是 1 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
太阳辐射能最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
该地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2)北半球,1 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
份(夏季)正好相交。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致。
(3)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明该地受海洋影响显著,如我国 7 月份平原区气温的分布情况。
(4)若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如 1 月份我国东北地区,等温线在平原
地区向高纬凸出,这是受东北地形成“马蹄形”影响。
(5)洋流因素: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沿岸地区降
温减湿。
(6)闭合曲线:盆地增温,山地降温。
3.等温线的弯曲规律:等温线的弯曲形状,受气温分
布的制约。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气温低,
等温线向低纬度方向凸出,上述特点可简单记为“高高低
低”,即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气温低
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如右图表示北半球夏季等温线分布
状况。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2.氮 氧 二氧化碳 保温 臭氧
3.水汽 固体杂质
4.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 氟氯烃化合物 全球性的
5.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6.对流层 平流层 2000~3000 千米
7.削弱作用 保温作用 吸收 反射 散射 大气逆辐射
8.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使地表平均气温提高了 33℃且变化不大,形成适于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例题 1 巩固练习
1.B 解答此题关键是明确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作用。
2.(1)D 由于臭氧的破坏,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2)D 全球变暖,全球粮食将减少(3)减少能大
量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降低小汽车等的耗能,大幅度减少含氟氯烃的使用量,以减少对大
气的污染,并且大力植树造林等。
例题 2 巩固练习
1. 解析(1)D 根据题意,逆温层最厚在日出前后。此日为春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时间均在 6 时。
利马位于 77°W,属西 5 区,北京时间为东 8区,两地相差 13 个小时,则 6+13=19(时)
(2)C 在对流层中,海拔高度每升高 1km,气温降低 6℃。在逆温层顶部的气温是 24℃,则须在上升
4000 米气温才可能将至 0℃。此地逆温层的厚度约为 1km,所以此高山的海拔至少应为 5000 米以上。
2. 解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所以图甲表示的是正常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的变化情况。乙、
丙、丁三图均有逆温现象,是由于晚上地面降温快导致近地面气温下降快,使近地面气温低于上层大气气
温所致,所以逆温的消失是先从第二天地面温度升高,自下而上进行的,因而图丁表示的是逆温层在消失。
(1)A(2)D
例题 3 巩固练习
明确大气各层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很容易做答,注意横坐标为大气高度,纵坐标为温度。1.A 2.C
3.A 4.D
例题 4 巩固练习
1. D 选项 A 所叙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云层的反射作用强,体现大气的削弱作用。选项 B 所叙述的
现象是错误的,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选项 C所叙述的现象也是错误的,城市比郊区气温高。选项 D
符合题意。2. B 放浓烟可使大气逆辐射增强。3.(1)C虽然太阳在地平线以下,但通过空气分子和尘埃
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使天空变亮。(2)A极昼范围由极点扩大到极圈,再由极圈缩小到极点,时间约
6 个月,太阳在 23.5°的纬度范围内来回移动。“白夜”现象发生的纬度由 53°N移至 49°N,再由 49°N
移回到 53°N,在 4°纬度范围内移动。23.5:6=4:x x≈1
例题 5 巩固练习
1.(1)A (2)C 根据图示可判断①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②为太阳辐射,③为
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大气辐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少。四川盆地阴雨
天多,大气逆辐射多。
2.(1)B 图中表示了一天当中的日较差。a日较差小是因为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削弱大,气温不
高,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下降少,日较差小;b 曲线所表示天气状况与 a正好相反。反气旋
控制下多晴朗天气,气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2) D 同一纬度山地年较差小于平原,a应为山地。城市因植被较少及热岛效应,年较差大于农村。
海洋热容量大,吸热慢放热慢,年较差小。
例题 6 巩固练习
1.解析 本题第(3)问应采用因果联系分析,一是海陆位置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二是天气与气候
对大气状况的影响。答案:(1)④(2)①(3)塔里木盆地距海洋远,水汽很难进入,云层少,白天,大量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大量射向宇宙空间,气温低(4)①森林减
少 化石燃烧(煤、石油)大量使用 ②CO2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强,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
结构的变化③开发新能源,改进技术提高化石燃料热效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2.此题主要考查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答案:1.(1)昆仑山 天山 阿尔泰山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
盆地 (2)冰雪融水 (3)温带大陆性 光合 呼吸 (4)绿洲地带
考题再现
1. 解析: C 根据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大气圈从地面到大气上界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热层和散逸层,其中热层的范围大致位于离地面 85~800 千米的范围内,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神舟”
五号飞船的运行轨道位于大气圈中的热层。
2.解析:(1)B 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高
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选择 B。
(2)D Ⅲ层为最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一电离层(海拔大约 85 千米处),其带电粒子会干扰无线电
短波通讯。
(3)C “神舟 5 号”的轨道在高层大气层,依据图示读出相关数据即可。
3.解析:(1)B 对流层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是 6℃/1km。图①中的地面气温是 20℃左右,3000 米处的气
温约-15℃,理论值应是 2℃,可见 3000 米处的气温垂直递减率要比理论值高得多。用同样方法计算其他
高度范围的气温递减率即可。
(2)D 根据题干的提示,只要四图中 5000 米处的实际气温不低于理论气温,飞机的飞行就比较平稳。
通过画图计算,①②③图 5000 米处的气温都比理论温度低,④图 5000 米处的气温与理论温度相近。
(3)C 9 月 23 日,全球昼夜等长,各地日出的地方时都是 6 时。由于飞机的高度高,因此在飞机上
看日出的时间要比地面的时间早一些,即不到 6 时。根据地方时换算方法,很容易计算出这时北京时间不
到 5 时。
4.解析:臭氧层破坏是一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到保护作用。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
氟氯烃,造成臭氧层的破坏,尤其是在南极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对人类和生
物造成危害,禁止氟氯烃的排放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重要措施。根据途中经纬度的分布,可以判断出图示
地区主要位于南纬 55°~56°、西经 67°~69°之间的地区,应该是受南极臭氧空洞影响。(1)B (2) C
(3) A (4) C
5.解析:C 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其温度为递减——递增——递
减,其大气运动形式分别为对流——平流——对流,其天气变化仅在对流层显著。
6.解析:(1)B (2)B 依据不同地物的热容量大小可知,湖泊热容量最大,温度变化最小,沙地热
容量最小,温度变化最大,草地热容量小于森林;日出前后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小,④白天低,最高气温出
现迟。
7.解析:C 对流层属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
中在这一层。
8.解析:(1)C 由题意知四地中夏季气温最低的是拉萨,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乌鲁木齐,温差最小的
是海口。(2)C 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课本上虽没讲日照时数的知识,但根据太阳辐射的相关
知识可推出重庆日照时数最少,拉萨最多。(3)D 由前两小题确定各曲线所代表的各城市则第三小题迎刃
而解。
9.解析:(1)B 风向玫瑰图的判读,由多边形上的点指向原点作出线段,其长度表示频率,长度越长,
频率越高,方向即为指向原点的方向。由图克制,东北风频率最高,西南风频率最低,火力发电厂这种有
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即西南方。
(2)C 由“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知,这一地区会出现逆温层,且不同时刻逆温层高度不一
致。由于逆温层空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烟囱高度要不低于逆温层顶。由图可知,逆温层最
高为 t3时刻的 100m,故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 100m。
模拟训练
1.解析:D 地面是大气重要的直接热源。
2..解析:赤道地区对流强烈,空气上升运动速度大,气球释放后升空速度快。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
气压越低,气球因膨胀破裂。英国伦敦位于西风带内。气球在西南风的吹拂下向东北方向漂移,当到达 60°
N 附近时上升,在空中有可能向中纬的西南方向漂移,也有可能向高纬的东北方向漂移。(1)A (2)C(3)
B(4)A
3.解析:D 地球不断吸收太阳辐射,但也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散失能量,综合而言,多年的平均收
支应该基本平衡,任何地带,既不会越来越热,也不会越来越冷。虽然低纬地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高纬
地区相反,但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促使了高低纬之间的热量交换,所以高纬地区并不会越来越冷,
温室效应是全球问题,并不只影响高纬。
4.解析:A 黑色的颗粒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明显,降落在冰面上减弱了冰面的反射作用。
5.解析:D 分析同纬度各地昼夜温差的大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则
于海水与陆地热容量的不同,海水的热容量大,气温的日较差较小。二是大气热力状况的差异,因为阴天
多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气温较低,而夜晚大气逆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因
而昼夜温差小。四图比较,昼夜温差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晴天,最小的是海洋上的阴天。
6.解析:阴天云厚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小。受海洋影响大则气温日较差
小。
答案:(1)A (2)低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3)高 大气逆辐射强(4)D (5)C
7.解析:(1)C 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很少,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水的三相变化,产生
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着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D 一方面由于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
量增多,另一方面由于森林大量减少使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弱。
8.解析:气温年较差值就是最热月与最冷月的气温差,反映最热月和最冷月的热量收支状况。在不同
纬度地区,热量收支状况是不一样的;赤道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且终年变化不大,所以气温
年较差很小;随着纬度的增加,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昼夜差别越来越大,热量收支差别越来越大,温差越来
越大。
答案:(1)赤道上最小,随纬度的增加,气温年较差不断增大 随着纬度的增加,最热月和最冷月
热量收支相差越来越大(2)60°N 60°N 地区陆地面积大,热容量小,最热月与最冷月温差大;而 60°
S 附近几乎全部为海洋,热容量大,气温变化小,即年较差小(3)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大。
大气的运动(附参考答案)
目标定位
1.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气温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强弱等实际问题;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实际现象;
3.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解释大陆西岸气候类型的分布;
4.根据季风环流分布规律解释大陆东岸气候类型的分布。
知识梳理
一、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概念:由于地面 a 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
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3.表现
A.山谷风:白天山顶的气温高于谷地,在山顶和谷地间 形 成 热 力
环流,近地面的风向是由山谷刮向山顶的;到了夜晚山顶的 热 量 散 失
的快,山顶气温低于山谷,热力环流的方向改变,近地面风 向 由 山 顶
刮向山谷。(如右图 A 所示为白天的山谷风)
B.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原因,白天陆地
的气温较高,海洋的气温低,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风向 由海洋刮向
陆地;而夜晚海洋的气温较高,陆地的气温较低,近地面 风向由陆地
刮向海洋。(如右图 B 所示为夜晚的海陆风)
C.城市风: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区的气温要高 于郊区,所以
在城区和郊区之间也会产生热力环流,近地面风向由郊区 刮向城区。这
种环流对于工业的合理布局有一定的影响,工业区应布局在城 市风以外的区
域,否则污染的空气会随热力环流进人城市(如右图 C 所示)
二、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 b 原因,方向 c 等压线,并指
低气压。
2.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 d 偏,南半球向 e 偏;方向始终 f 风向,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的大
小.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 g ,既改变风速,又改变风向.
受热
受热冷却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
A B
C D
三、大气的运动形式
1.高空风:受 h 和 i 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
2.近地风:受 j 、 k 和 l 影响,风向与等压线 m 。
3.气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北球 n 时针辐合,南半球 o 时针
辐合。
4.反气旋: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北半球 p 时针辐散,南半球 q 时针辐散。
课堂互动
知识点 1 气压梯度力与热力环流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
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出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这个
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
直接原因形成风的原动力,直接影响风力强弱。其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
成正比。
2.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气压差异
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3.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热岛环流存在,城区工厂排放出来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并从高
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入城市,致使城
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A:一
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B:另
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例 1.假定我国某地地势平坦,且此时该地中部为一个低压中心。中心地区气压为 1 008.0hPa,气压
梯度为 2hPa/100km。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在右框中绘出该地等压线(至少 2 条),在相应等压线上标
出其气压值;并绘出该地气压梯度力(用虚线箭头表示)方向和风向
(用实线箭头表示)
(2)一般情况下,该地此时的天气状况如何?在特定情况下,该
天气系统能发展为哪种气象灾害?
(3)若右图为南半球某地等压线图,且 a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8.
12.气压中心④的形成原因是:
A.海洋比大陆气温高,形成的热低压
B.海洋比大陆气温低,形成的冷高压
C.近地面南北气流辐合上升形成
D.高空南北气流辐合下成形成
教考链接
1.根据垂直剖面气压变化判定热力环流方 向
①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②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 度)上的气
压高低,如图 1 一 23 中 C 处比 D 处气压高;同 理,A 处气
压低于 B处。
③A处气压低,则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 气流上升;
而 B处气压高,则 B 处空气流向 A 处。B 处上空 气流下沉
补充。
④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
⑤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2.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
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是“孩子”之意,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
人成为“圣婴”(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
升高的现象,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
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
死亡或迁徒。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 3℃以上,海温的强
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
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
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 海温连续三
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 件,又称拉
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 诺事件的发
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 的监测已成
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范围交互影响的实例
在正常年份,南美洲的西海岸有一条冷洋流—— 秘鲁洋流—
—环绕着。洋流里含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因而鱼量很 大(鱼以浮游
生物为食)。在东太平洋上空存在着一个反气旋(即高 气压区域),
热带信风于是在太平洋从东向西吹,风中包含大量水 汽,使澳洲
和印度尼西亚普降大雨。
但是,有时候反气旋向西太平洋移动,从而导 致信风由西
向东吹,并推动海水上层的暖洋流覆盖秘鲁冷洋流, 使后者的温
度猛升 3℃—6℃。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反常 现象可持续
几个月,它严重扰乱正常气候,并危害沿岸有关国家 的生活条
件。譬如,在 1982—1983 年的冬季,生活在秘鲁沿海太平洋中的鳀鱼纷纷逃向大海深处,使原本丰富的
渔业资源一落千丈,该国的捕鱼业顿时破产。同样,在 1983 年,澳洲和印度尼西亚备遭干旱和沙暴的折
磨。飓风恣意袭击玻利尼西亚,而在平常年份该群岛并无这种灾祸。那一年全球范围气候异常:它清楚地
表明地球系统各因素的相互影响。
成因: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的强耦合事件的例子。大气环流(风)施加于
海洋的应力是海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来自海洋的热量,特别是蒸发作用
对大气环流有极大的影响。
如果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出现大范围异常偏暖现象,且持续6个月以上,就称为一次“厄
尔尼诺”事件。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厄尔尼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但比较一致的认识是,
“厄尔尼诺”并非是孤立的海洋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专
家指出,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是各种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人们最关心“厄尔尼诺”对我们的影响,简单地说,“厄尔尼诺”将会对大气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而导致气候变化: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热带西太平洋降
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厄尔尼诺”也会影响到热带以外的中高纬度地区,甚至
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就我国来讲,“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有可能出现暖冬气候;夏季,东北地
区温度容易偏低,主要降雨带位置偏南,华北雨季偏弱的可能性大;登陆我国的台风也比常年减少。
在热带地区,尤其是热带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强烈;在热带以外地区,
对气候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 a.冷热 2. b.直接 c.垂直 d.右 e.左 f.垂直 g.相反 3. h.水平气压梯度力 i.地转偏向力 j.
水平气压梯度力 k. 地转偏向力 l.摩擦力 m.斜交 n.逆 o.顺 p.顺 q.逆
例题 1 巩固练习
1.解析:由图可知开始时北京在高压脊前方,48 小时后在高压脊的后方且等压变密,故风向、风力
都会发生变化。答:风向由西北转向东北,风力加大。
解析:在等压面分布图中海拔高的区域为高压区,故2.A 3.B
例题 2 巩固练习
1.解析:由图可知此区中心气温高于四周,为城市热岛效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及工业布局原则可得。
(1)热岛效应 工矿企业和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等排放的热量,城市绿地面积的减少,建筑物高度集
中等 有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扩散 (2)凝结核增多 气流上升运动 (3)A , B (4)2.5 不
能,因为水泥厂是有大气污染的企业,而 C在城市下沉气流到城市之内,通过城市热力环流会严重污染城
市大气环境 (5)可以通过城市热力环流来增加城市湿度,降低城市温度 绿化地热容量大于裸地,
绿化能改变城市小气候,降低白天气温,增加大气湿度、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6)环境效益不如林木,
维护费用大,易造成土壤污染 (7)逆温现象 会减弱或消失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2)右 、 左 (3) 电炉通电一段时
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
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
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如图所示,高处和低处等压线 2 分,空气运动箭头 2 分(共 4 分)
例题 3 巩固练习
由图知此图为中纬环流,北纬 30 度为副热带高压区,空气下沉,北纬 60 度为低压带,空气上升故1.D
2.C
例题 4 巩固练习
1.解析由图可知此时亚欧大陆为主气压,说明此时大陆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应为冬季。(1)1、
亚欧大陆是高压,海洋是低压。(2)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3)冬季气温低,内陆冷源形成
冷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 (4)西北、东北、寒冷干燥。(5)西南季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解析由图可知此时澳大利亚大陆为为高压区此时南半球为冬半年(7月),根据等值线的特点,相
邻等值线可以相等或相差一个单位值。⑴1012 ⑵画图略 C东南季风 D东南信风 E 西南季风⑶A:副极
地地区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B: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上形成高压⑷C 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
成的季风;D是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带的信风.
考题再现
1.解析:N 处于低压中心的南侧气压梯度力应由南指向北,在北半球右偏应为偏南风或西风,不会出
现偏北风故选 D
2.解析因相邻等值线可以相等,也可相差一个单位值,求出相邻等值线可能取值的交集即为 M 点的可
能取值故选 C
电炉 冰块
等高线
等高线
3.本题主要是考查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分布等之间的对应关系(1)西风 商品谷物农业 (2)夏季炎热干
燥,冬季温和多雨 柑橘、柠檬、无花果等亚热带水果 (3)副热带高气压 下沉 绿洲农 热带沙漠气候
(4)④⑤ 热带草原
4.A 5.C 6.B 7.A
模拟训练
1.B 2.B 3.A 4.C 5.B 6.A 7.D 8.A 9.C 10.C
11.B 12.C
地球、读图 阶段检测(附参考答案)
(45 分钟 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52 分)
下图为我国某岛屿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读图回答 1~3 题。
1.该岛位于( )
①东半球 ②西半球 ③北半球 ④南半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据图判断该岛的地势( )
A.东部高,西部低 B.西部陡,东部缓
C.南部高,北部低 D.北部陡,南部缓
3.据图判断该岛南北宽大约是( )
A.0.7 千米 B.1.6 千米 C.2.5 千米 D.3.6 千米
(2013·枣庄模拟)读等高线地形图,L为河流。回答 4、5题。
4.图中箭头正确表示河流集水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若图中等高距为 200 m,则 a和 b的数值可能是( )
A.1 100 1 250 B.1 100 1 350
C.1 500 1 250 D.1 500 1 350
(高考预测题)下图中 D地此时是 2012 年 12 月 21 日的正午时刻,此时一艘轮船从 A 地出发,航行 6
天后到达 B 地,然后又继续航行 10 天,到达目的地 C 地(32°N)。据图回答 6、7题。
6.轮船出发时,与 A 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 )
A.一半 B.2/3 C.1/4 D.全部
7.轮船到达 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
A.2013 年 1 月 6 日 16 时 B.2013 年 1 月 5 日 8 时
C.2013 年 1 月 5 日 16 时 D.2013 年 1 月 6 日 8 时
下面为某岛屿的示意图,该岛约有 280 万人口,岛上主峰蓝山峰海拔为 2 256 米。读图并结合所学知
识,完成 8~10 题。
8.下列地点位于图中主峰对趾点附近的是( )
A.(18°S,76°40′W) B.(18°S,103°20′E)
C.(18°N,76°40′W) D.(18°N,103°20′W)
9.根据信息判断,该岛的人口密度约为( )
A.728 人/平方千米 B.650 人/平方千米 C.510 人/平方千米 D.255 人/平方千米
10.下列有关该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结冰期长,含沙量小 B.河流流程短,流速急
C.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 D.地势西高东低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回答 11~13 题。
11.图中经纬线交叉点位于 160°W 和 10°S 交点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12.图中等高线所指的高度分别为 100 m、200 m、300 m、400 m、500 m,则等高线①和②的海拔分别为( )
A.100 m、300 m B.200 m、400 m C.100 m、400 m D.200 m、300 m
13.图中河流中画法正确的是( )
A.③ B.④ C.⑤ D.⑥
二、综合题(共 48 分)
14.读全球十大航天基地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24 分)
(1)位于西半球的航天基地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位于南半球的航天基地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发射条件来看,气象条件最好的两大航天基地是 、 。最有利于获得地球自转线
速度的两大航天基地是 、 。
(4)当我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处于正午时分时,正值子夜的航天基地是 。
15.(2013·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 分)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的攀岩运动发展迅速,某些城市充分利用其有利的自然条件,迅速发展起了野外攀
岩运动,大大地推动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材料二 我国东南沿海某村庄及其周边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图。
(1)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大体是 ;a、b两河段,水流较平缓的是________河段。
(2)图中村庄欲在甲、乙两处选择一处发展攀岩旅游项目。应选择 处。
(3)为解决村庄用水紧张问题,图中①②两条引水线路,哪一条设计更合理,为什么?
(4)某中学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 L、P线路攀登虎山和狮山。有人建议将出发点设在丙点,你
认为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答案解析
1~3.【解析】1 选 A,2 选 C,3 选 B。第 1 题,图中经度数值向东增加,说明为东经,且位于 160°E 以
西,因而该岛位于东半球;图中纬度数值向北增加,说明为北纬,因而该岛位于北半球。第 2 题,根据图
中等高线分布南密北疏,河流自南向北流,可以判断出该岛的地势特点。第 3题,在经线上纬度每差
1°,长度相差约 111 千米;每差 1′,长约 1.85 千米;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岛的南北跨纬度不到 1′,南
北宽大约是 1.6 千米。
4、5.【解析】4 选 A,5 选 C。因 L 为河流,可推知等高线 a的海拔大于 1 300 m,因此根据等高线图的分
布规律可知,b 区域的海拔低于 1 300 m,属于洼地地形,故②、③箭头不会是集水方向;箭头①、④对
比,①箭头与等高线垂直,且由高处指向低处,应是集水方向。若等高距为 200 m,则 a 为 1 500 m,b 处
则在 1 100 到 1 300 m 之间。
6、7.【解析】6 选 A,7 选 C。图示时刻,180°经线为 12 时,0°经线为 0时,0 时经线与国际日期变更
线相对,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C 地位于 120°W,C地时间计算步骤如下:2012 年 12 月 21 日 12 时+16
日-1 日+4 小时=2013 年 1 月 5 日 16 时。
8~10.【解析】8选 B,9 选 D,10 选 B。第 8题,从图中经纬度数值分布可知,图中主峰的地理位置大致
位于(18°N,76°40′W),其对趾点的纬度是 18°S,经度是 103°20′E。第 9 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
大致估算该岛的实际面积,再用 280 万人口除以面积即可得出人口密度。第 10 题,该岛地处热带,面积
狭小,河流流程短,但地势起伏大,流速急。
11~13.【解析】11 选 D,12 选 A,13 选 B。第 11 题,图中经纬线交叉点的经纬度为(120°E,29°N),
东西比较位于 160°W 的西面,南北比较位于 10°S 的北面,故 D 项正确。第 12 题,河流两侧的等高线应
相同,都为 100 m,按题意②是 300 m。第 13 题,河流发育在谷地上,且由高处流向低处,故只有④正确。
14.【解析】第(1)题,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 和 160°E。第(2)题,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第(3)题,内陆地区降水少,晴天多,气象条件有利于航天发射;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越
有利于航天发射。第(4)题,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与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经度差约为 180°,时差约为
12 小时。
答案:(1)西部航天和导弹试验中心、肯尼迪航天中心、库鲁发射场
(2)圣马科发射场
(3)拜克努尔发射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库鲁发射场 圣马科发射场
(4)肯尼迪航天中心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1)从等高线数值的分布和图中的指向标可以
看出,图示地区西北地区地势高;且从等高线分布的疏密看,a 河段坡度陡,b 河段坡度缓。(2)攀岩运
动最好选在陡崖处。(3)判断引水线路是否合理,主要根据地势判断是否自流。(4)登山线路的选择,主
要看线路的长短、坡度的大小、攀登的难度。
答案:(1)由西北流向东南 b
(2)甲
(3)①合理。①线基本沿着等高线方向修建,工程量较小,且可以自流引水。
(4)合理。理由:两条路线的水平距离和相对高度相近。(或不合理。理由:P 线路后半程狮山的等高线
密集,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L线路全程坡度较小,攀登难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