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

第2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思想 ‎(一)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1.学在官府 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特点 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则是“官守其业,而有官族”,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不外传 ‎2.私学兴起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败导致了学术的下移,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士阶层兴起并壮大起来,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昔日的官学之士离开官府,流落民间,促成了春秋战国多元性的文化格局,从而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 特点 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以教士、养士为职能;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影响 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了一些思想流派 流派 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特点 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影响 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化上: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先秦诸子思想 ‎(1)孔子:‎ ‎①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主要思想:‎ 思想核心 ‎“”和“”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 政治主张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天命观念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 ‎③思想评价:‎ 积极性 ‎“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保守性 ‎“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④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 ‎①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哲学思想:‎ a.认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③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④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诸子百家:‎ 派别 主要观点 评价 儒家—孟子 ‎①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被后世尊为“亚圣”‎ ‎②伦理思想: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儒家—荀子 ‎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其思想在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道家—庄子 ‎①“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②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家—韩非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孙膑 强调懂得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 意义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1.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2.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知识点二 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夏商 夏朝时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春秋战国 使用硫黄和硝石,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战国 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战国 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2.汉字 ‎(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 ‎(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 ‎(2)成就:‎ ‎①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②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4.文学 ‎《诗经》‎ 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楚辞 创始者:屈原 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 主题一 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 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儒家思想的代表,被分别称为圣人和亚圣。正是由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加以发扬,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正统。儒学产生以后,逐渐形成博大深厚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德治建设”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民本思想体现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孔子的思想 史料一 ‎ ‎[探究] 史料一中两幅图中孔子的造型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教你读史] 对于图片史料的解读,要注意图片下方的注释,同时分析图片中的内容。第一幅图片把握图片中孔子的神态,第二幅图片注意注释中的关键词“周游列国”。‎ ‎[提示] 图1中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谦恭礼让;孔子所行的是揖礼,孔子作揖,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的精神。图2再现了孔子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顽强不息精神。‎ 史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 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探究] 史料二中梁启超高度评价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善2 000年迄今之中国”的依据是什么?‎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梁启超以儒学的博大精深高度评价了孔子。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教主”、“教育家”、“政治家”,从儒学创立、发展教育以及政治影响三个方面对孔子做出评价,指出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提示] 孔子思想不受时代的限制。‎ ‎ 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史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 ‎[探究] 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 ‎[教你读史] 孟子的“君民关系”和荀子的水与舟的比喻以及“三得”说体现了他们的思想,理解引文的含义是解读史料的关键。‎ ‎[提示] 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史料二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探究] 根据史料二,说明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教你读史] 从“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和“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上总结。‎ ‎[提示] 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主题二 “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法律等领域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各派思想相互论战又相互吸收、融合,都企图按本阶级(层)和本集团的利益来改造社会,使天下重获太平。先秦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仁政”、法治思想、“兼爱、非攻”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序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教你读史] 本史料可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解读,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史料的关键。第一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阐释,第二层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阐释。‎ ‎[提示] 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史料二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 ‎[探究] 据史料二指出诸子百家发生“争鸣”的原因。班固认为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论?‎ ‎[教你读史] 解读本史料要抓关键词,即“王道既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然后获取有效信息,即“合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提示] 原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当时君主好恶不同,百家为投其所好。看待: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反相生的;应该取长补短以“通万方之略”。‎ ‎ 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史料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探究] 儒、法、墨三个学派在君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张各是什么?‎ ‎[教你读史] 史料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义”、以德服人的思想;第二段体现了法家主张加强君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 ‎[提示] 儒家:主张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法家:主张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墨家:主张兼爱,提出尚贤、尚同的治国理念。‎ 史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探究] 如何认识史料二中的观点?‎ ‎[教你读史] 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注意史料二中的关键词“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的内涵。‎ ‎[提示] 儒家的维护统治秩序“不可易”,墨家的“强本节用”“不可废”,法家的“正君臣上下”“不可改”。‎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探究]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教你读史] 标点符号是解读本段史料的重要依据,依据史料中的分号划分层次可知,诸子百家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提示] 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年份·卷别 命题角度 文化上 ‎2015·全国卷Ⅱ 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综合考查 ‎2015·全国卷Ⅰ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2015·全国卷Ⅱ 孟子法制观念 ‎[考情分析]‎ 新课标高考着重考查教材的主干知识,试题摒弃了大量晦涩的文言史料,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一)学术成果创新考 ‎1.(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是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对儒家思想与理想政治形态及社会治理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儒家政治理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与国际秩序的构建关系上。‎ ‎(二)自主命题省份真题借鉴 ‎2.(2016·北京高考)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图片中国家林立,据此可以判断为周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有《诗经》和楚辞等。A项是《诗经》中《关雎》节选,符合题意;B、C两项中的“相如”“李将军”和“陶元亮”分别是是两汉和魏晋时期的人物,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诗句叙述的事件发生在秦朝,与题意不符,排除。‎ ‎3.(2015·海南高考)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解析:选B 儒家强调“仁”和“礼”,主张德治和仁政,希望建立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法治,因此B项符合题意。法家主张重农抑商,儒家思想“厚古薄今”、重视道德与人伦,故A、C、D三项错误。‎ ‎4.(2014·上海高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解析:选A 材料主张的“仁”“义”“礼”“智”均是儒家的主张。《庄子》与《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著作,《孟子》是儒家学派的著作,故选A项。‎ ‎5.(2014·海南高考)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解析:选D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要战时能为国君卖命,二要平时能为国君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故D项正确。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相悖;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仿真达标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石家庄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变型     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解析:选D 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均太绝对,故排除。‎ ‎2.(2018·昆明一中检测)‎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选C 孔子主张“贵贱有序”、“爱有差等”,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项错误;“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而非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项错误;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C项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2018·孝义摸底)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  )‎ A.以德治民的思想 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 C.休养生息的思想 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 解析:选C 以德治民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老子的治国理念,不是老子的社会理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即无为而治,故C项正确;材料“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并不等同于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故D项错误。‎ ‎4.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这一主张体现了(  )‎ A.法治思想 B.礼治思想 C.仁政思想 D.民本思想 解析:选D 荀子认为“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未体现法治思想,故A项错误,D项正确;礼治思想和仁政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 ‎5.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选D 材料讲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而儒家强调德治和仁政,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尚贤、节俭、兼爱、非攻,故C项错误;材料“蜂蚁社会”“法定程序”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及以法治国,该学派应是法家,故D项正确。‎ ‎6.“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 A.为政以德 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解析:选D 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儒家重视丧礼,与材料“其送死,桐棺三寸”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法家严刑峻法无关,故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材料“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茅茨不翦,采椽不刮”是说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符合墨家的节用的主张,故D项正确。‎ ‎7.(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 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 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 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 解析:选B 诸侯争霸发生在春秋时期,其目的是实现局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霸主地位而非全国统一,故A项错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故B项正确;引发战争不断的是各国间实力对比的消长而非政治改革运动,故C项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8.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  )‎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解析:选B 汉代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此后,历代基本上推崇儒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百家思想中有些是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有些则不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9.《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的三百多首诗歌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每一部分各有侧重。下列篇章中具有“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等特点的是(  )‎ A.《关雎》 B.《公刘》‎ C.《鲁颂》 D.《伐檀》‎ 解析:选B 《关雎》是国风,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故A项错误;《公刘》叙述周祖先公刘带领周人由邰迁豳的经过,与材料中“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相符,故B项正确;《鲁颂》产生于鲁国曲阜一带与材料中“周王朝王城所在地”不符,故C项错误;《伐檀》是国风,反映劳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与材料中“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不符,故D项错误。‎ ‎10.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的诗歌体裁。材料表明(  )‎ A.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D.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解析:选D 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的说法太绝对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楚辞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楚国霸业有利于楚辞的出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的诗歌体裁”可以得出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D项正确。‎ ‎11.如图为山西陶寺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朱书扁壶。有学者考证朱砂刻画的符号为“文”字。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长江流域的原始制陶业发达 B.刻画符号可能是文字的起源 C.釉陶制品在经济生活中广泛使用 D.已经掌握“釉上彩绘”烧制技术 解析:选B 山西属于黄河流域,不是长江流域,仅一个朱书扁壶也不足以说明原始制陶业发达,故A项错误;作为史料,朱砂刻画的符号考证为“文”字,可以用来研究文字的起源情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介绍朱书扁壶的用途,无法说明其在经济生活中广泛使用,故C项错误;“釉上彩绘”烧制技术出现于唐朝晚期,新石器时代还没有掌握此技术,故D项错误。‎ ‎12.(2018·安徽十校联考)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 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解析:选D 材料中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同一个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 ,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 ‎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加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孔子主张,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张“仁”“礼”结合;墨家主张,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 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 ‎(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不义战争)。‎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示例二 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