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历史试题

房山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高二历史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道题1.5分,共45分)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年10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从中国字的视角,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原始的文字 B. 按史料分类甲骨文属于一手史料 C. 甲骨文记载历史信息均真实可信 D. 中国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当时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从中可以了解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按史料分类属于一手史料,故答案为B项;中国古代最原始的文字是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排除D项。‎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思想属于道家思想的有 ‎①仁者爱人 ②人无有不善 ③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④福祸相依,崇尚自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道家的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还主张福祸相依,庄子崇尚自由,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仁者爱人是孔子的主张,人无有不善是孟子的主张,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BC项。‎ ‎【点睛】组合式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3.“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中的主张实施后带来的影响有 ‎①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 ②儒家开始垄断教育 ‎③儒学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④其他各家逐渐消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实施的影响包括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儒家开始垄断教育、儒学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其他各家仍然存在,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点睛】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后,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思想正统化。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世界,影响广泛,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四大发明均是经由阿拉伯人外传欧洲才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 B. 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C. 四大农书中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著作是《农政全书》‎ D. 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辨证施治方法的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故答案为D项;造纸术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其他发明并非如此,排除A项;《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四大农书中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著作,排除C项。‎ ‎5.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可以表现书法家的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中,出自颜真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并表现了他激昂悲愤之情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D项是这一作品,故答案为D项;A项是王羲之的《兰亭序》,B项是欧阳询的楷书,C项是钟繇的楷书作品,均排除。‎ ‎6.唐诗和宋词并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下列关于唐诗和宋词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奠定了诗歌大气雄浑的社会基础 ‎②李白和杜甫分别是唐朝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 ‎③词到宋代才开始兴起,如今留下的词作均为宋代及以后作品 ‎④宋词结构灵巧,易于抒情,按风格主要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奠定了诗歌大气雄浑的社会基础;李白的诗歌大多为浪漫主义,杜甫的诗歌大多为现实主义,他俩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宋词结构灵巧,句子长短不齐,易于抒情,按风格主要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唐代就出现了词,如今留下的词作也有宋以前的作品,排除含有③的ABC项。‎ ‎7.明朝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界,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 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泰西水法》‎ C.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 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利玛窦是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人,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故答案为B项;佛教思想不是西方文化,排除A项;C项与“东西方碰撞交融”无关,排除;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不能反映中国文化知识界的态度,排除D项。‎ ‎8.关公崇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关公的原型是三国时期将领关羽,因忠义勇武而闻名;宋代以来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封关羽,其地位不断提高,拥有“帝君”“武圣”的称号;明清时期民间戏剧借助语言和表演进一步丰富了关公的形象与内涵。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关公已由单纯的历史人物升华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偶像和人格楷模。这种变化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C. 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 D. 受祖先崇拜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羽“忠义勇武”,后来“由单纯的历史人物升华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偶像和人格楷模”,这是对关羽的正确评价,故答案为C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是客观历史本身,排除A项;从宋代开始,关羽地位的提高是受当时理学的影响,不是传统儒学和祖先崇拜思想的影响,排除BD项。‎ ‎9.下表是朱祖延、郭康松在《清实录类纂·科学技术卷》中关于清朝科技史料情况的数据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清朝在工业制造、土木建筑方面毫无建树 B. 古代天文历法完全是为了加强王权的需要 C. 重视水利河工与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相关 D. 数据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源远流长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传统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水利灌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表格数据反映出的重视水利河工,是与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相关,故答案为C项;表格没有出统计工业制造、土木建筑方面的成就,不能说毫无建树,A项说法绝对,排除;古代天文历法也与农业生产有关,B项说法绝对,排除;表格数据统计的是清朝的科技成就,不能反映中国古代科技源远流长领先世界,排除D项。‎ ‎10.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如果你想了解有关宋朝的商业发展情况,可以参照的艺术作品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朝时期城市商业发展状况,故答案为D项;《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排除A项;《耕织图·耙耨》是南宋时期的画作,但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状况,排除B项;《芙蓉锦鸡图》是北宋时期的画作,但没有反映商业发展状况,排除C项。‎ ‎【点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特别是商业发展状况的反映。‎ ‎11.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据此可以判断二者都关注 A. 人是衡量万物尺度 B. 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 C. 治理国家要为政以德 D. 理念才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有羞恶之心;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二者都关注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故答案为B项。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排除A项;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为政以德,排除C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排除D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12.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下列事件发生在①处的是 A. 14世纪但丁发表著名的《神曲》‎ B. 15世纪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 C. 16世纪加尔文提出“先定论”‎ D. 17世纪塞万提斯发表《唐吉坷德》‎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处为意大利,在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的但丁发表著名的《神曲》,故答案为A项;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是在德意志,加尔文提出“先定论”是在瑞士,塞万提斯发表《唐吉坷德》是在西班牙,排除BCD项。‎ ‎13.为了改变“自然权利”天然的弊端,让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都受到保护,使国家不成为有财产的人的国家,而是每一个人的国家,卢梭提出 A. 君主立宪制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三权分立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改变了“自然权利”天然的弊端,故答案为D项;君主立宪制是政体形式,没有涉及权力来源问题,排除A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民的法律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权力来源,排除B项;三权分立解决的是权力分配问题,不是权力来源问题,排除C项。‎ ‎14.“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法国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法国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据材料说明牛顿的学说 A. 为英国革命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B. 为政治制度机构设计提供参考 C. 为启蒙运动理性认识提供方法 D. 为法国大革命提供借鉴的经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来看,牛顿的经典力学体体系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故答案为C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640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1687年,排除A项;牛顿的学说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机构设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牛顿的成就对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是对法国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 ‎15.19世纪上半期,人们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流派。下列作品属于这一类型的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画作,故答案为A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美术,《日出·印象》属于印象画派,《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画作,排除BCD项。‎ ‎16.根据如图,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的回应是 A. 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B. 民族意识觉醒,变法图强救危亡 C. 放弃闭关锁国,实行改革开放 D. 导致西学东渐,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冲击,魏源编撰《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故答案为A项;变法图强是维新派的主张,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排除C项;“冲击传统观念”是西学东渐的影响,不是中国的回应,排除D项。‎ ‎【点睛】《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治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17.李鸿章在《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中指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体现了李鸿章的思想是 A. 三民主义 B. 全盘西化 C. 中体西用 D. 民主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来看,李鸿章仍然主张中体西用,故答案为C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思想,排除A项;李鸿章只是主张“学习外国利器”,不是全盘西化,排除B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号,排除D项。‎ ‎【点睛】“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派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这一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18.“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都俞吁咈,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下列人物中,与上述材料有相似观点的是 A. 魏源 B. 康有为 C. 宋教仁 D. 胡适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来看,与材料中有相似观点的是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故答案为B项;魏源没有在政治制度方面提出主张,排除A项;宋教仁主张资产阶级议会制,排除C项;胡适提倡民主、科学和新文学,排除D项。‎ ‎19.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写道:“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据此可以判断,孙中山 A. 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 B. 支持采用马克思之法解决现实问题 C. 倡导国共合作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 D 已经完成了政治革命开始转向民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故答案为A项;孙中山没有支持采用马克思之法解决现实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合作和土地问题,排除C项;材料只是对未来社会民生问题的设想,此时政治革命还没有完成,排除D项。‎ ‎【点睛】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所主张的限制私人资本于一定范围以内的方针,是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其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这一主张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发展国民经济的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不能再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的客观历史要求 ‎20.《新青年》初创时,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但自从1917年起,为数渐增,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甚至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A. “自强求富”成为共识 B. “实业救国”效果显著 C. “文学革命”通俗易懂 D.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提出文学革命,主张白话自由、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从而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故答案为C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21.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并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先进精神。下列红色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是 A. 雷锋精神 B. 红船精神 C. 长征精神 D. 延安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自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雷锋精神是在这一时期产生,故答案为A项;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均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BCD项。‎ ‎22.‎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共和国勋章”。下列对袁隆平的颁奖词表述正确的是 A. 隐姓埋名,一生奉献于茫茫戈壁,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国防重器壮国威 B. 淡泊名利,60年深藏功名,克己奉公,一辈子坚守初心,永葆军人党员本色 C. 一介农夫,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数十年专注于田畴,喜看稻菽千重浪 D. 攻坚克难,60年如一日,解决抗疟治疗难题,用科学方法促进中药传承创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袁隆平研制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故答案为C项;A项是对于敏等对“两弹一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的颁奖词,B项是对张富清等老党员的肯定,D项是对屠呦呦的颁奖词,均排除。‎ ‎23.建国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列表格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2017年中共十九大,做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论断,故答案为D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形成的,排除A项;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共十三大上有了系统概括,排除B项;科学发展观是在十六大之后形成的,排除C项。‎ ‎24.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这里“全新的因素”是指 A. 按财产等级赋予公民相应权力 B. 实行陶片放逐法维护民主政治 C. 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权力机构 D. 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债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按财产等级赋予公民相应权力,打破血缘等级制,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故答案为A项;克里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维护民主政治,排除B项;公民大会为国家权力机构与材料中的“私有财产”无关,排除C项;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债务,维护公民群体的稳定,不属于“全新的因素”,排除D项。‎ ‎25.战国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有 ‎①都遇到旧贵族势力的阻挠 ③都是为了促进民族交融 ‎ ‎②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④都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遇到了旧贵族势力的阻挠,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都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转型,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③与商鞅变法无关,排除含有③的ACD项。‎ ‎【点睛】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联系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而商鞅变法没有这一目的和作用,排除含有这一说法的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26.如图是1895年的一幅《日本,巨人杀手》漫画,展现的是中国巨人狼狈不堪地摔倒在地,小矮人手持军刀,双脚踏在巨人身上。针对漫画中这一现象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 A. 迈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B. 开始建立地上天国的努力 C. 从实践上变革落后的社会制度 D. 完成建立中华民国的奠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投降,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运动,从实践上变革落后的社会制度,故答案为C项;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排除A项;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开始了建立地上天国的努力,排除B项;1911年辛亥革命完成了建立中华民国的奠基,排除D项。‎ ‎【点睛】漫画类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等能力。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 ‎27.陈乐民在《欧洲文明的进程》中写道:“宗教改革的冲击力则在于对社会性的愚昧发起了攻击。欧洲人几乎没有不是基督教徒的,所以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大分裂就涉及到了每一个人,要他们做出选择……”。下列观点符合他们做出选择的是 A.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基督徒靠行事修为成为义人” D. “人生来就是自由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答案为A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主张,排除B项;“基督徒靠行事修为成为义人”是教会的主张,排除C项;“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排除D项。‎ ‎【点睛】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28.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 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了国家中央集权 B. 学习西方生活方式,促进了文明开化 C. 推动四民平等,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 D. 鼓励殖产兴业,实现近代的富国强兵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可以看出,说明西方文化和科技影响到日本,日本人学习西方生活方式,促进了文明开化,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政治方面的废藩置县,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四民平等,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排除D项。‎ ‎29.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市易法和均输法,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故答案为D项;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排除A项;商鞅尽管被杀死,但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使秦国强大起来,排除B项;门阀制度的形成是由于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 ‎30.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地位变化的原因是 A. 人人都无偿获得一块份地 B. 俄国走向近代后实现了人人平等 C. 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D. “一二九法令”改变了社会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使农民从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从而“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故答案为C项;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份地,不是无偿,排除A项;B项中的“人人平等”说法绝对,排除;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后仍受村社制度束缚,社会结构没有改变,排除D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3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值得不断传承与发扬。‎ 材料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而异矣。‎ ‎——《二程集》‎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 ‎(1)材料一所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哪一学派?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该学派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仪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提炼该学派的精神内核。扼要分析其在当今的社会价值。‎ 材料三 ‎ ‎ 泰西之政治,常随学术思想为转移;中国之学术思想,常随政治为转移,此不可谓非学界之一缺点也。是故政界各国并立,则学术亦各派并立;政界共主一统,则学界亦宗师一统。当战国之末,虽有标新领异如锦如荼之学派,不数十年,摧灭以尽;巍然独存者,唯一儒术。而学术思想进步之迹,亦自兹凝滞矣。夫进化之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中国政治之所以不进化,曰惟共主一统故;中国学术所以不进化,曰惟宗师一统故。而其运皆起于秦、汉之交,实中国数千年一大关键也。‎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1)儒家;发展历程:‎ 起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出现孟子、荀子两位代表人物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出现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思想家明清之际,儒学进一步发展,出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2)精神内核:仁义观念,重义轻利观念,积极的入世思想,民本思想,家国天下的抱负与情怀价值: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社会民生,推动社会发展;有助于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成长为优秀人才 ‎(3)策略:对已有成果客观看待,正确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开放,海纳百川,积极吸收人类所有的优秀文明成果,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解析】‎ ‎【详解】‎ ‎(1)从《荀子》、《汉书·董仲舒传》、《二程集》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儒家学派。儒学发展历程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立、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之际儒学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2)该学派的精神内核,可以根据“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仁义观念、重义轻利观念、积极的入世思想、民本思想、家国天下的抱负与情怀等方面来回答。其在当今的社会价值可以根据“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3)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夫进化之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人类所有的优秀文明成果、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等方面来回答。‎ ‎32.思想解放推动人类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人发现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九十五条论纲”‎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并结合所学提炼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主题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材料二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来似乎容易,实际上此路则不通。‎ ‎——摘编自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一切。压倒了知识者或知识群对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各种美妙理想的追求和需要,压倒了对个体尊严,个人权利的注视和尊重。‎ ‎——摘编自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变化,并指出其原因。‎ 主题三传承与创新 材料三 1899年《万国公报》首次提到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此后,在报刊关于介绍马克思及其观点的文章间或出现。1918年下半年开始,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20年3月,北京大学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毛泽东在长沙曾通过《湘江评论》和《新民学会》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继而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3)阅读材料三,概括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答案】(1)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内涵:人文主义 ‎(2)历程: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 原因:正源于中国近代面临严峻的救亡形势,这也决定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方式、程度和内容,先器物后制度到思想文化。‎ ‎(3)传播情况: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报刊;出现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示例: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后,系统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因素,结合革命斗争实践,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的中国化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解析】‎ ‎【详解】‎ ‎(1)从“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可知是文艺复兴,从“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可知是宗教改革,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可知是启蒙运动。联系所学可知,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 ‎(2)联系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一切”分析得出。‎ ‎(3)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20年3月,北京大学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毛泽东在长沙曾通过《湘江评论》和《新民学会》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继而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等信息分析得出。举例说明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以联系所学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来回答。‎ ‎33.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西汉)桓宽《盐铁轮》‎ ‎(1)阅读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材料二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梁启超写作这部书的目的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材料三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0天时间里,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幕后策划者颁发了40多道改制诏令,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除了湖南,这些诏令几乎均未得到执行。官员们都在观望1889年归政的皇太后对这一激进的改革制度会做何反应。保守派官员当然都纷纷反对,叫嚣不已……军队改革则威胁到满洲的旗兵和绿营……打击腐败则几乎影响到了全体官员。总之,皇帝的计划一展开,他就发现整个统治基础都与他为敌……慈禧最终在满人军事首领荣禄的帮助下,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借鉴作用。‎ ‎【答案】(1)内容: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连坐法。‎ 认识: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对社会触动最大的一次变法,进一步完善了秦国的专制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使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为日后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商鞅变法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特别是推行连坐之法,加重人民负担和剥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2)看法: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即谋求国利民福;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3)原因:戊戌变法采用冒进的政策,实行“大变、全变、快变”的措施,以致矛盾激化;政治战略的严重失误,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触犯了绝大多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失去了统治阶级内部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被慈禧太后镇压。‎ 借鉴:社会变革需要采用缓进的方式,需要在几种社会力量中寻求妥协,做出相互妥协让步,才能有效的开展 ‎【解析】‎ ‎【详解】‎ ‎(1)商鞅变法的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来回答。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可以联系所学并根据材料中的“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等信息,从商鞅变法进一步完善了秦国的专制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使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为日后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的积极影响,和轻视教化、轻罪重罚,推行连坐之法,加重人民负担和剥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等消极影响来回答。‎ ‎(2)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可以根据“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分析得出。梁启超写作这部书的目的,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是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根据“《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等信息,分析得出是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根据“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幕后策划者颁发了40多道改制诏令,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官员们都在观望1889年归政的皇太后对这一激进的改革制度会做何反应”“打击腐败则几乎影响到了全体官员”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可以联系所学,从社会变革需要采用缓进的方式、需要在几种社会力量中寻求妥协等方面来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