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沙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沙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1 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沙市中学高二上第二次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郧阳中学 命题教师:陈 静 审题教师:汤玉娟、王爚惠 考试时间:2020年 6月 20 日下午(2:30—5:0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长期以来,无论民间的济贫活动还是政府减贫干预,大都承载特定价值诉求或意识形态。20 世纪 以来,西方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与转型,既是各国政治经济演变进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 还是福利思想史的现实形态。随着“政策科学”研究的兴起,贫困研究与减贫干预转向科学化的模式, 并带来反贫困特定维度上的效率与进步。然而技术化的贫困干预始终无法回避政治权力的制约,贫困 治理的最优解依然只存在于理想情景,因而,有必要打破意识形态与科学研究的藩篱,尝试在意识形 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之间建构互动空间,突破实证研究“经验——理论”科学环的束缚,探索将政 策及政策实践融入研究流程的路径。 2012 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贫困的发生情 境、反贫困行动的背景以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扶贫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 的前提与边界,这不仅是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也是扶贫领域包括中国脱贫攻坚学 术研究反思与革新的良好契机。2018 年中国提出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关联, 从“短板”的角度审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面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探索。 脱贫攻坚的实践在不断取得减贫成效的同时,也为反贫困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基于脱贫攻坚的 基本方略以及深入实践,中国学术界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延伸和拓展了扶贫思想,主要体现在贫困 识别与瞄准技术方面、反贫困与贫困治理议题以及反贫困理念等方面。已有的研究不仅充分解释了何 以“瞄不准”,何以偏离目标,同样也为政策瞄准提供了诸多用以改进的机制和对策建议。针对政策 执行情境的约束,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驻村帮扶”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克 服了一些治理机制的缺陷。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进入了新的历史高度,其关键在于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了脱贫攻坚实 践,影响了贫困发生和反贫困实践的诸多结构性要素,从而为相关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和经验,极 大地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并形成了诸多可借鉴的模式。具体而言,集中体现在: 机制创新、 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层面。此外,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不仅需要好的经验和素材,同样需要好 的讲述与呈现,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中国话语与反贫困的全球议题之间实现创造性的转 换,从基于特殊经验的理论话语迈向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命题。 (摘编自黄承伟、袁泉《论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技术化贫困干预的治理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治权力的影响。 B. 中国提出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既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审视,又是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2 C. 脱贫攻坚这一实践过程,不仅可以带来看得见的成效,还可以提供理论创新契机。 D.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能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关键在于发挥了政治制度上的优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给出研究思路的方式,以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B. 文章针对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论证。 C. 文章以脱贫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的相互影响为前提,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 D. 文章论证脱贫攻坚理论,是从一般到个别并要求理论最后上升到一般的顺序展开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西方福利体制的形成与转型,也是其政治经济、主流意识形态和福利思想的演变过程。 B. 要进行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革新,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变化。 C. 解决脱贫治理机制的问题,依靠的是政策改进和学术界开展的系列扶贫思想的研究。 D. 如果要讲好中国脱贫的案例,不但要突破实证研究,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大流行”(pandemic)原是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之一。世卫组织将流感分为 6 级,其中最高的 就是“大流行”,其定义是某种流感病毒在疫情发源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了社区层面的暴发, 表明病毒正在跨国蔓延。 从概念上讲,当时的“大流行”指的是流感病毒的影响范围,而不是疫情的严重程度和致死率。 2010 年世卫组织网站给出了“大流行”的简单定义,即“一种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比如,流 感大流行就是指新型流感病毒亚型在全球传播,而多数人对此病毒没有免疫力。此次,新冠肺炎成为 第一个被称为“大流行”的冠状病毒传染病。 可见,“大流行”并非严格的定义而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具有操作上的弹性。世界卫生组织总干 事谭德塞 11 日就表示,将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描述为“大流行”不会改变世卫组织对新冠病毒威胁 的评估,这不会改变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做的事情,也不会改变各国应该做的事情。 (新华社 2020 年 3 月 12 日,“ 国际头条”,有删节) 材料二: 我们的准备不足,可能会导致下一场疫情,比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更严重。让我们看看埃博拉病毒 在过去一年中的发展。大约死了一万人,所有的死者都在西非的三个国家里。之所以没有扩散的原因 有三个。第一个是卫生工作人员做的很多英雄事迹。他们找到很多病人并防止了更多人得病。第二个 是病毒的特性,埃博拉病毒不是靠空气传染的。等到你有足够的传染力时,大部分的人已经病得卧床 不起了。第三个是因为病毒没有传到城市区。这纯粹是运气好。如果病毒传到了城市区,那么死亡的 人数绝对不止于此。 所以下一次我们可能不会这么幸运了。有的病毒可能让你毫无察觉,但当感染病毒的人乘飞机或 者去逛商场,他们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传染力了。此外病毒的来源可以是天然的,像埃博拉病毒,或 是由生物恐怖攻击产生的。所以可以让疫情惨上千倍的病毒是存在的。 (比尔.盖茨在 2015 年埃博拉疫情过后的 TED 演讲,有删节) 材料三: 历史上曾有很多历史学家对研究传染病疫情感兴趣,早期传染病疫情描述中质量较好的一份来自 3 修昔底德。修昔底德详细记录了公元前 430 年发生在古希腊雅典的鼠疫,后来被认为至少是西方世界 第一个记录传染病疫情的历史学家。有些讽刺的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对(历史上)鼠疫疫情最好的一 份描述并不是一份基于史实的记录,而是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小说。 医学史学家 Charles Rosenberg 根据对传染病疫情的历史记录和他自身的研究,将传染病疫情的发 展描述为一个经典的剧情发展模式。首先一个疫情在开始时的发展会受时空局限,之后随着疫情的发 展和揭示力度的提升,疫情导致的个体与群体危机也逐渐增加,直至疫情结束。在他的描述下,一次 疫情发展可被大致归纳为三个环节,从最初的对新疫情的试图识别,中期的理解疫情,到最后的干预 疫情。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基本的叙事结构如何在中国过去两个月的疫情中展现,以及现在全球每个 国家所处剧情(疫情发展)的阶段不同。 为何史学家们对传染病疫情如此感兴趣呢?一部分原因是疫情经常造成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悲剧, 更重要的是重大疫情带来的社会压力可以为我们分析某一个社会提供珍贵的窗口。疫情造成的社会压 力可以显现出一个社会的隐形裂痕,这些裂痕在太平时期可能不会显现出来,因此传染病疫情为我们 研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采样机会,这里面可能包括这个社会真正最在干什么、最在 乎扮演什么角色的人等等。 (哈佛大学 David Jones 教授 2020 年 2 月 28 日在新冠病毒研讨会上的发言,有删改) 4.材料对“大流行”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办法不止一种,其中一种是将流感分为 6 级,最高的一级就是“大流行”。 B.如果某种流感病毒没在疫情发源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社区层面的暴发, 也不能叫“大流 行”。 C.现在世卫组织把一种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也叫做“大流行”,“ 大流行”概念变得模糊,具 有弹性。 D.将新冠肺炎疫情上升为“大流行”,不会改变对病毒威胁的评估和做法,只是为了提醒各国更加 重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二中比尔·盖茨并非专业的病毒学科学家,所以话语中充满了很多的或然性;材料三 David Jones 教授是医学文化学专家,注意了表述的准确性。 B.比尔·盖茨认为人类在多方面准备不足,随时可能会导致下一场比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更严重的疫 情,隐形的病毒可能会因为人们的出行而迅速传播。 C.史学家们之所以对传染病疫情如此感兴趣,David Jones 教授认为是疫情经常给人类带来重大悲剧, 疫情也给分析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机会。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大流行的传染病已经引起了全球各国和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每次疫情 均会导致全球各国的个体与群体的危机逐渐增加。 6.如何防止类似新冠病毒这样的疫情?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路遥 除夕之夜,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我们的村庄。家家窗前点上了灯笼,院子里地上铺上炸得粉碎的红 红绿绿的炮皮。在那些贴着窗花和对联的土窑洞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八碗”。说是八碗,实际 4 上主要是把各种形状和式样的肥肉块子装在八个碗中。农村人虽然富了,他们的肠胃仍需要油水。好, 那就尽情地吃吧。拣肥的吃,放开肚量吃吧,而今这样好的年头,又是自己喂的猪,不吃做什么! 父亲吃了一老碗肥肉,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拿起旱烟锅,自个儿笑眯眯地抽起了烟。他舒服地吐纳 着烟雾,安逸地仰靠在铺盖卷上,享乐的神态使我高兴。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新鲜的念头:我为什么不 用收录机录下父亲的一段声音呢?父亲显然对这事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跃跃欲试,但又有点不好意 思。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你随便说什么都行。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那天,也正像今天一 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 “提起那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把各大队抽来的民工都集中到寺佛村,白天大 干,晚上夜战,连轴转到了年底。那天早上我回家时,你们母子几个围坐在炕上哭鼻子哩。 哭什 么哩?那年头,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过年要甚没甚。旁人家歪好都还割了几斤肉,咱们家我没回来, 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当时,我折转身就往县城跑。我恨我。一个男人,就这么无能啊!我当时想, 我今天出去就是抢也要抢回几斤肉来。” “进了县城,我赶忙跑到了肉食门市部,一看,门关得死死的。我来到后门上,门也关着,不过 听见里面有人咳嗽。我站着,不敢捣门,为甚?怕。怕什么?当时也说不清。过了一会,我突然冒出 了个好主意,哼,别看你老子是个笨老百姓,到紧火时,脑瓜子还聪敏着哩。我想,如果我说我是县 委书记的亲戚,他们还敢不卖给我肉吗?” “就这样,我硬着头皮敲开了肉食门市部的后门。门先是开了一条缝,露出一颗胖头。还没等胖 头开口,我就忙开口说是县上冯书记的亲戚。胖头问什么事?我对他说,冯书记让你们割几斤肉。这 胖干部问我割几斤,我慌忙从怀里掏出了全部的钱一共四块。我问他一斤多少价钱?他说一斤八毛钱。 我说,那就割五斤吧。不过,我当时心里暗暗叫苦:我原来只想割上二斤肉,够你们母子几个吃一顿 就行了,你们母子一年几乎没喝一口肉腥汤哩。我想余下两块多钱,给你妈买一块羊肚子毛巾——她 头上那块毛巾已经包了两年,又脏又烂;再给你们几个娃娃买些鞭炮。吃肉放炮,这才算过年呀。可 眼下我想,一个县委书记的亲戚走一回后门,怎能只割二斤肉呢?我就只好咬咬牙把四块钱都破费了。 但不管怎样,我总算割到了肉,而且是一块多么肥的刀口肉啊!” “我正在街上走,一个叫化子拦住了我的路。我一看,这不是叫化子,是和我一块当民工的高五, 他老婆有病,他本人已经熬得只剩下一把干骨头。高五挡住我,问我在什么地方割了这么一块好肉? 我没敢给他实说,就撒谎说,我的肉是从一个外地人手里买的。高五忙问我,那个外地人现在在什么 地方?我说人家早走了。高五一脸哭相对我说,直到今早上才向别人央告着借了几个钱,可现在又连 一点肉也买不到了。他说大人怎样也可以,可娃娃们不行呀,大哭小叫的……他瞅了一眼我手里提的 这块肉,可怜巴巴地说,能不能给他分一点呢?我舍不得这么肥的肉给他分,就对他说是这肉是高价 买的。他忙问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一块六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二斤!我 迟疑了一下,对他说,那好,咱两个一劈两半。就这样,高五拿了二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 笑呵呵地走了,倒好像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了二 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好运气!” “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几串鞭炮。还剩了七毛钱,又买了 几颗洋糖……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再高兴不过了。高兴什么哩?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 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也有了新头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 我“啪”一下关住了收录机,什么话也没说,丢下父亲,心情沉重地一个人来到了院子里。此刻, 5 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和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相辉映,一片富丽景象。远处传来密集的锣鼓点和 丝弦声,夹杂着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村庄正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 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和慰藉……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 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 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 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 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摘自《祝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通过我想用收录机录下父亲声音的这一新鲜念头,引出父亲对于“一生中最 高兴的一天”的回忆。 B.小说中反复提到“这怎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真叫人没法说”,生动地塑造了父亲不善 言辞的朴素农民形象。 C.与父亲同为民工的高五家庭也非常困难,我对父亲占其便宜的做法是不认同的,这也是我一个人 来到院子里的原因之一。 D.小说注重从小人物感受大时代,父亲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但是作者却通过他展现了一段极 其贫困的艰难岁月。 8.本文尾段与鲁迅小说《祝福》尾段都描写了过年时的庆祝场景,在表达小说的主旨上各自起到了十 分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中的故事读来真实可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 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 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 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 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 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 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 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 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6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 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 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 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 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 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 死/争至是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 死争/至是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 争/至是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 死争/至是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 史书。 B.“甫冠”指刚刚 20 岁。古代男子 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 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 体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 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终听从 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 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 远考虑,早立储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l4~15 题。 7 三十年前好用工 吴澄① 三十年前好用工,男儿何者为英雄? 世间有事皆当做,天下无坚不可攻。 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 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工。 (注)①吴澄(1249—1331),字幼清,江西崇仁人,元初学者。弟子甚多,从学者不下数千百人, 平时结草庐而居,人称草庐先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诗题源自孔子“三十而立”,诗人刚刚到三十岁,思想开始成熟,已具有独立的见识。 B. 首联即开宗明义,并用设问的句式总起下面的诗句,设问的方式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C. 中间两联提到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培育积累,是绝难办到的。 D. 全诗首尾照应,语言平实,态度真挚,表现出了老师对学生殷勤勖勉的深情。 15.在诗人看来,成为英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的“ , ”两句,描写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意境阔大,景色宏伟。 (2)《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 , ” 的观点,醒人耳目。 (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 肯定自我,于貌似消极的表象中透露出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愿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曾国藩说:“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然而我们很容易犯“自是” 的毛病。许多有才华之人,常常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的原因,所以会有怀才不遇的感叹。他们认为我 比别人有本事,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大展才华,做出一番__________的大事,好让世人对他们 _________。但是他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本事,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历史上,许多有大本事的人, 常常因为存在恃才傲物、不善交际、不肯退让等缺点,人生结局反而令人唏嘘不已!所以有时并不是 别人故意针对他们找茬,不给他们机会,而是问题出在他们自己身上。李白被逐出朝廷,他自己实在 应负主要的责任,谁叫他那么狂傲不羁,_________呢?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即使有本事,甚至有大本事,也不要瞧不起小事,不愿做小事。有一点本 事,不一定能做大事;而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做大事的,都要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经验,打牢基础, 锻炼才干。否则,高不成,低不就,还_______,别人更不会给你机会。 我们一定还要知道,我们即使有本事,甚至有大本事,( )。姜子牙 80 年不遇,尚能悠然垂 钓。我们何以整天牢骚满腹,郁郁不乐?其实,甘于平淡,安天乐命,把自己本分的事做好,何尝不 是一种快乐!谁说有大本事的人就一定只能做大事呢?不要再自是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经天纬地 侧目而视 目空一切 怨天尤人 8 B. 开天辟地 侧目而视 目中无人 怨声载道 C. 开天辟地 刮目相看 目中无人 怨声载道 D. 经天纬地 刮目相看 目空一切 怨天尤人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也应有颗淡泊的心 B. 也不要甘于平淡 C. 还是不要自以为是 D. 还是应等待机会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许多有才华之人,常常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所以会有怀才不遇的感叹。 B.许多有才华之人, 所以会有怀才不遇的感叹, 常常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 C.许多有才华之人, 所以会有怀才不遇的感叹, 常常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的原因。 D.许多有才华之人,常常是他们自以为是的原因,所以会有怀才不遇的感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8 个字。(6 分) 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心绞痛是最为有效的缓解药物,但如果是肥厚性心肌 病彧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导致的心绞痛,________________ ,反而会加重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硝酸甘 油不能挽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可能发生低血压,导致休克、心肌梗死面积扩大。 ___________ ,一般为 0.3~0.6 毫克。不要自行加大剂量,否则会诱发心绞痛。第二次服就可以稍微 量大一些。出现急性心绞痛时,立即舌下含硝酸甘油 l 片,一般 1~2 分钟就能起效,作用时间可维持 20~30 分钟。_________ ,可隔 5 分钟后再含 1 次,最多连续含服 3 次,若疗效仍不明显,不要继续 含服。 21.阅读下面文字,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四个主要特点,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2020 年 1 月 15 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 见》。《意见》指出,自 2020 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不 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重点在数学、 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 绩(不低于 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 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录取后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 —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五四青年节,某网站推出视频《后浪》演讲,引 起各主流媒体的广泛转载和社会的关注热议。 演讲词里有:“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作为“后浪”的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演讲词,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