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中华民族在悠远文明历程中逐渐凝练出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大生命观,参天地赞化育(参悟天地万物规律,帮助天地化育万物)的生生意识和“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的生命关怀,是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历史积淀中最为广泛而又精微的部分。‎ 其一,自先秦而下,古贤始终将天地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构建了“三才”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天地人和万物按照一定的时空秩序不断因应、互动和演化,关系错综复杂又具内在统一性。古贤基于农业社会实践解说天地人的不同作用和相互关系:天行有常,地养有宜,万物各有其性;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赞天地之化育”,辅佐天地成就“生生”大德。其中,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类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 其二,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蕴含着最深层的生命思考和生态伦理。所谓“生态”,可以解释为生命与生命、生命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好生之德,《易经》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先民的思想意识中,大千世界万物有情(有灵),不但人类、动物、植物有生命,山岳、河流、渊池、洞穴、土地等也都有生命,认识自然、对待环境皆以生命为本,崇尚和谐包容。《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既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德性追求。这种生命关怀既不局限于自我,亦不独施于人类,而是“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其三,中华民族一直认为天地生养万物,故称“天父”“地母”;土地是生命的根本,故《管子》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莞也。”土地本身也是有生命的,需要不断滋养。所以,先民极重“养地”“养田”,世世代代不敢懈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然根基因此得到维护。令人赞叹的是,这一伟大成就乃是通过废物循环利用获得的。最晚在商朝,中国农民就开始积肥施肥。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人畜粪便及其他生产生活废物皆有“余气”,随意弃置则污秽不堪、恶臭难闻,用作肥料却能“变废为宝”“化恶为美”,得废物“余气相培”“地力可使长新壮”,配合多种经营,且能“相资以利用”“相继以生成”。‎ 这些历史积淀,既包括先哲关于天人关系的哲理思辨,也包括百姓的生态观念和自然知识;既包括农耕民族保护农业环境的经验技术,也包括游牧、渔猎民族爱护自然资源的习俗传统;既包括国家关于山林川泽管理、自然灾害防御、水土环境整治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也包括基层社会有关田土、山林、溪泉、渠堰利用与保护的族规、祖训、乡约等。‎ 它们承载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历史信息,充溢着好山乐水、热爱乡土田园的自然情感、生命情趣和家国情怀。‎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才”思想体系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在此体系中天地人与万物具有内在统一性。‎ B. 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 C. “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强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挖掘万物的潜力。‎ D. “天地之大德曰生”体现了先民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生命,对待自然应以生命为本的德性追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生态文化先概述,再分条梳理,最后总结,条理清晰。‎ B. 文章主体的“三才”体系、“生生意识”的生态伦理、爱养土地三部分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C. 文章举出先民“养地”“养田”的例子,证明了先民土地是生命的根本、土地也有生命的认知。‎ D. 文章末段总结全文,从多个角度阐释了生态意识、生命情怀弥散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生态观—项是 A. 某楼盘依山傍水,开盘广告语“聚山水之灵气,撷天地之菁华,享人文之盛事,谱盛世之华章”。‎ B. 拙政园浮翠阁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名“浮翠阁”。‎ C. 古人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准绳,指导农业生产,节气也是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D. 某水利工程,既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和防洪功能,也考虑到水库的灌溉主力能,追求综合效益。‎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努力挖掘万物的潜力”错误,结合上下文来看,“尽物性”强调的应该是顺应物性,如文章第二段所说“天行有常,地养有宜,万物各有其性;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类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故选C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互不干涉”错误,选项表述不当,从文中来看,文章主体的三部分是相对独立,又有着有机联系的,并非“互不干涉”。故选B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生态观—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中华文明生态观”的内容,再浏览选项,看哪一项与文中的中华文明生态观不一致。文章第一段提到中华文明生态观,即“参天地赞化育(参悟天地万物规律,帮助天地化育万物)的生生意识和‘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的生命关怀”,D项,“某水利工程,既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和防洪功能,也考虑到水库的灌溉主力能,追求综合效益”错误,该选项只提到工程的各种效益,并未体现对生态的关注,与文中的中华文明生态观不一致。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拳张三 揪立 ‎①我是张三。‎ ‎②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郎,上下打量了面容清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 ‎③哟西,有胆量。‎ ‎④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⑤美津智郎伸手道“请”。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⑥张三德州武城人,居武城瓦房胡同,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⑦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时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⑧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肚子。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背背双手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 ‎⑨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⑩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掌柜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腥,涩,火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⑪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步履轻冉,双手捧着一碗高粱酒,不喊三爷口称三哥,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一碗女儿红,好酒好酒,抬足离去。‎ ‎⑫有人说,张三和柴家大女儿有一手,有人说,非也,柴掌柜故意请张三来变个法子给他的酒坊造声势。无论怎么说,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⑬据老人说,德州附近喝酒比得上张三爷的,没有,一个都没有。真有不服气的,比如,陵县醉弥陀金灿,骑着枣红大马来找张三,那家伙,论坛的喝,两个人从上午喝到了下午,未分胜负。金灿光膀子骑马向东,张三爷折西回瓦房胡同,金灿走了十里路,一个趔趄从马上栽了下来,一命呜呼。张三睡了七天七夜,酒汗流了一炕,醒来仍喊,痛快。‎ ‎⑭美津智郎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郎恼羞成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就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⑮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郎不住点头。‎ ‎⑯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的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⑰喝到三十八碗的时候,张三爷眼皮发木,视线模糊,柴家大姑娘和新女婿双双捆着手注视着张三,张三爷对大姑娘微微笑了笑。‎ ‎⑱三哥,大姑娘欲言又止。‎ ‎⑲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郎拍了拍军刀,放人。‎ ‎⑳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郎屋里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㉑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郎,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 ‎㉒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如录》,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蠃螟蛉如侍侧在焉也。‎ ‎㉓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 ‎㉔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美津智郎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㉕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本可将人物经历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却对醉拳张三的身世及最终去向做了模糊化处理,这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B. 小说对张三爷喝酒救人一段的叙述很有特色,中间的几次小停顿造成了故事情节上的波折,使小说原本紧张的情节变得舒缓,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衬托,张三爷饮酒救人时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的描写就有力衬托出张三爷的形象。‎ D. 张三爷“身着长衫”“轻抬阔步”“泰然自若”“微抖长衫”,“背背双手”这样的描写看似信笔而为,实则颇具匠心,暗示着张三爷非同一般的身份。‎ ‎5. 小说第⑥-⑬段的叙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请概括醉拳张三的形象特点,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这部分叙述为插叙,避免了小说的平铺直叙。②交代了张三爷的几则传闻,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如对张三爷善于品酒的介绍、对张三爷喝酒时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均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③为后文情节做铺垫。如张三爷和醉弥陀比拼酒量,到柴家酒坊品酒,都为后文张三爷喝酒救人做了铺垫。 ‎ ‎6. ①好酒懂酒,酒量奇大。张三爷酒量大,四十碗酒后仍然清醒;张三爷善于品酒,武城多家名酒都是三爷品出来的;张三爷懂酒,谈起酒德滔滔不绝。②重情重义,勇气过人。为救柴掌柜一家,面对日本人的刺刀,连喝四十碗烧刀子。③身怀绝技,能文能武。喝酒之后一套八仙拳飘逸如神,谈到酒德引经据典。④有民族自尊心,日本人说中国人无酒德,张三爷不顾自身安危,义正辞严进行反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中间的几次小停顿……使小说原本紧张的情节变得舒缓”错误,从文中来看,喝酒救人的几次停顿应该是让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张,而不是“舒缓”。故选B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第⑥-⑬段的叙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然后找到这几段文字,概括这几段的内容,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从文中来看,小说从张三爷喝酒救人入手,然后在⑥——⑬却写张三爷的几则传闻,第⑭段又回到喝酒救人的事件上来,由此可知,中间这⑥——⑬‎ 段属于插叙部分,这就让小说避免了平铺直叙,让小说有了波澜;从形象上来看,前后的救人部分体现出张三爷的重情义、有勇气,身怀绝技、能文能武,而插叙部分重点突出张三爷的善于品酒以及喝酒后的表现,这对于人物形象来说,丰富了张三爷的形象;从与下文的关系来看,插叙部分张三爷的酒量过人以及为柴家品酒等内容都为下文喝酒救柴家人做了铺垫。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概括醉拳张三的形象特点,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张三爷喜欢喝酒且酒量很大,如“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以及张三爷与醉弥陀比酒以及喝四十碗酒救人都能体现这一点,同时张三爷也善于品酒,如“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张三爷很重情义且勇气过人,面对日本人的刺刀,他连喝四十碗烧刀子来救人;张三爷身怀绝技且文武双全,喝过酒之后的张三爷引经据典谈论酒德,打了一套八仙拳“如风如影飘逸出神”“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最后日本人要抓他的时候,他“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张三爷有民族自尊心,“美津智郎屋里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蠃螟蛉如侍侧在焉也”。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解答段落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中间段一般是承上启下,结尾段一般是呼应开头、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0月31日,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认证电子竞技运动为正式体育项目,代表着国际奥委会将开始把电子竞技纳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并正在考虑是否纳入2024年巴黎奥运会。‎ 随着互联网和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竞技的受众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电子竞技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电子竞技正蓬勃发展。作为互联网+竞技体育,蕴藏无限商机的新兴产业,大量的资本涌入,也促使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巨人网络表示,移动电竞成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中青宝以军事类电竞产品“最后一炮”开辟主播与电竞赛事的双线运营模式。完美世界则在传统端游业务的基础上,加大了电竞领域的深度布局。‎ 电竞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文化部、体育部等部门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对电竞产业进行规范引导。教育部也在大学设立电竞产业相关专业。‎ 广义的电子竞技拥有带动游戏、数字内容、硬件以及泛娱乐等环节的产业链能力,被众多地方政府视为产业升级重要驱动力之一。在电竞产业、商业行为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电竞内容与商业融合、电竞产业地方化、电子竞技赛事城市化等建设得到了不断推进,未来电子竞技将作为重要的城市泛娱乐生态内容在商业、产业、文化三个方面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城市电竞文化的塑造也有利于电竞的进一步发展。‎ ‎(搜狐网《电子竞技发展势头良好》)‎ 材料二:‎ 图一:中国电子竞技市场与用户规模预测(2015-2019)‎ 图二:2018年上半年电子竞技厂商营收规模比例 ‎(新浪网《2018年电子竞技行业市场概况及前景分析》)‎ 材料三:‎ 蓬勃发展的电竞产业,正遭遇专业人才缺乏的瓶颈。‎ ‎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高校13个增补专业,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赫然在列。2017年,18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并开始招生。今年,更多高校增加了电竞专业或方向。‎ 然而,对于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一些参加高考的学生及其家长仍然比较陌生。‎ 近日,记者就“你是否愿意让孩子报考电竞方面的志愿”采访了多名考生家长,其中只有一名家长明确表示如果孩子选择报考他会支持,其余的家长不是回答“了解下再说”,就是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而反对的理由,就是他们想当然地以为“电子竞技就是教孩子打游戏”,认为电竞专业是“洪水猛兽”,生怕孩子由此染上网瘾不可自拔。‎ ‎(《人民日报》刊文《人才缺口较大你了解电子竞技专业吗?》)‎ 材料四:‎ 虽然中国电子竞技市场近年来非常火热,但不为人知的是,在一线战队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有许多二线战队因打不出成绩面临直接被解散的命运。曾担任多届WCG裁判长的Hunter表示,战队解散不是因为成绩不好,也不是因为资金不够,关键在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俱乐部无法得到高效的管理与运营。‎ Hunter表示,如今中国电竞俱乐部的管理人员专业度很低,基本上都是职业选手退役后转型担任,或者是一些电竞爱好者,且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在文化程度与社会阅历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完美世界教育王雨蕴指出,当前电竞教育鱼龙混杂,且多数局限于培训技术工人,教育与一线产业脱钩,产业也没有反馈明确的人才需求和标准。她提出,电竞教育的发展必须走产业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经过长期一线开创性探索,王雨蕴对电竞教育的现状有深刻认知。她提出应该仿照职高、本科及硕博研究生体系,将产业需要的人才划分为金字塔三层:最基础的是技术型人才,例如游戏裁判、视频技术人员等;中坚部分是复合型人才,能解决产业链中的复杂专业问题;处于顶端的是创意型和研究型人才,能以科学的方法深化行业认知,并衍生出强有力的流行文化和商业模式。‎ ‎(《经济日报》刊文《电竞教育不能局限于技术培训》)‎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际奥委会认证电子竞技运动为正式体育项目,并正在考虑是否将其纳入2024年巴黎奥运会,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电子竞技认可度的提升。‎ B. 为促进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中青宝、巨人网络、完美世界等网络游戏公司纷纷布局电子竞技产业,探索电竞产业发展之路。‎ C. 国家多个部门面对电竞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相继出台电竞产业相关政策,一方面是为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引。‎ D. 电竞内容与商业融合、电竞产业地方化、电子竞技赛事城市化等建设得到不断推进,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对电竞产业的重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显示,自2017年始,到可预测的2019年,电竞产业市场规模和用规模的增长率均呈现急剧下跌的趋势,行业前景不容乐观。‎ B.‎ ‎ 图二显示,2018年上半年,网易游戏、腾讯游戏两大巨头的营收规模占到市场总规模的70%以上,各个投资主体之间发展并不均衡。‎ C. 材料二显示,2017年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一年,不管是电子竞技的市场规模还是用户规模都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D. 材料二显示,我国电竞产业用户规模增长率和市场规模增长率曲线基本吻合,这说明大众的接受是电竞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9. 材料三和材料四围绕电竞产业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侧重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A ‎ ‎9. ①社会对电子竞技专业的陌生与偏见阻碍电竞专业人才的培养。许多家长因为不了解电子竞技专业而视之为洪水猛兽。②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中国电竞俱乐部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退役的职业选手,或者是一些电竞爱好者,且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专业度很低。③电竞人才培养缺乏规范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教育与一线产业脱钩,产业也没有反馈明确的人才需求和标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为促进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蓬勃发展”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二段只是说“随着互联网和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竞技的受众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电子竞技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电子竞技正蓬勃发展。作为互联网+竞技体育,蕴藏无限商机的新兴产业,大量的资本涌入,也促使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巨人网络……中青宝……完美世界……”,并没有说这些网络游戏公司布局电子竞技产业,探索电竞产业发展之路是为“促进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蓬勃发展”。故选B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自2017年始,到可预测的2019年……急剧下跌”错误。由材料二图一可见,2018年到2019年的用户规模、市场规模增长率谈不上“急剧下跌”。故选A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材料三、材料四围绕电竞产业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侧重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然后到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圈出导致电竞产业专业人才缺乏的原因,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然而,对于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一些参加高考的学生及其家长仍然比较陌生”“反对的理由,就是他们想当然地以为‘电子竞技就是教孩子打游戏’,认为电竞专业是‘洪水猛兽’,生怕孩子由此染上网瘾不可自拔”,这是社会对电子竞技专业的陌生与偏见阻碍电竞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材料四“如今中国电竞俱乐部的管理人员专业度很低,基本上都是职业选手退役后转型担任,或者是一些电竞爱好者,且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在文化程度与社会阅历上受了很大的限制”,这是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如“当前电竞教育鱼龙混杂,且多数局限于培训技术工人,教育与一线产业脱钩,产业也没有反馈明确的人才需求和标准”,这说明电竞人才培养缺乏规范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处让,字德谦,沧州人也。少为张万进亲吏,万进入梁,为泰宁军节度使,以处让为牙将。万进叛梁附晋,梁遣刘鄩讨之。万进遣处让求救于晋,晋王方与梁相拒,未能出兵,处让乃于军门截耳而诉曰:“万进所以见围者,以附晋故也,奈何不顾其急?苟不出兵,愿请死!”晋王壮之,曰:“义士也!”为之发兵。未渡河,而万进为梁兵所败,处让因留事晋。庄宗即位,为客省使,常使四方,多称旨。天成中,迁引进使,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范延光反,高祖命杨光远为招讨使,以处让参其军事。已而副招讨使张从宾叛于河阳,处让分兵击破从宾。还,与光远攻鄴,逾年不能下。其后延光有降意而迟疑,处让入城,譬以祸福,延光乃出降。‎ 唐制,枢密使常以宦者为之,自梁用敬翔、李振,至庄宗始用武臣,而权重将相,高祖时,以宰相桑维翰、李崧兼枢密使,处让与诸宦者心不平之。光远之讨延光也,以晋重兵在己掌握,举动多骄恣,其所求请,高祖颇裁抑之。处让为光远言:“此非上意,皆维翰、崧等嫉公耳!”光远大怒。及兵罢,光远见高祖,诉以维翰等沮己,高祖不得已,罢维瀚等,以处让为枢密使。处让在职,凡所陈述,多不称旨。处让丁母忧,高祖遂不复拜枢密使,以其印付中书而废其职。处让居丧期年,起复为彰德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以疾卒,年六十三,累赠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B. 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C. 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D. 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岁冠礼时取字,古人出于礼貌,一般对平辈或后辈称字。‎ B. 节度使,官职名,一般认为唐代开始设立,是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 C. 四方,原本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古人常以此来指代天下各处或四方诸侯之国。‎ D. 赠,文中指追赠,给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的追封,追封的官职是荣誉性质的虚衔。‎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处让忠于其主,受到晋王赏识。张万进派刘处让向晋求救,刘处让在军门前割下耳朵陈诉,不顾生死,晋王为他的忠义所触动,于是发兵。‎ B. 刘处让仕晋之后,颇有功绩。张从宾反叛,被刘处让分兵击败。刘处让发现范延光对投降迟疑不决,于是进城,说以利害,范延光终于投降。‎ C.‎ ‎ 刘处让气量不足,工于心计。他对宰相桑维翰、李崧兼枢密使的事情心有不平,于是把二人妒忌杨光远的事告知杨光远,最终二人被免去职位。‎ D. 刘处让多朝为官,仕途顺利。后唐庄宗即位后,刘处让任客省使,后升任引进使,左骁卫大将军。后晋高祖时又担任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进所以见围者,以附晋故也,奈何不顾其急?‎ ‎(2)未渡河,而万进为梁兵所败,处让因留事晋。‎ ‎【答案】10. A 11. A 12. C ‎ ‎13. (1)张万进之所以被围,是因为归附晋,为什么不管他的危急呢? ‎ ‎(2)(晋军)还没渡过黄河,而张万进已被梁兵打败,刘处让于是留下为晋效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这段话是说“唐废帝时,魏州军作乱,驱逐将帅刘延皓,(朝廷)派范延光招讨,以刘处让为黄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登位,刘处让历任宣徽南院使”,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废帝”“魏州军”“其帅刘延皓”“范延光”“处让”“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宣徽南院使”,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废帝时”是时间状语,后面是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排除C项;“逐”是动词,“逐”的对象是“其帅刘延皓”,“其帅”和“刘延皓”不能断开,且“遣范延光招讨”的主语应是“朝廷”,不可能是“刘延皓”,这就排除BD两项,故选A项。‎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古人出于礼貌,一般对平辈或后辈称字”错误,对“后辈称字”错误,应是“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故选A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于是把二人妒忌杨光远的事告知杨光远”错误,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二人妒忌杨光远是刘处让的诬陷,并非事实。故选C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见围”,被动句,“见”表被动,被;“以……故”,因为……的缘故;“……者,……也”,判断句;“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危急(处境或情况);“奈何……”,反问句,为什么。第二句中,句首补出省略的主语“晋军”;“河”,黄河;“为……所”,被动句;“因”,于是;“事”,动词,侍奉,或意译为“为……效力”。‎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处让字德谦,是沧州人。年轻时是张万进亲近的官吏,张万进入梁,任泰宁军节度使,以刘处让为牙将。张万进背叛梁归附晋,梁派刘鄩讨伐他。张万进派刘处让向晋求救,晋王正和梁军相对抗,没能出兵,刘处让于是在车门前割下耳朵陈诉说:“张万进之所以被围,是因为归附晋,怎么不管他的危急呢?如果不出兵,希望求得一死。”晋王认为他很豪壮,说:“义士啊!”为此出兵。(晋军)还没渡过黄河,而张万进已被梁兵打败,刘处让于是留下为晋效力。唐庄宗登位,刘处让任客省使,常常出使四方,大多符合旨意。天成中,升任引进使,屡次升迁担任左骁卫大将军。唐废帝时,魏州军作乱,驱逐将帅刘延皓,(朝廷)派范延光招讨,以刘处让为黄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登位,刘处让历任宣徽南院使。范延光反叛,晋高祖命杨光远任招讨使,任命刘处让为参谋军事。不久副招讨使张从宾在周阳反叛,刘处让分兵攻破张从宾。回军,和杨光远攻打邺都,一年多不能攻克。后来范延光有投降的想法而又迟疑不决,刘处让进城,用祸福利害开导他,范延光于是出来投降。‎ 唐的制度,枢密使常常以宦官担任,自从梁用敬翔、李振,到唐庄宗才开始以武臣担任,权势超过将相。晋高祖时,以宰相桑维翰、李崧兼任枢密使,刘处让和宦官们对此心怀不满。杨光远讨伐范延光,因为晋的重兵掌握在自己手中,举动十分骄横放肆,他请求的事,晋高祖颇有删减压制。刘处让对杨光速说:“这不是皇上的意思,都是因为桑维翰、李崧等人妒忌你而已!”杨光远大怒。罢兵后,杨光远见晋高祖,申诉桑维翰等人败坏自己,晋高祖迫不得已,罢免桑维翰等人,任刘处让为枢密使。刘处让在职,大凡陈述的事情,多不符合旨意。刘处让为母亲服丧,晋高祖就不再授他任枢密使,把枢密使的官印交给中书,废除了枢密使的职位。刘处让居丧一年,复官,又任彰德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因病而死,六十三岁,累赠太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五十九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①边。‎ ‎【注释】①华池:此处指王母的瑶池。‎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托物言志,以荷花自喻,表达人生的感慨和理想。‎ B. 荷花生于幽泉之侧,分外明艳动人,暗示了诗人高洁的人格与不俗的才华。‎ C. 这首诗的语言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D. 诗歌的末两句,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用人不问实际才干,只看门第的愤慨。‎ ‎15.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一句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冒、罗用得巧妙。 ②“冒”字不仅写出荷花初出水的动态,而且写出荷花亭亭玉立的风姿。 ③“罗”是网罗、环绕之意,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茂密的荷叶为轻烟笼罩的景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 项,“诗歌的末两句,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用人不问实际才干,只看门第的愤慨”错误,从诗中来看,“愿托华池边”,意思是“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表达的应是诗人希望受到重用的理想。故选D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一句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指出精彩的字,一般按照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顺序来判定,再解释该字的意思,看有无使用手法(如拟人、化静为动、词类活用等),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效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这两句中的动词是“冒”和“罗”,意思分别是“冒出”“环绕”“笼罩”,然后解释诗句的意思,这两句是说“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前一句中以“冒”形容荷花出水的姿态,展现出荷花亭亭玉立于水面的风姿,后一句中以“罗”形容烟雾笼罩密密荷叶的进行,体现出荷叶之茂密。考生按照这种思考的方式进行答题即可。‎ ‎【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第四是炼所用的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作分析。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女主人公和氓少年时期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情景。‎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_______”一句用比喻手法写箫声的余音悠长,“_______”一句又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蛟龙起舞写出箫声极强的感染力。‎ ‎【答案】 (1). (1)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2)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3)不绝如缕 (6). 舞幽壑之潜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宴”“晏晏”“萧萧”“缕”“幽壑”“潜蛟”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 ,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有时已人事不知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峻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误会飞入了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辨;他宁可 。餐霜饮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 。时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几乎 。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 )。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 ‎(摘自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的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B. 他的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在这道难题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C. 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D. 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在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 B. 只管攀登,他在无限风光之间;只知攀登,他在千仞深渊之上。‎ C. 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 D. 只知攀登,他在千仞深渊之上;只管攀登,他在无限风光之间。‎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宵衣旰食 含垢忍辱 汗流至踵 万劫不复 B. 废寝忘食 含垢忍辱 汗如雨下 粉身碎骨 C. 宵衣旰食 逆来顺受 汗流至踵 万劫不复 D. 废寝忘食 逆来顺受 汗如雨下 粉身碎骨 ‎【答案】17. D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他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个句子的语病有两处,一是成分残缺,第一个“他”后缺少结构助词“的”或介词“把”,可以改为“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二是“奉献给……上了”是句式杂糅,把“奉献给……”和“奉献在……上”两句杂糅。B项,“奉献在这道难题了”搭配不当,要么“奉献给这道难题”,要么是“奉献在这道难题上了”。C项,“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句式杂糅。A项和D项均没有语病,根据尊重原文的原则,文中说的是“这道难题的解题”,而不是“这道难题”,故选D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后面说“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由此可知,前面是说他在千仞深渊之上的攀登,而后面则是攀登的结果,故括号处应先说“在千仞深渊之上”,后说“在无限风光之间”,这就排除AB两项;从文中来看,强调的是“攀登”,且从语法的角度来看,作为主语,“他”应放在谓语动词前面,而不应放在后置状语“在……之上”和“在……之间”前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第一处,此处是形容人物昼夜不舍,潜心思考研究的状态,应用“废寝忘食”。“含垢忍辱”,忍、含:忍受。形容忍受耻辱。“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第二处,从前面“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来看,用“逆来顺受”不合语境,语段中是说人物忍受这些耻辱,应使用“含垢忍辱”。“汗如雨下”,形容出汗很多。“汗流至踵”,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第三处,此处把人物的研究说成“攀登”,形容他攀登时的状态,而不是恐惧或惭愧,应使用“汗如雨下”。“万劫不复”,永远不能恢复。“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第四处,结合语境“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可知,此处应为“粉身碎骨”。故选B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某场学术报告会的邀请函,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邀请函 敬的×××教授:‎ 本学会想在2018年12月12日办个民间文学理论报告会,已请了省内外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商量民间文学理论发展大计。到时候请您就民间文学理论的现状与发展发表高见,烦请拨冗出席。‎ ‎××省文学研究会 ‎2018年12月1日 ‎【答案】想在—计划于 办个—举办 请了—邀请 商量—共商 到时候—届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场学术报告会的邀请函,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根据句子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这是一个邀请函,要求使用“书面语体”,故考生可以圈出其中的口语,改为书面语即可。如“本学会想在”中“想在”就是口语,可以改为“计划于”;“办个民间文学理论报告会”中“办个”也是口语,可以改为“举办”;“已请了省内外多位专家学者”中“请了”是口语,可以改为“邀请”;“商量民间文学理论发展大计”中“商量”可以改为“共商”;“到时候请您”中“到时候”是口语,可以改为“届时”。考生可以根据这种方式进行修改。‎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面是某市中小企业注册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 ‎【答案】中小企业注册需预先审核企业名称,之后对并联审批资料进行网上预审,资料不齐1个工作日内给予反馈,通过预审则到综合服务窗口办理(一窗收件),4个工作日内完成各部门并联审批,之后领取公章、证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市中小企业注册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然后观察流程图上箭头的指向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再按照顺序进行表述即可。从图上来看,这是某市中小企业注册流程图,从箭头的指向来看,可以从左到右进行描述,即从“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开始,接着要对并联审批资料进行网上预审,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资料不齐的,1个工作日内给予反馈,二是通过预审的,就可以到综合服务窗口办理(一窗收件),在4个工作日内完成各部门并联审批,之后领取公章、证照。考生在表述的时候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点睛】流程图做题方法: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跨越自己 汪国真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请依据对这首小诗的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超越自己 超越自我非常重要,一个人连自己都无法超越,他还想超越他人;一个人只有超越自己后才能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与生俱来的弱点,创造自己个人的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不可或缺的存在。‎ 超越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超越自己需要十分打的毅力,十分大的努力,十分大的坚持不懈!‎ ‎2008年8月9日,一个灰色的日子。射击赛场上,我输了。‎ ‎ 这天的赛场上,人山人海。有那么多国人在期待我能获得首金。一端起枪,我就觉得今天的枪特别沉重。我开始胡思乱想起来。一会儿想到我拿了第一,大家欢呼的场景;一会儿又想到我没有拿到首金,人们的失望之情;一会儿又想到预赛我只是第二,对手的实力可不弱……我的胸腔里好像有一只好动的兔子,咚、咚、咚的在不停的跳动。我深呼吸,想忘却这些杂念,集中精力射击,可纷乱的思绪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当最后一枪射出后,我感到全身没有一丝力气。天空忽然黯淡下来,我仿佛置身于迷宫中,我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自己。‎ 接下来的四天,比四年还长。我把自己封闭了,除了教练,我谁也不想见。我不敢看报纸,也不敢看电视,甚至不敢接电话。我觉得我是个罪人。我拿起我心爱的枪,瞄准靶子,射击,射击。机械的动作当然瞄不准靶心。我难道已经失去射击的感觉了吗?我应该放弃了吗?……我一遍遍的问自己。我不甘心,这么多年的刻苦训练就这样放弃吗?难道我连拼搏一下的勇气都没有吗?难道上届奥运会上那个冠军不是我吗?‎ 终于,8月14日到了。‎ 我一定要放下包袱,打出我平时训练的水平。可是,一拿起枪,我又患得患失,胡思乱想起来。结果,第一枪就是8.7环。没有希望拿到金牌了,我绝望了。我不能现在就退场,干脆把剩下的当成一 次平时训练好了,情况还能更糟到哪里去呢。这么一想,我竟然完全放开了,我的眼里只有靶心。我打出了两个10.8环的好成绩。最终我赢得了女子50米步枪三姿赛的冠军。‎ 这四天,从地狱到天堂,我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啊。《功夫熊猫》里有一段话说得好:Yesterday is a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 That is why we call it present.我终于明白了,赛场上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比赛其实是自己和自己的较量。当你抛却杂念,真正释放自己,才能够征服、超越自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汪国真的一首诗,即《跨越自己》,首先要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进而确定立意。“我们可以欺骗别人/却无法欺骗自己/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这是说年轻人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认真地投入生活,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让青春不再迷茫;“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这是告诉我们人生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在人生的进程中,保持单纯而乐观积极的心态,如同赤子,不迷失真我;“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是说悲哀和欣喜都是人生的常态和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和阳光心态,去战胜自我、战胜挑战、跨越前进中的障碍,就在这样的行程中,人生才会显示真实的意义,活出真正的自我,活出精彩、无怨无悔的人生。“跨越自己”,可以理解为“超越自我”。“真实的自己”指什么呢?如何理解“跨越一个真实的自己”呢?“真实的自己”能跨越吗?这个“真实的自己”,当是在跨越高山,即在克服困难、抵达目标中,不欺骗,仍保持最初的情怀。“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即在保持最初的情怀下,于克服困难、达成目标中,不断的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升华自己。考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何为“跨越自己”,为何要“跨越自己”,如何“跨越自己”,“跨越自己”之后的结果如何,借此打开思路。然后分析材料的要求,“依据对这首小诗的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的是记叙文,考生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行文的时候,考生可以设置一个困境,在这个困境中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如何一步步展现自己的风采的。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跨越自己,展现风采 保持一颗平常心和阳光心态,去战胜自我、跨越前进中的障碍 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点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