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1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伏尔泰说:“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被称是一国的君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男性社会地位高 B.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 C.传统道德影响大 D.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2.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因为他们都( ) A.重视儒家思想 B.大力发展工商业 C.提高丞相地位 D.强化中央集权 3.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4.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中朝、内阁、军机处 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中朝、三司、尚书省 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6.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7.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能力有限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A. B. C. D. 9.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10.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12.在古代希腊和罗马,能够真正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必须是 A.公民 B.妇女 C.外邦人 D.奴隶 13.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 ) A.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都极力维护奴隶制 C.都特别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 D.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 14.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15.美国和英国都是代议制国家,两国政治体制的相同之处是: ①国家元首都是国王 ②国家行政权力中心都是议会 ③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④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原则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6.近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 A.国家元首都是国王 B.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 C.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D.政府首脑都是首相 17.钱乘旦教授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道路总结为三条:一是以 ______国为代表的渐进改革之路,即通过不断的改革、妥协完成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一是以_____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之路,暴力色彩浓厚,反复而跳跃;一是______国式道路,其特点是新生社会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丢失主动权,旧的社会统治集团主导国家现代化,最终将国家引向错误的发展方向。划线处依次应为: A.日、中、俄 B.英、美、俄 C.法、美、德 D.英、法、德 18.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从君主制到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民主政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19.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20.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A.突出法治 B.对君主的制约 C.强调主权在民 D.对权力的监控 21.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而美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民主共和制政体,两国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 A.两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两国的历史传统不同,美国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C.两国采用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不同 D.两国人民对两种政治体制的认识不同 22.17—18世纪,欧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 C.向法制化国家过渡 D.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23.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D.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24.“代议制”是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的政治制度,其基本特征不包括 A.分权与制衡 B.制定宪法或法律 C.实行政党政治 D.民选产生国家元首 25.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以下不属于“重新评价”表现的是 A.更新观念,学习西方 B.民族觉醒,一致对外 C.兴办实业,挽救危亡 D.崇尚理性,倡导民主 27.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证明“弱国无外交” C.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28.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生活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5分。) 2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 3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3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8分) 高二历史3月检测答案 一、选择题 1---5BDCBD 6---10BCBDD 11---15BABDB 16---20CDADD 21---25BCDDD 26---28BCD(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29.【答案】 (1)活动: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原因: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30.(15分)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6分)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9分) 31.(15分) (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7分)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