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3 资源与环境 课件 (65张PPT)(浙江专版)
专题十三 资源与环境 考点 32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含选修 5) 考点 33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 含选修 6) 考点 34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含选修 6) · · · 考点 32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含选修 5) 选考考点分布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0 月 4 月 10 月 4 月 11 月 自然 灾害 对人 类的 危害 8. 自然灾害的概念 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及成因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a 9.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b 28(2) 10. 中国的洪涝灾害 27(4) 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c 1 . [2016• 浙江 4 月选考 ] 【 加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图 13-1-1 为贵州省略图。 图 13-1-1 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 ________ 、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析该省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崩塌 可溶性岩石多,地下溶洞发育;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地下水溶蚀作用强;等等。 【 解析 】 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其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可从地貌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方面回答。 2 . [2015• 浙江 10 月选考 ]【 加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 13-1-2 为非洲某区域略图。 图 13-1-2 历次真题试练 材料二 图 13-1-3 为图 13-1-2 中①地 ( 海拔 380 米 ) 和②地 ( 海拔 457 米 ) 气候资料统计图。 图 13-1-3 近年来,非洲东部不少国家遭受严重的旱灾,简析其大旱的自然原因。应对干旱,这些国家在发展农业中可采取哪些措施?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变率大;气温高,蒸发量大;近年来气候异常,降水偏少。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提高区域用水协作协调能力,培育抗旱农作物,等等。 【 解析 】 从图中②地的气候资料可知,非洲东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旱的原因应根据气候特征从降水变率、降水总量、蒸发量等方面来分析。农业应对旱灾的措施,可从对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进行国际合作、培育抗旱农作物等方面来分析。 3 . [2016• 浙江 10 月选考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 13-1-4 为我国局部区域略图。 2015 年中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图 13-1-4 历次真题试练 材料二 淮河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猛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 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上游 ________ ,下游 __________ 。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修筑水库 ( 水利设施 ) 开挖 ( 疏浚 ) 入海河道 【 解析 】 秦岭 — 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该分界线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 4 . [2017• 浙江 4 月选考 ]【 加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 13-1-5 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二 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通过发展种 ( 种植业 )— 养 ( 畜牧业 )— 加 ( 加工业 ) 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图 13-1-5 历次真题试练 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覆盖草场时间长。 饲草储藏增多,圈舍对牲畜的防护增强。 【 解析 】 白灾发生的自然原因可从气温、降雪强度和积雪对草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可从饲草储藏量和圈舍对牲畜的防护等方面回答。 一、自然灾害概述 1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图 13-1-6 核心知识整合 2 .自然灾害的特点 图 13-1-7 核心知识整合 3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核心知识整合 类型 主要分布 气象 灾害 干旱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洪涝 亚洲东部和南部、美国东部、欧洲西部 热带气旋 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沿海 地质 灾害 地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 滑坡 主要分布在山区 泥石流 主要分布在山区 海洋 灾害 风暴潮 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 海啸 日本、智利、东南亚等一些太平洋沿岸地区 生物 灾害 病虫灾 世界重要的农耕区、林区、牧区 森林、草原火灾 世界重要的林区、牧区 4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与防御。 (1)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 核心知识整合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陡坡开荒、破坏植被等 增加洪涝、风沙、干旱、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气象灾害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矿区采空 地表沉降、塌陷等 水库蓄水、工程建设挖高填低、开矿等 诱发地震,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等 (2) 合理的人类活动利于自然灾害的防御 核心知识整合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 减少局部地区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制定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进行减灾教育,等等 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进行兴建水库、加固房屋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强度,减少灾害损失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 .干旱、洪涝、台风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核心知识整合 干旱 洪涝 台风 ( 热带气旋 ) 寒潮 成因 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连续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引起低洼地积水、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 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受低气压影响形成 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 危害 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用水短缺,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交通、电力设施等,造成人员伤亡 引发强风、暴雨、风暴潮,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造成海难和人员伤亡 出现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 核心知识整合 干旱 洪涝 台风 ( 热带气旋 ) 寒潮 分布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孟加拉湾北面及沿海地区、美国东部、欧洲西部等 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防御 兴修水利、节水、绿化、农作物改良等 加强预报,扩大绿化面积,兴建防洪工程,等等 加强预报、营造防护林等 加强预报、地膜覆盖等 2 .主要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核心知识整合 地震 火山喷发 滑坡 泥石流 原因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重力作用、人类活动破坏 表现 岩层突然破裂,地球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岩浆沿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 饱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的特殊洪流 破 坏 性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危害人类的生命、财产 火山灰和熔岩破坏田园、建筑,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引起气候异常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 核心知识整合 地震 火山喷发 滑坡 泥石流 分布 规律 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大西洋洋底 山地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多暴雨的山区 我国 分布 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目前我国活火山分布较少 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也会出现 多发 原因 多为构造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地壳不稳定,岩层活动频繁。也有陷落地震和人为诱发地震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剧烈 自然原因:多高原、山地,地势起伏大;多地震;暴雨集中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不当的工程建设 防御 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 地震 ) ;护坡固坡,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 滑坡、泥石流 ) 3 .虫灾的产生原因、危害及时空分布特点 (1) 某些地区蝗灾多发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 ( 滨湖、内涝、河泛地区的荒地草滩 ) 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则有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有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暴发。 ②人为原因 a .生态环境恶化、滥用农药等使害虫天敌 ( 如青蛙、鸟类 ) 减少。 b .这些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 或林区、牧区 ) ,农 ( 林、牧 ) 业单位面积产值高。 核心知识整合 (2) 蝗虫危害:对农、林、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 其中飞蝗俗称“蚂蚱”,危害最严重 ) 。 (3) 蝗灾时空分布特点 时间分布:夏季多发 (6 月发生频率最高 ) 。原因: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生长繁殖 ( 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 ) 。 空间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较少,东南沿海几乎没有蝗灾。 4 .鼠灾的主要危害及多发的原因 (1) 危害:①对农、林、牧业造成严重危害 ( 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 ) ;②在地下打洞,危及工程 ( 防洪大堤等 ) 安全;③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④加剧土地荒漠化。 (2) 鼠灾多发的原因:①生态环境恶化,鼠类天敌 ( 如蛇、猫头鹰、黄鼠狼 ) 减少;②鼠类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核心知识整合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地球上不同大洲、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在灾害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抗灾害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但防抗灾害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低。 核心知识整合 2 .分析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列举防治措施 ( 以洪涝为例 ) (1) 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 ①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 —— 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 —— 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 —— 植被覆盖率低。 ②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 —— 地势低洼,水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泥沙淤积;河道被占用。 ③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核心知识整合 (2) 洪涝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 —— 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 —— 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 —— 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注意:黄河的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长江的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整合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拓展升华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特点、功能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 和 GIS 结合 信息获取和空间分析相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 灾中:对灾情进行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灾后:评估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全球定位系统 (GPS) 采集某点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求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核心知识整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白茶之乡”安吉县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71% ,所产白茶品质优良。白茶生长容易遭受气象灾害影响,造成严重损失,如果在纯白茶林中套种香樟等阔叶林树种,就能够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影响。近年来,随着白茶商品价格升高,安吉县出现了大面积毁林种茶的现象,目前当地政府已经明令禁止开垦新茶园。 典型题组 图 13-1-8 (1) 说明危害安吉县白茶种植的主要气象灾害。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1) 早春和晚秋,易受强冷空气侵袭,发生霜冻灾害;夏季,受持续晴热的伏旱天气影响,易发生旱灾;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多暴雨灾害;冬季,山区海拔较高,易遭受低温冻害。 【 解析 】 第 (1) 题,安吉县位于长江流域,气象灾害类型多,对白茶的危害大。该地气象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早春和晚秋的霜冻、夏季的旱灾、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低温冻害等。 (2) 分析纯白茶林中套种阔叶林树种能够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原因。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2) 阔叶林能够阻挡冷空气侵袭,减轻霜冻危害;阔叶林可以遮阳降温,减少蒸腾与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减轻旱灾影响;阔叶林涵养水源功能强,减轻暴雨危害。 【 解析 】 第 (2) 题,从上题分析可知,影响该地白茶生长的气象灾害主要有霜冻、旱灾、台风、低温冻害等,阔叶林能够阻挡冷空气侵袭,减轻霜冻危害,还可以遮阳降温,减少蒸腾与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减轻伏旱天气导致的旱灾的影响;阔叶林涵养水源功能强,可减轻台风天气下暴雨的危害。 考点 33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 含选修 6) 选考考点分布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 要求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0 月 4 月 10 月 4 月 11 月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5.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 a 1 6.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 以煤炭为例 (1) 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b (2)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c 9 、 10 7.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8(4)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b 7 、 23 1 . [2015• 浙江 10 月选考 ] 生物燃料是指利用生物资源生产的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等。图 13-2-1 为 2006—2012 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图 ( 单位: 108L) 。促使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 ① 全球粮食供应充足 ②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③森林面积持续增加 ④化石能源污染环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图 13-2-1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D 【 解析 】 相对于化石燃料,生物燃料燃烧排出的废弃物少,属于清洁能源;从图中看出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在不断增加,其原因是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有意减少会污染环境的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2 . [2016• 浙江 4 月选考 ] 下列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 .煤炭 B .天然气 C .风能 D .核能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C 【 解析 】 煤炭属于非清洁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风能属于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核能属于清洁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 [2017• 浙江 4 月选考 ] 近年来,我国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输出地逐步用电力输出代替煤炭输出。沿海输入地鼓励用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成 3 ~ 4 题。 3 .用电力代替煤炭输出会 ( ) ① 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 ②促进输出地经济增长 ③增加我国交通运输压力 ④增加输出地环境压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C 【 解析 】 由于山西、内蒙古等地仍使用煤炭发电,因此总体上并没有减少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煤炭发电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电力输出地的经济增长;由于向外输出电力,而不是输出煤炭,所以会缓解我国的交通运输压力;在能源输出地使用煤炭发电,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会增加输出地的环境压力。 4 .输入地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主要目的是 ( ) A .改善大气环境 B .缓解交通拥堵 C .减轻噪声污染 D .减少交通事故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A 【 解析 】 输入地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可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因此可改善大气环境;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对缓解交通拥堵、减轻噪声污染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影响不大。 一、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 .概念: 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 .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等。 核心知识整合 3 .分类 核心知识整合 按自我再生性质 按自然属性 关系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当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4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 以煤炭为例 (1) 不同时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核心知识整合 时期 主要能源 煤炭地位 前煤炭时期 ( 木柴时代 ) 木柴 ( 居首位 ) 、水力 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煤炭时期 ( 煤炭时代 ) 煤炭 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 后煤炭时期 ( 石油时代 ) 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2)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传统阶段 过渡阶段 多样化阶段 ↓ ↓ ↓ 以化石能源为主→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核心知识整合 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知识整合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地形、气候、水文等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后天性资源 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三、自然资源保护 1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核心知识整合 资源问题 表现 原因 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短缺危及农业、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基本因素 —— 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客观因素 ——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土地资源问题 人均农、林、牧用地日益减少,耕地资源短缺,土地退化 人口增长,不合理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及环境污染等 矿产资源问题 人均拥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部分矿产面临枯竭 人口增长,矿产资源浪费严重,不合理开发导致矿区环境破坏 2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 以石油为例 ) 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步枯竭,世界石油供应出现紧缺态势,石油价格随之上扬。从目前我国石油消费和进口高速增长的态势来看,与石油相关的庞大系统将受到较大冲击,甚至阻碍经济增长。 对石油资源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提高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加强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系统;开发石油替代能源。 核心知识整合 3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 以煤炭为例 ) 核心知识整合 环境问题 成因 环境保护措施 地表沉陷问题 地下采煤导致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 用碎石、沙、煤矸石等回填采空区 土地破坏 露天开采将矿体的上覆地层和表土剥离,剥离后土体或岩石堆放占用土地,并造成土地退化 保护好地表土层,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 污染空气、水、土壤,占用土地 煤炭堆放、废渣自燃、矿山排水等 加强管理,采取应对措施 4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若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资源的再生速度,也会出现资源问题。例如水资源供求紧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5 .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 针对可再生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人类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已有美国“罗斯福工程”和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功案例。 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整合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1)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的原因及措施 拓展升华 时空分布特点 原因 措施 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较多,故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甚至还会出现洪涝灾害;而冬春季节主要受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影响,降水量很少,水资源缺乏,一些河流还会出现断流现象 通过修建水库来改变径流的时间分配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首先从东南沿海登陆,因此就地区而言,越靠近东南部的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就越明显,水资源也就越丰富 通过跨流域调水的方式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2)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目前缺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一般可分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两种类型。缺水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表所示: 核心知识整合 原因 措施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核心知识整合 [2017• 浙江丽水衢州湖州 9 月质检 ] 石油植物是指能直接生产工业用燃料油,或经发酵加工后能生产燃料油的植物的总称,其生产的燃料油可称为生物石油。初步查明,我国石油植物有 1500 多种。完成 1 ~ 2 题。 1 .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分,石油植物属于 ( ) A .矿产资源 B .生物资源 C .可再生资源 D .非可再生资源 典型题组 【 答案 】 B 【 解析 】 由材料可知,石油植物是植物,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分,植物属于生物资源, B 正确。 2 .制约我国当前对生物石油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是 ( ) ① 原料 ②市场需求 ③生产成本 ④科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C 【 解析 】 当前我国对石油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大;由材料可知,我国石油植物种类多,所以原料丰富。制约我国当前生物石油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高和科技水平较低, C 正确。 考点 34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含选修 6) 选考考点分布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 要求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0 月 4 月 10 月 4 月 11 月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 b 4 (2) 环境问题的分类 a 2.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b 27(3) 27(3) 、 28(4)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3.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a 1 . [2015• 浙江 10 月选考 ] 解决漫画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合理的措施是 ( ) 图 13-3-1 A .生产纯净水 B .治理水体污染 C .修建水利工程 D .节约生产用水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B 【 解析 】 漫画中鱼身上太脏,需要用纯净水来洗澡,说明鱼生存的环境差,水体污染严重,故应采取的措施是治理水体污染。 2 . [2016• 浙江 10 月选考 ]【 加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 3196 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 (a) 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 (b) 为图 (a) 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 (c) 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 1977—2010 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 单位:平方千米 ) 。 历次真题试练 土地利用类型 1977 年 1987 年 2000 年 2010 年 耕地 302 419 451 454 草地 7286 7144 7098 7096 建设用地 7 13 20 36 水域 4678 4568 4533 4575 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风沙 ( 沙尘暴 ) ,土地荒漠化。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 解析 】 据材料可知,该区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应为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促使这些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可以从人为破坏草地、风力侵蚀增强等方面回答。 图 13-3-2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产生的 主要原因及危害 图 13-3-3 核心知识整合 2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图 13-3-4 核心知识整合 3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类。 核心知识整合 二、生态环境保护 1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 森林资源减少,草场退化 图 13-3-5 核心知识整合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 核心知识整合 成因 危害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① 使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② 河流源头地带和上游的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河、湖、水库中泥沙增多,河 ( 湖 ) 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3) 土地荒漠化 ①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危害最为严重。 ②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过程比较缓慢;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主导因素。 ③土地荒漠化的危害: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4) 生物多样性减少 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快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核心知识整合 2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较强,一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常常成为另一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条件。例如,森林的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衰退,土地荒漠化加剧;还会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增加,泥沙进入湖泊,使湖泊湿地萎缩;还会导致局地小气候发生变化,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甚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3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 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 ) 核心知识整合 4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核心知识整合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东南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核心知识整合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防治措施 湿地萎缩 三江平原,湖滨、海滨地带 环境污染、围湖 ( 海 ) 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 水土流失 )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土地荒漠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过牧、过垦、过樵严重 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过垦、过牧、过樵等 三、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核心知识整合 环境污染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水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危害人体健康,危害农作物生长,危害水生生物生长 保护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大气 污染 自然原因:特定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污染性气体 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危害人畜健康,污染土壤、水体、生物,腐蚀建筑物 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提高绿化比率,合理布局工业生产,等等 核心知识整合 环境污染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固体废弃 物污染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活动中的垃圾 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 填埋、焚烧、堆肥、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等 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损伤听力,诱发各种疾病 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的防护 海洋石 油污染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等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导致水生生物缺氧死亡,沉降到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生存,石油氧化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破坏海滨风景,等等 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外,可通过围油栏、吸附材料等进行处理 四、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2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3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核心知识整合 图 13-3-6 五、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核心知识整合 文明的演进 人地关系 主要环境问题 采猎文明 ( 原始社会 ) 崇拜和依赖自然,被动适应环境,地理环境决定论 局部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破坏、部分物种灭绝,环境问题不严重 农业文明 ( 农业社会 ) 利用、改造自然,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局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毁林开荒、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工业文明 ( 工业社会 ) 征服自然,人定胜天论 全球性环境问题,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现代文明 ( 信息社会 ) 人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 全球性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日益突出,发达国家经过治理有所好转 六、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核心知识整合 环境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全球变暖 自然原因 —— 间冰期、太阳活动等;人为原因 —— 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的 CO 2 增多,森林破坏 海平面上升,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旱涝灾害增加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保护森林,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臭氧层 空洞 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人类排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 使人患上白内障、皮肤癌,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副、渔业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危害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和泄漏,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酸雨 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放 SO 2 和 NO 2 等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造成鱼类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危害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解决酸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 核心知识整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白茶之乡”安吉县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71% ,所产白茶品质优良。白茶生长容易遭受气象灾害影响,造成严重损失,如果在纯白茶林中套种香樟等阔叶林树种,就能够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影响。近年来,随着白茶商品价格升高,安吉县出现了大面积毁林种茶的现象,目前当地政府已经明令禁止开垦新茶园。 典型题组 图 12-3-7 简述安吉县大面积毁林种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毁林种茶,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脆弱;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陡坡毁林种茶,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解析 】 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大面积毁林种茶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大面积毁林种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在陡坡毁林种茶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