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选修部分第十六单元第4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型2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选修部分第十六单元第4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型2学案

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 ‎——考情分析·考向研判·题型突破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年份·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命题规律 ‎2018年 Ⅰ卷 汉武帝年号改革 纪年方法调整 ‎1.考查内容几乎与教材无关。‎ ‎2.贴近时代主题,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如民生问题、民主法治建设、民族融合、宗族问题、反腐倡廉问题、科技兴国等。‎ ‎3.材料较少,一般一到两个;设问形式较为固定单一,一般都是归纳特点,分析原因和意义等。‎ Ⅱ卷 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关注科技的发展 Ⅲ卷 清末湖南地方治安改革 整顿社会治安 ‎2017年 Ⅰ卷 现代中国工资改革 关注民生 Ⅱ卷 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城市规划与管理 Ⅲ卷 隋代法律改革 民主法治建设 ‎2016年 Ⅰ卷 唐太宗谱牒改革 宗族世系对社会的影响 Ⅱ卷 清末军事改革 军队建设与近(现)代化 Ⅲ卷 孝文帝庙号改革 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 ‎2015年 Ⅰ卷 唐代币制改革 稳定货币金融 Ⅱ卷 清代养廉银制度改革 反腐倡廉 ‎2014年 Ⅰ卷 汉魏时期的法律改革 民主法治建设 Ⅱ卷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 关注民生 视角1 科教兴国的改革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为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例题1‎ ‎(2018·课标全国Ⅱ,45)‎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案 (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第二句话和所学知识,可以答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事业的破坏;再根据1977~1981年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第(2)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从机构和队伍建设、招生制度、政策等角度概括,注意要点要全。“影响”则要从扭转“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不良风气、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 视角2 扫黑除恶,关注社会治安的改革 ‎  会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巨大毒瘤,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而且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人们无不对它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各地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还一方平安。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例题2‎ ‎(2018·课标全国Ⅰ,45)‎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解析 第(1)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创设了湖南保卫局”等信息分别归纳。第(2)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可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响;根据材料“保卫局由官商合办”可以得出官商合办;根据材料中涉及的湖南保卫局的职责及其机构设置可以得出,它属于专门的警察机构,并且管理规范化。‎ 视角3 关注民生的改革 当今社会,民生成了最流行、最关键的一个词。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已经不仅仅是民意的集中体现,而是成了决策层既定的发展基调。“民生”二字在中国已经演绎成为时下最流行、最得人心的话语,这当然是国家正在快速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 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真正重视民生才能保障民生,只有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改善民生。因此,政府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之义务,有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之责任;学者也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之道义,有研究民生和提供解决民生问题方案之责任。‎ 例题3‎ ‎(2017·课标全国Ⅰ,45)‎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 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82年”“1985年”“改变平均主义”“中央只管……单位”“其他……归省、自治区……管理”“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从方法步骤、原则、管理办法、倾斜对象等方面概括。第(2)问,从旧有体制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 题型1 概括类材料题的解法 题型特点 该题型问法较为单一,已经基本形成固定化的模式。一般呈现方式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某某改革的特点或者内容等。‎ 真题典例 (2016·课标全国Ⅰ,45,节选)‎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 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解析 第(1)问,从改革的标准、观念、目的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世家大族地位、民族交融、国家统治等方面分析。‎ 方法突破 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整个试题,了解材料大概意思,通过材料出处弄清楚试题材料的时间。‎ 如本题,通过快速阅读知道这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谱牒(与宗族相关)材料。然后此时思维就会首先向这个方向思考,进行大脑知识搜索。‎ 第二步,仔细阅读设问,搞清楚设问的条件和要求。如本题是要求概括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不仅要根据材料回答,还要结合所学知识,也就是说要用到材料中没有的知识点。‎ 第三步,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个过程中,要把材料分层次,每个层次都一定会有一个要点,甚至每一句话都可能有一个要点。这时候,我们盯住的是一句话,不是一段话,仔细琢磨这句话,慢慢的就会品味出答案要点,即使和答案不一样,起码也接近了。如本题,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在第二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从这一句话中就可以得出几个要点:“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这意味着这是政府行为;“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这是指范围的扩大;“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这是指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 针对训练 (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一次质量考评,2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 明初政治制度承袭元制。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凡事必先“关白”左、右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胡惟庸任丞相后擅权挠政,促使朱元璋决心削夺中书大臣的权力。洪武九年,先削去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名,只保留左、右丞相和左、右丞。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同时,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六部尚书的品秩由原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也都总揽于皇帝。朱元璋还藉胡惟庸案废置御史大夫。后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虽职责重大,但不过是七品官。另外,刑部主审讯,大理寺复审亦可驳正,朱元璋还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驳正章疏违误。‎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朱元璋改革的举措。 ‎ 答案 举措:罢中书省废宰相,分散中枢权力;以小制大,使各机构互相牵制;行政制度与 监察制度并举;加强君主对监察机关的控制。 ‎ 解析 根据材料“洪武九年,先削去平章政事……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可知,罢中书废丞相,权分六部是朱元璋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后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但不过是七品官”可知,以小制大并使各机构互相牵制也是朱元璋改革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六部各设尚书一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可知,朱元璋改革注重行政制度与监察制度并举;根据材料“监察御史虽职责重大……驳正章疏违误”可知,朱元璋注重加强自身对监察机关的控制。 ‎ 题型2 分析类材料题的解法 题型特点 该题型问法也比较单一,模式也基本固定化。一般呈现方式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析)某某改革的作用或者意义等。‎ 真题典例 (2018·课标全国Ⅰ,45)‎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此前……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得出: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材料“诸王国……易产生混乱”推出,有利于君主集权与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信息“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信息“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方法突破 这类分析题仍然带有“概括”的特征。与概括题不同的是,它需要用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换一下表达方式。如本题需要分析的是汉武帝年号改革的历史意义,依据材料回答时就要从历史意义(作用)的角度对题干材料进行概括或者引申。如“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 易产生混乱”,如果概括的话,可以答成“各诸侯国纪年方式不同”,但是从意义的角度回答就是年号改革“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针对训练  (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27节选)‎ 材料 孙中山游历日本期间,对日本具有现代民主管理色彩的乡村治理颇感兴趣,认为“人民自治是政治的极则”。这些蕴含浓郁民主色彩的乡村治理思想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治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和实践尺度。在民国政府酝酿乡村自治时,晋、苏、浙、赣等省已有较为成型的乡村治理实践,特别是山西村治运动颇有声势。晏阳初的定县实验与梁漱溟的邹平探索也给国民政府提供了参照范例。乡村治理既有国民党维护“三民主义”的政治需求,也有当政者对乡村社会实行有效管控的现实压力,乡村治理成为国家与社会寻求平衡的突破口。 ‎ ‎1928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县组织法》,标志着孙中山村治思想的全面展开。但是,具有民权色彩的现代乡村制度并未走太远,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为了强化国家行政权力对乡村世界的直接掌控,以削弱日益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民国政府重新开始实施保甲制度,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制度走向。这一制度转变带来的恶果是,南京国民政府始终未能破解社会阶级矛盾,激发农村内生活力。 ‎ ‎——摘编自《清末民初乡村治理再考察》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转向保甲制度的影响。‎ 答案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社会阶级矛盾长期无法缓解;民权被践踏,农村缺乏发展动力;政府离心离德,失去民心。‎ 解析 据材料“为了强化国家行政权力对乡村世界的直接掌控,以削弱日益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民国政府重新开始实施保甲制度”可知保甲制度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中国共产党的实力;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始终未能破解社会阶级矛盾,激发农村内生活力”可知社会阶级矛盾长期无法缓解,农村缺乏发展动力,政府失去民心。‎ 课时作业 ‎1.(2018·济宁高三期末,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建立伊始,户籍极为混乱。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制订户籍新法,把人口按年龄区分黄(3岁以下)、小(3岁~10岁)、中(10岁~17岁)、丁(18岁~60岁)、老(60岁以上)。次年,把成丁由18岁改为21岁,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役二十日,纳租粟三石,绸绢二丈、绵三两。户口不实便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开皇三年下令,州县官吏检查隐漏户口,称为“大索貌阅”,即为了编定户籍,地方官每年要亲自查验户口、年龄、疾状,称为貌阅,对户主的手实(申报)加以核对。但大索貌阅成效有限,对于大批依附于强宗大族的隐庇户口仍无能为力。隋文帝便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法——由中央政府制定“输籍定样”,即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州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下乡,依样确 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从中析出若干小户。经过历年检括,开皇九年(589年)隋朝旧境之内的民户由隋初的四五百万户增加到六七百万户,大业二年(606年)又增到八百九十万户。——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推行户籍改革的背景及其改革举措。‎ ‎(2)据材料,说明隋文帝户籍改革举措的意义。‎ 答案 (1)背景:隋初户籍混乱;强宗大族隐庇人口。‎ 举措:制订户籍新法,按年龄区分人口;命令官吏清查隐漏户口;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 ‎(2)确保了政府赋役征收,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强宗大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户籍制度的完备,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2017·宜昌优质高中合作体高三期末,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安史之乱以来,地方势力不断扩张。在穆宗时期,当时不申户口的州镇在原来15道71州上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道97州,“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央要保证茶税征收的顺利进行,就离不开地方力量的支持。至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宰相李石将山泽之利归于州县,由各州刺史任选官吏主管。据《册府元龟》载:“常州自开成元年七月二十六日敕以茶务委州县至年终所收以溢额五千六百六十九贯,比类盐场铁院正额原数加数倍以上,因此请求增加正额。”此后,各州县则以山泽之利归州县之便利,自植茶树以牟利。“举天下不过七万余缗,不能当一县之茶税。”‎ ‎——据王晓燕、赵晓芳《唐代茶法考述》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石改革茶税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李石改革茶税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 (1)背景: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不断扩展,中央政府权力削弱;中央赋税减少,财政困难。‎ ‎(2)措施:茶税征收权委托给州县。‎ 影响: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同时,赋予地方州县过大的经济自主权,增强了地方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州县加重对农民的盘剥,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 (1)根据材料“自安史之乱以来,地方势力不断扩张”“在穆宗时期,当时不申户口的州镇在原来15道71州上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道97州,‘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的现象普遍存在”进行概括可知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不断扩展,中央政府权力削弱;中央赋税减少,财政困难。(2)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将山泽之利归于州县,由各州刺史任选官吏主管”可知茶税征收权委托给州县;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常州自开成元年七月二十六日敕以茶务委州县至年终所收以溢额五千六百六十九贯,比类盐场铁院正额原数加数倍以上,因此请求增加正额”可知增加了对农民的盘剥,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根据该措施实施的背景可知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同时,赋予地方州县过大的经济自主权,增强了地方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2018·滨州二模,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武十五年,明朝废除了御史台的三院制,置都察院统一行使监察权,并且赋予监察官以单独进奏的权利,使其真正成为皇帝的耳目之司。废相制、提高六部地位以后,为防止部权过重,明朝创设了以六部长官为监察对象的六科给事中,至此原为谏诤皇帝而设的给事中,变成了直接对皇帝负责、以监督六部官员为主要职能的独立监察机关,过去的进谏权完全流于形式。明朝的地方监察体制,仿唐制划分全国为十三省监察区,各省设监察御史行使监察权。皇帝也临时派出巡御史巡察地方,出巡御史具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特权。在《请司职掌》与《大明会典》中都设有专章规定都察院及六科的职责、权限及活动原则等。——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法的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 (1)调整机构设置,监察体系独立性增强;完全服务于皇权;固定监察与临时巡察相结合;监察权的运行规范化。‎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监察制度的经验;整顿吏治,防治腐败,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为后世监察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答案 (1)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2)特点: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 启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 ‎5.(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7年,基督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89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1897年,师范生陈懋治等人合编《蒙学读本》,“是为我国人自编教材之始”。1898年吴稚晖等人在无锡亦自编教材,凡分七编。“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六编注重作文修辞。七编选史汉诸子及唐宋名家论说。”庚子以后,随着大批日文西书的译介,特别是成套教科书的引进,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其间,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做出了重大贡献。1906年,学部公布审定通行的教科书名单,蒙学教科书主要为文明书局所出。‎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 答案 (1)特点:深受西方影响;教科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体现中国近代化特征;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2)意义: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