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化学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高中化学必修 II 第一章第三节《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促使 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 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对 2007 和 2008 年的高考题元素周期律(表)部分试题中该考 点分布来看是高考必考的。 考点 年份 题型 省份 总分 出现频率 元素周期律(表) 2008 选择 山东 4 分 100﹪ 2007 选择 山东 4 分 100﹪ 综合推断 2008 山东 0 0 2007 山东 0 0 2、教材分析:教材以 1~18 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 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说学情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有自己的思维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 体验;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归纳、总结能力欠缺,特别 是数据分析、总结规律,探求现象的本质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据此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 周期性变化。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 期律的实质。 能力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情感态度: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尊重客观事实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自身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 求知识、不断进取的品质。 2、 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确立依据: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 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和迁移类比法。 依据 1、新课程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 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3、从高考考查的方式来看:一直是高考改革以来 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的命题素材 四、说学法“自学-分析-结论”和“猜想-探究—结论”的方法: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 归纳,理解实质。揭示周期律的普遍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通过组织学生自 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教学可分五步进行: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门捷列夫名言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通过投影,展示学生制做的坐标图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依次思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1) 元素原 子核外电子排布(2)原子半径;(3)最高正价和负价;呈现怎样规律性的变化?请学生总结并得出结论, 教师予以纠正和补充。最后小结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 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升自学能力,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让 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 1】 某元素 R 的气态氢化物 HnR,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分子中有 m 个氧原子,则 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 A、H2m-8+nROm B、H2n-8+mROm C、H2ROm D 、 H2mROm 【例 2】⑴、不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比较:同族元素电子层数越多,微粒半径,如 r( F )r( Cl )r( Br )r(I ) 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微粒半径,如 r( Na )r( Mg )r( Al )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原子序数越大,微粒半径,如 r(Cl- )r(K+)r( Ca2+ ) (2)、同种元素微粒半径比较核外电子数越多微粒半径,如 r(Fe )r((Fe2+ )r(Fe3+);r( Cl )r(Cl- ) 设计意图:应用知识、巩固知识、归纳提升 3、实验探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1)引导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的 规律,大胆猜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并表达判断依据。 (2)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设计实验探究规律,总结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设计意图: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形成利用知识迁移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 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可跟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 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并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 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4、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小结 原子半径 微观性质 化合价 电子得失能力 元素性质 金属性 宏观性质 非金属性 思考:我们怎样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些规律呢? 思考:性质的递变性是由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引起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5、反馈训练、 【例 3】 下列叙述能证明金属 A 的金属性比金属 B 强的是( ) A A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 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 B A 原子的电子层数比 B 原子电子层数多 C 等物质的量 A 和 B 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量 A 比 B 多 D 常温下,A 能从冷水中置换出氢气,而 B 不能 【例 4】 用“>”、”<”回答下列问题: ⑴酸性:H2CO3H2SiO3 H2SiO3H3PO4⑵碱性:Ca(OH)2Mg(OH)2 Mg(OH)2Al(OH)3 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 H2SHCl⑷酸性:H2SO4H2SO3 HClO4HClO 6、堂堂清: 1.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 2.从 Na 到 Cl,原子半径最大的金属元素是____,原子半径最小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 3、已知 X、Y、Z 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 依次增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按 X、Y、Z 的顺序增大 B 阴离子的还原性按 X、Y、Z 顺序增强 C 单质的氧化性按 X、Y、Z 顺序增强 D 氢化物的稳定性按 X、Y、Z 顺序减弱 4、有三种元素 A、B、C,A 与 B 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核数相差 1,B 与 C 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A、B、 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9,原子序数之和为 41,则这三种元素的名称分别为 A______,B_____,C_____; A、B、C 三者之间离子半径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 7、 作业布置:谈谈你对量变引起质变有什么认识? 高考链接: .(广东卷)根据表 1 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表 1 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12 0.104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氢化物的沸点为 H2T<H2R B.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 L<Q C.M 与 T 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L2+与 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1.(08 海南卷)根据元素周期表 1—20 号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_______种,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氧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有___________(填化学 式)。 (2)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3)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_________; (4)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稀有气体除外)____;(5)推测 Si、N 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___大 于____。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