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35张)
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 -3- -4- -5- ■ 从近年的考查情况看 , 论述类文本的选文重在学术论文、时事评论、文学评论等方面。在理解、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中 , 重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 注重了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 强化了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其中 , 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 ,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热点。 提分点 1 提纲挈领 , 圈点标注 —— 提升分析论证能力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 是高考的难点之一。难在何处 ? 主要在于考生对这类文章没有读懂 , 没有形成对文章整体的观照和由整体到局部的剖析能力 , 而是陷入到庞杂的文字和繁乱的信息中间 , 理不清头绪。因此 , 从整体读文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 进而强化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 是重要的提分方法之一。 -7- - 8 - - 9 - (2018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3 题。 诸子之学 , 兴起于先秦 , 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 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 , 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 ; 在广义上 , 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 , 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 新子学 ”,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 , 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 “ 照着讲 ” 和 “ 接着讲 ” 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 ,“ 照着讲 ” 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 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 , 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 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 , 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 , 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 10 - 与 “ 照着讲 ” 相关的是 “ 接着讲 ”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 接着讲 ” 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 , 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 ,“ 接着讲 ” 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 接着讲 ” 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 , 从更深的层次看 , 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 而世界文化的发展 , 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 “ 新子学 ”,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 新子学 ” 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 11 -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 , 任何新思想的形成 , 都不能从 “ 无 ” 开始 , 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 , 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 照着讲 ” 的意义 , 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 , 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 , 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 ,“ 照着讲 ” 是 “ 接着讲 ” 的出发点。然而 , 仅仅停留在 “ 照着讲 ”,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 难以继续前行 , 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 , 在 “ 照着讲 ” 之后 , 需要继之以 “ 接着讲 ” 。 “ 接着讲 ” 的基本精神 , 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 , 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 , 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 , 从现实的过程看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总是相互渗入 :“ 照着讲 ” 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 , 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 “ 接着讲 ”;“ 接着讲 ” 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 , 也相应地内含 “ 照着讲 ” 。 “ 新子学 ” 应追求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的统一。 (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 - 12 - 短板发现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 , 贯串于此后中国思想史 , 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 ” 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 , 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 ” 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 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 ,“ 新子学 ” 受西方思想影响 ,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D 项 , 曲解文意 ,“‘ 新子学 ’ 受西方思想影响 ,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 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结尾处 :“ 这一意义上的 ‘ 新子学 ’,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 新子学 ’ 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 于文无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3 -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 , 以突出 “ 新子学 ” 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 “ 新子学 ” 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 , 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 , 论证 “ 新子学 ”“ 接着讲 ” 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 “ 照着讲 ”“ 接着讲 ” 无法分离 , 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A 项 , 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 以突出 ‘ 新子学 ’ 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 错误 , 本文论证的是如何发展诸子之学 , 使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得到承继、创造和突破。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14 - 3 .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 , 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 ,“ 新子学 ” 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 ” 内含 “ 接着讲 ”, 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 , 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 ” 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 , 就有必要从 “ 照着讲 ” 逐渐过渡到 “ 接着讲 ” 。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A 项 ,“ 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 错误 , 不符合文意 , 相关语句为第二段的 “ 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 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 ”“ 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 并无历史上互相隔膜的内容。 C 项 ,“ 照着讲 ”“ 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 错误 , 相关语句为第四段的 “…… 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 照着讲 ’ 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 , 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 ‘ 接着讲 ’” 。 D 项 ,“ 从 ‘ 照着讲 ’ 逐渐过渡到 ‘ 接着讲 ’” 中的 “ 逐渐过渡 ” 错误 , 由第四段 “‘ 新子学 ’ 应追求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的统一 ” 可知。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5 - 三步读文 , 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 1 . 关注文章标题。如有标题 , 先看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 , 能否显示作者观点 ; 如无标题 , 文后有无作者和选文出处 , 特别是选文的文章名或书名 , 有无提示作用。 2 . 关注文章段落。看文章有几个段落 , 逐一标出 , 能较快把握大意和作用 ( 如总结段、过渡段、对比段 ) 等。 - 16 - 读时要平心静气、全神贯注 , 逐句快读 , 力争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思考如下问题。 1 .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或阐述了什么事理 ? 2 . 各段落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中心句和其他语句是什么关系 ? 3 . 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 或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4 .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 - 17 - 1 . 圈画出文章的观点句、各段的中心句、表明作者赞同或反对的情感句。 2 . 圈画出标明文章层次的语句。如 “ 因此 ”“ 所以 ”“ 可见 ” 引出的结论句 ,“ 但是 ”“ 然而 ” 引出的转折句 ,“ 即 ”“ 也就是说 ” 引出的解说句 , 使用了关联词语的重要语句等。 3 . 圈画出文章与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如 “ 凡是 ”“ 大致 ”“ 所有 ”“ 几乎 ”“ 可能 ”“ 到目前为止 ” 等。 - 18 - 读文示范 原文 (2017 全国 Ⅰ 卷 ) ①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 2000 年前后 , 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 , 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 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 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 19 - - 20 - - 21 - (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 - 22 - 圈画理由 两关注 : 1 . 全文共四段。 2 . 选文没有标题 , 但有出处 , 文后出处给出的文章标题 , 是本文的论题。 - 23 - 四 思考 : 1 .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第 ④ 段最后画波浪线的文字。 2 . 各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各段中画横线的文字。 3 . 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总分总结构。 4 . 论证手法是对比、因果分析论证 。 - 24 - 三圈画 : 1 . 文章的观点句。 2 . 各段的中心句。 3 . 文中加圈的词句 , 都是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厘清段内层次的关键 , 也是寻找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依据。 - 25 - 典题剖析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 , 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 , 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 , 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 , 文章先交代背景 , 接着逐层分析 , 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 26 - 读文有道 1 . 把握观点 从上述文章看 , 气候正义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 , 也有时间的维度 , 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 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 , 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2 . 理清思路 本文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第 ① 段提出论题 , 交代 “ 气候正义 ” 提出的背景。 第 ②③ 段分别 “ 从空间维度 ” 和 “ 时间维度 ” 谈气候正义涉及的方面。 第 ④ 段是总结归纳 , 得出气候正义的内涵。 3 . 了解手法 从圈画的关键词语看 , 有对比论证 , 有因果论证。 - 27 - 解题有法 1 . 审题目要点 下列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 的 一项 是 - 28 - 2 . 找答题 依据 - 29 - 通过对比分析 , 我们可以看出 ,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立足 “ 当代人 ” 谈论气候问题的 , 是 “ 我们 ” 这代人 “ 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 ” 而倡导 “ 气候正义 ” 。据此可确定答案。 3 . 答案整合 答案 答案 关闭 C - 30 -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 “ 粉丝 ” 与 “ 知音 ” 周兴杰 ① “ 知音 ” 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 , 被伯牙引为 “ 知音 ” 。后来 , 子期辞世 , 伯牙毁琴不操 , 以示痛悼。由此可知 ,“ 知音 ” 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 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 , 从而经由作品 , 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 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 , 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 , 接受者以能成 “ 知音 ” 为荣 , 创作者以能有 “ 知音 ” 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 , 是作为 “ 知音 ” 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 , 并不为过。因此 ,“ 知音 ” 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 31 - ② 而 “ 粉丝 ” 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 , 它是大众对 “fans” 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 ,“ 粉 ” 或 “ 粉丝 ” 就是对某些事物的 “ 爱好者 ” 。如果仅在 “ 爱好者 ” 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 , 那么说 “ 我是莎士比亚的粉 ” 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 ,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 粉丝 ” 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等标签 , 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 “ 粉丝 ”, 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 32 - ③ “ 知音 ” 精于深度耕犁文本 , 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 “ 粉丝 ” 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 ? 通过深入 “ 粉丝 ” 的文化实践 , 研究者发现 ,“ 粉丝 ” 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 世纪 80 年代 , 有人用 “ 全庸 ” 之名仿作金庸小说 , 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 , 终使各式 “ 全庸 ” 尽数淘汰。由此可知 ,“ 粉丝 ” 像 “ 知音 ” 一样 , 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 , 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 “ 粉丝 ” 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 , 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 , 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 “ 专攻一点、不计其余 ” 的辨别方式 , 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 , 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 33 - ④ “ 粉丝 ” 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 “ 距离 ”, 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 “ 粉丝 ” 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 , 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 , 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 , 如印有明星头像的 T 恤、玩偶等。如此 ,“ 粉丝 ” 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 , 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 ,“ 知音 ” 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 , 他们更像 “ 采矿者 ”, 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 , 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 34 - ⑤ 伴随积极地参与 ,“ 粉丝 ” 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 : 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 , 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 , 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 , 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 “ 粉丝 ” 们的翻录、翻唱和 MTV( 音乐电视 ) 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 “ 知音 ” 呢 , 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 , 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 ,“ 知音 ” 和 “ 粉丝 ” 不能相互替代。 ( 选自 2017 年 3 月 6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 有删节 ) - 35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 “ 知音 ” 故事 , 叙述详细生动 , 意在引发读者兴趣 , 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 文章第 ①② 段分别阐述了 “ 知音 ” 和 “ 粉丝 ” 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 , 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 为使读者对 “ 知音 ” 和 “ 粉丝 ” 有更清晰的认识 , 文章第 ③④⑤ 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 文章层次清晰 , 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 , 增强了论证效果 , 形象贴切的比喻 , 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此题考查对论述类文本特征的把握。文章开头是引用了钟子期与俞伯牙的 “ 知音 ” 故事 , 但 “ 叙述详细生动 ” 错误 , 这是概括叙述 , 是为了引出 “ 知音 ” 的论题 , 而不是 “ 引发读者兴趣 , 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 。 答案 解析 关闭 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