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心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内液(约占2/3) 注意: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内环境。 1.体液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外液 (约占1/3) 毛细血管壁 细胞膜 2.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毛细淋巴管壁 淋巴循环 图示如下: 淋巴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 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NaH2PO4/Na2HPO4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一般37摄氏度左右。 1.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2.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4.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渗透压稳定:维持细胞形态; PH、温度稳定:适宜酶发挥作用; 血糖稳定:机体能量的保障。 第 13 页 必修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神经中枢: 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神经末梢 细胞体 轴突 树突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6.兴奋传递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第 13 页 必修三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内分泌腺(或细胞)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化学本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从尿中排出(保水) ——(“——”表示不要求掌握)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蛋白质类 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氨基酸衍生物 肾上腺 肾上腺素 促进代谢,升高血糖 ——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升高血糖(加速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氧化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蛋白质 卵巢 雌性激素 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第二性征。 固醇类 睾丸 雄性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第 13 页 必修三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这就是分级调节。 反馈调节:而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反过来又会抑制 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这就是反馈调节。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5.激素调节特点: 第二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注意: 体液中不仅有激素还有CO2等调节因子,因此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感受器:广泛分布于身体各器官和组织内,能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 如:皮肤——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3.注意区别 眼、耳、鼻、舌——分别是光、声、嗅觉、味觉感受器; 第 13 页 必修三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血管壁——血糖感受器。 (1)体温调节中枢; (2)血糖调节中枢; (3)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感觉中枢:大脑皮层(对感受器传导过来的兴奋进行分析) 调节中枢:下丘脑 实例:分析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多的原因? 分析;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抗利尿激素↓→肾小 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第四节:免疫调节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即:三道防线) 监控、清除——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 以及癌变的细胞。 3.免疫系统的功能: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 体液免疫各过程如下: ①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抗原; ②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T细胞; ③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④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⑤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 用下开始增值分化,大部分增值分化 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⑥浆细胞产生抗体; ⑦抗原与抗体结合; ⑧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 团; ⑨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二次免疫”——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的抗原可迅速增值分 化为浆细胞,产生大 量抗体。 第 13 页 必修三 细胞免疫各过程如下: ①当病毒攻击宿主细胞,被 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即 成为靶细胞; ②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 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 亡,暴露出抗原; ③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 础,因而被吞噬消灭。 ★抗原在细胞内 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联系: 第 13 页 必修三 注意: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免疫反应过强——过敏原引起, 如:花粉灰尘海鲜等。 自身免疫病:免疫监控过高,敌我不分;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免疫监控过低,如:艾滋病。 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7.补充:各免疫细胞和抗体识别抗原的能力及特异性: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浆细胞 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 不能识别抗原,但有特异性 既能识别抗原,又有特异性 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有光无光都产生)。 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 3.生长素的有关知识: (1)生长素的本质:吲哚乙酸(IAA) (2)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3)分布部位: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如芽、根顶端 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4)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向光侧→背光侧 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1.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如右图所示);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 第 13 页 必修三 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名称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促进细胞伸长、分裂、分化(即植物生长发育) 赤霉素 未成熟种子 促进细胞伸长,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叶等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各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 1. 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附近积累,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受到抑制,顶芽不断生长,侧芽被抑制的现象(松树)。 2. 解除顶端优势:棉花摘心,果树修枝,园林绿篱的修剪.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 注意:激素间存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如:协同作用——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可以促进细胞伸长; 拮抗作用——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而非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必须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 1.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新增个体数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4.年龄组成: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性、衰退性。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适用于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如:蚜虫、跳蝻、蚯蚓等) 2.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6.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 13 页 必修三 种群数量大小 性别比例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7.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S”型曲线(如下图): 条件:自然状况下,空间和食 物有限,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即环境容纳量)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1)“J”型曲线(如下图): 条件:理想条件下,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天敌等。 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3. 捕食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第 13 页 必修三 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如:森林由 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随地形变化、土壤湿度、 盐碱度、光照变化等造成。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一种优势取代)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 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裸岩、火山、沙丘、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 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 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等。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2.演替的类型: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生态系统。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特例:蓝藻/硝化细菌)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为分解者)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主要是细菌、真菌、腐生生物——蚯蚓、秃鹫、蜣螂) 生态系统的成分: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2.结构: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 者植物,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2.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转化 第 13 页 必修三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能量流动效率:=×100%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能量流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示意图。 转化 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 光能 下一营养级 生产者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残枝败叶 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 消化吸收 下一营养级 摄入量 同化量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未消化吸收 遗体残骸 消费者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 牲畜粪便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被 分解者分解之后产生的无机盐。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粪便量 1. 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 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CO2 。 2. 碳循环模式图如下: 第 13 页 必修三 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受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注意: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尿液等。 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害虫交尾。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物种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包括: 第 13 页 必修三 (1)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 (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 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 (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保护濒危物种。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值: 第 13 页 必修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