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地理试题

静海一中2019-2020第一学期高一地理期末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45分)‎ ‎2018年1月15日‎,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的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下左图为彩虹恐龙化石,下右图为彩虹恐龙想象复原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恐龙生活在 A. 元古宙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2. 下列关于生物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 海洋无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一脊椎动物一哺乳动物 B. 海洋无脊椎动物一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一哺乳动物 C. 脊椎动物一海洋无脊椎动物一哺乳动物一爬行动物 D. 脊椎动物一哺乳动物一海洋无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 ‎【答案】1. C 2. 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地质时代的划分和生物演化过程。‎ ‎【1题详解】‎ 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始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前后横跨1.8亿年。材料中侏罗纪时代距今1.61亿年前,所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故选C。‎ ‎【2题详解】‎ 结合教材知识得知,生物演化过程应为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故选B。‎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与M地相比,N地 ( )‎ A. 气温高、气压低 B. 气温低、气压高 C. 气温高、气压高 D. 气温低、气压低 ‎4. 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 ( )‎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根据“高高低低”原理可知,M地等压线向低处弯曲说明为低压,气温较高;N地等压线向高处弯曲说明为高压,气温低,故B项正确。‎ ‎【4题详解】‎ N地的气压高压M地,风从N地流向M地,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风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故A项正确。‎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 完成下列小题。‎ ‎5. 太阳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 A. 极光现象 B. 磁暴现象 C. 地热资源 D. 水能资源 ‎6. 在电影中,即将与地球相撞的木星是(    )‎ A. 卫星 B. 恒星 C. 行星 D. 彗星 ‎【答案】5. C 6. 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5题详解】‎ A、太阳活动激烈时,释放的高能粒子流形成太阳风,太阳风冲击地球高层大气,在极地地区可以看到绚丽多彩的极光,A不符合题意;‎ B、太阳耀斑发生时,会引起地球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地热资源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产生的能量,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无关,C符合题意;‎ D、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水循环过程中,水从高山上流下来,产生水能,因此水能资源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题详解】‎ 木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转的八大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体、彗星和行星际物质等)。八大行星的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因素、天气状况、海拔高低及光照时长等因素。‎ 太阳活动的表现有光球层的黑子、色球层的耀斑及日珥、日冕层的太阳风,太阳活动加强时,会导致射向地球的射电增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中断;带电粒子流可以引发地球上的磁暴现象;地球两极地区能出现极光现象;也会对地球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回答下列问题。‎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B. 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 在深约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 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8. 岩石圈是指(  )‎ A. ①的顶部 B. ②的顶部 C. ①和②的顶部 D. ③的外部 ‎【答案】7. C 8. C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判断,在古登堡界面以上,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纵波波速减小,A错。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位于②和③之间,B错。2 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C对。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D错。故选C。‎ ‎【8题详解】‎ 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壳(①)和上地幔(②)顶部坚硬的岩石部分,C正确。故选C。‎ ‎【点睛】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是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 成土母质 B. 地貌 C. 时间 D. 气候 ‎10. 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②b——岩石风化崩解③c——土壤分层形成④d——成熟土壤形成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故选C。‎ ‎【10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故选D。‎ 读沿130°W经线太平洋水温、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读图可以判断 A.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B.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由表层向底层递减 C. 水深‎1000 m以上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 D. 水深‎2000 m以下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 ‎12. 图中乙、丙两地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降水量 D. 蒸发量 ‎【答案】11. C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读“沿130°W经线太平洋水温、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可知海水温度和盐度并非都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故A错误;读图可知在20°S至40°S之间的深度‎2000米左右的海域内海水盐度是随着海水的深度盐度是有所增加的,故B错误;读图可知在水深‎1000米以上的海水的盐度等值线和海水温度的等值线都比较稠密,结合等值线的相关知识可知水深‎1000 米以上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故C正确;读图可知水深‎2000米以下的海水的盐度等值线以及海水的等温线都比较稀疏,可知水深‎2000 m 以下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小,故D错误。所以选C。‎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地的盐度是高于丙的盐度的。由图中的经纬度信息可知乙地位于辽阔南太平洋,可知乙地距离大陆比较远,由图中的经纬度信息以及海底地形信息可知丙地位于夏威夷群岛附近且丙地距离北美大陆的距离比较近,陆地河流的注入使得附近海域表层盐度得到一定的稀释,因而丙地的盐度较低,乙地的盐度较高。因此可知图中乙、丙两地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点睛】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根据乙地以及丙的经纬度信息和海底地形信息,判断出两地大致的位置,然后再做下一步的分析即可。‎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壳上升 B. 植被破坏 C. 气候变化 D. 农业开发 ‎14. 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洋流对植被的影响大 B. 湖泊对地理环境影响大 C. 水分的变化对植被影响大 D. 植被对气候的影响大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该题主要考查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根据材料,比较三个阶段的变化可知,地壳上升导致陆地东西两侧的水分条件变化,从而导致植被发生变化,西侧形成迎风坡,受湿润气流影响较多,气候湿润,形成森林,东侧背风坡受湿润气流影响减少,气候干旱,形成草地和荒漠;所以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故正确答案为A。‎ ‎【1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降水的变化对植物影响大,由于山地抬升,大陆东岸形成背风坡,降水逐渐减少,植被由森林变成草原、荒漠,体现的是水分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 ‎15. 作为上海市重点发展的朝阳产业之一,多媒体产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读“上海市多媒体产业布局图”,图中企业密度等级是对专题地图进行叠加分析而生成,所用的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RS)‎ B. 全球定位系统(GPS)‎ C. 地理信息系统(GIS)‎ D. 虚拟现实(VR)‎ ‎【答案】C ‎【解析】‎ ‎【详解】‎ GIS技术就是对不同的事物以专业图层的方式进行处理保存,并根据需要生成多图层的叠加。‎ 二、简答题: (共37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的诞生和繁荣,也是因了一条大河——永定河,史学界一直有“先有永定河,后有北京城”的说法。下图为“永定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下面虚线上填出该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环节。‎ 信息筛选:依据图中信息,确定该水循环类型为______水循环;故虚线处的答案为:①为______,③为_____‎ ‎(2)信息筛选:“永定河水系示意图”中甲的位置---_____,乙的位置-_____,故甲的地貌为______,乙的地貌为_____。‎ 结论:甲、乙两地的地貌景观分别对应下图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这体现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_____。‎ A. B. C. ‎ ‎【答案】 (1). 海陆间 (2). 水汽输送 (3). 下渗 (4). 河流上游山地中 (5). 河流出山口处 (6). 峡谷 (7). 冲积扇 (8). C (9). A (10). 塑造地表形态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永定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水循环以及外力作用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永定河为外流河,由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的大循环;由图中的信息,读图可知图中①环节为水汽输送,图中的③环节为下渗。‎ ‎(2)读图可知甲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带的山地之中,因此可知永定河水系示意图”中甲的位置位于河流上游的山地中,读图可知乙位于河流的出山口的位置,甲处的地形起伏比较大,河流的落差比较大,甲处的地貌的为峡谷地貌,而乙处的位于河流的出山口的位置,乙处的地形较为平缓,乙处的地貌为冲积扇。读图可知A图表示的是冲积扇地貌,而B图表示的是河口三角洲地貌,C图表示的峡谷地貌;甲处的地貌为峡谷地貌,因此可知甲处的地貌类型对应的是C,乙为冲积扇地貌,可知乙对应的为A;结合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可知无论是峡谷地貌,还是冲积扇地貌都体现了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点睛】第2题读图可知甲位于永定河的上游地带的山区之处,该处的河流落差比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强,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较为强烈,因此可知甲处的地貌为峡谷地貌。‎ ‎17.读图,回答问题。‎ ‎(1)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选择正确的数字编号)‎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2)该地采取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2009年2月1日到5日,一股强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席卷全国。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中央气象台及相关省市气象台连续发布寒潮警报。‎ ‎(3)寒潮是指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 、 、 等天气现象的过程。‎ ‎(4)图中A、B两地纬度相同,降温幅度却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 ②‎ ‎(2)B ‎ ‎(3)大风 雨雪 霜冻 ‎ ‎(4)A地处于四川盆地中,冷空气受盆地北部秦巴山地阻挡,难以影响该地; B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冷空气可以影响到这里。‎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长江流域简图和寒潮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洪涝灾害以及寒潮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的河段为长江的湖北段即荆江段,该区域的河段流经的地势比较低平且河道比较弯曲,且该河段流经的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比较大且降水比较集中,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地势低洼,曲流多”以及“季风气候”,可知①②正确,长江为外流河是有天然入海河道的,故③错误;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的河段的支流是比较少的,故④错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区域的河段多地上悬河,因此可知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修筑大堤”,故B正确;深挖河道对于应对该地区的洪涝灾害几乎没有什么作用,故A错误;“植树造林”属于生物工程,故C错误;退耕还湖属于生态工程,故D错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潮发生时不仅有大范围的剧烈降温而且还会有大风、雨雪、霜冻等天气现象的发生。‎ ‎(4)读图可知A位于四川盆地,B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带,B处的地势比较低平。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的山体存在,对南下的冷空气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南下的冷空气很难影响到四川盆地;而B地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带,该处的地势比较低平,南下的冷空气对这里影响比较大。‎ ‎【点睛】第3题本题较为简单,是对课本基础知识一个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寒潮的定义以及特点。‎ ‎18.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填写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__________(填字母);全球变暖与__________(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 ‎(3)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太阳辐射 (2). 地面辐射 (3). 大气逆辐射 (4). B (5). C (6). ② (7).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详解】(1)根据图甲中箭头指向进行判断即可,根据箭头指向可以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对应的是B;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对应的是C。‎ ‎(3)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分析即可,由图中曲线变化可以判断,阴天昼夜温差小,对应的是曲线②;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的两种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近地面温度。‎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来保温作用。‎ ‎19.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地雅丹地貌景观特征描述正确的有 (填字母)。‎ A.垄槽相间排列 B.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C.形态千奇百怪 D.冰川沉积地貌 ‎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冰川地貌的是 ,该地 、 (填字母)。‎ A.海拔高,空气稀薄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降水丰富,草原分布广 D.为河流发源地,湖泊众多 ‎(3)与丁地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有 、 等。‎ 甲地为石林景观,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同云南石林相比,虽然都叫“石林”,但石林的形状不同。云南石林岩石的纹理是垂直的,似刀劈斧砍,而甲地岩石的纹理是横向水平层理为主,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地貌景观。‎ ‎(4)根据资料提出两个与甲地地貌有关的地理问题。‎ ‎【答案】(1)A C ‎(2)丙 A D ‎ ‎(3)岩石 水文(气候)‎ ‎(4)甲地地貌的成因是?甲地岩石层理为什么水平为主?与云南石林成因有何不同?等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长江流域简图和寒潮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洪涝灾害以及寒潮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乙处是高地和低地相间分布的,故可知乙地雅丹地貌景观具有垄槽相间排列的特点,故A正确;读图可知乙地的雅丹地貌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其是主要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BD错误;读图可知乙地的地貌造型比较多,其形态千奇百怪,故C正确。‎ ‎(2)读图可知丙地展示的冰川地貌,读图可知丙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地区,该处的海拔比较高,空气比较稀薄,且该处为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河湖数量比较多,可知A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丙的降水并不丰富,“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属于黄土高原的特点,可知BC错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丁地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且该处的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石灰岩岩体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该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可知与丁地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有岩石和气候等。‎ ‎(4)读图可知甲地貌为我国的一处较为著名石林景观,可以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提出以下问题:甲地地貌的成因是?甲地岩石层理为什么水平为主?与云南石林成因有何不同?‎ ‎【点睛】读图可知甲处和丁处同为石林景观,但是二者的成因却大不相同,甲处主要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而丁处的成因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