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七第2讲振动和波动光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七第2讲振动和波动光学案

第2讲 振动和波动 光 ‎[做真题·明考向]                 真题体验 透视命题规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 ‎[真题再做]‎ ‎1.(2018·高考全国卷Ⅰ,T34)(1)如图,△ABC为一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A=30°.一束红光垂直AB边射入,从AC边上的D点射出,其折射角为60°,则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为________.若改用蓝光沿同一路径入射,则光线在D点射出时的折射角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60°.‎ ‎(2)一列简谐横波在t=s时的波形图如图(a)所示,P、Q是介质中的两个质点.图(b)是质点Q的振动图象.求:‎ ‎(ⅰ)波速及波的传播方向;‎ ‎(ⅱ)质点Q的平衡位置的x坐标.‎ 解析:(1)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在AC面,入射角为60°时,折射角为30°.‎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有n===.‎ 玻璃对蓝光的折射率比对红光的折射率大,‎ 沿同一路径入射时,r角仍为30°不变,对应的i角变大.因此折射角大于60°.‎ ‎(2)(ⅰ)由图(a)可以看出,该波的波长为 λ=‎36 cm①‎ 由图(b)可以看出,周期为 T=2 s②‎ 波速为v==18 cm/s③‎ 由图(b)知,当t= s时,Q点向上运动,结合图(a)可得,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ⅱ)设质点P、Q平衡位置的x坐标分别为xP、xQ.由图(a)知,x=0处y=-=Asin(-30°),因此 xP=λ=‎3 cm④‎ 由图(b)知,在t=0时Q点处于平衡位置,经Δt= s,其振动状态向x轴负方向传播至P点处,由此及③式有 xQ-xP=vΔt=‎6 cm⑤‎ 由④⑤式得,质点Q的平衡位置的x坐标为 xQ=‎9 cm⑥‎ 答案:(1) 大于 (2)(ⅰ)18 cm/s 沿x轴负方向传播 (ⅱ)9 cm ‎2.(2018·高考全国卷Ⅱ,T34)(1)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4 ‎900 m/s.一平直桥由钢铁制成,某同学用锤子敲击一下桥的一端发出声音,分别经空气和桥传到另一端的时间之差为1.00 s.桥的长度为________m.若该声波在空气中的波长为λ,则它在钢铁中的波长为λ的________倍.‎ ‎(2)如图,△ABC是一直角三棱镜的横截面,∠A=90°,∠B=60°.一细光束从BC边的D点折射后,射到AC边的E点,发生全反射后经AB边的F点射出.EG垂直于AC交BC于G,D恰好是CG的中点.不计多次反射.‎ ‎(ⅰ)求出射光相对于D点的入射光的偏角;‎ ‎(ⅱ)为实现上述光路,棱镜折射率的取值应在什么范围?‎ 解析:(1)设声波在钢铁中的传播时间为t,由L=vt知,340(t+1.00)=4 900t,解得t= s,‎ 代入L=vt中解得桥长L=365 m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根据v=λƒ知,声波在钢铁中的波长λ′==λ.‎ ‎(2)(ⅰ)光线在BC面上折射,由折射定律有 sin i1=nsin r1①‎ 式中,n为棱镜的折射率,i1和r1分别是该光线在BC面上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光线在AC面上发生全反射,由反射定律有i2=r2②‎ 式中i2和r2分别是该光线在AC面上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光线在AB面上发生折射,由折射定律有nsin i3=sin r3③‎ 式中i3和r3分别是该光线在AB面上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由几何关系得i2=r2=60°,r1=i3=30°④‎ F点的出射光相对于D点的入射光的偏角为 δ=(r1-i1)+(180°-i2-r2)+(r3-i3)⑤‎ 由①②③④⑤式得δ=60°⑥‎ ‎(ⅱ)光线在AC面上发生全反射,光线在AB面上不发生全反射,有nsin i2≥nsin C>nsin i3⑦‎ 式中C是全反射临界角,满足nsin C=1⑧‎ 由④⑦⑧式知,棱镜的折射率n的取值范围应为 ≤n<2⑨‎ 答案:(1)365  (2)(ⅰ)60° (ⅱ)≤n≤2‎ ‎3.(2018·高考全国卷Ⅲ,T34)(1)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t=0和t=0.20 s时的波形分别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已知该波的周期T>0.20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波速为‎0.40 m/s B.波长为‎0.08 m C.x=‎0.08 m的质点在t=0.70 s时位于波谷 D.x=‎0.08 m的质点在t=0.12 s时位于波谷 E.若此波传入另一介质中其波速变为‎0.80 m/s,则它在该介质中的波长为‎0.32 m ‎(2)如图,某同学在一张水平放置的白纸上画了一个小标记“·”(图中O点),然后用横截面为等边三角形ABC的三棱镜压在这个标记上,小标记位于AC边上.D位于AB边上,过D点做AC边的垂线交AC于F.该同学在D点正上方向下顺着直线DF的方向观察,恰好可以看到小标记的像;过O点做AB边的垂线交直线DF于E;DE=‎2 cm,EF=‎1 cm.求三棱镜的折射率.(不考虑光线在三棱镜中的反射)‎ 解析:(1)因周期T>0.20 s,故波在Δt=0.20 s内传播的距离小于波长λ,由yx图象可知传播距离Δx=0.08 m,故波速v==0.40 m/s,A对.由yx图象可知波长λ=0.16 m,B错.由v=得,波的周期T==0.4 s,根据振动与波动的关系知t=0时,x=0.08 m的质点沿+y方向振动,t=0.7 s=1T,故此时该质点位于波谷;因为T<0.12 s<,此时质点在x 轴上方沿-y方向振动,C对,D错.根据λ=vT得波速变为0.80 m/s时波长λ=0.32 m/s,E对.‎ ‎(2)过D点作AB边的法线NN′,连接OD,则∠ODN=α为O点发出的光线在D点的入射角;设该光线在D点的折射角为β,如图所示.根据折射定律有nsin α=sin β①‎ 式中n为三棱镜的折射率.‎ 由几何关系可知β=60°②‎ ‎∠EOF=30°③‎ 在△OEF中有EF=OEsin∠EOF④‎ 由③④式和题给条件得OE=2 cm⑤‎ 根据题给条件可知,△OED为等腰三角形,有 α=30°⑥‎ 由①②⑥式得n=⑦‎ 答案:(1)ACE (2) ‎[考情分析]‎ ‎■ 命题特点与趋势——怎么考 ‎1.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本讲命题热点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考查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时,往往以考查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为主,主要涉及的知识为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2)光学部分以考查光的折射定律和全反射等知识为主.‎ ‎2.2019年高考命题形式变化不大,仍为一选择题(或填空题)加一计算题,选择题(或填空题)侧重考查对机械波或光学知识的理解,计算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全反射的综合应用,也可能会考查振动和波的综合应用.‎ ‎■ 解题要领——怎么做 ‎ 本部分内容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抓住波的传播特点和图象分析、光的折射定律和全反射这两条主线,兼顾振动图象和光的特性(干涉、衍射、偏振)、光的本性,强化典型问题的训练,力求掌握解决本部分内容的基本方法.‎ ‎[建体系·记要点]                 知识串联 熟记核心要点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9页 ‎[网络构建]‎ ‎[要点熟记]‎ ‎1.振动和波 ‎(1)振动的周期性、对称性:x=Asin ωt.‎ ‎(2)波的产生和传播:v==λf.‎ ‎2.波的传播问题中四个问题 ‎(1)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的起振方向一致.‎ ‎(2)介质中各质点随波振动,但并不随波迁移.‎ ‎(3)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波每个周期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 ‎(4)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同一时刻如果一个质点处于波峰,而另一质点处于波谷,则这两个质点一定是反相点.‎ ‎3.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1)折射定律:光从真空进入介质时=n.‎ ‎(2)全反射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C,sin C=.‎ ‎4.波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1)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干涉条件: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动方向相同;‎ 明显衍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 ‎(2)两个振动情况相同的波源发生干涉时的振动加强区:Δr=nλ(n=0,1,2,…);‎ 振动减弱区:Δr=(n+)λ(n=0,1,2,…).‎ ‎(3)光的干涉条纹特点:明暗相间,条纹间距Δx=λ.‎ ‎[研考向·提能力]               考向研析 掌握应试技能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0页 考向一 机械振动、机械波 ‎1.简谐运动具有对称性和周期性 位移x、回复力F、加速度a、速度v都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它们的周期均相同;振动质点来回通过相同的两点间所用时间相等;振动质点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x、F、a、v、动能Ek、势能Ep的大小均相等,其中F、a与x方向相反,v与x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 ‎2.深刻理解波动中的质点振动 质点振动的周期(频率)=波源的周期(频率)=波的传播周期(频率),同一时刻分别处于波峰和波谷的两个质点振动情况一定相反.‎ ‎3.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互判方法 ‎(1)“上下坡”法:沿波的传播速度的正方向看,“上坡”的点向下振动,“下坡”的点向上振动,简称“上坡下,下坡上”.‎ ‎(2)同侧法:在波的图象上的某一点,沿纵轴方向画出一个箭头表示质点振动方向,并设想在同一点沿x轴方向画个箭头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那么这两个箭头总是在曲线的同侧.‎ ‎4.波动问题出现多解的主要原因 ‎(1)波传播的周期性: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波长整数倍的质点振动情况相同,因此质点的位移、加速度、振动方向和波的形状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 ‎(2)波传播具有双向性:当波沿x轴方向传播时,波既可以沿x轴正方向传播,也可以沿x轴负方向传播,导致多解.‎ ‎1.一列沿着x轴正方向传播的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甲所示,图乙为K、L、M、N四个质点中某一质点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波的波速为‎1 m/s B.图乙表示质点N的振动图象 C.t=8.0 s时质点M的正向位移最大 D.质点L经过1.0 s沿x轴正方向移动‎0.5 m E.在4.0 s内质点K所经过的路程为‎6.4 m 解析:由图甲可以读出波长λ=2.0 m,由图乙可以读出周期T=2.0 s,则该波的波速v==1 m/s,A正确;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上的各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由图乙知,t=0时刻质点经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根据波形的平移法得知,图甲中的N点正经平衡位置向下振动,B正确;t=8.0 s=4T,所以t=8.0 s时质点M的位移与t=0时刻的位移相同,为负的最大值,C错误;横波中,各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质点不可能沿x轴正方向运动,D错误;由于T=2.0 s,所以在4 s内K质点所经过的路程为8倍的振幅,即为6.4 m,E正确.‎ 答案:ABE ‎2.如图所示,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实线为t=0时刻的波形图,虚线为t=0.6 s时的波形图,波的周期T>0.6 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的周期为2.4 s B.波速为‎10 m/s C.在t=0.9 s时,P点沿y轴正方向运动 D.从t=0.6 s起的0.4 s内,P点经过的路程为‎0.4 m E.在t=0.5 s时,Q点到达波峰位置 解析:根据题意应用平移法可知,由实线得到虚线需要将图象沿x轴负方向平移(n+)λ(n=0,1,2,3,…),则需要的时间为(n+)T(n=0,1,2,3,…),即(n+)T=0.6 s,解得T= s(n=0,1,2,3,…),已知T>0.6 s,则n=0,T=0.8 s,故A错误;由题图可知波长λ=8 m ‎,则波速v==10 m/s,故B正确;由于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故t=0时P点沿y轴负方向运动,而周期T=0.8 s,故t=0.9 s时P点沿y轴负方向运动,故C错误;在t=0.6 s时P点位于波峰,故从t=0.6 s起的0.4 s内,P点经过的路程为2A=0.4 m,故D正确;在t=0时Q点的横坐标为5 m,由于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故在t=0.5 s时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距离x=vt=10×0.5 m=5 m,故在t=0.5 s时,Q点振动情况和t=0时距离坐标原点10 m处的质点的振动情况相同,而t=0时距离坐标原点10 m处的质点在波峰,则在t=0.5 s时,Q点到达波峰位置,故E正确.‎ 答案:BDE ‎3.(2017·高考全国卷Ⅰ)如图(a),在xy平面内有两个沿z方向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S1(0,4)和S2(0,-2).两波源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b)和图(c)所示.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0 m/s.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A(8,-2)的路程差为______m,两列波引起的点B(4,1)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选填“加强”或“减弱”),点C(0,0.5)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_(选填“加强”或“减弱”).‎ 解析:点波源S1(0,4)的振动形式传播到点A(8,-2)的路程为L1=10 m,点波源S2(0,-2)的振动形式传播到点A(8,-2)的路程为L2=8 m,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A(8,-2)的路程差为ΔL=L1-L2=2 m.由于两列波的波源到点B(4,1)的路程相等,路程差为零,且t=0时两列波的波源的振动方向相反,所以两列波到达点B时振动方向相反,引起的点B处质点的振动相互减弱.由振动图线可知,波动周期为T=2 s,波长λ=vT=2 m.由于两列波的波源到点C(0,0.5)的路程分别为3.5 m和2.5 m,路程差为1 m,而t=0时两列波的波源的振动方向相反,所以两列波到达点C时振动方向相同,引起的点C处质点的振动相互加强.‎ 答案:2 减弱 加强 ‎“一分、一看、二找”巧解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综合问题 ‎(1)分清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只要看清横坐标即可,横坐标为x则为波动图象,横坐标为t则为振动图象.‎ ‎(2)看清横、纵坐标的单位,尤其要注意单位前的数量级.‎ ‎(3)找准波动图象对应的时刻.‎ ‎(4)找准振动图象对应的质点.‎ 考向二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典例展示] (2017·高考全国卷Ⅲ)如图,一半径为R的玻璃半球,O点是半球的球心,虚线OO′表示光轴(过球心O与半球底面垂直的直线).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现有一束平行光垂直入射到半球的底面上,有些光线能从球面射出(不考虑被半球的内表面反射后的光线).求:‎ ‎(1)从球面射出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到光轴距离的最大值;‎ ‎(2)距光轴的入射光线经球面折射后与光轴的交点到O点的距离.‎ ‎[思路探究] (1)全反射的条件是什么?‎ ‎(2)全反射临界角和折射率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3)公式n=中的i和r分别指什么?‎ ‎[解析] (1)如图,从底面上A处射入的光线,在球面上发生折射时的入射角为i,当i等于全反射临界角iC时,对应入射光线到光轴的距离最大,设最大距离为l.‎ i=iC①‎ 设n是玻璃的折射率,由全反射临界角的定义有 nsin iC=1②‎ 由几何关系有sin i=③‎ 联立①②③式并利用题给条件,得l=R④‎ ‎(2)设与光轴相距的光线在球面B点发生折射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别为i1和r1,由折射定律有 nsin i1=sin r1⑤‎ 设折射光线与光轴的交点为C,在△OBC中,由正弦定理有=⑥‎ 由几何关系有∠C=r1-i1⑦‎ sin i1=⑧‎ 联立⑤⑥⑦⑧式及题给条件得 OC=R≈2.74R⑨‎ ‎[答案] (1)R (2)2.74R 光学综合问题的求解思路 光的几何计算题往往是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临界点)及几何图形关系的综合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依据题目条件,正确分析可能的全反射及临界角;‎ ‎(2)通过分析、计算确定光传播过程中可能的折射、反射,把握光的“多过程”现象;‎ ‎(3)准确作出光路图;‎ ‎(4)充分考虑三角形、圆的特点,运用几何图形中的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仔细分析光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几何关系.‎ ‎4.如图所示,一个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镜,A、B、C为三个顶点,其中∠A=60°,∠B=90°,AB长度为‎10 cm.一束与BC平行的单色光射向AC面,入射点为D,D、C两点间距离为‎5 cm,三棱镜材料对这束单色光的折射率是n=.求:‎ ‎(1)光在三棱镜中的传播速度v;‎ ‎(2)光从进入三棱镜到经AC面出射所经过的最短时间t.‎ 解析:(1)由v=得,‎ v=×‎108 m/s=1.73×‎108 m/s.‎ ‎(2)作出光路图,由几何关系知,光束从进入三棱镜到再次经AC面出射所经过的路程为 s==‎20 cm,t==2×10-9 s.‎ 答案:(1)1.73×108 m/s (2)2×10-9 s ‎5.如图所示,高度为H=‎1 m的圆柱形容器中盛满折射率n=的某种透明液体,在容器底部圆心正上方h高度处有一点光源S.(已知sin 37°=0.6,cos 37°=0.8)‎ ‎(1)若h=‎0.6 m,容器直径足够大,则液面被照亮的区域面积为多大?(π=3.14,‎ 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 ‎(2)已知容器直径L=2H,若在容器底部安装一块平面镜,从液面上方观察,要使S发出的光照亮整个液体表面,h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1)设临界角为C,则根据sin C==,得 C=37°‎ 液面被照亮的区域为光线恰好发生全反射的区域,入射角等于临界角C,根据几何关系知 tan C=,解得r=(H-h)=×(1-0.6)m=‎‎0.3 m 则S能照亮的液面面积 S=πr2=3.14×‎0.32 m2‎≈‎0.28 m2‎.‎ ‎(2)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为S′,如图所示,要使S发出的光照亮整个液体表面,即相当于像S′发出的光在液面处不发生全反射,则:‎ 入射角iH= m 所以1 m>h> m.‎ 答案:(1)0.28 m2 (2)1 m>h> m ‎6.如图,将半径为R的透明半球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方,O为球心,直径恰好水平,轴线OO′垂直于水平桌面.位于O点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的点光源S发出一束与OO′夹角θ=60°的单色光射向半球体上的A点,光线通过半球体后刚好垂直射到桌面上的B点,已知O′B= R,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c,不考虑半球体内光的反射,求:‎ ‎(1)透明半球体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n;‎ ‎(2)该光在半球体内传播的时间.‎ 解析:(1)光从光源S射出经半球体到达水平桌面的光路如图.‎ 光由空气射向半球体,由折射定律,有n= 在△OCD中,sin∠COD= 得∠COD=60°,由几何知识知 γ=∠COD=60°‎ 光由半球体射向空气,由折射定律,‎ 有n= 故α=β 由几何知识得α+β=60°‎ 故α=β=30°‎ 解得n= ‎(2)光在半球体中传播的速度为v==c 由几何关系知AC=AO,且ACsin α+AO=O′B,‎ 得AC=R 光在半球体中传播的时间t== 答案:(1) (2) 考向三 波的几种特有现象 ‎1.机械波和光波都能发生的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偏振现象是横波的特有现象.要观察到稳定的干涉现象和明显的衍射现象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 ‎2.机械波的干涉图样中,实线和实线的交点、虚线和虚线的交点及其连线为振动加强处;实线和虚线的交点及其连线处为振动减弱处.振动加强点有时位移也为零,只是振幅为两列波的振幅之和,显得振动剧烈.‎ ‎3.对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λ的理解 ‎(1)l、d相同时,Δx ∝λ,可见光中的红光条纹间距最大,紫光最小;‎ ‎(2)间隔均匀,亮度均匀,中央为亮条纹;‎ ‎(3)如用白光做实验,中间亮条纹为白色,亮条纹两边为由紫到红的彩色.‎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是一束复色光进入水珠后传播的示意图,其中a束光在水珠中传播的速度一定大于b束光在水珠中传播的速度 B.图乙是一束单色光进入平行玻璃砖后传播的示意图,当入射角i逐渐增大到某一值后不再会有光线从bb′面射出 C.图丙是双缝干涉示意图,若只减小屏到挡板间的距离l,两相邻亮条纹间距离Δx将减小 D.图丁是用干涉法检测工件表面平整程度时得到的干涉图样,弯曲的干涉条纹说明被检测的平面在此处是凸起的 E.图戊中的M、N是偏振片,P是光屏,当M固定不动、缓慢转动N时,光屏P上的光亮度将一明一暗交替变化,此现象表明光波是横波 解析:根据折射率和光的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n=可知,折射率越大,传播速度越小,从图中可以看出,b光线在水中偏折得厉害,即b的折射率大于a的折射率,则a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b的传播速度,故A正确;当入射角i 逐渐增大时,折射角逐渐增大,由于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不论入射角如何增大,玻璃砖中的光线不会消失,故肯定有光线从bb′面射出,故B错误;根据双缝干涉相邻两亮条纹的间距Δx与双缝间距离d及光的波长λ的关系式Δx=λ可知,只减小屏到挡板间距离l,两相邻亮条纹间距离Δx将减小,故C正确;由于不知道被测工件表面的放置方式,故不能判断此处是凸起的,故D错误;只有横波才能产生偏振现象,所以光的偏振现象表明光是一种横波,故E正确.‎ 答案:ACE ‎8.关于波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当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B.光波从空气进入水中后,更容易发生衍射 C.波源沿直线匀速靠近一静止接收者,则接收者接收到波信号的频率会比波源频率低 D.不论机械波、电磁波,都满足v=λf,式中三个参量依次为波速、波长、频率 E.电磁波具有偏振现象 解析:由波的性质可知,A项正确;光波从空气进入水中,波速变小,波长变短,故不容易发生衍射,B项错误;由多普勒效应可判断,波源靠近接收者的过程中,接收者接收到波信号的频率会比波源频率高,C项错误;波速的计算公式v=λf(v是波速,λ是波长,f是频率)对机械波和电磁波通用,D项正确;光波具有偏振现象,光波是电磁波,E项正确.‎ 答案:ADE ‎9.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光导纤维传送图象信息,这是光的全反射的应用 B.肥皂泡看起来常常是彩色的,属于色散现象 C.3D电影的播放和观看利用了光的偏振 D.全息照片的拍摄主要利用了光的干涉 E.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用白光做光源,则不能观察到干涉图样 解析:光导纤维传播信号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故A说法正确;肥皂泡看起来常常是彩色的,是由于肥皂膜上、下表面反射回来的光发生干涉,不是色散现象,故B说法错误;3D电影应用了光的偏振原理,故C说法正确;全息照片的拍摄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故D说法正确;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用白光做光源,白光含有七种不同的色光,七种色光波长不同,干涉后的条纹间距不同,可得到彩色条纹,故E说法错误.‎ 答案:ACD ‎[限训练·通高考]                  科学设题 拿下高考高分 单独成册 对应学生用书第155页 ‎(45分钟)‎ ‎1.(1)(2018·河南重点中学联考)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图如图中的实线所示,t=0.1 s时的波形图如图中的虚线所示.若该波传播的速度为‎10 m/s,则________.‎ A.t=0时质点a沿y轴正方向运动 B.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C.这列波的周期为0.4 s D.从t=0时刻开始质点a经0.2 s通过的路程为‎0.4 m E.x=‎2 m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y=0.2sin(5πt+π)m ‎(2)半径为R、折射率为n=的半球形玻璃砖,截面如图所示,O为圆心,相同频率的单色光束a、b相互平行,从不同位置射入玻璃砖,光线a在O点恰好发生全反射.求:‎ ‎①a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 ‎②光束a、b在玻璃砖底产生的两个光斑间的距离OB.‎ 解析:(1)由题图可知波长λ=4 m,则波的周期为T==0.4 s,选项C正确;由题意知,波传播的时间为0.1 s=T,所以波传播的距离是λ,根据波形的平移可知,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负方向,选项B错误;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故t=0时,质点a沿y轴负方向运动,选项A错误;从t=0时刻开始经0.2 s时,经过的时间是半个周期,a通过的路程等于2个振幅,即0.4 m,选项D正确;t=0时刻x=2 m处的质点从平衡位置沿y轴负方向运动,其位移表达式为y=-Asin t=-0.2sin 5πt m=0.2sin(5πt+π)m,选项E正确.‎ ‎(2)①a光在O点恰好发生全反射,有n=,其中n=,解得C=45°‎ ‎②由①中的结论和几何关系可知,b光射入玻璃砖时的入射角i=45°,设折射角为r 由折射定律有n=,解得r=30°‎ 根据几何关系有OB=Rtan r,解得OB=R.‎ 答案:(1)CDE (2)①45° ②R ‎2.(1)关于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机械波的频率等于振源的振动频率 B.机械波的传播速度与振源的振动速度相等 C.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传播的方向 D.在一个周期内,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振动在介质中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 E.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由介质本身决定 ‎(2)如图所示,水面上船的正前方A处有一浮标,水面下方深度H=‎2 m的B点处有一点光源.当船头P点距B点水平距离s=‎4 m时,射向船头P点的光刚好被浮标挡住,且船尾端C点后方水面完全没有光线射出.测得PA、B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53°和37°,忽略船吃水深度,求船的长度L的取值范围.(sin 53°=0.8,cos 53°=0.6)‎ 解析:(1)机械波的频率与振源的振动频率相等,A正确;机械波的传播速度与振源的振动速度无关,B错误;波分横波与纵波,纵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C错误;由v=可知,沿波的传播方向,振动在介质中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D正确;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由介质本身决定,E正确.‎ ‎(2)光路如图所示,水的折射率n= 当C点水面刚好没有光线射出时,则sin θ= 根据几何关系sin θ= 解得船最短时L′=2 m 故船的长度L≥L′=2 m 答案:(1)ADE (2)L≥2 m ‎3.(1)如图所示,O1O2是半圆柱形玻璃体的对称面和纸面的交线,A、B是关于O1O2轴等距且平行的两束不同单色细光束,从玻璃体右方射出后的光路如图所示,MN是垂直于O1O2放置的光屏,沿O1O2方向不断左右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一个光斑P.根据该光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该玻璃体对A光的折射率比对B光的折射率小 B.A光的频率比B光的频率高 C.在该玻璃体中,A光比B光的波长长 D.在真空中,A光的波长比B光的波长长 E.A光从空气进入该玻璃体后,其频率变高 ‎(2)从坐标原点产生的简谐横波分别沿x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此时波刚好传播到M点,x=‎1 m处的质点P的位移为‎10 cm,再经Δt=0.1 s,质点P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 ‎①求波源的振动周期;‎ ‎②从t=0时刻起经多长时间位于x=-81 m处的质点N(图中未画出)第一次到达波峰位置?并求出在此过程中质点P运动的路程.‎ 解析:(1)通过玻璃体后,A光的偏折程度比B光的小,则该玻璃体对A光的折射率比对B光的折射率小,而折射率越大,光的频率越高,则A光的频率比B光的频率低,由c=λf知,A光的波长比B光的长,故A、D正确,B错误;根据v=可知,A光在玻璃体中的速度较大,则在玻璃体中,A光的波长比B光的波长长,故C正确;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变,故E错误.‎ ‎(2)①波在0.1 s内传播了‎1 m,波速v==‎10 m/s 由题图可知10=20sin(2π×),则该波的波长λ=12 m 故波源的振动周期为T==1.2 s.‎ ‎②t=0时刻,坐标原点左侧第一个波峰位于x0=-3 m处,设经时间t,N点第一次到达波峰位置,则 t==7.8 s=6.5T,在此过程中质点P运动的路程为s=6.5×4×‎0.2 m=‎5.2 m.‎ 答案:(1)ACD (2)①1.2 s ②7.8 s 5.2 m ‎4.(1)如图甲所示,在一条张紧的绳子上挂几个摆.当a摆振动的时候,通过张紧的绳子给其他各摆施加驱动力,使其余各摆也振动起来,此时b摆的振动周期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d摆的周期.图乙是a摆的振动图象,重力加速度为g,则a的摆长为________.‎ ‎(2)如图所示,有一截面是直角三角形的棱镜ABC,∠A=30°.它对红光的折射率为n1,对紫光的折射率为n2.在距AC边d处有一与AC平行的光屏,现由以上两种色光组成的很细的光束垂直AB边射入棱镜.‎ ‎①红光和紫光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之比为多少?‎ ‎②为了使红光能从AC面射出棱镜,n1应满足什么条件?‎ ‎③若两种光都能从AC面射出,求在光屏MN上两光点间的距离.‎ 解析:(1)a摆振动起来后,通过水平绳子对b、c、d三个摆施加周期性的驱动力,使b、c、d三摆做受迫振动,三摆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则三摆的振动周期相同.由题中图乙可知T=2t0,再根据 T=2π 可知,a摆摆长L=.‎ ‎(2)①v红=,v紫=,故= ‎②由几何关系知,为使红光射出,则临界角C>30°‎ sin C=>,解得n1<2‎ ‎③由光路的可逆性和折射定律得=n1,=n2‎ Δx=d(tan r2-tan r1)=d(-)‎ 答案:(1)等于  ‎(2)① ②n1<2 ③d(-)‎ ‎5.(1)如图所示,O点为振源,=‎10 m,t=0时刻O点由平衡位置开始振动,产生向右沿直线传播的简谐横波.图乙为从t=0时刻开始描绘的质点A的振动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振源的起振方向向下 B.该波的周期为5 s C.该波的传播速度为‎2 m/s D.该波的波长为‎5 m E.该波很容易穿过宽度为‎1 m的小孔 ‎(2)如图所示,AOB为扇形玻璃砖,一细光束照射到AO面上的C点,入射光线与AO面的夹角为30°,折射光线平行于OB边,圆弧的半径为R,C点到BO面的距离为,AD⊥BO,∠DAO=30°,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求:‎ ‎①玻璃砖的折射率及光线在圆弧面上出射时的折射角;‎ ‎②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时间.‎ 解析:(1)A点的起振方向与O点起振方向相同,由图乙读出5 s时刻波传播到A点,A点的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所以振源的起振方向向上,故A错误;由图乙看出,周期T=10 s-5 s=5 s,故B正确;由图乙看出,波从O点传到A点的时间为5 s,传播距离为10 m,则波速为v==2 m/s,则波长为λ=vT=2×5 m=10 m,故C正确,D错误;因为1 m比波长10 m小得多,所以该波很容易穿过宽度为1 m的小孔,故E正确.‎ ‎(2)①光路如图所示,由于折射光线CE平行于OB,因此光线在圆弧面上的入射点E到BO的距离也为,则光线在E点的入射角α满足sin α=,解得α=30°,由几何关系可知,∠COE=90°,因此光线在C点的折射角r=30°,由折射定律知,玻璃砖的折射率为n===,由于光线在E点的入射角为30°,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光线在E点的折射角为60°.‎ ‎②由几何关系可知CE==,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速度v=,因此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时间t==.‎ 答案:(1)BCE (2)① 60° ② ‎6.(1)如图为a、b两束单色光分别经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后在屏上形成的干涉图样,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A.在同种均匀介质中,a光的传播速度大于b光的传播速度 B.在真空中,a光的波长大于b光的波长 C.从同种介质射入真空时,逐渐增大入射角,则a光的折射光线首先消失 D.照射在同一金属板上发生光电效应时,a光的饱和电流一定大 E.若两光均由氢原子能级跃迁产生,产生b光的能级能量差大 ‎(2)如图所示,a、b、c、d是均匀介质中x轴上的四个质点,相邻两点间的间距依次为‎2 m、‎4 m和‎6 m.一列简谐横波以‎2 m/s的波速沿x轴负向传播,在t=0时刻到达质点d,质点d由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下运动,t=6 s时质点c第一次到达最高点,质点的振幅为‎6 mm,求:‎ ‎①在t=6 s时质点b的位移;‎ ‎②当质点a第一次振动到正向最大位移处时,质点d经过的路程.‎ 解析:(1)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Δx=λ,知a光条纹间距大,则a光的波长较长.根据f=知,a光的频率较小,则折射率小,根据v=知,a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较大,选项A、B正确;根据sin C=可知,a光的临界角较大,则从同种介质射入真空时,逐渐增大入射角时,b光先发生全反射,其折射光线首先消失,选项C错误;照射在同一金属板上发生光电效应时,饱和电流与光强有关,故无法比较饱和电流的大小,选项D错误;a光的频率较小,则光子能量较小,若两光均由氢原子能级跃迁产生,产生b光的能级能量差大,选项E正确.‎ ‎(2)①已知在t=0时刻波到达质点d,质点d由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下运动,其波的前段波形如图:‎ t=6 s时,波向左传播的距离为‎12 m,波的前端到达a质点位置,此时质点c第一次到达最高点,所以a、c间的距离恰好是四分之三个波长,则波长λ=‎8 m,又b、c间距离为‎4 m=λ,所以质点b的位移为-‎6 mm.‎ ‎②当质点a开始振动时波已传播6 s,再经历四分之三周期,质点a振动到正向最大位移处,T==4 s,质点a第一次振动到最高点时,质点d已运动的时间为 t′=6 s+3 s=9 s,由题意知A=‎6 mm,‎ 质点d的路程为s=·4A=54 mm.‎ 答案:(1)ABE ‎(2)①-‎6 mm ②‎‎54 mm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