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2

‎2019届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 ‎ 郭言 在刚刚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 言中呼吁各经济体“携手合作、促进共赢,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在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保护主义抬头的关键时刻,习主席的倡议为世界经济复苏、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指明了方向。‎ 经济全球化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经济体总体上都是受益者。以亚太地区为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从而带动亚太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20多年来,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贸易量年均增长8%,是同期经济增速的两倍多,为亚太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动力。‎ 毋庸否认,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多样性的,最近两年也遇到了一些反对声音。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英国脱欧和民粹主义上升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得“反全球化”声调又有所升高,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市场需求低迷,特别是发展的包容性不足,使一些国家的反全球化思潮有所滋长。同时,贸易和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引擎的动力减弱,也使得保护主义情绪蔓延。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根本原因既在于世界经济整 体增速的放缓,也在于全球经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高。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不能走“闭关自守”之路,而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推动贸易和投资机制建设,不断扩大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确保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成果惠及更多人。‎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一方面,中国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商投资,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进而带动中国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可以说,中国抓住了与经济全球化潮流同步发展的历史机遇,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面,中国在经 ‎ 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也为亚太乃至全球经济不断增添活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尽管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经济增速仍然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上,并且为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宝贵的合作契机。‎ 中国着眼于推进全球化加速发展,提出了“一带一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区域互联 互通等一系列务实倡议。在今年召开的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中国和与会各方共同达成的 “杭州共识”,描绘了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的世界经济增长蓝图,体现了共迎挑战的伙伴关 系精神,展现了谋求共同发展的决心,也为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 型世界经济,坚定不移地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入了阶段性调整期,只要亚太和全球各方坚定经济全球化方向不变信心不减,通过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就一定能为经济全球化不断注入正能量,造福于亚太和世 界各国人民! (选自2016年11月22日《经济日报》)‎ ‎1.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扩张,并且将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参与其中的各经济体在各个方面都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 ‎ B.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亚太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了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从而促进了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的加速流动。 ‎ C.中国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带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从中受益;同时,中国为世界经济不断增添活力,是经济全球化的有力贡献者。 ‎ D.经济全球化给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多样的,但近两年来反全球化呼声在日渐高涨,各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2. 下列关于“反全球化”思潮滋长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重重困难,进入了阶段性调整时期,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整体增速的放缓。 ‎ B.从今年下半年以来,“反全球化”声调有所升高,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事件是英国脱欧和民粹主义等一系列事件。 ‎ C.要解决“反全球化”的问题,“闭关自守”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要旗帜鲜明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贸易和投资机制建设。 ‎ D.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作为经济全球化引擎的贸易和投资减弱,发展动力不足,导致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情绪蔓延。‎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习主席的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和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达成的“杭州共识”,都体现了中国共迎挑战的伙伴关系精神,谋求共同发展的决心。 ‎ B.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体现。 C.只有各个经济体坚定全球化的方向不变,信心不减,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才能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快速的发展。‎ D.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上,由此可见,中国已成为摆脱经济全球化困境,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 ‎ 参考答案 ‎1.C(A、原文是“各经济体总体上都是受益者”,而不是在各方面;B、因果倒置,是“产业的 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从而带动亚太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全球经济最活 跃的地区”D、原文是“使一些国家的反全球化思潮有所滋长” ,“各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 头”错误)(3 分)‎ ‎2. C 文不对题,题干问的是对“反全球化”原因的分析,而这一项讲的是解决的方法。(3分)‎ ‎3. D 已成为、引领、关键等无依据,夸大其词。(3 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陈彦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论述类文本阅读 ‎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陈彦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快捷显现。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这种文艺样式,故事是其核心,这既体现在中国历史名剧上,也同样体现在那些优秀的外国戏曲上。‎ B.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不但文本粗糙,而且只注重包装,忽视对戏剧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戏剧演出团队应统一在文学的旗帜之下,无论导演,还是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都是文学的创作者。‎ D.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种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布景道具在舞台上是不能忽视的,哪怕是一棵小草,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如果包装不适度,就会损害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C.戏剧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工作人员都要为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而努力。‎ D.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这种创作的前提条件是文学基础要扎实,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快捷、直白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人们思考的时间。‎ C.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D.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因为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都是这样的。‎ 参考答案 ‎2.A (说法绝对。外国的歌剧、话剧并未从中国的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3.D(强加因果。《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只是例证,并不是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的原因)‎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华夏文明自形成以来,其演绎空间一直是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华夏先民常常以身处“地中”自居,周人已称“宅兹中国”(何尊铭文)。“中国”,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另一方面,“中国”又具有政治、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常与“夷狄”并举,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在此意义上,“中国”又指华夏文明主体所建立的政权。六朝之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与政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基本吻合,华夏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核心区域才被视为“中国”。因此,秦汉时期江东虽在帝国控制之下,但并不被视为“中国”。‎ ‎ 江东地区曾是“吴人”“越人”‎ 的居住地,其族属有中原人的因素,但总体上是古越人。秦汉时期,中原人不断南下,进一步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也有力地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可以说,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为江东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六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 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中原移民进入江东,极大地改变了江东地区原有的社会和族群结构。孙策、孙权正是抓住和顺应了这一历史机遇,凭借移民力量,积极经营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孙吴政权的建立,加速了江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与之相反,政权鼎力的格局反而强化了江东“吴人”的身份认同感,加剧了江东地区与“中国”的政治疏离。‎ ‎ 西晋永嘉六年,为躲避战乱,中原地区民众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的核心群体是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南下士人均是政治、文化精英;因此,永嘉南奔之后,“号洛阳为荒土”,“中国”虽在,而其人已去。至此,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也就不在“中国”了。‎ 南下的中原移民虽然被迫迁居他们曾经鄙夷的“卑薄之域”,但为了凸显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存在,他们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强调学术、文化、习俗与“吴人”的差别,强调自己在政治、文化上的优越性,继而形成了垄断的门阀政治。因此,渡江南下的司马睿,在初期并没有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认同,经过王导等人的努力弥合,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矛盾有了一定的缓和,并获得“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司马睿也部分得到了南方士族的认同,在江东站稳脚跟并建立起了东晋政权。然而,南下的中原移民,一直保持和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因此,“吴人”与“北人”之间一直存有浓厚的南北情结,相互诋毁、争斗之事时常发生,也影响了“北人”的“南化”。‎ ‎ 东晋后期,刘裕集团开始崛起,并于420年建立了刘宋政权。与此同时,鲜卑人所建立的北魏也逐渐控制了中原地区,形成了新的南北对峙政治局面。在此情况下,“南人”“北人”有了新的历史含义。北方的魏人称江东人为“南人”,有时也称“吴人”。而江东地区,无论是中原移民的“北人”还是“吴人”,都以“中国”自居,称居住于中原地区的魏人为“北人”。此时,“南人”与“北人”已不完全是江东地区内部的族群之分,而逐渐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夷”之分和“正统”之争。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江东地区实现了“中国化”。‎ ‎(摘编自张齐明《移民与六朝时期江东的“中国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原先是指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周朝时期就有“中国”一词。‎ B“中国”在秦汉时期所含的地理空间意义与政治文化意义基本是一致的,指华夏政权所控制的黄河流域核心区域。‎ C “中国”具有政治、文化象征意义,与“夷狄”共同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又指华夏文明主体建立的政权。‎ D“中国”在秦汉时期并不包括“吴人”“越人”居住的江东地区,尽管那时江东地区也归秦汉帝国所控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六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重要基础。‎ B永嘉之乱,洛阳沦为荒土,中原地区的民众又开始了大规模南迁;从此以后,政治意义上“中国”也就不在“中国”了。‎ C借助中原移民力量,孙策兄弟在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客观上加速了江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 D刘宋政权与北魏鲜卑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后,此时“南人”“北人”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夷”之分、“正统”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嘉南奔之后,南下中原移民特别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和与“吴人”的差异,以及政治、文化上的优越,进而形成门阀政治。‎ B东晋政权之所以能在江东建立,是与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的矛盾的缓和,以及跟“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等有关。‎ C由于不断南下的中原移民始终抱有“北人”情结,常常与吴人发生争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北人”的“南化”速度。‎ D秦汉以来,中原人移民江南是为了躲避战乱;否则,“北人”凭着自身的优越感,是不会主动迁居他们鄙夷的“卑薄之城”的。‎ 参考答案 ‎2.(3分)B (该项表述扩大外延。根据原文,改变政治意义上‚中国‛的应该是‚南下的政治、文化精英‛,而不是‚民众‛;‚从此以后‛应为‚此时‛。) ‎ ‎3.C (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推断不当。根据原文语境,中原人南下并不全是为了躲避战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