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咸阳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 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B. 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C. 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之学在互相诘难、批驳中彼此吸收、融合,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与当时诸侯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致的。故答案为B项。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标志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排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D项,学术思想的交融和趋同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其繁荣,排除。 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土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 B. 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 C. 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 D. 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朝议中允许更多的人来发表意见,这样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正确答案为C。虽然朝议允许各种人发言,但是没有体现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机构具有至上权力,B错误。材料只是讲了“朝议”制度,不能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D错误。 3.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A. 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 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C. 盐铁专卖制度解体 D. 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弛……律”、“鼓励”、“ 下诏”、“罢禁”等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个选项“下诏”等信息,也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史实不符。逐步放弃“抑商”政策和盐铁“专卖”制度解体是近代以来的事, 工商业者在古代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地位不会“根本性”转变。 4.唐朝赋税之事,归尚书省负责,开元之后,权移他官。设有转运使、盐铁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其目的在于 A. 增加政府税收 B. 完善中央官制机构 C. 削弱丞相权力 D. 增强统治阶级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唐朝赋税之事”,开元之前,“归尚书省负责”;“开元之后,权移他官”,并且“随事立名,沿革不一”,反映的是(尚书省)丞相的职权被转让给了其他官吏,这主要是来削弱宰相的财权,表明丞相权力日益分散,逐渐削弱。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赋税增加,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丞相权力的转移,不是官制的完善,排除;D项,材料描述的是丞相职权被转移,与统治阶级力量增强与否无关,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5.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体地位。儒、释、道的分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可见,宋明理学 A. 使中国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 B. 极大地推动传统儒学的发展 C. 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 D. 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可知,宋明理学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儒学的发展,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故答案为B项。A项,宋明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宋明理学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排除;D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与材料中“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不符,排除。 6. 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A. 城市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B. 海外贸易日益兴盛 C. 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D. 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反映宋代汴京饮食丰富多样。根据所学可知,这是城市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信息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汴京城市生活丰富,不能得出商业活动是否受政府监管的结论,排除;D项,市镇经济繁荣为明清时期的商业特征,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7.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休闲旅游之风盛行 B.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C. 社会服务体系完善 D. 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可见,当时人们出行较为普遍,结合所学可知,商人是进行长途贩运的主体,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明确指出是旅行指南图而非休闲旅游图,A选项排除;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与材料不符,C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南北文化经济差距缩小,D选项排除。 8. 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该新剧种的形成 A. 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 B. 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C. 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 D. 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体现了民间交流,“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体现官方推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故B项错误。只是给乾隆皇帝祝寿,没有体现他大力提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故D项错误。所以选A。 9.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的思想,但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这显示出维新思想 A. 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 B. 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 C. 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 D. 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可知,该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冲击了旧思想,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严重分歧”,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思想难以被接受,排除C;维新思想的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没有实现,没有打破传统政治秩序,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影响分析解答。 10.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 A. 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 B. 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C.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D. 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材料中所述“社会主义”“苏俄”“以俄为师”“时髦名词”“共同选择”等信息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故C项正确;北洋军阀时期虽一度思想控制松弛,但与材料宣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旨不相符合,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方式有多种,并未达成共识,排除B项;社会主义此时也未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排除D项。 11.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接着又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公司律》等。清政府这些措施 A. 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 B. 适应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 C. 目的是为了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D. 加快民族工业的结构性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这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制度的近代化,从法律上规范工商业者的行为,顺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延续清王朝统治、民族工业结构的信息点,排除;C项,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属于清政府采取的政治措施,不属于保护民族资本发展的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 12.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 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 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 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映了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的主要目的,故D正确。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是为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排除。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不能说明土地分配的标准的变化,故B排除。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名师点睛】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13.1938年,创办于武汉的救亡刊物《国民公论》中写道:“战争是个大熔炉,只有通过这个熔炉,一个民族才能打成坚强的不可分的一片。也只有通过这个熔炉,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才能在新的铸型上面建造起来。”据此可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 武汉成为民族救亡的大本营 B. 中华民族救亡思潮正式开启 C. 中国已经成为独立自由国家 D. 抗战强化了中华民族认同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38年”、“战争是个大熔炉,只有通过这个熔炉,一个民族才能打成坚强的不可分的一片”结合所学可知,抗战强化了中华民族认同感,因此D 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38年国民政府已经迁往重庆,全民族救亡的大本营应该是在重庆;B选项错误,中华民族救亡思潮伴随着列强的入侵早已出现;C选项错误,1938年中国已经遭受日本侵略,不是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的宣传画。这反映出 A. 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 B.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势在必行 C. “左”倾错误在农村严重泛滥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及宣传画中“组织起来力量大”“发展生产爱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故答案为B项。A项,土地改革是1949—1952年,但是与“组织起来力量大”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过渡时期“左”倾错误没有泛滥,20世纪50年代末,“三面红旗”是“左”倾错误在农村严重泛滥的主要表现,与宣传画无关,排除;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是20世纪70年代末,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15.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与这些经济外交的成就直接相关的是 A. 中美关系的改善 B. 日内瓦会议的进展 C. 万隆会议的成功 D.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故C项正确。A项,中美关系的改善于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由中、苏、美、英、法参加的日内瓦会议重在解决印度支那与朝鲜问题,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D项,三大改造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经济外交无直接关联,排除。 16.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这说明当时雅典 A. 注重培养公民责任意识 B.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C. 戏剧表演融入民主原则 D. 教化功能贯穿戏剧始终 【答案】A 【解析】 【详解】“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是为了鼓励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故选A项;“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不能体现民主,排除B项;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不是为了表演,也不能体现民主,排除C项;“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没有涉及表演的内容,无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排除D项。 17.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宗教题材的绘画一直占绝对优势,但世俗绘画的比例也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 人们的宗教信仰已经发生变化 B. 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裕 C. 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一定的发展 D. 绘画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世俗绘画的比例也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宗教题材的绘画一直占绝对优势”来看,说明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故答案为C项。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物质生活的变化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绘画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对文艺复兴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动以神为中心;强调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幸福、追求自由和知识。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这场运动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志。 18.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A.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初步形成 B.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地区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C. 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通讯工具方便了世界联系 D. 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扩展 【答案】A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1860年和1880年两个时段世界贸易额增长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展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A正确;B与材料无关;表中数据没有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C不正确;D新航路开辟早于题干时间信息。 点睛:本题考查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原因有所掌握和了解。 19.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此举意味着英国 A. 国王彻底丧失统治权 B. 法权至上时代来临 C. 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 D. 君主制度从此结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688年11……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来看,此举代表光荣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意味着法权至上时代来临。故答案为B项。A项此时国王还拥有一定的权力,"彻底丧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时间不符,排除;D项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度尚未结束,排除。 20.美国独立后,“各州都敢于抵触国会的决策,它们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逃避、拖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行政部门除了勉为其难的思想劝说之外,只能苦苦哀求,以求得各州的‘好心’和支持。”这是由于 A. 国会不掌握行政权 B. 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独立 C. 中央政府没有实权 D. 宪法赋予各州以部分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州都敢于抵触国会的决策,它们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逃避、拖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行政部门除了勉为其难的思想劝说之外,只能苦苦哀求,以求得各州的‘好心’和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之初的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的国家结构,这就导致了中央政府没有实际权力,地方政府甚至凌驾于中央之上,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国会不掌握行政权与本题题意无关,排除;B项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与材料冲突,排除;,美国宪法制定于1787年,这个时候的美国还没有制定宪法,D项宪法赋予各州以部分权力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 21.长期以来法国教育被教会把持,而在1879至1899年期间,法国时任教育部长费里亲自选定中小学教材,如选用共和主义史家拉维斯反映爱国观点的《法国历史》作为历史课本;选用民族主义作家戴鲁莱德的<士兵之歌》作为全国中小学传唱歌曲。费里这一做法 A. 化解了共和派与保皇派的矛盾 B. 培养了科学理性的人才 C. 消除了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 巩固了民主共和的成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依据材料中的“选用共和主义史家拉维斯反映爱国观点的《法国历史》作为历史课本”这一内容可知,费里这一做法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成果,故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就意味着共和派与保皇派矛盾的基本解决,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培养科学理性人才”的问题,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可以看到费里这一做法减小了教会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并不能消除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可排除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2.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美苏两国尽管在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但并未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双方总是在对抗中寻求妥协。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雅尔塔体制的规定所限 B. 双方力量对比相对均衡 C. 双方不了解对方的实力 D. 出于对国际舆论的畏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在两极对峙格局下,美苏双方军事实力相差不大,双方没有能力轻松战胜对手,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故答案为B项。AD 项,雅尔塔体制的规定所限、出于对国际舆论的畏惧都不是“未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的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对抗一直存在,双方对对方的实力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才会形成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各领域的对峙,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2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让“工人运动有了理论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然而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这表明 A. 工人运动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B. 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本质变化 C. 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D. 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反映了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预言出现了偏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只是为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原则性指导,各国工人阶级在进行革命时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完善。故答案为C项。A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理论指导思想,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但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排除;D项,马克思主义即使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没有失去价值,排除。 24.1926年4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中指出:第一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商品流转的条件下,以发展农业为中心,建立国民经济基础;而从1926年开始的第二个时期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转移到工业方面来。这反映了斯大林 A. 全面放弃新经济政策 B. 确立重工业优先原则 C. 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 D. 实施发展模式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第一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商品流转的条件下,以发展农业为中心,建立国民经济基础;而从1926年开始的第二个时期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转移到工业方面来”可以看出,发展模式从农业向工业转变。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并没有放弃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1926年4月有两期任务,即农业和工业,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7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必考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很多地方的郡县㩝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 ——摘编自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 材料二 隋创进士科之后,“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城之人才益均”。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组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其政治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古代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国家治理技术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答案】(1)问题:察举制异化,沦为地方豪强的工具;基层治理日益沦入地方豪强之手;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严重动摇。根源:强宗大族崛起。 (2)作用: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提高治国效率;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兼顾地区平衡,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儒家地位、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3)价值:国家治理要通过改革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系统(选官、监察制度等);要重视基层社会治理;要调动最广泛的国民参与治理之积极性;治理效果要追求高效益、低成本等。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从选官制度的异变、基层治理权、中央集权等角度进行回答,二问从上述材料信息可知为地方豪强大族的兴起。 (2)根据材料二“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从官员素质、打破阶层固化、监察体制、儒家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从制度创新、基层治理、民众参与、治国成本等层面进行思考。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于1799年提出,目的是为了缓解拿破仑战争中日益增长的财政开支。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于1803年废除。1842年,面对贫困问题急剧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政治动荡不安、财政预算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英国再次提出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议案,得到人民的认可,所得税由临时性税收转变成为国定化的税收。1880年,免税的起征点由150英镑提高到160英傍,所得税税率由原先的2.9%提高到3.3%。19世纪英国征收所得税,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这是走向现代税收制度的第一步,为20世纪英国走向福利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郭家宏、王广坤《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政策》 材料二:1936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法——《所得税暂行条例》。所得税最初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三次修订和调整都是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了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 ——摘编自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个人所得税制度略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两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个人所得税制不同命运的原因。 【答案】(1)特点:建立时间早;适时调整;由临时税变为固定税;起征点和税率不断提高;中下层负担不断减轻;由以解决财政问题为主到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共同目的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战争需要。 (2)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英国已过渡到工业社会,经济较为发达;中国以农为本,经济较为落后。人民收入水平不同:英国人收入较高;中国人收入较低。社会环境不同:英国相对稳定,中国政局动荡。税制本身不同:英国税制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税制弊端明显。人民认可度不同:英国注意增加人民福利,减轻人民负担,得到人民的认同;国民政府税收用于内战,加重人民负担。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可以得出,建立时间早;依据材料“英国再次提出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议案,得到人民的认可,所得税由临时性税收转变成为固定化的税收”可以得出,由临时税变为固定税;依据材料“免税的起征点由150英镑提高到160英傍,所得税税率由原先的2.9%提高到3.3%。19世纪英国征收所得税,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可以得出,起征点和税率不断提高;中下层负担不断减轻;依据材料“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于1799 年提出,目的是为了缓解拿破仑战争中日益增长的财政开支”“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可以得出,由以解决财政问题为主到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综合材料一可以得出适时调整。第二小问“共同目的”,依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共同目的是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战争需要。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中国和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社会环境、税制本身以及人民认可度的不同分析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秦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种学和社会种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走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西学东渐”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答案】(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2)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 (3)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中“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得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根据材料中“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得出:印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得出:中国综合国力强;根据材料中“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出:耶稣会士的传播。 (2)根据材料中“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得出: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根据材料中“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得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 (3)注意“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儒家思想传入西方,另一方面“西学东渐”。儒家思想传入西方:根据材料中“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得出: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西学东渐”:结合第(2)问及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最后总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28、29、30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前,封建制度危机四伏,封建营垒急剧分化。顽固势力德川幕府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多次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分崩离析。其他西南各藩,从藩主大名到下层武士以及一批宫廷贵族都背离了幕府,向资本主义转化。 ——引自张琪《历史的比较与思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 材料二 日本的维新派懂得以暴力摧毁旧的封建政权,他们利用下层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起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政权,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实际上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维新派控制了日本全境后,立马迎立天皇,立宪法、设内阁,大权均分,有私心者很少,天皇也不伸手要权,所有人考虑的都是如何让日本快速强大起来。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等,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19世纪中后期推行“明治维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主要特点。 【答案】(1)主要原因:统治危机严重;阶级分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激化。 (2)主要特点:暴力革命与改良相结合;政权力量与下层人民力量相结合;近代君主立宪体制迅速建立,上下同心。 【解析】 【详解】(1)主要原因:根据“封建制度危机四伏”“得出统治危机严重;根据“封建营垒急剧分化”“向资本主义转化”得出阶级分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顽固势力德川幕府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多次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分崩离析"得出社会矛盾激化。 (2)主要特点:根据“日本的维新派懂得以暴力摧毁旧的封建政权,他们利用下层人民的力量……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得出暴力革命与改良相结合,政权力量与下层人民力量相结合;根据“立马迎立天皇,立宪法、设内阁,大权均分,有私心者很少,天皇也不伸手要权,所有人考虑的都是如何让日本快速强大起来”得出近代君主立宪体制迅速建立,上下同心。 2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2月8日,中国政府召集特别会议,决定对国际战局之方针:太平洋反法西斯各国应成立正式联盟,由美国领导,并推举同盟国联军总司令。要求英美、苏与我国一致实行对德、意、日宣战;联合各国约定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结束以前,不对日媾和。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蒋介石还分别照会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由中、美、英、苏、荷五国订立联合作战计划,由美国领导执行。罗斯福16日复电,主张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即反轴心各国组织,由中、美、英、苏、荷诸国代表参加的军事会议。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约定加盟诸国“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对抗法西斯国家,并且保证“不与敌国缔结单独之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张海峭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设的作用。 【答案】(1)努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召集特别会议,倡导太平洋反侵略各国成立正式联盟;提议反法西斯国家一致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并正式对日宣战;建议美国领导订立联盟作战计划;参与签署对轴心国共同行动宣言。 (2)作用:改变了此前中国孤立抗战的困境;增强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1941年12月8日,中国政府召集特别会议,决定对国际战局之方针”“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1月1日,反法西斯侵略之26国,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对轴心国共同行动的宣言”等概括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召集特别会议,倡导太平洋反侵略各国成立正式联盟;提议反法西斯国家一致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并正式对日宣战;建议美国领导订立联盟作战计划;参与签署对轴心国共同行动宣言。 (2)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改变中国孤立抗战处境、增强抗战必胜信心、促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开始得世界大国地位等方面分析作答。 30.【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少年时代的拿破仑,因为出身与身高而受到军校同学们的嘲笑,但他称这些人为“高贵的小丑”;他发奋学习,广泛涉猎伏尔泰、卢梭等人的书籍,并以恺撒、亚历山大等人自诩。26岁时,新婚不久的拿破仑离开巴黎卫戍司令的职位,担任意大利军团总司令,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指挥作战。在征服埃及期间,他毫无顾忌地宣称自己是穆斯林;担任执政后,他又毫不犹豫地恢复天主教。 1812年,不顾身边顾问们的强烈反对,拿破仑发动了侵俄战争,力图“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进攻俄国让他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在复辟失败后,拿破仑再次被流放。 ——摘编自董小燕《略论拿破仑的政治个性》 (1)根据材料,概括拿破仑的政治性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政治性格形成的背景。 【答案】(1)政治性格:极度强烈的权力欲望;善于权变的政治作风;坚韧自信的政治个性。 (2)背景:特殊的家庭和成长环境;长期政治实践的磨练;启蒙思想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局势的影响。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担任意大利军团总司令,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指挥作战。在征服埃及期间,他毫无顾忌地宣称自己是穆斯林;担任执政后,他又毫不犹豫地恢复天主教。1812年,不顾身边顾问们的强烈反对,拿破仑发动了侵俄战争”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极度强烈的权力欲望;善于权变的政治作风;坚韧自信的政治个性。 (2)依据材料“少年时代的拿破仑,因为出身与身高而受到军校同学们的嘲笑”“发奋学习……以恺撒、亚历山大等人自诩”得出:特殊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依据材料“新婚不久的拿破仑离开巴黎卫戍司令的职位,担任意大利军团总司令”“担任执政”得出:长期政治实践的磨练;依据材料“广泛涉猎伏尔泰、卢梭等人的书籍”得出: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依据所学得出:法国大革命局势的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