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3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学案 学案(二) “理解题”(主观简答题)2大常考题型 (对应学生用书P85)‎ 概念含义理解题和句子含意理解题都属于理解类题,这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的题型。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理解能力包括两个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题型一 重要概念(词语)含义理解 所谓“重要概念(词语)”,指的是:①表现主题思想的词语;②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③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④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词语),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含义。因为考点强调的是“在文中”,故在理解时,既要注意它的“词典义”,又要注意它的“语境义”。要把“重要概念”还原到文本中,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 对于关乎主旨、作者主张的重要概念(词语)的理解,首先要掌握基本要求:①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来思考,选准准确的词义,理解临时意义;②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同时兼顾词语的本义;③从词语的词性、语法结构分析、斟酌词义。‎ 这一题型常常有三个命题角度: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同形而异义的概念(词语)、有修辞意义的概念(词语)。‎ ‎[常见设问方式]‎ ‎(2014·江苏高考)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 ‎(2015·福建高考)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作者所说的“×××”的含义是什么?‎ ‎(2)请解释“×××”的含义。‎ 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 这类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词语),常常是文章所论述的主要问题。高考考查这类概念,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们在某专业领域中的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要求考生从语文角度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做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力。‎ ‎[例一] (2014·江苏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乾坤草亭 朱良志 ‎①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②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③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④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⑤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⑥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⑦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⑧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请简要说明本段(原文第三段)中“个”的含义。‎ ‎[自主尝试]  ‎ ‎[解题指导] 此题将词语含义放在某一段落中考查,难度适中。“个”是八大山人字号的基本元素。作者在此段论述及解读《个山小像》所录友人赞语的基础之上,缕析出“个”从具体到抽象的三层含义,是全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三层含义在选文中都能找到原话或提示语句,作答并不困难。‎ 就实际答题情况看,部分考生读懂了“个”的含义并且会摘抄文中的关键词句。而有些考生虽然基本理解,但表达不到位,如将“个”的含义表述为“起点、聚光点、亮点、原点”“像竹一般的虚心”“使生命圆足”等。很多考生因表述不够全面,如漏答“竹”或“圆满具足的生命”等内容,导致失分。有考生摘抄了很多原文,如“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等,因不在点子上,就不能得分。极少数考生没能读懂原文,如答成“一个个的意思”“每一‘个’都突显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方法对,我们对世界认知与所求就会更加宽广”等,也不能得分。‎ ‎[参考答案] “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解题方略]‎ ‎“3步法”解答“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类题目 第一步,寻找区域 寻找区域,就是寻找解释概念(词语)的区间。一个概念在文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概念(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概念(词语)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明确有效信息的区间。[例一]题干已经明确了对这一词语含义解释的区 域为原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步,确定句段 确定句段就是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概念(词语)内涵、外延的解释,对概念(词语)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的内涵(本质属性)为基础。判断内涵时要联系语境,看其所在的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词语)的内涵。[例一]选段共八句话,从第③句由八大山人引出“个”这个词语,紧接着第四句话对这一词语的内涵进行了表象上的解释;第⑤⑥句又对“个”的内涵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解释;第⑦句对这一词语的解释已经上升到抽象观念的解读。‎ 第三步,筛选提取本质的词语组织答案 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词语)的本质特征的词句,根据题干要求,将这些词句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例一]中原文对“个”词语的第一个层次解释的本质词句是“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第二个层次解释的本质词句是“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第三个层次解释的本质词句是“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将以上词句组织起来即是本题答案。‎ 同形而异义的概念(词语)‎ 在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境义。这部分同形而异义的词语应是审题时重点关注的地方。‎ ‎[例二] (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 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由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 ‎(有删节)‎ 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自主尝试]  ‎ ‎[解题指导] 第一个“负责”的含义可根据原文中“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这两句话来归纳。第二个“负责”的含义可根据原文中“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这一部分来归纳。‎ ‎[参考答案] 第一个“负责”:经过了事实的检验与逻辑的论证。第二个“负责”:对真理的扩充、推动(捍卫)。(意思答对即可)‎ ‎[解题方略] ‎ 理解同形异义类概念(词语)的含义2步走 第一步,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回溯原文,找准区间 定区间时,最关键的是找出该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的不同位置,确定各自与词语有关的信息筛选范围。‎ 第二步,抓内涵,比较辨析 抓住同形异义概念(词语)不同内涵的阐释性文字,把握各自的本质特征,比较分析,提取整合出各自的本质特征即可。‎ 有修辞意义的概念(词语)‎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在阐述道理时,为了把所论述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也常常用修辞说理,这就出现了有修辞意义的概念(词语)。‎ ‎[例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一个人事业上之成就与其能力为正比例,且自文明进步,分工愈精,则能力之专门化 亦愈密,能于此者未必亦能于彼,故与事业之成就为正比例的能力,尚须注意其所专者是否适合其所为。果有相当的能力,而此相当的能力又适合于所做的事业,其效率之增设,业务之发展,实意中事。……此即所谓“能其所为”与“为其所能”合而为一。故有志于某种事业者,与其临渊羡鱼,毋宁退而结网,结网无他,即对于事业所需要之能力先加以充分的准备。‎ 能力之养成,常有待于实际应付问题与处理事物时之虚怀默察,及领悟诀窍。故“学”与“为”常可兼程并进,互有裨益。在此原则下,虽最初未所能,或能而未精;只须肯存心学习,未尝不可由“为”而“能”。古往今来有不少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虽未有领受正式教育之机会,而犹能利用其天赋,由困知勉行而奉然有所树立者,都是由这条路上出来的。……‎ 请解释画线处的词语所比喻的内容。‎ ‎(1)“临渊羡鱼”比喻: ‎ ‎(2)“退而结网”比喻: ‎ ‎[解题指导] 文章为了将抽象的东西说清楚,常常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理解时应联系修辞手法来理解与之有关的词语。‎ ‎[参考答案] (1)希望做好工作但又缺乏能力。‎ ‎(2)事先准备好所需要的能力。‎ ‎[解题方略]‎ 明手法,释其义 在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象征和双关等。运用比喻的,找出比喻的本体;运用比拟的,找出拟人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运用象征义的,找出词语的象征对象及对象征对象的解释即可;运用双关的,理解其表面义,再联系主旨、情感等解释其深层义即可。‎ 题型二 重要句子含意理解 ‎“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有:点明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句;显示层次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内涵丰富、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作用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或作用比较突出。“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 句子含意一般要从三方面考虑: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常见设问方式]‎ ‎(2015·江苏高考)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2013·重庆高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2013·福建高考)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1·浙江高考)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 ‎(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请你谈谈对“……”一句的理解。‎ ‎“理”“抓”“析”“联”4字法稳取理解句子含意题 这种方法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也就是根据语句所在的文章中的位置来解答。‎ 重要语句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而且还处在重要或关键的位置上,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它就在这特定的位置上将它的作用辐射到整个“辖区”。由此可见,明确了这一“辖区”范围究竟有多大,自然有助于正确理解该句子的含意。‎ 在明确重要语句的辖区范围的基础上,联系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进一步分辨出与其相邻的上下句之间的意义联系,才能对该句子的含意做出准确、全面的理解。平时常说的“循章斟酌,依句断意”就是这个意思,对特别关键的语句,有时甚至需要联系全篇来理解。‎ ‎[例四] (2013·福建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时尚浅说 黄毓璜 ‎…………‎ 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就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是不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鹜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有删节)‎ 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自主尝试]  ‎ ‎[解题指导] 只要理清了“‘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这句话在本段中的“管辖范围”‎ 以及与其他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即可找出答案。本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为了论证这一中心句,作者从人的“顺变”能力(能顺应时尚)、人的“从众”心理(往往会趋时逐流)和人都爱“面子”(易于屈从于时尚的压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议论,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概括归纳起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①人具有“顺变”能力,能适应时尚。②人有“从众”心理,往往会趋时逐流。③人都爱“面子”,易于屈从时尚的压力。(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一个句子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比较关键的词语,这一个或几个关键的词语,往往是理解全句的钥匙。如果正确理解了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又注意把握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类:句中特定称谓词、有深刻含义的词、多义词语、概括性词语、运用了修辞的词语、有隐含意义的词语等。抓住这些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即可。‎ ‎[例五] (2012·上海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解释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自主尝试]  ‎ ‎[解题指导] 首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它”“重复别人”“说出自己”。其次,在原文中找对应。“它”的指代内容是“文献综述”。“重复别人”,原文对应的句子: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说出自己”原文对应的句子: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然后加以整合,便可总结出句子的含意。‎ ‎[参考答案] 文献综述不是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而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需要对别人的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1.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 这适合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要对文中重要句子做出正确解读。需要分清单句或复句:‎ ‎(1)如果是单句,应抓住主干,先找准主、谓、宾,再分析那些修饰、限制成分。一般来说,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2)如果是复句,要分析复句之间的内部层次,分层理解。‎ ‎[例六]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最重要的就是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良性塑造,是21‎ 世纪前半叶唯一超级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非零和关系的最终确立,当然,也是中国自己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以新的风范大国和世界强者方式再造及发挥影响的历史过程。这里面绝非不包含失败的可能,不包含曲折的行进路线。假使中美不幸全面对抗甚至走向战争冲突,过去30年在中国人那里广泛传播、心理上普遍接受的“时代性质”“时代主题”等等东西,也许就到了根本改变的时刻。‎ ‎(节选自王逸舟《要善于应对美国霸权》)‎ 请说说你对画线语句含意的理解。‎ ‎[自主尝试]  ‎ ‎[解题指导] 画线语句是个假设复句,“假使”部分是假设的前提条件,就是如果中美关系走向对抗;“过去……根本改变的时刻”是一个单句,提取主干为“东西到了改变时刻”,主语“东西”是指过去30年中国人所接受的“和平与发展”的思想,“‘和平与发展’的思想”发生改变,就是要战争。整个复句就是传达出了中美关系走向对抗或战争,就违背了30年来中国人所接受的“和平与发展”的愿望,强调了处理中美关系的重要。综合以上,就是画线语句的含意。‎ ‎[参考答案] 中美如果走向对抗,那就违背了中国人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普遍愿望,有可能走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反面。这句话既强调了处理好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必须审慎处理这一关系。‎ ‎2.分析还原句子修辞手法 对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特点出发,如从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方面分析理解。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分析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只要写出即可。‎ ‎[例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对“学历造假”的质疑,“打工皇帝”唐骏在沉默一周后接受《名汇FAMOUS》的记者采访时说道:“你可以蒙一个人,那如果把全世界都蒙了,就是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现在看来,他的这种成功似乎快走到了尽头。但正如癌细胞扩散般,它还会以不同的版本在我们的社会里上演,唐骏的逻辑只不过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注脚。‎ 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中,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5万人。仅2005年,教育部的留学服务中心就办理了3万例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与此同时,归国人员的学历造假案例也开始增多。‎ 学历造假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的中国诚信危机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商业领域,我们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的商业交易;在体育界我们很难再去相信一场国内职业足球比赛的真实性;而在教育界,那些剽窃和购买论文的教授面对汹涌的批评依然毫发无损,高等教育机构滥发文凭也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唐骏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并非只是学历与能力之争,而是它或多或少激发出了每个人身上的道德勇气。这种道德勇气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共同编造的谎言现实。‎ ‎“但正如癌细胞扩散般,它还会以不同的版本在我们的社会里上演,唐骏的逻辑只不过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注脚”一句应如何理解?‎ ‎[自主尝试]  ‎ ‎[解题指导] 理解这一语句即需要“析”,“析”就是分析这句话的结构层次和修辞手法,把这一语句切分为三个层次,逐层理解:第一层,“唐骏的逻辑只不过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注脚”,强调唐骏的“学历造假”不会是个例;第二层,“它还会以不同的版本在我们的社会里上演”指这类事件很多,类似的事件还将会重演;第三层,“但正如癌细胞扩散般”,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唐骏的逻辑。“如癌细胞扩散”侵害的是什么,还原本体,侵害的是“社会诚信”,综合以上就是答案。‎ ‎[参考答案] ①唐骏的“学历造假”不会是个案,类似的事件还将重演;②在我们的社会里有很多信奉这种为了成功突破道德底线也无妨的逻辑;③这种逻辑如癌细胞般侵蚀危害着我们社会的诚信体系。‎ ‎——联系文章的主旨或观点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由篇章理解语句,由语句理解篇章,即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传统的理解文章意义的有效方法。由篇章理解语句,就是根据文章的文体、内容去把握重要语句的含意;由语句理解篇章,就是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的位置、内容来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这样既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心,又有利于加深对文中重要语句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例八] (2015·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自主尝试]  ‎ ‎[解题指导] “开向生命的窗子”虽是文章的结尾句,却是罗丹艺术观的高度概括,是罗丹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力的生动体现。作者用这样一句话来收束全文,是对罗丹的艺术创作的总体评价。因此,在理解本句的内涵时,首先要联系文中的观点,扣住“生命”,从文中寻找体现罗丹的艺术观、创作成就和影响力的信息,结合这些信息,从“窗子带给人启发”的角度挖掘“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参考答案] 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题验收达标练 ‎                 ‎ 一、题型对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选自郭英德《成人不自在》)‎ ‎1.(词语含义理解题)文中加点的“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 答: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选文第1段中说“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见“如来佛的掌心”指的是“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从第2段中“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可以看出“紧箍儿”是指让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从第3段中“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可以得知“八十一难”是人生路上所遇到的障碍。‎ 参考答案:“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 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进而认为佛教所谓升入涅槃境界 ‎,也过于玄虚。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玄虚,而是十分实在。我必须说,这是一种异常简单的理想,简单到非中国人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我们时常纳闷,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纯净平安地享受生活。中国与欧洲的不同,似乎在于西方人有更大的能力去获取和创造,享受事物的能力则较小,而中国人享受仅有一点东西的决心和能力都比较大。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选自林语堂《中国的人文主义》,有改动)‎ ‎2(句子含意理解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 参考答案:①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使我们不相信来世的幸福、涅槃的境界,从而导致我们缺乏宗教。‎ ‎②而缺乏宗教又反过来使得我们不相信来世的幸福和涅槃的境界,从而更专注于世俗的幸福。‎ 二、高考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书籍装帧艺术究竟是什么?对这个“入门级”的问题,绝大多数读者的答案是,做个好看的封皮,或给书里加些插图。‎ 这个答案道出了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书籍设计理念。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受苏联影响,将书籍设计的评选标准机械地分为封面设计、插图设计和版式设计三块。祝君波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建立起关于书的“美”的一个整体标准:从视觉美,到触觉美——讲求手感,再到音乐美——在优秀书籍设计师看来,一本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是一个连贯的乐章,阅读时要有节奏感、韵律感,图文组合就是其中的节奏。“美”是一个整体,而非孤立的封面或插图,更包括用材设计与内容的匹配,也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吕敬人是“中国最美的书”评选13年来涌现出的优秀中国设计师代表,去年成为“世界最美的书”评委。在吕敬人看来,一本书不仅仅是平面作品,而且是流动的信息,他用“导演”来形容优秀书籍设计者,“他们必须用自己出色的整合能力,像导演拍分镜头一样突出书籍的特点”。在过去的观念中,书籍设计师是图书加工的最后一个工序的执行者,在作者、编辑完成文本后进行装帧设计,如果赋予书籍设计师“导演”的身份,那就意味着设计师要与作者、编辑共同叙述文本,进行故事演绎。‎ ‎2013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者、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丁蕾设计的《再会邮简》一书的设计过程就十分有代表性。邮简是可折叠的信纸,是介于明信片和信件之间的一种邮政用品。丁蕾说:“在深入了解文本并接触了书中大量孙中山像特制邮简后,我和作者及出版人反复沟通,最后设计出来的封面看起来就是一张邮简。”去年“最美的书”获奖图书之一、90岁作者饶平如悼念亡妻而创作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的装帧设计也十分“有故事”‎ ‎。饶平如与妻子的心愿是回到结婚的酒店再办一次典礼,终究因为妻子的逝去而未能如愿。设计师巧妙地把书设计成了婚礼喜帖的样子,书脊上的神来之笔,则像是挂着新郎新娘胸前的胸花,红底烫金大字写着他俩的名字。书籍设计师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作者遗憾的补偿。“有时候,书籍设计是那么的简单,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组合,也不会造成昂贵的定价,却能让如此多的读者愿意亲近它。”吕敬人说。‎ ‎“书的设计就是要赏心悦目地传递书卷文化艺术”,在“最美的书”评委看来,电子书时代的到来恰恰是书卷艺术的一个机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翻动书籍,世界若还是物质的世界,纸质书就不会消失。如何让大众更愿意亲近纸质书,领会纸质书区别于电子载体的魅力,书籍设计师的责任重大。”‎ ‎(选自《“中国最美的书”因何而美》,‎ ‎2015年11月16日‎《解放日报》)‎ ‎3.下列对文中“书籍设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读者来说,书籍设计就是设计者给书籍做个好看的封皮,或给书里加些插图。‎ B.20世纪50年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受苏联影响,将书籍设计机械地分为封面设计、插图设计和版式设计三块。‎ C.在书籍设计师看来,一本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是一个连贯的乐章,阅读时要有节奏感、韵律感,图文组合就是其中的节奏。‎ D.优秀的书籍设计需要设计师更出色的整合能力,改变过去观念里书籍设计只是图书加工的最后一个工序,只是在作者、编辑完成文本后进行的装帧设计的认知。‎ 解析:选D A项,“对于读者来说”错,应该是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B项,偷换概念,“书籍设计”错,应为“书籍设计的评选标准”;C项,“在书籍设计师看来”扩大范围,应为“在优秀书籍设计师看来”。‎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祝君波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建立起关于书的“美”的标准,即视觉美、触觉美、音乐美。他认为这“三美”应该是一个整体,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B.在“世界最美的书”评委吕敬人看来,一本书中包含着流动的信息,书籍设计师要与作者、编辑共同叙述文本,进行故事演绎,这样设计的价值才可能体现。‎ C.《再会邮简》一书的封面设计看起来就是一张邮简,《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的装帧设计师巧妙地把书设计成了婚礼喜帖的样子。两书获得“最美的书”的原因就是这样简单的设计。‎ D.在“最美的书”评委看来,电子书时代的到来恰恰是书卷艺术的一个机会。不过如何让大众更愿意亲近纸质书并领会纸质书区别于电子载体的魅力,这需要书籍设计师承担更大责任。‎ 解析:选C 两书获得“最美的书”的原因不仅仅是这样简单的设计,还应该有内容方面的美。‎ ‎5.(词语含义理解题)根据文本内容说说你对“最美的书”的理解。‎ 答: ‎ 解析:关于“最美的书”在文章的第二段中有相应的描述。首先是“美”的整体标准的建立,要有视觉美、触觉美、音乐美。其次,“美”还包括用材设计与内容的完美融合。文章第三、四两段介绍的就是用材设计与内容完美融合的事例。‎ 参考答案:“最美的书”应该是:①具有视觉美、触觉美和音乐美;②用材设计与内容完美融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罗丹说:“果然!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道理何在呢?‎ 我们知道“自然”无时无处不在“动”。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能捉摸者,已是非动;非动者,即非自然。照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况且动是生命之表示,精神之作用。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 但是艺术是否能表现“动”?怎样才能表现“动”?我们拿一张照片《行走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走的人》一比较,就觉得照片中的人提起了一只脚,而凝住不动,好像麻木了一样;而罗丹的石刻确是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刻怎样才能表现‘动象’?其实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使我们观者能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这是罗丹创造动象的秘密。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唯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这是罗丹的世界观,是罗丹的艺术观。‎ 罗丹自己深入到自然的中心,直感着自然的生命呼吸、思想情绪,晓得自然中的万种形象,千变万化,无不是一个深沉浓挚的大精神。这个自然的精神凭借着物质,表现出云树山水、鸢飞鱼跃、美人英雄。所谓自然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而已。‎ ‎“自然”本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罗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 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罗丹的雕刻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古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所以古希腊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 自然无往而不美。普通人所谓丑的如老妪病骸 ‎,在艺术家眼中无不是美,因为那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果然!这种奇丑怪状只要一经艺术家的手,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了。‎ 艺术家是无往而非“美”的创造者,只要他能真把自然表现了。‎ ‎(选自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有删改)‎ ‎6.下列对罗丹艺术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捕捉自然动态变化的每个细节,用物象表现自然的真相。‎ B.注重表现自然内在的精神生命,不讲究作品外在的艺术形式。‎ C.深入自然中心,感受其气息,通晓其变化,刻画其心理。‎ D.关注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善于表现人类精神的活泼跃动。‎ 解析:选D A项,“用物象表现自然的真相”表述错误,原文第四段说“罗丹认定‘动’是……东西”。B项,“不讲究作品外在的艺术形式”错误,原文意为“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而“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说明罗丹同样讲究外在的艺术形式。C项,不属于“罗丹艺术特点”的概括,只是他的具体行动和做法。‎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艺术家眼中,自然无往而不美,是因为艺术家可以凭借自己的艺术创造去修补自然本身的缺陷。‎ B.罗丹不仅能从自然物质的“动象”中体悟到自然的真相,而且能用创作表现自然背后深藏的生命精神。‎ C.古希腊雕刻艺术讲形式,求完整,偏理性;而罗丹雕刻讲内容,求品质,偏感性,表现风格完全相反。‎ D.艺术家是“美”的创造者,无论怎样奇丑怪状的物体,只要一经艺术家的手,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 解析:选B A项,“艺术家可以……修补自然本身的缺陷”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罗丹雕刻“求品质”错,原文是“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D项,表述绝对化,艺术家变丑为美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能真把自然表现了”,如果没有“把自然表现了”,就不可能将“奇丑怪状”的物体,变成“极可爱的美术品”。‎ ‎8.联系全文,谈谈对“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句话的理解。‎ 答: ‎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对二、三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根据第二段中“‘自然’无时无处不在‘动’”这句,可以概括出“世上没有完全静止的物质,‘动’才是自然的生命精神”这一结论;第三段通过照片《行走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走的人》的比较,说明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表现“动”,而照片却难以表现。‎ 参考答案:世上没有完全静止的物质,“动”才是自然的生命精神,是自然的“真相”;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表现“动”,而照片却难以表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