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宣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安徽省宣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报纸广告、印刷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如今,几乎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广告的身影,它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属于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已经相当发达。‎ ‎“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这是《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中的情节。‎ 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但那面招旗其实是一张构思独特、创意高超的酒旗广告,”三碗不过冈”的广告语更是巧妙地道出了酒的质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商业的兴起,广告也随之产生。只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与商业经济都一同处于停滞状态。到了中国历史五个时期中最鼎盛的唐宋时期,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唐朝国力强盛,相继出现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规模扩大,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为唐宋时期的广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的广告丰富多彩,竞争加剧,使得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在纷乱错杂的唐宋广告中,大概可以分为五种形式。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唐宋的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当属“招幌”。这种东西又称望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为扩展的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如酒幌、理发幌、膏药幌等。‎ 除了“招幌”之外,唐宋时期的商人对招牌字号非常重视。招牌是商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是传家之宝,他们会倾全力来保护和珍惜招牌的信誉,因此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也非常讲究。‎ 除了上述两种之外,唐宋时期的广告形式还有欢门、灯箱、印刷广告等。其中欢门就如同与目前搞大型庆祝时使用的冲气拱门,而灯箱广告则是在灯笼上题字用作广告宣传。值得一提的是印刷广告,随着纸张与唐字印刷术的出现,宋朝时期就出现这种新的广告形式,在如今能够看到的宋代文物中,大都带有私人标记,既有工匠的籍贯、姓氏,又有生产作坊的记号、产品介绍等。‎ 同样的瓷器,有铭文的总比没有的好。多一个铭文就会多传达出一份信息。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对广告的狂轰滥炸产生了厌倦,但假如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瓷器上作广告,那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了。唐代的长沙窑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铭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花口瓶,腹上刻有”丁道刚作瓶大好”。这样的自吹自擂,一点也不比现代广告逊色。相对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 有人认为,瓷器上的广告说明了当时行业竞争的激烈。备受人们喜爱的诗词铭文瓷器的出现,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而且,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 《全唐诗》。有人称这些诗为出土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 节选自《探索·发现 中国千年前的广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今的广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实作为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 B.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情节中,巧妙设计武松看到”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来宣传酒的质量。‎ C. 早在先秦时期,广告就产生了,由于战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曾经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D. 唐宋时期广告的发展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竞争的加剧,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时期的商人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非常讲究,因为招牌是他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 B. 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印刷广告,大都带有私人标记,对工匠和手工作坊的信息都有相关介绍。‎ C. 瓷器上的铭文,让人耳目一新,明清瓷器上的铭文与唐代瓷器上的铭文相比,表意上显得委婉含蓄。‎ D. 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其中近50种字体既不是草书,更不是篆书,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来识读。‎ ‎3. 下列不含有唐宋时期主要广告形式的一项是【 】‎ A.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 长安酒榜醉后书,此日骋君千里步。‎ C.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 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 B项,“通过巧妙设计武松看到“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来宣传酒的质量”属于主观臆断,原文是“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 C项,“明清瓷器上的铭文与唐代瓷器上的铭文相比,表意上显得委婉含蓄”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A项,出自唐•杜牧的《江南春》,“酒旗”即酒幌;‎ B项,出自唐•皎然《张伯英草书歌》,“酒榜”即酒店的招牌、匾额;‎ C项,“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出自《诗经•氓》,属于先秦时期的实物广告。‎ D项,出自宋•吴自牧《梦梁录》,“杈子及栀子灯”即灯笼。‎ 故选C。‎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两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海外游学增长达到70%以上,人均消费2.6万元,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 ‎(摘编自《今年国内游学人数激增》,2017年9月12日北京商报网)‎ 材料二:‎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元。那么问题来了,在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做了问卷调查,大多数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养孩子还是很淡定的。‎ ‎(1)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 ‎(2)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寥寥无几。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意愿的家长也不少。从调查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在培养孩子方面应该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 ‎(摘编自《多少钱能撑起一个暑假?天津家长很淡定:培养孩子量力而行》,2017年8月17日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不仅开阔眼界增长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摘编自《游学精髓就在知行合一》,2017年9月4日《光明报》)‎ ‎4. 根据材料,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决定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 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参加。‎ C. 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学习外语,提高独立性的目的。‎ D. 16%的网友因怕孩子有失落感而让其参加海外游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表明中国家长对游学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 材料三谈及游学的内涵和游学的传统,并借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 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上为游学做出了保障。‎ D. 三则材料都对游学现象进行了报道与评论,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6. 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B ‎ ‎6. ①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合理设计。②遵从孩子的意愿,更好地锻炼孩子,促进其成长。③正确认识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有针对性地开展游学活动。④把游学活动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或材料,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多数网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于文无据,图表中只能看出家长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目的,并不能反映家长有没有给孩子自主选择权。‎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扩大范围,“中国家长对游学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错误,材料二只是针对天津网友进行的调查,并不是针对“中国家长”。‎ C项,“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错误,从文中看,《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是针对游学“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的状况提出的。‎ D项,“三则材料都对游学现象进行了报道与评论”错误,材料一只是对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情况进行报道,没有做出评论。‎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介绍开展游学活动的内容,再进行简要概括。通读材料,不难看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涉及了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解答本题时,主要抓住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中提到“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意愿的家长也不少。从调查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在培养孩子方面应该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材料三提到“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盛开在屋顶的莲花 葛俊康 听父亲说,奶奶生前喜欢种莲,并且还是种莲的高手。每年奶奶都要在家门前的河汊道里种上一大片的莲藕。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花旁边,一脸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 父亲十八岁那年,从爷爷手中接过船桨,成了村里唯一的摆渡艄公。父亲除了摆渡,没事时,就按奶奶的吩咐,帮人们运这运那,特别是洪水来的时候。‎ 父亲说,那年的洪水,来得特别突然,也来得特别猛。半夜里父亲听到奶奶的喊声,忙跑出门去看,洪水已经冲进了街道。‎ 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和父亲分头边喊边敲人家的门。‎ 洪水越来越大,奔腾着,蹿进了院里。‎ 父亲回来后,马上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山坡上搬东西。这时,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队堆放在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别珍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喊人。‎ 父亲赶到晒场,把船靠过去,闻讯赶来的青壮年一下就围了过来。几千斤稻谷少量已经装袋,大多还堆在地上,大家七手八脚,装袋的装袋,装船的装船,劲大的直接扛上麻袋往山坡上跑。洪水越来越大,父亲的心里挂念着奶奶,运完一船后,就直接把船划回了家里。‎ 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柴楼。奶奶已被逼到了房顶上,看见父亲,忙问:“运完了吗?”父亲说:“还没!我想先把你送上山。”‎ 奶奶厉声对父亲说:“瞎胡闹,赶紧回去!运完了再来,我没事!”‎ 父亲望着奶奶,不敢吭声,只好又把船划了回去。‎ 晒场上的人们还在忙着,有人抱怨父亲咋现在才来,一袋袋稻谷装好,运到山坡前,卸下,背上山坡;返回,再装。洪水还在上涨,但平稳了些。‎ 马上就运完了,这是最后一船,看着那一麻袋一麻袋胀鼓鼓的稻谷,父亲开始动起了心思。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啊!他看看左右没人,就把船停了下来,从船上找出一截绳子,把一袋稻谷拦腰捆好,绑在船舷外的挂钩上,麻袋浸在水中,只有一小节绳子露在外面,即使是白天,不仔细看也看不出,何况这闹洪水的三更半夜呢?‎ 船靠岸了,人们很快就把稻谷搬完了,父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才想起了奶奶,赶紧划着船往家赶。但由于一边吊着稻谷,船倾斜得厉害,走得也很慢。‎ 父亲回到家,洪水即将浸过房顶,但奶奶还静静地坐在屋顶上,像安祥的观音。父亲赶紧跳上房顶去扶奶奶上船,这时船一下子倾斜得几乎要翻了。‎ 奶奶愣住了,问父亲:“船咋了?下面挂着啥东西?”‎ 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八分,盯着父亲不放。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 奶奶立刻急了:“你咋能这么干?我刚才还寻思,经了这场大水,后季的庄稼眼看没了指望,全村人就指着这点粮食活命呢,这要是谁动了歪心眼,偷偷地王自己家里背,那咱村非有饿死的不可。没想到我儿子就这么干!”‎ 父亲惭愧得低头不语,只是一个劲地催奶奶上船。‎ 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今天你不送回去,我就不走了!”‎ 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 父亲答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气的奶奶执意不肯:“你不送回粮食,我哪有脸见人?”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头看时,洪水顺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 突然,轰隆一声,房架垮了,屋顶上的奶奶掉进了洪水里。父亲大喊一声,手忙脚乱地把船又划了回去。船边的稻谷浸了水,坠得船怎么也划不动。父亲赶到时,奶奶已不见了踪影。‎ 父亲哭喊着,不停地划,不停地寻找。‎ 洪水无情地涌动着,往下游狂奔而去……‎ 从此,奶奶那莲花般圣洁的形象,就一直开在了父亲的心里。‎ ‎(有删改)‎ ‎7. 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写奶奶喜欢莲花,每年在门前河汊里种满莲花,还写到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意在强调奶奶勤劳,心灵手巧。‎ B. 父亲划着船到达晒场时,许多人已经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忙着搬运粮食,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 C. 父亲在运生产队粮食时,放心不下奶奶,这显示出父亲对奶奶的孝敬,这种情感令父亲不敢违抗奶奶让他送回粮食的命令。‎ D. 父亲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致使船走起来很慢,不仅不能及时赶回家,也不能及时将粮食送回集体,这是奶奶遇难的根本原因。‎ ‎8.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奶奶”这一形象的特点。‎ ‎9. 小说以“开在屋顶的莲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奶奶是一位慈祥而严厉的母亲,孩子犯了错误,决不宽容。(2)奶奶是个倔强、正直、刚强的人(3)奶奶热心善良,品德高尚,总是把集体和他人的事情放在首位。(4)奶奶品质高洁,珍惜名誉,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要。 ‎ ‎9.‎ ‎ (1)莲花开在屋顶违反常规,能引起读者的好奇;(构思方面)(2)“开在屋顶的莲花”是比喻端坐在屋顶上的奶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这一画面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美化了人物,概括了主题;(人物和主题方面)‎ ‎(3)屋顶是小说高潮发生的地点,也是主人公牺牲的地方,以此为题提示了小说的线索(情节方面)‎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开篇写莲花主要目的是与后文形成呼应,展现奶奶高贵纯洁的灵魂。B项,高尚情操固然不能说没有,但不全是,大家要保住活命粮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D项,奶奶遇难固然跟船走得慢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父亲”的私心,使得奶奶无颜面对乡亲,拒绝上船。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本题属于前者只要求概括形象,所以结合文本举例子分析的内容可有可没有,写上也不占分数。这里按照第二类提供答案,权当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性格了。(1)奶奶是一位慈祥而严厉的母亲,她总是慈祥地望着干活的父亲,但孩子犯了错误,却决不宽容。(2)奶奶是个倔强、正直、刚强的人,虽然面临危险,但儿子不用行动改正错误,就坚决不让步。(3)奶奶热心善良,品德高尚。总是把集体和他人的事情放在首位,洪水来时,她一家家叫醒村民;自家东西还没有收拾,让自己的儿子先搬村里的粮食。(4)奶奶品质高洁,珍惜名誉。喜欢莲花,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因儿子私自占有集体的东西而感到无脸见人。‎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也就是解题即理解含义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 ‎)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大中大夫。 ‎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表现:“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鸿门宴》中有“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两个“足下”分别是张良对项王及大将军范增的敬称。‎ C.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讲究。君主聚会群臣时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向北。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D.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有很多,如“升”“进” “擢”等都表示升职,“贬”“谪”“左迁”等都表示降职。文中“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中的“拜”指升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大中大夫。‎ B. 陆贾游说技巧髙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C. 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在陆贾的一番劝说后,明白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汉王朝抗衡;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答案】10. A 11. D 12. C ‎ ‎13. (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 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 ‎(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这段文字主要是说刘邦对尉佗在南越称王的看法,意思是“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消灭凶暴忤逆的人,将相们要调兵来诛灭您;天子爱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离乱,因此暂且让他们休养生息,派我授予您大印”。其中,句中的第二个“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后面应紧接“南越”,指在南越称王;“欲移兵”的主语应该是“将相”,两者之间不可断开;“百姓新劳苦”是“天子怜”的内容,应该作“天子怜”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 D项,“拜”的意思不是升职,而是任命。‎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照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今王众不过数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意思是“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万,都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处在崎岖的高山大海之间,如同汉朝的一个郡,你怎么能和汉王相比!”,没有提到“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足下”,敬称,您;“反”,背弃;“以”,凭借;“区区”,小小的;“且”,副词,将要。(2)中,“中国”,指中原地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使”,假使,假若;“何遽”,怎么就;“若”,比得上。‎ ‎【参考译文】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被称为能言善辩之士,处在高祖身边, 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登基时,中原刚安定,尉佗平定了南越,趁机在南越称王。高祖派陆贾赐给尉佗官印,封他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萁一样伸开两腿坐着,来接见陆贾。陆贾于是游说尉佗说:“您是中原人,父母兄弟的坟墓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再说秦朝丧失了它的政权,诸侯豪杰一起起兵反秦,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羽违背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起兵,征伐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杀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而是上天的任命。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消灭凶暴忤逆的人,将相们要调兵来诛灭您;天子爱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离乱,因此暂且让他们休养生息,派我授予您大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节。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称臣。您竟然想凭借刚剛建立而尚未把人们收拢起来的南越,在此不顺从朝廷。汉朝如果真的听说了此事,就会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派一名偏将率领十万人马来到南越,那么南越人就会杀了您而归降汉朝,,(这就)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了。”于是尉佗就急忙起身,向陆贾道歉说:“我身处少数民族之中时间久了,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陆贾说:“您似乎 (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我和皇帝相比,谁更贤能?”陆贾说:“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诛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功业,统治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 ‎ 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自一家,(这种盛况)自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万,都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处在崎岖的高山大海之间,如同汉朝的一个郡,你怎么能和汉王相比!”尉佗大笑说:“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并和他连饮数月。(尉佗)说:“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陆贾任命尉佗为南越王,让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管理。陆贾回朝复命,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大中大夫。‎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15. 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答案】14. B 15. 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B项,“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错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这两句诗表示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情感、内容等方面的鉴赏能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第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甲诗《春望》作于大唐至德二年,当时诗人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甲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名篇名句默写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曹操在《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壮观景象。‎ ‎(2)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了他唯独喜爱莲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何澹澹 (2). 山岛竦峙 (3). 出淤泥而不染 (4). 濯清涟而不妖 (5). 身世浮沉雨打萍 (6).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默写时要写准确,如“澹”“竦峙”“淤”“濯”“涟”,这些词要重点关注。‎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生动体现着祖先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 着古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作为文物收藏的博物馆 。在中国的博物馆拥有的文物资源极为丰富,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故宫博物院利用曾是明清皇宫这一 的优势,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他们的思路值得其他博物馆借鉴。通过旅游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在旅游中增加对各种文化的了解,已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了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成为国人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文化热、旅游火”成为了一个最鲜明的特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蕴含 责无旁贷 得天独厚 契合 B. 蕴藏 责无旁贷 天时地利 契合 C. 蕴含 义不容辞 天时地利 迎合 D. 蕴藏 义不容辞 得天独厚 迎合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大趋势是和旅游产业融合成为一体 B. 旅游的大趋势是和文化产业融合成为一体 C. 文化和旅游的产业融合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D.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大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的中国博物馆,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 B. 在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 C. 在中国博物馆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更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D. 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一处,蕴含:包含。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原文是“文物是 着古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语境重在“含”而非“藏”,应该选择“蕴含”。‎ 第二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责无旁贷强调的是“责任”,义不容辞强调的是“道义”。第二处对应的原文是“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作为文物收藏的博物馆 。”,结合语境可知,博物馆应具有相关“责任”而非“道义”,因此第二处应该选择“责无旁贷”。‎ 第三处,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天时地利:指有利的自然条件。第三处对应的原文是“故宫博物院利用曾是明清皇宫这一 的优势”,强调的是明清皇宫的优势,修饰的是“优势”,不是“自然条件”,因此不用“天时地利”,应该选择“得天独厚”。‎ 第四处,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迎合:有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第四处对应的原文是“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了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强调的是“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之间“合得来”的关系,因此第四处应该选择“契合”。‎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原文中括号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强调的是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括号里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进行总结,其主语应该是“产业融合”。四个选项中,只用C项的主语是“产业融合”。‎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原句“在中国的博物馆拥有的文物资源极为丰富,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滥用介词“在”,应该删掉“在”;二是搭配不当,“文物资源”和“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不能搭配在一起,应该改为“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故选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孔子特别强调 ① 。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由此看来,学固然重要,然而 ② ,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学而不思”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可怕。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 ③ ,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答案】⑴学习和思考的结合;⑵思考同样不可忽视;⑶既注重培养弟子的学习能力。‎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第一空后边是句号,说明这答案是全段的中心句,所以要充分理解下文找准话题概括陈述的角度,根据下文不难判断谈的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于是得出的内容为①处应该填入“学习和思考的结合”,这恰好契合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言警句。然后看第二空,这也不难解决。“由此看来,学固然重要,然而 ② ”可见这一处是对上文的总结,与上文内容包括①遥相呼应,突出观点旨意。结论句中上句是说“学习重要”,下句一转自然是突出强调“思考”的不可忽视性,分析至此答案不言而喻。除了结合上下文或语境把握中心内容,还要重点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信息提示语,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比如第三空,“所以,孔子 ‎ ‎③ ,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关联词“所以”明示了后边句子的角度及结构作用,应该是照应开头中心句,进而首尾呼应突出升华观点,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再仔细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发现下文有表并列的关联词“又”,那么对应的上文(③)应该加入“既”,以构成固定的搭配关系“既……又……”,下文即给句强调要“注重培养思考的能力”,上文句子里也要顺应这个角度或侧面,表达成“注重培养……的能力”的模式,以完善论点明确做法。经过这样细致入微地分析后,答案自然就完美无缺地出来了:既注重培养弟子的学习能力(,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21.结合《鸿门宴》的内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要求:参考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结构补写,所写句子能使语段意思完整,逻辑严密,字数可略有增减。‎ ‎《鸿门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③__________________。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答案】 (1). ①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有远见卓识 (2). ②项羽刚愎自用,拙于应变 (3). ③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受命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 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在论述《鸿门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进行简单的举例阐述。结合前文“《鸿门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和后文“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以及语段中间内容可知,语段中间的举例阐述是运用对比式的结构来开展的。具体而言,第一空与“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相对应,据此可断定第一空的内容是“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有远见卓识的特点”。第二空与“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能随机应变”相对应,据此可断定第二空的内容是“项羽刚愎自用,拙于应变”。第三空与“项羽任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相对应,据此可断定第三空的内容是“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受命”。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 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就像照相的底片,随时可以再现。‎ 请以“岁月的痕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岁月的痕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看那些一角钱的硬币特别地碍眼,觉得那是身份低微的象征,是生活窘迫的暗示,总是固执地认为只有落魄、失意的乞丐才会看重这一角钱的价值。 ‎ 每次买完东西,口袋里总是会有一些一角的硬币,每次我都是随意地弃置一边,不理不顾。久而久之,那些硬币越积越多,正如我对它的厌恶和鄙视一样,越来越觉得一角钱太碍眼。在学校里我从来不用,每次放月假时就把它们如数带回家。 ‎ 一次放假回家,母亲正好还在外面上工,于是我就到她打工的地方要钥匙。母亲打工的地方是在一个介于船和岸之间的地方,母亲要做的就是从货船上挑卸东西。每天母亲都会行走在只有一尺宽、几米长的桥板上。河边堆积了许多垃圾,在烈日的烘烤下,散发着阵阵的恶臭。 ‎ 我用双手捂住鼻子,快速地向母亲的方向跑去,希望早点远离这龌龊、肮脏的地方。 ‎ 我看到了母亲,可是却停下了脚步,这就是我的母亲啊!我的心跳在加速!母亲正在把船上的东西往岸上挑。我发现母亲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我真的不知道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母亲每挑完一趟,就会到记账的人那里领一根筷子,作为担数的计算,每一根才一块钱。因为负载过重而压成了月牙形的扁担,压在母亲的肩头,一个为了儿子在外能好好生活、安心学习,宁愿自己在这个地方吃苦受罪的我的母亲的肩头。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但是我没有,我不想在这里让母亲看见我的眼泪。 ‎ 母亲在长长的桥板上来回地挑着东西走着,没有发现我就站在岸边。她在那发着咯吱声的桥板上每走一步,伴随着她的轻微的哼声,桥板就会很有节奏地随之摆动,一上一下。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的汗珠,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的白发。这就是我的母亲,曾经年轻的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渐渐地老去,岁月的风刀在她的额头已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一刻才发现,在岁月的流逝中,母亲慢慢老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忘记了这个时候来这岸边的目的,静静地站立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母亲,心中的那股流泪的冲动越发地强烈。回望以前,每次放完假回校的时候,母亲都会从口袋中掏出许多褶皱的钱还有硬币塞给我,而我每次都会把那些“讨厌”的硬币悄悄地放在家里。 ‎ 想着想着,一股热流顺着我的脸颊慢慢地流了下来。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只剩下一个清晰的身影依旧在船与岸之间来回地走着。 ‎ 一下子我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太对不起母亲了,太不了解母亲在家里的含辛茹苦了。想想自己对一角钱的鄙视,那不是在鄙视我可亲的母亲的劳动吗?母亲呀,请您原谅儿子的不懂事吧,原谅您的儿子在十七岁的生命书页上才真正地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艰辛,读懂了你的世界。您在用生命和青春为儿子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不计回报,不计得失,只求自己的儿子在外能有出息,学习成绩能好。而我,想想自己的可怜的成绩,我能保证完成您的期望吗?‎ 不过,谢谢您,我亲爱的母亲,是你让我在回望岁月的酸甜苦痛中找到了奋发的动力;谢谢您,我可敬的母亲,是您让我在抚摸人世沧桑中懂得了努力的方向。此刻,那模糊却又熟悉的身影,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印在了我的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首先分析命题。“岁月的痕迹”的主干是“痕迹”,修饰语是“岁月”,即以过去时间为背景;自己经历的事件或其他人对自己的人生影响,也就是这个或这些人事给自己的启示、影响,对自己人生指导等。其次,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撷取生活的一朵浪花,写一个人或一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也可以放开视野,剪辑历史的点滴组接成一幅画卷。关键是要以时间的流逝为背景,紧扣“痕迹”,写出对自己心灵产生影响和启迪的人、事、物,写出你划过心底的印记。而这印记,将会伴随你成长,在你的生命中熠熠闪亮,他是前进的马达,是抚平你心灵褶皱的手掌。‎ 参考立意:‎ ‎①用日记记录生活的片段,在日记中感悟岁月的痕迹。‎ ‎②时光催促父母逐渐老去,白发弯腰是岁月在父母身上留下的痕迹。‎ ‎③时光飞逝,岁月的痕迹也是一种美丽。‎ 行文结构:首先借助对岁月的一段话引题——岁月的痕迹。然后选取三个片段展示自己对岁月的痕迹的感悟。最后呼应开头。‎ 素材:‎ ‎1.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约翰·罗斯金《痕迹》‎ ‎2.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孤独的单程旅行。也许过程中有着许多的行行色色的人与你共同进退,但一路走下来,却发现,上下自己有了那些抹不去的痕迹。如血残阳染了谁的双眸,刺痛了昔日的言笑。斜阳打过林梢,浓缩了少年一地的影霜辗着一地金黄,倾诉深掩的悲伤。‎ ‎3.岁月在一个人脸上留下痕迹有了皱纹,却依然抹不掉记忆,即使忘记,总是有影子还在脑海里,模糊不清也好,只是时间已经将很多记忆埋住,试图想记起什么却依然记不起。‎ ‎4.每个经过你生命的人终将成为独一无二的记忆,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才酿成了生命里的意义。‎ ‎5.岁月如同握在手中的细沙,总是会从指间偷偷的滑落。它悄无声息,却总能留下一些不易觉察的痕迹。不经意间,人们在时间的河流中已各自苍老。才发觉在这生、老、病、死的轮回中,无论是得到的,还是失去的,都离自己越来越远了。走远了的人们固然不再回来,尚在的人们何不珍惜当下?‎ ‎6.没有什么比真实的自己更可贵的。一草一木,在大自然的空间里,彰显的自己的本色,还原生命的本质,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一种美丽。‎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