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大名县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半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大名县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半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大名县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半月考历史 ‎ 命题人:乔建敏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2分)‎ ‎1.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最多。这种天下观:‎ A. 起源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施 B. 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根源 C. 表明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D.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2.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贤者奉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庄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3.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的主旨意在强调 A. 以法治国 B. 百姓必须有规则意识 C. 以德治国 D. 百姓必须有羞耻意识 ‎4.春秋以前,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主持制定了一套国家法律,并把它铸在一个很大的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晋国的新法铸于鼎上,公诸于众。以上现象旨在 A. 制定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B. 限制旧贵族的统治特权 C.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5.《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6.汉朝初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汉文帝(汉武帝的祖父)发布诏书,认为自己“不德”从而导致“天示之灾”,希望天下臣民“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纠正他的错误。这说明汉统治者 A. 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 B. 从儒家人士中选拔官员 C. 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 D. 认为天象与统治密切相关 ‎7.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他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是( )‎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经世致用”‎ ‎8.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宋理宗的言行 A.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 C. 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 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 ‎9.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 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 B. 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 C. 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 D. 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 ‎10.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 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 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D. 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 ‎11.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A. 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B. 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C. 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2.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13.顾炎武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认为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 认为前人研究成果不可超越 B.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C. 强调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 D. 否定明代学术成果重视调查研究 ‎14.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 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D. 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5.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 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 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 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16.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性来看,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中国人就个人的情况来说,从事研究的禀赋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中国的科学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其强调的主旨是 A. 中西方思维模式上的本质区别 B. 中国缺乏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C. 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D. 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17.汉字作为一种特有的书面语言,其发音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方式,但并不妨碍人们的交流沟通,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这反映出 A. 汉字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B. 汉字是中国统一的决定性力量 C. 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 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 ‎18.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之所以能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 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 民众群体更为广泛 C.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D. 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19.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A. 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D. 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20.《<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一文中指出:在贾宝玉游历太虚幻境一节中,作者给《红楼梦》预设了“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样的结局。由此可见 A. 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B. 文学创作易受封建礼义纲常的约束 C. 文学呈现出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D. 老庄哲学、佛教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21.1902年梁启超在创办《新民丛报》发刊词中提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这表明此刊的创办意在 A. 为维新变法进行思想准备 B. 改善国民政治思想素质 C. 对晚清民众开展公德教育 D. 阐释推广维新变法思想 ‎22.谭嗣同的《仁学》力图从圣教之旨、自然之理、孔子改制之道、《春秋》“三世”之义等方面,证明“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谭嗣同论证这些的主要目的在于 A. 促进社会制度变革 B. 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C. 为引进西方理论造势 D. 批判封建顽固思想 ‎23.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本质上反映出 A. 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C. 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D. 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24.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 A. 此时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中共成立的阶级基础已经具备 C.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已经明确 D. 马克思主义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25.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D. 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 ‎26.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早期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为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以反对帝国主义,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为核心,“五四”运动以后则以“济弱扶倾”,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为目标。这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A. 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的主题进行着 B. 是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不断丰富的 C. 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根本目标 D. 把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相对立 ‎27.‎ 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的主要意图是 A. 警惕共产党人出现骄傲情绪和腐败政治 B. 证明共产党人无往不胜 C. 说明敌人的糖衣炮弹比枪炮更加厉害 D. 告诉大家全国革命已经取得胜利 ‎28.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历经曲折,成果丰硕。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为l956年拍摄的,被称为“难忘的l956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B. 苏联的帮助和支持 C.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 “双百”方针的提出 ‎29.针对文艺家职责问题的讨论,1982年《文艺报》发表社论《为开创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局面而奋斗》。此文发表的意图在于 A. 批评文革时期的文艺专制 B. 确定我国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 C. 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D. 促使社会形成市场经济的共识 ‎3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又在2006年、2015年进行过两次修订。这主要是为了 A. 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凸显人民教育的时代特色 C. 依法保障基础教育的发展 D. 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31.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他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人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 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B.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C. 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D. 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 ‎32.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到莎士比亚“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其共同主旨不包括(  )‎ A. 反对以神为中心 B. 提倡以人为中心 C. 肯定人,肯定人性 D. 反对神权和专制主义 ‎33.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材料意在说明智者们 A. 适应社会需要,实用效能高 B. 否定绝对权威,敢于创新 C. 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D. 过分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34.马丁·路德指出,教士们和其他基督徒之间“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这一观点 A. 强调世俗权力应高于教权 B. 有利于冲击教会权威 C. 确立上帝的最高权威地位 D. 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35.‎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利,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是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的目标,信仰即可得。‎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削弱了教会教皇的势利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36.有资料显示,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9万人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A. 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 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 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 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37.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的思想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二者 A. 斗争矛头都直指罗马教皇 B. 都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C. 都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D. 都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38.英国人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判断,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A. 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 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 影响范围存在局限 D. 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39.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的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法律社会方面的,还是政府方面的。”据此可知,阿伦·布洛克 A. 赞赏启蒙思想家抨击专制统治的腐朽 B. 认为批判的理性能够应用于所有领域 C. 肯定启蒙思想家敢于挑战权威和政府 D. 指出英国启蒙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0.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而不是从神学中引伸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C.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二、非选择题 ‎41.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二  智者学派认为,正义、美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相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  苏格拉底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行为。‎ 材料三  “……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4分)‎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古希腊思想家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4分)‎ ‎(3) 材料三提出怎样的思想主张,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4分)‎ ‎(4)材料四中“新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什么? 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有了怎样的发展?(8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依据材料“由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等体现出实现自身活动范围统一的要求,为国家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可知,天下观产生于宗法制、分封制之前,故A项错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由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天下一家”可知,弱化了民族之间的区分,但是并不等于古代没有民族观念,故C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由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分析理解。‎ ‎2.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知是兼爱的主张,由材料“贤者奉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可知是尚贤的主张,故可知是墨子思想,C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等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A。庄子主张万物齐一等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B。韩非子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D。‎ ‎3.C ‎【解析】‎ ‎【详解】‎ 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反映出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故C项正确;AB项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包含在C项之中。‎ ‎【点睛】‎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解题的关键。‎ ‎4.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春秋以前,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到“向全国老百姓公布”“公诸于众”中可以分析出,刑律从“秘密”到“公诸于众”,从而限制了贵族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现出“最早的成文法”,故A项排除;刑律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当时郑国、晋国的统治思想,故D项排除。‎ ‎5.B ‎【解析】‎ 材料中的“一则治、一则安”等字眼意在强调只能用一种思想来治理国家,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吻合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对思想自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天人感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D ‎【解析】‎ ‎【详解】‎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主张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文帝时期尚无此学说,故A项错误。 “天下臣民举贤”并未限定为儒家人士,故B项错误。 材料重点为将自我行为与天象相联系,并未体现出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尚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项错误。汉文帝将天文现象与自己为政德行联系起来,认为天象与统治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 ‎7.B ‎【解析】‎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故B项正确;A是理学家求理途径;C是王阳明思想主张;D是顾炎武思想主张。‎ ‎8.D ‎【解析】‎ ‎【详解】‎ 理学在南宋时期被作为官方正统哲学,宋理宗“追封朱熹为“太师””显然是强化理学作为封建教化功能作用,故D项正确;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是西汉时期,故A项错误;B中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排除;C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B ‎【解析】‎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于新文化运动时,故A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应该予以改革,应以百姓的快乐与否作为成功治理天下的标准,这是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黄宗羲的观点在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下属于非主流思想,不能仅凭他的一个主张就推论出中国当时正酝酿着社会转型,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君主专制是被强化的状态,故排除D。‎ ‎10.B ‎【解析】‎ ‎【详解】‎ 李贽批判孔子的思想权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体现出明清之际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继承,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明清思想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藩篱,不具有民主思想,故A项错误;此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有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是对儒学批判并不是与儒学对立的新思想,故D项错误。‎ ‎11.B ‎【解析】‎ ‎【详解】‎ ‎“《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 注意从时间、玉米分布范围和用途等角度分析,材料表明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与美洲经济交往的信息,故A项错误;当时政府并没有大力引进外来品种,故C项错误;D是鸦片战争之后。‎ ‎12.A ‎【解析】‎ ‎【详解】‎ 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较低。而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有所改变,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结构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封建的思想,但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等级观念深厚,故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表述错误,排除C项;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主要是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13.C ‎【解析】材料“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其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顾炎武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故B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顾炎武对明代学术的全盘否定,故D项排除。‎ ‎14.C ‎【解析】‎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火药加剧了骑士阶层的没落,冲击了封建统治;罗盘针帮助欧洲开辟了新航路,促进了对外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欧洲知识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5.D ‎【解析】‎ ‎【详解】‎ ‎“蔡侯”是指东汉时期蔡伦,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西方文明整个进程”以及欧洲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A是指南针发明的作用。B是火药发明的作用。推动工业革命开展是蒸汽机发明,故C项错误。‎ ‎16.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然而中国的科学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该学者从两个角度看待了中国的科技发明,故C项正确;作者没有分析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排除A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都需要求真务实的精神,否则不可能创造出伟大的文明,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国的科学技术,并没有阐述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排除D项。‎ ‎17.A ‎【解析】‎ ‎【详解】‎ 材料说明汉字促进人们的交流,促进国家统一和历史延续,这里显然强调的是汉字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作用,故A项正确;中国统一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汉字对于民族融合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汉字对于文明传承作用,并不是减弱了文字多样性,故D项错误。‎ ‎18.C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京剧之所以能取代昆曲,因为它是市民文化的体现,它在演出市场上,更符合市民阶层的需要,故选C。A错误,昆区更有艺术审美价值。B错误,民众群体广泛的原因在于符合市民阶层的需要。D错误,材料反映的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其次昆曲内容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它没有贴近民众生活。‎ ‎19.C ‎【解析】‎ ‎【详解】‎ ‎《桃花源记》作于魏晋时期,陶渊明由于政治黑暗而向往田园生活,故A项错误。陶渊明代表知识分子,并不代表市民阶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敢于反抗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使得有识之士壮志难酬;而明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皇权对人民的束缚已达到最大,阶级矛盾尖锐,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故C项正确。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黑暗政治生活的不满,并不涉及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冲击,故D项错误。‎ ‎20.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涉及到《红楼梦》的最后结局,带有道家的逍遥与佛教的世间皆空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材料反映的是受道、佛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儒学的纲常伦理;材料中没有体现反礼教的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21.B ‎【解析】‎ ‎【详解】‎ ‎“维新吾民”“国民公德缺乏”说明国民素质低下,“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可知梁启超创办报刊的目的是改善国民素质,故B项正确;此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改善国民思想,不是进行公德教育,故C项错误;材料中推行的明显不是维新思想,是改善国民素质的做法,故D项错误。‎ ‎22.A ‎【解析】‎ ‎【详解】‎ 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变法,开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故其论证这些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社会制度变革,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为宣传变法思想服务的,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CD三项。‎ ‎23.C ‎【解析】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器物-制度和思想历程,新文化运动之所以集中讨论古今问题,主要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从文化领域进行批判,故C项正确;此时中外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西方文化此时依然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故B项错误;近代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改造中国,并不是文化自我保护意识减弱,故D项错误。‎ ‎24.A ‎【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25.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主张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故C项正确。A项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民生主义是发展,排除B。材料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消除阶级冲突,排除D。‎ ‎【点睛】‎ 本题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即可知道孙中山主张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方能改造中国社会。‎ ‎26.B ‎【解析】‎ ‎【详解】‎ 材料“早期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为主要内容”并不能体现民族独立的主题,故“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的主题”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反对帝国主义,追求中华民族独立……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反映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而变化,故B正确;民族独立并不等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错误;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是相结合的,不是相对立,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反对帝国主义,追求中华民族独立……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过程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史实或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7.A ‎【解析】‎ ‎【详解】‎ 材料“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表明,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毛泽东要全党注意警惕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以及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防止骄傲自满和政治腐败,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共产党人无往不胜,故B项排除;材料不是比较“糖衣炮弹”和“枪炮”,故C项排除;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时,革命还没有取得完全胜利,故D项排除。‎ ‎【点睛】‎ 注意关键信息“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8.D ‎【解析】‎ 试题解析:由时间可知本题解体关键是1956年。首先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A属于重复题干,答非所问。B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促进了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与文艺无关。故本题选择D项最符合题意。正是因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塑造了新中国文艺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29.C ‎【解析】‎ ‎【详解】‎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中共中央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材料中文章的发表显然是在这一方针指引下,以此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故C项正确;材料中文章不是批判文革专制,故A项错误;确定我国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是1979年提出的“二为”方针,故B项错误;市场经济的共识的形成是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故D项错误。‎ ‎30.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及修改,是为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义务教育,无法体现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的要求,故排除A项。B项为建国初期的内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故排除BD两项。‎ ‎【点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当前版本是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 ‎31.B ‎【解析】‎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是当时的雅典城邦而不是整个希腊,同时由材料中“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看不出苏格拉底因政治腐败阻碍哲学进步而担忧,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结合所学可知所谓“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指的是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人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智者学派的这种相对主义观点,忽视对道德的强调,使雅典社会价值标准混乱、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这正是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故B项正确;雅典社会道德标准失准主要是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了价值标准的混乱,而不是因为人们不重视辩证法,故C项错误;希腊人不是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而是不清楚真善美的标准,这是人是万物尺度观点下社会价值标准混乱导致的,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名师点睛】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孔子 ‎ 苏格拉底 ‎ 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 ‎ 相同点 ‎ 不 同 点 ‎ 目的 ‎ 为奴隶制度服务,恢复周礼 ‎ 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 主张 ‎ ‎(1)思想核心——“仁”;(2)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克己复礼”;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 影响 ‎ 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 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32.D ‎【解析】‎ ‎【详解】‎ 苏格拉底的思想,蕴含了人文精神的最初萌芽,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ABC三项都是其共同点;苏格拉底并没有反对神权和专制主义,故D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D项符合题意,答案为D,排除ABC三项。‎ ‎【点睛】‎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思想家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他们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14-16世纪——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形成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16世纪——宗教改革:提出了因信称义和先定论,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以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促使人类不断的认识自己。 ‎ ‎17-18世纪——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倡导理性,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人文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 ‎33.D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说明智者们过分追求功利,材料信息“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说明智者们忽视道德,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BC项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34.B ‎【解析】‎ 材料“教士们和其他基督徒之间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反映了教士和普通基督徒都是平等的,这否定了教会教士的权威地位,故B正确;世俗权力指王权,材料未涉及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上帝的最高权威,故C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民族意识,故D错误。故选B。‎ ‎35.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普通下层百姓意在从教会的压迫中得到解脱,王公贵族目的在于扩大自身政治权力,目标不一致。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得出宗教改革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削弱了教会教皇的势力。但这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可知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从材料中得不出,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了马丁·路德得到了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开始宗教改革,说明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36.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教育以人为中心,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反宗教神学的一面,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注重培养“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并非政治专有素养,故B项错误;14世纪,文艺复兴,是假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推行资产阶级文化,故C项错误。‎ ‎37.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抨击教会的禁欲主义,斗争的矛头并没有直指罗马教皇,排除A。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而文艺复兴没有,排除B。文艺复兴通过借助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来提倡人文主义,但是宗教改革并没有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排除C。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宗教改革则将人们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了出来,两者都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D项正确。‎ ‎【点睛】‎ 本题熟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38.C ‎【解析】‎ ‎【详解】‎ 材料“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中信息说明文艺复兴主要局限于社会的上层精英,并没有发动下层人民群众,体现出文艺复兴影响范围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文艺复兴影响的范围,不是思想解放作用,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并不是无组织的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文艺复兴对于政治领域的影响,故D项错误。‎ ‎39.C ‎【解析】‎ ‎【详解】‎ 由“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可知,阿伦·布洛克是在赞赏启蒙运动;再由“把批判的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可知,其赞赏启蒙运动敢于挑战封建权力,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侧重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理性的应用领域和英国启蒙运动的局限性,故BD项排除。‎ ‎40.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启蒙运动中的理性是指人思想的不断成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意识,不受神学与君主的影响,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与君主的权力,故A项错误;理性强调个人思想的独立性,同时也可以引伸出对国家的思考,但不是对国家意志与精神的寄托,B项错误;理性主张独立思考,反对权威的判断,故D项错误。‎ ‎41.(1)观点: 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提倡礼法,重视道义,倡导诚信等。(4分)‎ ‎(2)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普罗塔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苏格拉底主张研究人本身。(4分)‎ ‎(3) 主张: 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使人文主义宣扬的对人自己能力的尊重得到进一步强化。(4分)‎ ‎(4) 新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近代科学的兴起、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西欧民族国家开始形成(6分)‎ 发展到理性主义,主张构建“理性王国”(即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2分)‎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主要包括材料一所涉及到的“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仁爱思想、义”成为第一追求”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二既涉及到智者学派、普罗塔格拉的人文精神又涉及到苏格拉底的人文精神,所以要对三者的人文精神分别作出概括即可,例如,普罗塔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就是普罗塔格拉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3)材料三中的“信徒得救靠终生”悔改””是信仰得救的意思,所以材料三提出思想主张就是信仰得救。信仰得救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肯定了人的权威、肯定了人的作用,所以也就体现了人文精神。‎ ‎(4)材料四中“新的历史条件”需要回答出启蒙运动的背景即可,主要突出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方面资产阶级量不断壮大、以及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等。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的发展主要突出从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等理性王国的方案等。‎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