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体共有35个) 1.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纪念日,这场阅兵式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为鼓舞士气而举行的,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德军的闪电战破产,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①④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②错误,CD选项排除。《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③错误,A选项排除。 【点睛】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2.20世纪初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一项声明中约定:“两国政府同意彼此给予外交支持,以便使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本声明能够实现。”该内容反映的是 A. 英法结盟 B. 法俄结盟 C. 德奥结盟 D. 英俄结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英法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为了共同对付德国,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20多年来反对英国占领埃及的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侵占摩洛哥,选A。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建立,使法国感到不安,这样法俄结盟,排除B;德国借重奥匈帝国壮大自己的军事势力,而奥匈帝国借重德国与沙俄在巴尔干半岛争夺,这样德奥结盟了,排除C;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英德矛盾尖锐,英国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走上联合俄国反德的道路,排除D。 3.下表为“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这反映出 战争 百分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 0.8 第一次世界大战 0.55 1618-1648年欧洲30年战争 0.5 拿破仑战争 0.23 1754-1763年欧洲七年战争 0.15 1923年土耳其独立战争 0.08 朝鲜战争 0.04 A. 近代以来战争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B. 战争对欧洲的现代化造成了破坏 C. 近代以来的战争都是列强争霸战争 D. 工业革命成为近现代战争的催化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可知体现的是战争对欧洲的现代化造成了破坏,B选项符合题意。近代以来战争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的说法不符合有误,且由表格内容无从体现,A选项排除。二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C选项排除。1754-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属于对殖民霸权的争夺,与工业革命无关,D选项排除。 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欧美列强在一战前已制定军事时间表 B. 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C.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D. 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的爆发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A项不符合史实;B项是二战的原因,不是一战的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部战争埋下了祸根,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 【点睛】一战爆发的原因:(1)世界的整体性加强: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3)主要原因: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4)物质、技术基础: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5)火药桶的出现: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6)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达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下列关于一战爆发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 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异常尖锐 C.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 D. 所有国家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引发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中的矛盾尚没有达到异常尖税的程度,故排除。D项“所有国家间的矛盾”表述明显错误,故排除。 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人克里孟梭疾呼:“我第一是复仇,第二是复仇,第三仍然是复仇。”他的所谓“复仇”起因于 A. 普鲁士破坏法国革命 B. 法国想恢复欧洲大陆霸主地位 C. 普法战争法国失败 D. 意大利与法国争夺突尼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克里孟梭坚持要“复仇”,这说明法国此前曾遭到过重大的失败,并受到侮辱,结合所学可知,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对德割地并支付大量赔款,从此埋下双方仇恨的种子,据此可知,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符合题意,故C正确;普奥联军干涉法国,法国大革命是在18世纪进行的,普鲁士虽然组织了反法联盟,但是并不是法国的主要仇恨,排除A;法国想恢复欧洲大陆霸主地位,不是法国复仇的原因,故B错误;意大利与法国激烈争夺突尼斯,不是法国复仇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7.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似之处是 A. 战前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B. 欧洲的西线始终都是主要战场 C. 战后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国家 D. 英法两国都在战争中遭到削弱 【答案】D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两国都在战争中受到重创,D正确;二战前没有形成两大军事集团,A错误;B不适合第二次世界大战;C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8. 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以上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真实意图是 A. 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B. 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C. 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D. 以武力逼迫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再结合题干时间1914年,可以看出英国以保护比利时为借口而对德作战,其真实意图在于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故C项正确;AB项不是其真实意图,排除;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矛盾 9.假如以“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取得战争胜利”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史实中,不宜作为论据的是 A. 中途岛之战 B. 日德兰海战 C. 中日甲午战争 D. 不列颠之战 【答案】D 【解析】 中途岛海战以美国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告终,能够证明当时掌握制海权的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故A不符合题意;日德兰海战中英国始终掌握着制海权,迫使德国最终退回北海基地,故B也与题意不符;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由于海上实力优于中国,最终取得了胜利,故C也与题意不符;不列颠之战过程中,英国是掌握制海权的,但是结果并能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故不能作为上述题目的论据,所以选D。 10.出于保密需要或者是为了彰显某种意图,战争中军事行动往往都有一个代号。下列两次世界大战中有关行动描述正确的是 A. 施里芬计划:初期在西线集中德军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 B. 黄色方案:主攻方向放在德法边境的阿登山区,以达到奇袭效果 C. 海狮计划:最终被迫不定期推迟,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D. 霸王行动:执行德黑兰会议决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栖登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施里芬计划”的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在战争初期在西线集中德军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故A项正确。1939年,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六号指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即经比利时中部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排除B。海狮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英国作战的计划,最终德军的海狮计划失利,使得英国得以保存军事上的优势,而后继续同德国抗争,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最后成为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排除C。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为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内涵“战争中军事行动往往都有一个代号”,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加试题】在马恩河战役中,战争双方投入150多万人、6000多门大炮,在200余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但德国未能实现“速战速决”的既定方针。这不能表明的是 A. 使双方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之中 B. 实际上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C. 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 D. 使德国的失败成为定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既然德国不能实现“速战速决”,以后转入阵地战是必然;“施里芬计划”的要旨是速战速决,故马恩河战役表明该计划的破产,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马恩河战役发生在大战的初期阶段,以后还要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德国的失败还未成定局,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属于正确表述,排除。 【点睛】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发生于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的战役,是西方战线中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因为由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反击,制服了德军,而德军遭受严重的伤亡。 12.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下列各项可以印证“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某种意义上催生了现代化的新路”观点的是 A. 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B. 一战爆发后,一位德国官员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战争的祸根。” C. 列宁成功实践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理论 D. 威尔逊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俄国引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成功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开创了一条与资本主义发展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材料“列宁成功实践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理论”可知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强调的是一战爆发前的欧洲紧张的国际局势,A选项排除。材料“一位德国官员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战争的祸根。”强调的是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对抗,B选项排除。材料“威尔逊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强调的是美国参加一战的重要性,D选项排除。 13.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相关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言论,正确的是 ①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国皮洛夫) 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中国段祺瑞) ③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英国格雷) ④这场战争在距我们遥远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意识。(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③②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①“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反映了后起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是造成冲突的根源;②指的是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③“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是关于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的看法;④指的是一战的影响,故其顺序为①③②④,排除ABD,选C。 14.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以下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A. 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 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 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D. 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都是受益者,更多的是合作,故C项符合题意。在军备控制上,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形成尖锐矛盾,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美日矛盾尖锐;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在是否严重削弱德国问题上矛盾尖锐;故排除ABD项。 15.对“一战”中某战役的描述如下:“7时30分左右,远方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运动着的‘黑点’……它们渐渐接近了,德军士兵们依稀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轰鸣声,其间还隐约夹杂着钢铁的撞击声……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其抵抗意志顷刻间就彻底崩溃了。”该战役 A. 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 B.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C. 由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地区主动发起 D. 促使战争的重心开始回到西线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钢铁怪物”是一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坦克,坦克第一次亮相于1916年爆发的索姆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的是马恩河战役,故A项错误;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伤亡惨重,但仍未决出胜负,不具有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为牵制德国,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地区主动发起了索姆河战役,故C项正确;1918年德国企图在西线发动新的攻势,夺回战争主动权,随后协约国也源源不断把军队开往西线,促使战争重心回到西线,故D项错误。 16.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所说的话:甲:“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乙:“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儿!”丙:“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丁:“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①甲是美国的打算 ②乙是英国的打算 ③丙是英国的打算 ④丁是德国的打算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解析:英国一贯实施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故丙应是法国而非英国的打算,故③错误。①②④表述正确,故选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7.【加试题】下面地图反映的是一战后的欧洲领土的变化,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完全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出现了许多新的民族国家 ②俄国作为战胜国在凡尔赛会议上获得了了大量领土 ③美国控制下的国联为维护欧洲战后的新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④战后的奥地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 A. 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战后的奥地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随着新国家的诞生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一战后,在凡尔赛会上战胜国声称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来处理领土,但实际上按照战胜国的利益需要来处理领土;俄国没有参加巴黎和会,也没有分得领土;美国提出建立国联但最终没有参加国联;①②③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①或②或③的A、B、C项。 18.国际联盟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下列有关国联表述错误的是 A. 工业革命后,各国交往紧密,国联建立奠定了基础 B. 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而建立 C. 中国拒绝了《凡尔赛和约》,不是国联的创始会员国 D. 苏联、德国等国先后加入国联,扩大了国联的影响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作为战胜国,是国联的创始会员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建立国际性联盟成为需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战给人们带来的长久阴影使得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人们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而不是武力来解决国际争端,以维护世界和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9年4月国联成立时苏俄和战败的德国被排除在外,苏德等国的加入扩大了国联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9.德国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一个针对俄国的东方政策,下面内容,哪一个最有可能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对俄国(苏联)的政策 A. 德国追随英法,孤立俄国 B. 德俄军事结盟,对抗英法 C. 德国加入北约,对苏冷战 D. 德俄政治友好,经济互惠 【答案】D 【解析】 20世纪20年代德国处于一战战败国地位,受到制约和限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包围,当时德国并没有追随英法,孤立俄国,故A错误;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德俄并未军事结盟,故B错误;北约是二战后冷战的产物,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1922年德国与苏俄签署《拉巴洛条约》,与苏俄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条约,在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这体现了德俄政治友好,经济互惠,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时间“20世纪20年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国际关系中德国与苏俄关系接近的史实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1961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次日凌晨,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武装的1500名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登陆古巴南部猪湾,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被击溃,史称“猪湾事件”。该事件爆发表明 A.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B. 古巴导弹危机激化美苏矛盾 C. 两极格局下的意识形态冲突 D. 美苏争霸态势呈现苏攻美守 【答案】C 【解析】 1961年距离二战结束后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61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次日凌晨,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武装的1500名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登陆古巴南部猪湾,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被击溃,史称‘猪湾事件’”可知,美国之所以在次日就策划对刚刚宣布社会主义革命的古巴进行入侵,意识形态在作祟是一个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的是美国而非苏联,故D项错误。 21.有学者认为: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该学者强调古巴导弹危机 A. 加剧了美国与苏联间的大国对抗 B. 导致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 C. 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 D. 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答案】A 【解析】 该学者强调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各自的反应,苏联大力发展核力量与美国竞争,美国更多地干预他国或地区的事务,卷入越南战争泥潭中,美苏对抗加剧,A项正确;冷战期间,美国战略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排除B项;C项符合史实,但与本题主旨不符,可排除;揭开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的是“铁幕演说”,排除D项。故答案为A项。 22.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12月6日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对此,《环球时报》评析“特朗普真捅了马蜂窝,中东山雨欲来”。中东地区长期战乱和冲突不断,导致这一地区局势复杂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国在中东的利益争夺 ②巴以冲突 ③宗教矛盾 ④民族矛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来,中东地区的领土之争、宗教矛盾、阿拉伯民族与以色列之间的民族矛盾,造成了巴以冲突不断。而且,二战结束以后,中东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列强从自己利益出发,在此进行了长期的角逐。大国的介入,使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故此题选A。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持续时间较长、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场局部战争是 A. 越南战争 B. 印巴战争 C. 两伊战争 D. 朝鲜战争 【答案】C 【解析】 两伊战争前后持续8年,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战争。故答案为C项。越南战争是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不是两个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印巴战争前后三次,但没有两伊战争的时间长,排除B项;朝鲜战争是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略,不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题干中“发展中国家之间”来确定答案。越南战争从时间上来看比两伊战争要长,但越南战争是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美国是发达国家,因此越南战争不符合题干中“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要求。 24.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中收集的史料。这些史料最能说明( ) ①1967年中东战争使埃及减少了37亿美元的收入;两伊战争爆发直接冲击了世界石油市场,引起了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 ②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自民党副总裁时指出“世界和平能否维护,归根到底是第三世界发展的程度如何。” A.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B.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C. 第三世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 缓和与动荡是时代的主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①说明战争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材料②表明经济的发展影响世界的和平进程和世界格局,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故选 B ;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排除 A;C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意思,故排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排除 D 。综上所述本题选B。 25.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 大都及其周边地区 B. 直隶行省 C. 富饶的江南地区 D. 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朝的“内”与“外”实质上指的是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中书省指的是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行中书省指的是中书省以外的地方,故排除BCD,故A符合题意。 26.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天人合一 B. 建筑功能齐全 C. 皇权至上 D. 国家大一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北京紫禁城的相关知识点。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皇权至上,故选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7.“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A. 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 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吸取农民起义的教训 D.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提到的四位皇帝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等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唐太宗改革州县制和府兵制等,宋太祖通过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地方设通判、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掌控等加强中央集权,可见四位皇帝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始皇的功绩,故A不符合题意;C项主要针对唐太宗而言,故C不符合题意;宋朝对土地兼并问题是放任自流,“不抑兼并”,故D不符合题意。 28. 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A. 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 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 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 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题干说明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才出现避讳现象,故C正确。A没有解释问题实质,B的说法不准确,皇帝的权力没有受到侵犯,而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9.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贵”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A. 工部 B. 礼部 C. 户部 D. 吏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体制。 【详解】根据所学,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六部具体职能各不相同: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这反映的是“贵”;户部负责财政、国库,这反映的是“富”;礼部负责科举、祭祀、典礼,这反映的是“贫”;兵部负责军事,反映的是“威”;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这反映的是“严”;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这反映的是“贱”。综上所述,符合“贵”的正确选项当为D。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掌握三省六部体制中六部的职能和地位。结合所学与材料内容理解,不仅能起到强化对三省六部体制的理解,明确权力的运行,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 30.清朝有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 反对郡县制 B. 反对分封制 C. 改革中央官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A正确,B错误;从所给的材料来看,是关于地方如何管理的问题,排除CD。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A不对,分封制是“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的原因,而不是引起题干所说变化的原因。B不对,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不对,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下封国被取消,因此“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郡县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联系和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2.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平述是: (1)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2)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3)设立五百人会议 (4)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 (1)(2) B. (2)(3) C. (3)(4) D. (1)(4) 【答案】B 【解析】 【详解】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是梭伦改革的内容,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是伯里克利改革的内容,故(1)(4)错误;克利斯提尼建构出的新部落制度不同于以往以地域作界线的行政区划,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故(2)正确;克利斯提尼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故(3)正确。故选(2)(3)组合,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33.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 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 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 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是一种直接民主制,雅典民主的局限主要是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和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直接民主,故A项排除;BC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34.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 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 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 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 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比值平等”是在承认社会差别基础上的平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因为受各种客观环境的制约,这种平等只能是在某一范围内特定条件下的相对平等。 35.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却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征服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征服”是指: A. 商业征服 B. 宗教征服 C. 财富征服 D. 文化征服 【答案】D 【解析】 【详解】希腊是罗马的老师,罗马的法律来源于希腊雅典;罗马神话基本都是来源于希腊神话;罗马的政体吸收了希腊成分;整个罗马时期,罗马人很多艺术、文学,还有哲学也来源于希腊,故D项符合题意;“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指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古希腊,但是在某些方面却被古希腊人打败,说的是古罗马相对于古希腊而言的弱势。罗马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说明其商业和财富较发达,故A、C项不符合题意;罗马人最后皈依基督教,而基督教不来源于希腊,便不存在宗皈依的事实,故B项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解析题 36.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又下尚书。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发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括那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答案】(1)包括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等部门大臣的意见。 (2)特点是皇帝之下的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取决于皇帝个人品质和能力以及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3)皇帝和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但在唐朝时期皇权并非绝对的权威,皇权能否受到限制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政治品质。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中的“中书省”、“上”、“门下”、“尚书”,可以得出唐初的一道旨意应该是包括了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 (2)由材料二中唐太宗所说的“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可以得出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需要结合所学唐朝建立的背景知识和唐太宗的相关史实来回答。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是在隋朝暴政而亡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唐太宗特别善于自我反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所以上述特点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3)由材料三“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和“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以得出所述故事实质上是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由材料中的“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知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 (4 )由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的制约,由材料三可以得出唐初君主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需要结合所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唐初的时代特征来归纳认识。具体来说,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集权制,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由于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和皇帝的虚心纳谏,所以唐朝的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 【点睛】对于材料解析型问答题的解答,一定要明确设问的要求。首先仔细审清设问,获取有关“问题信息”。设问都是针对材料设计的,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材料的内涵,体现命题者的意图。认真阅读分析设问,并借助设问的启发揣摩材料的脉络方向,可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解答的针对性。要注意是否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需要,答题时要回归书本,拓展思维,补充认识。 37.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等10科举人。 材料二:2008年11月30日,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在全国31个考区的38个城市同时举行,全国参加考试人数约为775万人,比去年多13万余人,创出历史新纪录。职位约为135万个,考试录取率约1.75%,即每100人中,最少98个人将被淘汰。其中,北京地区考生为95万人,比去年增加15万人。考试分两场,上午为行政能力测试,下午为申论。备受关注的申论考试,2008年考题围绕粮食危机进行命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自我国哪一朝代开始?在当时有何影响? (2)简述从汉至元我国选官制度的变化情况。唐朝时怎样维持吏治清明廉洁的? (3)从汉至元我国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和选拔方式的演变有何特点? (4)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与今天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区别。 【答案】(1)隋朝,科举制度的形成。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选官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隋至清朝采取科举制。 措施:唐初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官吏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互相监督和牵制,提高了工作效率,维护了吏治的清明廉洁。 (3)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渐趋向公证、公开。 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取士,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4)古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试题内容多是死记硬背的知识,选拔官吏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今天的科举考试注重行政能力测试。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影响要一分为二,积极方面要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教事业发展等角度说明,不足则要从考试内容和科举制的实质来分析。 (2)结合所学,汉武帝起实行察举制,东汉沿用;曹魏到隋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隋朝至清朝末年即1905年,采取科举制。 唐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互相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整顿了吏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 (3)就选官标准而言,世官制重血缘,察举制重品德,九品中正制是重门第,科举制则以考试成绩为主要选官标准,可见逐渐趋向公正、公开。就选官方式而言,由举荐授官到科举取士,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4)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与今天国家公务员考试都与考试联系起来,但就内容而言,古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注重行政能力测试;就实质而言,古代的科举制是选拔官僚政治的后备人才,服务于皇权。现实中的公务员考试是选拔公仆,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