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大庆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疫情期间周测一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周测(一) (100分钟,满分70分) 一、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①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 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③蜀城:成都。 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5分) 2.从全诗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首联起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开始,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 B.颔联承“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形象。 C.颈联转描蜀道优美动人之处。“笼”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D.颈联曾用名写山下景致,后句写山上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 E.全诗开阖顿挫,变化万千。颔联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道风景可乐,尾联以议作结。 二、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5、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5分) 三、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E.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7.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分) 四、巫山曲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②。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注:①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后又仕途坎坷,一生潦倒。 ②神女,指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相传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醒后惆怅不已。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前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景。“重复重”写出了巫峡山重水复、回环曲折的特点,“碧峭”勾勒出了十二峰峭拔、苍翠的特点。 B. 诗人船行巫峡,却没有着力描摹景物,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巫山神女身上,这是本诗的突出特色,也是耐人寻味之处。 C. 诗人驰骋想象,荆王夜卧高丘,梦中与神女相会,二人如流烟,似行云,自由自在,翩翩飞舞,一起飞向天空中最亮的星星。 D. 尾联化用古谚“猿鸣三声泪沾裳”,把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凄迷景象融成一片,虚实相生,余味无穷。 9. 有人评论说:“这首诗中,巫山神女有象征意义,荆王梦中之神女,亦是诗人想象之神女。”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赏析。(5分) 五、 浪淘沙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0. 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1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E.“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12.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点。(5分) 13.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 “凉”的原因。(5分) 六、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5.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5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答案: 1.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山上蜀道景致,“绕”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2.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耸立,白云靠近马头飘浮。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寄寓作者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3.AD(对一项得3分) 二、答案 4、AC 解析:A“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D项非曲折缠绵,是直接抒发。(对一项得3分) 5、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2分) 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的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2分) 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1分) 三、答案: 6.AC(对一项得3分) 7.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 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 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 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每点2分,内容作用各1分) 四、答案 8. C C项,“一起飞向天空中最亮的星星”错,“神女”最后是“望不见”,诗人只好“泪滴衣”。 9. ①以美人喻君王这是中国诗歌传统。(1分) ②神女轻盈缥缈、幻化自如、“艳资”迷人正是诗人心中的美好理想或者朝廷君主的象征。③神女虽有“艳资”但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即,似乎刚一出现,又转眼“飞去”,“目极魂断望不见”,只能空余惆怅,这正反映了诗人仕途坎坷、美好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凉愁苦。(每点2分) 五、答案 10.(3分)C 11.(5分)A D(5分,对一项3分) 【解析】A项,情感基调概括有误;D项,不是设问,应是反问手法。 12.(5分)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1分)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2分)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2分) 13.①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1分)②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③家国沦亡的悲凉。(每点2分)(分析时结合全词) 六、答案: 14.(1)B 15. ①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1分)②生不逢时的苦闷,③飘零他乡的哀痛,④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每点2分) (结合作品,三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