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秘密★启用前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级高二年段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此现象说明 A.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 C.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 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2.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 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3.孔子曰:“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4.《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B.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D.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 5.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6.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 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后世的哪一思想最 能说明这一现象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尚贤”思想 C.道家“无为”思想 D.法家“法治”思想 8.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 A.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B.具有民本思想 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 D.强调忠君思想 9.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是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C.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10.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11.“汉儒惩秦专制之失,略袭其旨,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据此判断,“汉儒”的做法是 A.提出罢黜百家 B.宣扬天人感应 C.主张儒法并用 D.强调三纲五常 12.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 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13.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 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 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清代的赵翼认为:“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 现“儒者气象”的原因是 A.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的影响 B.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的作用 C.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的启蒙 D.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 15.“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 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16.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 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 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董仲舒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汉武帝废除了同态复仇原则 17.在汉代存在的400多年里,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 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这反映出汉代 A.儒家女性观与现实的差距 B.朝廷鼓励女性参与政权 C.女性突破了儒家纲常束缚 D.妇女民权运动开始兴起 18.西汉公孙弘拟定的太学章程中的内容有:“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即太学生)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这表明 太学生 A.悉出于名门望族 B.来源于地方学校考试合格者 C.完成学业即可为官 D.入学资格有德行等方面的要求 19.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 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20.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 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 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巩固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 21.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 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22.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 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儒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23.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 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缺失 C.社会风气的影响 D.人性的复杂微妙 24.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 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 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 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25.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宋代以后,孟子也被视之为圣人,被尊称为“亚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宗法血缘制度的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6.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 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李贽“异端” D.经世致用思想 27.黄宗羲评价某先贤时说:“先生之学……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下列属于该先贤的主张是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 28.李贽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 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 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 29.“明末清初(17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更革,走到近代民主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 思想。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 下列关于“新民本” 思想阐述正确的是 A.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 B.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 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 30.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 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家应该是 A. 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 31.顾炎武既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又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乾隆、嘉庆学者推崇其考据学之 建树,而道光、咸丰学者则重视其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学者重视近代科学技术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32.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 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 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D.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33.黄宗羲指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足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 的学生“必先穷经”, “兼令读史”。 这表明黄宗羲主张 A.经世致用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古今贯通 34.清朝末年李滋然作《明夷待访录纠缪》抨击《明夷待访录》,认为“今日之谈革命、讲自由而重独 立者,皆托此篇以济其邪妄”。该文中的“邪妄”实际上是指 A.倡导工商皆本 B.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C.学习西方 D.反对君主专制 35.“……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 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 B.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C.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36.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凭借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当时中国 士大夫的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经世致用之学 D.考据学 3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 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3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 “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 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 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C.单一赋种,没有差等 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39.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 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 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40.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 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 的“转变迹象”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卷共3小题,考生根据要求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作答。 41.(16分)“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礼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則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 《孔子哲学思微》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6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4分) (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 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6分) 42.(14分)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 材料二 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许苏民《李贽评传》 材料三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这句话的理解。(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态势。(2分) 4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国更立法以典民,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 ——摘自《管子•任法》 材料二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则上尊而不侵。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的法律意识。(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级高二年段第一次月考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C B B B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D A B A D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D A C B C D A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A A D D C B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 36.(16分) (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2分) 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4分) (2)认识:“礼”有害平等,阻碍社会进步。(2分) 关系:互相矛盾。(2分) (3)依据:“礼” 使人们的生活自然有序。(2分) 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专制统治(等级观念)。(2分) 文化养成:讲德守礼;压抑个性(制约创新,导致中庸)。(2分) 37.(14分) (1)观点: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追求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 义道德束缚个人自由)。(4分) 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2分) (2)理解:李贽的反正统思想,冲击了迂腐的纲常名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 (3)因素:君主专制强化,人性遭到压抑;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新思想发育传播的土壤;理学 日益僵化,束缚思想自由。(4分) (4)态势: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新思想开始滋生。(2分) 38.(10分) (1)法律意识: 管子:国家的法律要统一;法应具有稳定性;法是君主统治的手段;立法是君主的特权;君臣民众都要守法。(任答二点4分) (2)理念:君主要以法治国,厉行赏罚(2分)。 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的统一,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分);其法治思想被儒学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2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