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1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江苏专用)

第1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试说明 命题角度 备考指导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1.(2019·江苏单科,12)“一五”计划的作用 ‎2.(2018·江苏单科,11)“一五”计划时期对知识分子采取的经济政策 ‎3.(2016·江苏单科,13)“一五”计划 ‎1.从考查的内容看,本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分为起步与初步成果、失误与曲折、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第一、三两个阶段的内容都是近几年高频考点,从正面突出建设成果 ‎2.从考查的技巧看,命题以选择题为主,材料多元(有文字材料、图表、图片等),从民谣到广告再到民居,从政策到呼声等,情境新颖、方法多样。复习备考应以本讲为依托,重点训练对历史图表的释读能力 ‎3.未来考查方向上,改革开放仍是重点,同时重视经济建设中曾出现的严重失误。可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横向联系,对不同经济模式作综合比较 ‎2.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2017·江苏单科,1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2014·江苏单科,10)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015·江苏单科,13)改革开放的背景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一五”计划 ‎(1)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2)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 ‎(1)过程: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1.中共八大——正确方针 ‎(1)内容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 ‎(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 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滋长了冒进心理。‎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调整恢复 ‎(1)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考点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 ‎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②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促进了城市改革。‎ ‎(2)国有企业改革 ‎①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③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考向一 “一五”计划 视角1 以宣传海报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热情 ‎【考题1】 (2016·江苏单科,13)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关联主干 ‎“一五”计划 寻找题眼 题干信息“大规模建设”和海报中工人的表情,显示出他们建设祖国的热情 错点诊断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绿色环保”‎ 在20世纪50年代尚未出现;“往来船只”说明河道运输繁忙,无法体现“交通运输业基础”‎ 答案 D 视角2 结合经济结构和经济面貌的变化,考查“一五”计划的意义 ‎【考题2】 (2019·江苏单科,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关联主干 ‎“一五”计划的意义 寻找题眼 ‎“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错点诊断 ‎“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 B ‎ “一五”计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特点和意义是考查的重点,除此之外,还需把握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 ‎1.原因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中国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而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4)经济需要: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意义 ‎(1)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前途。‎ ‎(2)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积累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建设的宝贵经验。‎ 考向二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视角1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考题1】 (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关联主干 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寻找题眼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安徽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萌发,这与题干中的“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相符 错点诊断 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体制都属于政府行为,与题干中的“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不符 答案 D 视角2 创设新情境,考查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考题2】 (2017·江苏单科,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关联主干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寻找题眼 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可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错点诊断 股份制是1992年之后企业改革措施;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 答案 B 视角3 利用统计数据,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 ‎【考题3】 (2013·江苏单科,12)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关联主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作用 寻找题眼 由图表可知,甲段是在1990—1995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的重大事件主要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理论;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错点诊断 计划经济主要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观点,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且不是经济理论 答案 C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的转型 ‎(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 ‎①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 ‎①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 ‎②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来 ‎①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②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 ‎1.(2019·江苏单科,12·“一五”计划)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  )‎ 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解析 根据“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图片看出,工业成就主要是重工业和交通业,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五”计划的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正确;A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B中“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表述错误,排除;三大改造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D错误。‎ 答案 C ‎2.(2017·江苏单科,1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工业布局 B.实行政企分开 C.增强企业活力 D.鼓励租赁经营 解析 调整工业布局是在调整工业的地区分布,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实行政企分开是指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是下放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鼓励租赁经营,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4·江苏单科,1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  )‎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解析 据材料“1979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安徽的肥西县委……要求停止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正确。‎ 答案 A ‎4.(2012·江苏单科,11·对外开放)《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 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 解析 材料中“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可以解雇”是改革而非推进公有制,故A项错误;经济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国有企业与材料中“特区企业”不符,故B项错误;国家给予经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与材料中“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相符,故C项正确;激发工人积极性,与材料中“必要时可以解雇”不符,没有涉及实行按劳分配等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6·江苏单科,13·图片类)下图为建国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解析 A项与材料中“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业机械化”相符,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中“农业合作社”不符,故B项错误;工商业与材料中“农业合作社”不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责任制新时期实行,与材料中“1958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江苏单科,13·措施类)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B.“农业合作化”的政策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改变生活用品的市场供应,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政策实践过程中强调公有化程度,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八字”方针的提出,是正确的经济方针,推动了60年代初国家经济的恢复,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2·江苏单科,11·表明类)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到1990年,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调节价占45%。这种变化表明(  )‎ A.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 C.计划指导不再成为经济生活主导 D.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 解析 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之后逐步确立的,故B项错误;“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调节价占45%”表明计划指导是经济生活主导,故C项错误;从1978年到1990年,政府定价比重明显下降,表明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4·江苏单科,10·程度类)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92年“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经有了定论 B.在80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在9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解析 表格信息的中心是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材料中从“1979年”到“1992年”认识不断加深,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9·江苏单科,12·影响类)1993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这些价格调整措施(  )‎ A.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 C.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建立 D.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 解析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中“1993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中“放开了……的价格”就是由市场进行调节,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向型经济,与材料中“出厂价格”“购销价格”的国内价格不符,故C项错误;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与材料中“1993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课时冲关练 ‎1.(2019·江苏常州一模)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完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D.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 解析 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海报,“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这应该是1958年的“大跃进”,“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故选B项。‎ 答案 B ‎2.(2019·江苏南京学情测试)1952年3月,南京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召开,会议宣布南京地区农村互助合作组发展到2 442个,农户达到17 983户,占全郊区农户总数的55.9%,做到了乡乡有互助组。这表明南京地区(  )‎ A.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业改造运动 B.积极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 C.农业发展走上了集约化的道路 D.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解析 农业改造运动是从1953年开始,故A项错误;“南京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召开,会议宣布南京地区农村互助合作组发展到2 442个,农户达到17 983户,占全郊区农户总数的55.9%,做到了乡乡有互助组”表明南京地区积极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故B项正确;农业集约化道路是指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材料的内容是南京建立农村互助合作组,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在1956年建立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9·江苏盐城三模)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 解析 依据材料“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故D正确。‎ 答案 D ‎4.(2019·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期中)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 100万剧增至5 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 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 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解析 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城市需要大批工人,推动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与材料中“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 ‎5.(2019·江苏海门一模)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我国某地群众流传的一段顺口溜。顺口溜所反映的史实(  )‎ A.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C.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D.反映了民众三大改造的积极性 解析 “办工厂,调原料,调车调马带套绳;办食堂,调锅灶,大搞水利调木料;畜牧场,调徒弟,交通设厂调机器……”指的是一平二调,发生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19·江苏如皋期初调研)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副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材料中“1988年底”不符,故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材料中“1988年底”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9·江苏海门一模)中共中央决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B.农民获得了土地买卖的自主权 C.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取代 D.推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 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 A ‎8.(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常州地产品牌“红梅”牌照相机,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下表是1974—1988年“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由表中信息推断,“红梅”牌照相机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  )‎ 时间 ‎“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 ‎1974年 红梅Ⅰ型(120系列)折叠式照相机投产,常州市自主生产照相机 ‎1977年 红梅Ⅱ型(135系列)塑料相机开始定型生产 ‎1981年 国集合营常州照相机总厂成立,职工超千人 ‎1985年底 累计生产了10个型号的产品共86.15万架,销售至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到印尼 ‎1988年 年产量曾一度达到21万架,为全国同行业第一 A.经济特区的建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C.浦东开发的辐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解析 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对应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选B项;经济特区跟常州无关,排除A项;浦东开发是1990年,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排除D项。‎ 答案 B ‎9.(2019·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四模)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 A.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公有制经济失去主体地位 D.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答案 B ‎10.(2019·江苏苏州高三期初调研)1985年,《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以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材料中的“走穴”现象说明(  )‎ 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解析 材料中“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表明分配制度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9·江苏南通质检)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 533.9万家,从业人员2 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 850万户,从业人员5 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 349万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B.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 C.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解析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92年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中“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1992年”“1997年”相符,故选D项。‎ 答案 D ‎12.(2019·江苏扬州高三期中)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1979年至1987年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 ‎1987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从1992年起,国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从城市开始 B.国企改革未突破原有体制 C.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方向 D.国企改革进程已基本完成 解析 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故A项错误;从1992年起,国企改革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从1992年起,国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表明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的方向,故C项正确;国企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2019·江苏徐州高三考前模拟)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某地人口增长示意图,据图判断该地最有可能是(  )‎ A.深圳 B.上海 C.香港 D.北京 答案 A ‎14.(2019·江苏南通二模)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江苏省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的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这里的“重大决定”应该是(  )‎ A.创办第一批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重点发展沿江”体现配合开发开放浦东带动长江流域,故选C项;经济特区创办与江苏无关,排除A项;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重点在沿海不是沿江,排除B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与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15.(2019·江苏南京三模)《中国经济60年》中写道:“自从1985年广东省的广州、佛山、江门、湛江等四个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城市’,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从中可以看出(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上述四个城市开始 B.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 D.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 B ‎16.(2019·江苏海门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旱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种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答案 (1)原因: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意义:揭开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不分;分配搞平均主义。‎ 解决: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新举措:开发和开放浦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特点:改革开放是渐进式推进;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的阶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