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 个人观念淡漠 D. 专制王权强大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4.古代皇帝集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中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史实与第二种方式相符合的是( ) A. 汉代形成“中朝” B.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 C. 明成祖设立内阁 D. 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 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6.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 强干弱枝 B. 分散军权 C. 重文轻武 D. 守内虚外 7.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 察举制的完善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8.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 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 )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 9.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种变化表明( )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 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了调和 D. 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 10.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12.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 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C. 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 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13.《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B.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C.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 14.柏拉图指出:“雅典的民主制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分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据此可知,柏拉图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 ) A. 丝毫没有体现平等的理念 B. 导致雅典城邦国家的衰弱 C. 压制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 容易造成国家管理的无序 15.某历史探究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可能是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C.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16.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顶峰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诊断的是 A.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 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 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 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17.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的“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这说明古罗马( ) A.减少诉讼案件 B.注重法律程序 C.维护贵族利益 D.强调证据作用 18.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因为罗马法中蕴含着如下观念 A.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9.《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是一部成文法典 C.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 20.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的现象。如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罗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17世纪,在荷兰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主张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19世纪,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则主张在民族法学中复兴罗马法传统。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 ) A.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 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 D.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2)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材料一: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 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唐之制度。科举》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4分)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意义。(4分) (3)结合材料与所学,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此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拷问不得施加于 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罗马法有何特点或缺陷?(4分)尽管《十二铜表法》存在着诸多缺陷,但为什么说《十二铜表法》的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2分) (2)阅读材料二《民法大全》的上述法律条文,你认为哪些规定值得肯定? (4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制定《秦律》、《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共同目的。(3分) 2018-2019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5CBDBB 6—10CBCDD 11—15DDCDC 16-20BBADC 二、 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第20题13分,第21题14分,第22题13分) 20(13分) (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3分) (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至少答出两点)(4分)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分)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2分) 22(14分) (1)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4分) 弊端:任人唯亲,徇私舞弊,选官权为贵族门阀把持,不利于选拔人才. (2分) (2) 积极意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与行政效率;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4分) (3)趋势:选拔范围趋向广泛(全民);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标准逐渐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权向中央集中.(任意两点)(4分) 或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能;方式由推荐、评品到考试,日趋严密;逐渐公平、公正化。(任答两点)(4分) 23(13) (1) 妇女被剥夺政治(公民)权利;严格限制奴隶和隶农,维护罗马奴隶主的特权。(4分) 因为罗马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2分) (2)法官判刑要注重证据;注重保护思想自由;强调公正合理的原则;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等。(至少答出两点)(4分) (3)用法律来稳定社会秩序(或用法律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统治。(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