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铁人中学2018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月考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一、单选题 ‎1.孔子论政,以仁为主,而某思想家承其教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该思想家应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荀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述符合孟子仁政思想和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主张。故答案为A项。B项,董仲舒更侧重于维护君主权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荀子主张“王道”“仁义”,实际上是礼法并用,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直”与“屈”“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故D正确;孔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政”,韩非的核心思想是“法治”,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 ‎3.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春秋至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的趋势,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思想向融合、吸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各学派走向融合及综合的趋势,没有体现儒家学说发展情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和相互吸收,而不是趋同,故D选项错误。‎ ‎4.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认为“冷了想穿衣,饿了想吃饭”、“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在天性的作用下,人会违法乱纪。他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该思想家可能是 A. 荀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强调性恶论,“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实际上是礼法并用,这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故答案为A项。BC项,通过题干“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是说明法对一般的儒家教化和法家惩戒的思想,排除;D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不符合题意,排除。‎ ‎5.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 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B. 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C. 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之学在互相诘难、批驳中彼此吸收、融合,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与当时诸侯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致的。故答案为B项。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标志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排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D项,学术思想的交融和趋同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其繁荣,排除。‎ ‎6.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由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要求根据现实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这属于法家的思想,故选D。A、B两项分别反映了墨家的“尚贤”和“兼爱”主张,故排除;C反映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故排除。‎ ‎7.《文心雕龙·论说》:“战国争雄,辩士云涌。”又《史记·李斯列传》云:“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材料所描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急剧变革的发生 B. 私学教育的不断扩大 C. 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育对象与范围日益扩大,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兴起,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形成了“辩士云涌”的百家争鸣局面,故A项正确。B、C两项是社会变革的具体表现,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C排除;D项是“辩士云涌”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排除。‎ ‎8.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们和诸侯都要服从于天子。若天子无道:则上天会降灾于他。这一思想属于 A. “三纲五常”学说 B. “春秋大一统”主张 C. “天人感应”学说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材料“若天子无道:则上天会降灾于他”可知C选项符合题意。“三纲五常”学说强调的是儒家的伦理秩序,A选项排除。“春秋大一统”主张强调的是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B选项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9.朱熹说:“(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该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你认为他的“理”应该是指 A. 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 B. 社会道德和人的品行 C. 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 D. 做人必须坚持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由“(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结合所学可知朱熹强调理要以三纲五常为基础,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三纲五常”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熹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世界的本源上,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即使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是存天理,灭人欲,做出正确选择。‎ ‎10.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 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 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强调个人真心,否定权威体现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D项正确。“夫童心者,真心也”,强调个人真心,否定权威,跟传统儒家思想无关,A项错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主要指发展工商业或者民主权利等,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李贽的思想没有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C项错误。‎ ‎11.唐甄在《潜书》中写到:“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紊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以下表述与其观点相似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 C.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材料认为大批的人被杀死,有一半是盗贼造成的,一半是帝王造成的,批判了帝王和盗贼的狠毒残忍,表达的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与D项的观点相似,D正确;A项是孟子的主张,排除;B项出自《管子》,主张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观点,排除。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12.汉武帝先后以十一年之久,罢黜刑法、议立明堂、增置博土、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吏。这些举措 A. 消除了法家思想的影响 B. 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 树立了黄老学说权威 D.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罢黜刑法、议立明堂、增置博土、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吏”都是汉武帝尊儒的体现,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项正确;汉代仍有法律,故不能消除法家思想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对科学的影响,排除B项;此时已经不用黄老学说,C项错误。‎ ‎13.宋代,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在履行养亲义务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辞官养亲。这说明宋代 A.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 家庭伦理取代政治伦理 C. 儒家主导三教融合 D. 意识形态渗透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官员养亲“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致仕、辞官养亲”可知,宋代统治者从制度上为家庭养老的推行提供保障,倡导官员忠孝两全,表明意识形态渗透官僚政治。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仅反映的是宋代的“养亲法令”,没有反映理学的地位,排除;B项,“取代”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三教融合是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宋代已经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而且材料也未涉及三教融合的信息,排除。‎ ‎14. 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开始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 专制统治的加强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科考制度的影响 D. 思想控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制统治的强化主要影响政治权力,不是导致妇女注重贞洁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繁荣会促使社会拜金逐利之风,冲击传统道德观念,不会导致贞洁妇女数量增加,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主要影响的是士人的价值取向,与妇女关联不大,故C错误;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成为官府哲学,明初成为统治思想。从图中可见,贞洁妇女在宋代之后增长迅速,与该时期思想控制加强相适应,故本题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思想控制加强 ‎15.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万卷史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 ‎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④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相关所学内容可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符合题意,正确;“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的是勤劳节俭的精神,不符合题意,错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指人自身的修养,无关乎国家,与题意不符,错误;“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意思是为了国家的需要,作好准备,不怕牺牲,必要时以身殉国。符合题意,正确。因此C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关系是结合设问家国情怀,依据对四个选项的理解即可得出答案。‎ ‎1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诗中“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这句体现了“心外无理”、“心是万物的本原”的哲学观点,而这正是陆王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个人内心的作用,是心理的内容,孟子、董仲舒分别生活在战国与汉代,时间不符,且主旨也不符,故排除A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唯心主义,与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不符,排除D项。‎ ‎17.明后期,王阳明说过:“古之四民异业而同道。”李贽表示:“商贾何可鄙之有?黄宗羲则主张“工商皆本”。这表明(  )‎ A. 商业发展直接冲击儒学正统 B. 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C. 明末儒学观点逐渐趋于一致 D. 现实刺激儒者思想因时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古之四民异业而同道……商贾何可鄙之有……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都是从各自所处的社会现实出发,阐述自己的社会经济主张,说明儒者思想因时调整,故D正确;王阳明属于心学代表,没有冲击儒学正统,李贽和黄宗羲的思想也没有动摇儒学正统地位,故A 排除;明清时期仍然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并没有很大提高,故B排除;王阳明属于心学代表,其与李贽、黄宗羲的观点并不是趋于一致,故C排除。‎ ‎18.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大量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的天文学。这说明古代中国人掌握天文知识的目的是 A. 神化统治阶级 B. 战胜自然灾害 C. 服务于祭祀活动 D. 服务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可知,反映了当时人们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由此可知,其目的是为小农经济服务,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化统治阶级、战胜自然灾害、服务于祭祀活动,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结合所学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分析解答。‎ ‎19.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 B. 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 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 D. 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是在东汉,雕版印刷术是在唐朝,金属活字在当时尚未出现,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才提高了印刷的速度,所以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 ‎ ‎【名师点睛】高考历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特别注意的是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而一定要把选择肢看完。‎ ‎20.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 重实用 B. 重理论 C. 重探究 D. 重实验 ‎【答案】A ‎【解析】‎ ‎【详解】《九章算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主,且材料也主要讲的都是实例,说明古代科技特点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理论概括,故B项错误,探究实验属于西方科学特点,故C项和D项错误。‎ ‎21.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商代文字 ‎ 以上考古文物说明,商代(   )‎ A. 文字书写载体多种多样 B. 甲骨是最佳文字书写材料 C. 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D. 迷信鬼神的思想非常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不能直接等同于商代文字,甲骨文是指它载体是甲骨,而金文是因为铸造或刻写在青铜器上而得名。材料内容体现了字数最长的商代金文、商代印章、商代玉璋上的朱书文字,可以推知商代文字的载体有甲骨、青铜器、玉器、骨器等,说明商代文字载体多种多样,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商代金文、商代印章、玉器上的文字等,没有体现甲骨是最佳文字书写材料,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代文字书写载体的多样,无法体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文字的书写载体,没有体现迷信鬼神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2.“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的描述 A. 魔术 B. 绘画 C. 戏剧 D. 诗歌 ‎【答案】C ‎【解析】‎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体现的是京剧的虚拟艺术,故C项正确;魔术不符合“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绘画有山水画、文人画、风俗画等,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诗歌也不符合“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信息,故D项错误。‎ ‎23.下图画作为明王室子弟朱耷于明亡后所画,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能体现该画作风格的是 A. 工笔重彩,追求绚丽 B. 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 注重写实,富有生气 D.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绘画。根据“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可知此画并不是工笔重彩,追求绚丽,故排除A项;鸟的形态反映了作者的心态是萎靡不振的,并不是追求形态的逼真,也不是富有生气,故排除B、C。朱耷是明室子弟,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时刻,他借助绘画表达自己的亡国心态,并不是追求画面的写实,体现了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故选D。‎ ‎【点睛】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号八大山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他的画中的青白眼、蜷缩的鸟、傲然屹立的荷花,都相当传神,你可以看得出他藏在画中的孤寂、高傲和愤世嫉俗的亡国遗民之情。‎ ‎24.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形式“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当时擅长这种书法的人物是 A. 王羲之 B. 张旭 C. 柳公权 D. 颜真卿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描述是草书,结合所学,张旭擅长草书,人称“草圣”,故B项正确;王羲之以行书、楷书见长,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柳公权以楷书见长,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颜真卿以楷书见长,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25.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遭遇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 ‎【答案】(1)孔子主张“仁”。被冷落。因为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被汉武帝采纳,并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因为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强调实践,具有务实倾向。‎ ‎(3)原因:儒家能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能不断改造,适应时代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可知孔子主张“仁”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处于春秋时期,仁的思想被冷落,其主要原因是仁的思想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依据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据材料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的信息可知是实行大一统。依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依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进步:依据材料三“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可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依据材料三“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可知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依据材料三“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可知强调实践,具有务实倾向。‎ ‎(3)原因:依据材料二和三可知儒家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以及儒学能不断改造以便适应时代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 ‎26.文字是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 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及其推动因素。‎ ‎【答案】(1)共同特点: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 意图: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 ‎(2)影响: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 ‎(3)趋势:传播权利分化下移。‎ 因素:技术变革;政治发展;法制进步。‎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从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等方面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可从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等方面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依据材料二“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结合所学从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等方面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 ‎)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是传播权利分化下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种趋势的因素有技术变革、政治发展、法制进步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