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5小题,共45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其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指的是(  )‎ A. 重农抑商的实施 B. 牛耕推广到全国 C. 铁制农具的使用 D. 刀耕火种的消失 ‎2.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 A. 争霸战争频繁 B. 生产工具的改进 C. 少数民族南下 D. 人口的大量迁移 ‎3.学者黄正建著有《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A.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 “主食仍以粟、麦、稻为主” C. “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 “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4.《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下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5.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方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 北方水利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B. 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C. 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D. 南方农耕经济更发达 ‎6.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 个体农耕 B. 集体劳作 C. 奴隶制经济 D. 自然经济 ‎7.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8.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 A. 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 打破“累世公卿”局面 C. 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 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9.下表反映的是两汉到清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市亩)和亩产量(市斤)的变化情况。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 B. 农业高产作物的大批引进 C. 精耕细作生产的不断完善 D. 土地开垦量的大幅度增长 ‎10.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反映出中国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 北方经济不断衰退 C. 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 D.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11.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B.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南北的长期对峙 ‎12.《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 ( )‎ A.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 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 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 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13.明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于纺织业。这种现象促进了 A. 区域分工加强 B. 农业迅速发展 C. 商品经济发展 D. 南方超越北方 ‎14.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B. 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C. 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 D. 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 ‎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车路、乐器之工……平漫刀矟(长矛)之工……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A. 更换工种频繁 B. 主要从事雕刻、乐器生产 C. 职业是世袭的 D. 是政府雇佣的手工业者 ‎16.明朝中后期,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这反映当时中国城市经济 A. 官营生产特色明显 B. 新的经济因素显现 C. 区域分工特点突出 D. 消除了农耕经济特征 ‎17.“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是 A. 商品经济的发达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政府的大力推广 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8.“七科谪”,是指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和入赘的女婿。汉武帝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故战斗力很强,于是要求其入伍参战。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 激化阶级矛盾 B. 削弱军队实力 C. 打压商人群体 D. 促进经济进步 ‎19,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 A.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兴盛 B. 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 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20.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 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 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 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21.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 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 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22.朱元璋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由父母申请,经官府批准,出家三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规定 A. 使佛、道等宗教走向衰落 B. 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C. 是为了提高僧尼的宗教水平 D. 是实行政治专制的重要表现 ‎23.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 123 座,房1118间,面积共 45000 平方米。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的要求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 “买房置地”社会风气使然 D.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的制约 ‎24.明中叶以来,徽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无徽不成镇”之谚……‎ 他们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城,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一现象(  )‎ A. 恢复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 加剧了晚明的政治腐败 D. 破坏了周边村镇的小农经济 ‎25.唐代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中记载,“定州何明远,大富,……家有绫机五百张”。有人据此认为唐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此,下列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朝野佥载》只是本小说,不足为信 B. 必须进行相应的考古发掘才能定性 C.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清,这个观点错误 D. 应该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才能科学判断 ‎2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 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B. 商品经济活跃异常,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C. 苏州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的现象 D. 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7.《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航海家探险的新发现:“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28.有学者认为:“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竞争失利 B.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改变 C. 世界市场形成对其造成冲击 D. 受英国殖民霸权的挑战 ‎29.开辟新航路给西班牙带来巨额财富,据估计,1545—1560年间,西班牙从拉丁美洲运回的黄金,每年平均为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但巨额财富并未给西班牙带来新的发展,西班牙在17世纪迅速走向衰落。表2表明西班牙衰落的经济原因最有可能是 ‎ ‎16世纪60—70年代西班牙国家财政预算开支简表 项目 ‎ 军费 ‎ 宫廷开支 ‎ 偿还战争债务 ‎ 经济建设 ‎ 行政开支 ‎ 所占比例 ‎ ‎2%—28% ‎ ‎4%—13% ‎ ‎51%—62% ‎ ‎1%—2% ‎ ‎4%—16% ‎ A. 军费开支耗空了财富 B. 宫廷王室的奢侈生活 C. 通货膨胀现象严重 D. 经济建设投入不足 ‎30.阅读如下“三角贸易”简图。据此推断,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大陆 ‎ A.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 B. 人口组成发生较大变动 C. 逐渐开始了社会转型 D. 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31.据统计,1400年拉丁美洲的人口大约是3600万,到1600年降到1000万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B. 奴隶贸易的盛行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D. 工业革命的开展 ‎32.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 A. 意大利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33.‎ 下图为英国政府发行50英镑纸币,头像是瓦特和博尔顿。他们开创一种合作方式,发明家瓦特出技术,企业家博尔顿出资,推动了蒸汽机的不断改进和规模化生产。由此可知此时 A. 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 B. 政府政策的鼓励推动发明创造 C. 新商业经营方式推动技术应用 D. 工匠经验积累导致了机器改良 ‎34.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3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 A. 始于纺织业 B. 从英国开始扩展到各国 C.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D. 以电力作为能源 ‎36.在1800~1870年间,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增长了6.7倍,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额增长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1.74倍。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 C. 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D. 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37.“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机器给发明出来,它们极为重要,如轮子,如帆船,如风车和水车。但是,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纯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我们知道,我们将制造出越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表述主要阐明(  )‎ A.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 科学理论对工业发明的重要作用 C. 机器的发明主要源自经验 D. 近代以前人们就发明了机器 ‎38.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 年份 ‎ ‎1870 ‎ ‎1900 ‎ 企业总数(个) ‎ ‎808 ‎ ‎669 ‎ 产量(吨) ‎ ‎3200000 ‎ ‎29500000 ‎ 投资额(美元 ‎ ‎121000000 ‎ ‎590000000 ‎ A. 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 B. 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 C.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D.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39.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 A. 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民族工业的兴起 D. 自强求富的探索 ‎40.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A.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B. 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中国市场 C. 自然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 封建农业、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41.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后它从洋商那里分回了1300余万两的市场份额,并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材料说明洋务企业(  )‎ A. 实现了“求富”的追求目标 B.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C. 使外商企业在中国陷入绝境 D. 主导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42.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材料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变迁  B. 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 C. 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废止缠足  D. 戊戌变法影响习俗变迁 ‎43.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后来转化为近代企业。对上述史实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发昌机器厂设厂之初的性质仍属于传统手工工场 B. 美国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为加工业提供了可能 C. 集中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实业救国思潮 D. 发昌机器厂的创办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 ‎44.王韬《瀛壖杂志》中谈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 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由此可见( )‎ A. 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 B. 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 C. 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 D. 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4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要求群众剪辫的通令。当时“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留辫者“非讥之为豚尾(猪尾巴),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以上现象反映了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发式成为当时衡量是否革命的唯一标准 C. 当时社会普遍缺少民主理性的精神 D. 资产阶级革命推动社会生活的彻底变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题,共55分)‎ ‎46.中国古代“市”经历不断发展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1分)‎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8分)“草市”‎ 的出现有何意义?(4分) 47.(15分)‎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   ——《全球通史》‎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3分)‎ ‎(2)指出1640~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4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8分) 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分)‎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 ‎ ——《尉缭子·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4分)‎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和企业发展的因素。”                      ‎ ‎——《中国全史·商贾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否定或摧毁商业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9分)‎ 材料三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3)根据材料三,概况近代中国经济的特点。(6分) ‎ 参考答案 ‎1-5 CBBCC 6--10 BBDCD 11--15 CCCDC 16--20 CBCDA ‎21-25 ABBBD 26-30 CCBDB 31-35 ACCCC 36-40 ABDAD ‎41-45 BBABC ‎ ‎46.(1) “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6分)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3分) (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8分)‎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4分) 47.(1)葡、两西国最早支持开辟新航路。(3分)‎ ‎(2)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确立;率先完成工业革命。(4分) (3)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交通工具出现;新型娱乐传媒出现;世界由分散、隔绝、孤立日益走向为统一的整体;世界市场形成。(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48.(1)①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个体经营;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精耕细作;⑤铁犁牛耕。(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因素:商人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3分)‎ 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③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④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影响;⑤经商风险性较大。(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3)特点:①用机器生产;②引进西方技术;③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④效率高;⑤质量好。(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